关于“痰症”,续书一百十二回也有一例,便是贾琏提到贾赦的话,“父亲有了年纪,况且又有痰症的根子,静养几年,诸事原仗二老爷为主”,而这时贾赦已是大病将愈,没有性命之忧。我看一个中医网站对痰症的定义是“痰属湿.津液所化.(杂着)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绳墨)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丹溪)”。所以我理解的“痰症”一词是一种症候的描述,而非某种病症的准确名称,“百病中多有兼痰者”。大概重病如肺炎、肺结核等会兼有“痰症”,小疾如咽炎、上火等也会有此症状,而宝琴母亲到底是什么病也确实不好论断。哈哈,读《红楼梦》还能捎带着查些医理,意外收获呀。
MM提出张廷玉女婿和左宗棠“倒插门”的事例我不太了解哈。只是就当下的信息来看,光凭与老丈人同住这一事实仿佛不能算什么道德品行的差误。我想尤其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不能返原籍做官的比比皆是,就是“京官儿”里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外籍人员。这些人中,如果家境原本平素,那么接自己父母于近旁赡养便是应该的,但也要老人家自己愿意背井离乡才行(以前的中国人大都是安土重迁的吧),如果父母不愿迁移那也只能忠孝两难全了,倒是人之常情。如果是家里本来就颇有背景,甚至是一方名门望族,那么父母便更不一定愿意跟着儿子远走他乡了,倒是做儿子的告老之时应该想着“落叶归根”才是。
所以我想,如果这几位“女婿”自己的父母原本就在其他地方,甚至已经亡故,那么他们在老丈人跟前照应也不算于礼不符;但如果真是弃同城父母于不顾而攀附丈人权势,这倒确实贻人口实,该挨批!
对王夫人,我们确实观感不同。我觉得王夫人是标准的假道学,真世俗。我从不觉得她是个规行矩步的人。
如果真规矩,真道学,真迂腐,不是王夫人那样的为人处世,应该是贾政那样的感觉。
王善保家的撺掇她时,如果她迂腐,规矩,撵晴雯之前就会请示贾母,可她先斩后奏。她不知贾母喜欢晴雯吗?当然知道。可她撵了还要去贾母那里撒谎说晴雯得了女儿痨。不管从任何角度来讲,王夫人的孝,都不是表面那样认真的。
贾母因贾赦讨鸳鸯一事迁怒王夫人,骂她不孝时,王夫人不出声。这可以解释为她孝顺,不敢顶撞贾母,又或者是嘴笨,不知如何辩解。
可王夫人真的嘴笨吗?她为金钏一事和宝钗解释,为晴雯一事和贾母撒谎,凤姐儿遭邢夫人申饬,她一句话堵死凤姐儿的求助,王夫人哪里嘴笨了?她只是觉得女人要谨言慎行才有好名声,她自己最重这好名声。为何重名?不是真的爱慕高洁,而是好名声能带来实际利益。如果没实际利益,还会损了她的名声,她连凤姐儿都不会帮。这是因为守规矩吗?贾母都说了,凤姐那样做才是真规矩,邢夫人不过是欲加之罪,王夫人会不知道?可她连句安慰都没有,一句婆母是规矩就塞给凤姐儿啦,那可是她嫡亲的侄女儿。
规矩这张皮,谁都可以拿来披一披。沐猴而冠者,何其多矣。
再说贾母骂她一事,王夫人自己不出声儿辩解,凤姐儿和宝玉如何敢替她辩解?那最后错的人是谁?贾母。所以后来探春出来解了围,众人都觉得是解了王夫人的围,连探春自己都这样以为,可我却觉得,实在是解了贾母的围。
我不认为王夫人这是孝顺,贾母再在气头上,也不是昏聩不讲理之人,探春能一句话辩解清楚,王夫人如何不能去?别的不会说,难道一句不知情也不会说嘛?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为自己辩解的,不辩才是陷贾母于不智不慈之地呢。
任由贾母发错脾气,后来叫贾母借宝玉给她赔不是,这就是孝吗?我怎么觉得这是王夫人对自己的成全呢?不过又是一桩极孝顺,被婆婆误会也不争辩的孝举呢。
可一旦涉及真的利益关系,王夫人何曾会对贾母这样顺从?撵晴雯不是撵得很起劲吗?宝玉的婚事也是绝不放弃的争夺主导权。此时还哪里有孝顺的影子?
更不要说,金钏已经死在前面了,王夫人那时还落泪,但到晴雯等人时,还不是照样撵出去。明知道这些丫鬟被撵只有死路一条了,仍旧如此做,怎么说,也不是个慈字能形容的吧。
不孝不慈,我实在不觉得这样的王夫人是规矩迂腐之人。
她是个利益二字刻心头的世俗之人。
就连她对宝玉的爱,都是放在天平上称一称的,是死一百个宝玉也比不上一个会读书,能给她挣诰命的贾珠的!
就此一句话,王夫人在我这里就已经完全无法理解,也绝不会被我有丁点儿的尊重喜欢了。父母偏心的多,可诉诸口,还理直气壮,奇葩。贾母也偏心,可贾母是因为不喜贾赦性情,要说荣耀脸面,贾赦是袭了爵的,更能给贾母诰命荣耀。当然,贾母也不用靠儿子,她丈夫就给了她诰命了。
不过我还是觉得王夫人这样的女人却很可怕。
对儿女有条件的爱。这不是迂,这是俗。
cristal2011 发表于 2/13/2017 6:15:59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4114695#74114695][/url]
其实一直以来都想跟MM聊聊王夫人这个人物。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我就先抛个砖吧,如有错漏之处还期望MM以珠玉“砸”回来啦。
王夫人在我眼里是一个不算坏人的寻常女人,既不若某些奴才婆子那样奸猾可恨,也不像那群青春儿女一般清灵可爱。
我以前好像跟版上另一个MM讨论过,我觉着王夫人很像我小学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她会因为一个女生的衣着“不规范”而将之划归入“混混儿”的行列(但实际上,据我所知,只是因为那个女生家里穷,自己发育又早,她那整天打麻将的妈便总将自己的“妖艳”旧衣服给女儿穿),会因为一个同学写了首情诗而扣上“心术不正”的帽子;她也会做些“表面功夫”,比如校长要评比“教室绿化”情况的时候,她甚至会联系有相关资源的家长带些“私活儿”来充场面;但同时,她自己也非常勤勉辛劳,时常是全年级下班最晚的老师,因为要守着一群家里没人管的“差生们”做完作业,而每次考试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绩也的确总是比其他班高出好几分。
王夫人在我眼中是类似这样一个迂腐、世俗,但客观来说也“不坏”的寻常人。
说说MM提到的几个事例吧。
首先是贾母因贾赦要强娶鸳鸯而迁怒于王夫人的事。
这件事我认为王夫人是不好直接为自己辩解的。贾母的原话是这样的:“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 这话虽然是冲着所有儿子媳妇,但其内容骂的都是贾赦夫妻的不孝行为。如果王夫人立马说自己不知道,倒像是将自己撇清而要把兄长和嫂子揪出来“批斗”的意思,这不合适。连宝玉后来都说“我偏著娘说大爷大娘不成?通共一个不是,我娘在这里不认,却推谁去?” 可见作为弟媳,王夫人这时也是有此顾虑的。
而如果王夫人开口替兄嫂辩护,那便更不合适了,因为贾赦这样挖母亲墙角的行径的确有违孝道,且正是贾母盛怒之时,王夫人强辩也只能火上浇油。
这事原本便是贾母错怪了王夫人,但我想这时如果真是孝顺的后辈心里想的应该是如何让“气的浑身乱战”的贾母消气;不能消气也起码不要添气,而不是只顾着把道理说清楚。
如果事情由王夫人这个当事人去辩解,倒是可以把原委始末讲明白,但贾母当众被顶回来也难保不会恼羞成怒啊,于大局又有什么好处呢。而如果由一个旁人去说明情况,贾母一方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回头一看王夫人虽然委屈但还是顺从于她的,心下不忍,气也就消下去许多了(事实上贾母听了探春的话果然也就笑了起来)。
MM说王夫人这样不吭声客观上最后却让贾母叫宝玉代为道歉,也不算真的孝顺。我觉得王夫人也是非战之罪啊,谁又会想到连王熙凤和宝玉都不敢出头的时候,探丫头会这么有胆识、有担待地冒出来仗义执言呢?如果探春不及时指出老太太的“过错”,那么王夫人只有忍气吞声白挨一顿训的份儿呢,我认为王夫人不可能事先算到探春会有这出儿,更未必想得到贾母会让宝玉代为赔罪,她当时选择默认就是铁了心要吃这个哑巴亏的。
我自己瞎琢磨了一番,如果王夫人一定要“主动出击”,那么当下比较好的一种处理方式可能是立刻认错,承认自己平时没有好好尽到儿媳的责任,反让母亲只得事事依赖鸳鸯,而同时言语中再恰到好处地透漏出自己并不知道贾赦夫妇对于鸳鸯的觊觎。但这番言辞很难说得既恳切又得体,要在清楚讲明自己并不知情的同时,还不能让人听出对兄嫂的批评意见,以咱们对这位王夫人的了解,她可能做出这样迅捷又巧妙的反应么?估计在场唯一有此急智的便只有凤姐一人了(但事实上即便凤姐在之后类似的情况下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邢夫人拂袖而去)。
所以在这个情节里,我觉得王夫人作为儿媳,作为弟媳,的确是进退两难,沉默还是对她来说最具操作性的应对方式了。
那么了解了王夫人自己在这样场景下的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夫人会在七十一回邢夫人对凤姐一番冷嘲热讽后,并无支援凤姐的举动了。
我觉得这次事件王夫人是无甚错处的,而我认为凤姐这次阴沟里翻船倒是被邢夫人和尤氏合起来摆了一道(当然这也不是她俩事先预谋的)。凤姐之所以会捆了那两个婆子,一是因为她们得罪了尤氏,严惩婆子也是为了帮尤氏挽回颜面;二是为了维护贾府的管理制度和主仆规矩,不让奴才们嚣张懒怠、得寸进尺。所以,我非常同意MM和贾母的看法,凤姐这样做是有必要的。
其实这件事如果不经邢夫人跟前费婆子搬弄是非也不会节外生枝,更不会影响到贾母八十大寿的祥和喜庆,两个婆子被静静地关两天,庆典一过便送过去给尤氏收拾,干净利落。而邢夫人那番阴阳怪气的嘲讽的确是欲加之罪,硬要给凤姐扣上不顾大局的帽子(其实不顾大局的便是她邢夫人自己),想以此当着众人给凤姐没脸。
而偏偏尤氏这时也是个拆台的,邢夫人甩下脸子便走人,王夫人过问起来,凤姐自行解释一番,可尤氏这个当事人却说“连我并不知道。你原也太多事了”。这样便弄得王夫人不好办了。一来邢夫人是婆婆,凤姐是儿媳,婆婆哪怕有错,凤姐当着众人也只好先顺从着(王夫人自己便是这样隐忍的),哪怕日后私下再去解释清楚也行;二来凤姐自己说是为了尤氏,可尤氏却不认,这便让王夫人想维护凤姐也没了底气了(凤姐大闹宁国府,又折磨死了尤二姐,尤氏心里大概早就怨恨丛生了)。而王夫人自己也是贾母的儿媳,此时眼看着事情已经被邢夫人闹开了,如果凤姐不服或者不从,矛盾便会升级,局面若是闹得更僵或许就真的要打搅老太太的八十大寿了。所以王夫人才只好先息事宁人,对凤姐说“你太太说的是。就是珍哥儿媳妇也不是外人,也不用这些虚礼。老太太的千秋要紧,放了他们为是” ,看这话里也是在强调凤姐作为儿媳、弟媳、孙熄这三重身份。因此,我还是认为王夫人此处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处理得当的。
而站在贾母的立场,她是一家主母,头上再无公婆,当然只用考虑贾府的规矩和主子的颜面,从某种意义来说,贾母自己便是“规矩”。而王夫人却还要考虑自己作为儿媳和弟媳这两层身份,此时确实是不好冒着搅扰府上大庆的风险插足凤姐的婆媳矛盾的。
接下来便是撵晴雯这件事了。我首先要说,晴雯当时虽然已经跟了宝玉好些年了,但名义上是老太太的人,所以王夫人先斩后奏,还哄贾母说晴雯是女儿痨,这肯定都是越礼的。不过我认为王夫人这样做也是有过一阵思想斗争的,MM姑且先听听我的想法哈。
王夫人一开始听说宝玉身边有晴雯这样一个俏皮美人儿是在七十四回,当时还是王善保家的故意进谗,三分真七分假地勾起了王夫人对晴雯骂小丫头时的零星印象,使得王夫人大为惊恐,于是找来了晴雯要看个真切。一见病中慵散的晴雯果觉不好,加之晴雯负气之下搬出老太太说了那么伶俐(凌厉)的一通话,王夫人此刻逐晴雯之心已经定下,但始终还要顾及老太太的威仪,所以只好暂时先让晴雯回到园中,让婆子们看好,待她在老太太处正式取得“驱逐令”再来收拾。“你们进去,好生防他几日,不许他在宝玉房里睡觉。等我回过老太太,再处治他”这是王夫人的原话。可见王夫人此刻虽然大怒,但究竟还是不敢擅权。
那么是什么刺激了王夫人后来还是选择先斩后奏了呢?我想这可能跟司棋被揪出来有关。晴雯受谤之事的起因在于“绣春囊”被发现,此事在王夫人看来非常严重,王夫人去质问凤姐时是含着眼泪拿出这个香囊的,这便表现出王夫人此刻内心受了多大的震动。但我们从王夫人直捣凤姐处兴师问罪这一举动也可以看出,王夫人起初并没有怀疑到园中这些丫鬟头上,而更疑心是府上媳妇们不小心,尤其是凤姐。经凤姐陈情陈理地为自己辩驳一番,才把嫌疑人从各媳妇、姨娘又扩大到大大小小的丫鬟,这一下便警醒了王夫人几分。
而王善保家的诋毁晴雯正是在王夫人此等心理基础之上的,王夫人一见晴雯便先有了成见,联想到绣春囊,心里一定也是七上八下,唯恐晴雯便和这绣春囊主人一样在“祸害”着怡红院。正是在王夫人心惊胆战之际,王善保家的提出了抄检大观园的方案。其实这个方案王熙凤明显是不赞同的,她原本的打算是要暗暗查访,不让事情另生枝节。但一来凤姐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二来王夫人也想尽快查清园中祸端(特别是怡红院里的“祸端”),加之她二人作为主事之人此刻又都受到了来自邢夫人的胁逼压力,所以这两位夫人奶奶才对“抄检大观园”这样有伤体统的做法拍了板。
这一查查出个司棋不要紧,王夫人一看这罪魁果然是个未出阁的丫头。想来迎春房里都出了这等令人惊骇的败德丑事,那怡红院中比司棋娇俏伶俐的丫头多了去了,虽然没有查出什么物证,但难保没有言行上的差池。我想王夫人这才四处找耳报神细挖起怡红院的隐私来,也就是咱们以前分析的王夫人所知那么多细节信息的来源。
想想看,听到四儿说同年同日生便是夫妻这样的话,或者耳闻到有关晴雯的一系列真假“罪过”,这可把王夫人给气炸了。恐怕就是为此,这次王夫人终于没能搂住火,再也等不及去向老太太汇报了(且汇报也还要担着老太太袒护晴雯的风险),才决定干脆来个先斩后奏,以雷霆万钧之势主导了一场在怡红院的“清理”运动。
其实这次“清理”运动的目的也不止于晴雯,而是怡红院中所有“ 妖妖娇娇”的女孩儿们。我注意到这场撵人大戏还有个大背景便是贾府的财政危机。七十二回林之孝和贾琏说起家里艰难时便提议要精简人员,还特别说了要在丫鬟的数量上做减法的意见。七十四回王熙凤也跟王夫人提议要为节省开支撵逐某些“咬牙难缠”的丫头等等。所以这似乎也让王夫人觉得自己“撵人”的做法有了几分“正当性”;且作为荣府的主事夫人,她也是有这个决定权的。
只是此事唯一不妥的便是晴雯是老太太的丫鬟,撵逐晴雯而不事先在贾母处报备那是绝对不合规矩的。好在晴雯当下正在生病,按照贾府的规矩,丫鬟奴才生病便必须搬出去养好了再进来,以免传染给主子。所以王夫人便觉得自己在礼法上又有道理了,先以“养病”的理由把晴雯“安排”出去,这样就有了个缓冲,不用事先获得贾母的许可了。
只是,晴雯万一在外把病养好了怎么办呢?还让她进园子里来吗?王夫人当然不允许,这才编了个由头说晴雯得了女儿痨,无论好坏都不能再用了。我认为这一句谎话是王夫人唯一不按规矩办的事。
我也不是想为王夫人辩解哈,只是想揣摩一下她的私心。她自然是有私心的,让宝玉身边从此“清净”便是她最在乎的事,为此不惜越矩骗一次老太太。但我想王夫人也并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欺瞒老太太的儿媳,她内心的天平估计也是称了再称,移了再移,也是很不容易才下定决心的。
事实上,贾府上下为了自己的那点私心欺瞒老太太的举动也不止这一例。凤姐不就为了把尤二姐扫地出门哄骗老太太说尤老娘没有和张家退亲退干净吗?贾赦和邢夫人为了抢夺鸳鸯还绕过贾母直接去威逼鸳鸯的家人呢。就连宝玉祭金钏回来还骗贾母说他是去祭奠北静王的妾室去了。我的意思是,儿女子孙在长辈面前言语不实、行为有失的时候都是有的,但只凭一次过失便说她们不孝也不是很公允。综合来看,王夫人未必就是故意要和贾母叫板,她对贾母大体上还是恭顺的,也算是个眼里有“规矩”的人。
说实话,王夫人对贾母我也只能说言行上大旨还是孝敬的,至于她心里怎么想确实也不能断言。不过我坚信王夫人对于宝玉的疼爱是真的,这也是我可能和MM有较大分歧的地方。
很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做Easy Virtue, 里面风情万种的女主角Larita面对自己与“小丈夫”John之间的精神隔阂有这样两句对白:
Larita Whittaker: You should have loved me more.
John Whittaker: I couldn't have loved you more.
Larita Whittaker: You should have loved me better.
我认为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王夫人和宝玉这里。宝玉身边如袭人、王夫人等人对宝玉的爱不是不够多,而是不够好。
我从未怀疑过宝玉和王夫人之间有非常真挚的母子情,请看二十五回这一段描写:
“说了不多几句话,宝玉也来了,进门见了王夫人,不过规规矩矩说了几句,便命人除去抹额,脱了袍服,拉了靴子,便一头滚在王夫人怀里。王夫人便用手满身满脸摩挲抚弄他,宝玉也搬著王夫人的脖子说长道短的。王夫人道:“我的儿,你又吃多了酒,脸上滚热。你还只是揉搓,一会闹上酒来。还不在那里静静的倒一会子呢。”说著,便叫人拿个枕头来。”
这是多么亲昵的一段母子互动啊,如果说这二人间没有深切的情感焉能细腻至此?
而对于MM多次提到的王夫人在宝玉挨打时的那段话语,我其实一直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先来看看王夫人听到宝玉挨打时的反应是如何的:“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这可是平日里最“道貌岸然”的王夫人呐,居然不顾众男客在场失魂落魄地便直捣贾政书房,不能不说这个细节是一段真情流露啊。
曹公此时有一句描写很值得我们注意,“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贾政为什么一看到王夫人反而怒气更甚呢?这便要联系到先前门客相劝时贾政的一句怒骂:“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其实恐怕这素日里最宠溺宝玉的除了贾母便是王夫人了。贾政不敢把养而不教的过失归罪于贾母,只好全然泄愤于王夫人,所以一见王夫人心里便鬼火乱窜,手上便更是变本加厉地打起宝玉来。
王夫人虽然不算聪明,但与贾政多年夫妻,难道这一点还看不出来吗?但宝玉已被打得不成人形了,不劝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打死吗?所以王夫人必须劝,却又不敢提自己有多爱宝玉,只好顺着贾政说宝玉该死,但打死宝玉事小,让老太太伤心事大,这正是要搬出老太太来强劝贾政收手。但这招不管用,贾政偏说养出孽障来才是最大的不孝,这下王夫人情急之下才又搬出自己来当众“要挟”贾政,哭天抢地扬言便要和宝玉一起死,这难道还不是一个母亲撕心裂肺之语吗?
这样的威逼苦劝才让贾政稍有收手,也开始在旁无奈流泪。王夫人这下子一方面是看着宝玉心疼,痛到深处想起贾珠来,一方面又觉得要赶紧“趁胜追击”,干脆借贾珠再给贾政泄把火,于是才说出“若有你(贾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我认为这恐怕还是一个以退为进的策略。这句话是一个让步语气,假使贾珠还活着,那么宝玉这样的儿子便任你管教罢了,打死都不可惜。可是贾珠还活着么?死了好几年了呀,那如今这个宝玉我便誓死要保全到底的。但我相信就算贾珠还活着,王夫人也不可能眼看着贾政打死宝玉。
更何况,贾政当初尤其喜爱贾珠,这是毋庸置疑的,贾政是一时极怒气盛才要打死宝玉,那么泄气最有效的情绪是什么?不就是悲哀吗?王夫人自己有过丧子之痛,当然明白这句话对贾政的杀伤力有多大。果然,王夫人一提早夭的贾珠,贾政便“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顿时怒火便被浇息了一大半了。这实在是王夫人“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骨肉计呀。
再有,贾珠是谁所生,是谁所养?不就是王夫人本人吗?就好像王夫人对袭人说过的那番话一样,她自己何曾不知道该怎么紧管严教出一个好儿子来呢?可是这样一个“标准”儿子却命不长久,如今只有宝玉这么一点血脉,稍微管教过火万一又一命呜呼了呢,王夫人哪里还经得起又一次丧子之痛呢?这也分明就是在提醒贾政自己以前养育贾珠的功劳苦劳,以乞求他此刻能同情她的怜子之心啊。
不瞒MM说,我其实一直认为如果王夫人这句话为的是要解救杖下的宝玉,那无论从表达还是时机上来看都是绝佳的策略。所以MM若仅凭这一句话就认为王夫人真的偏心至此,我认为可以再斟酌一下。
我甚至认为在王夫人心里她其实可能更偏心宝玉一些。我想“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是古代的子嗣观。当人们以江山社稷和家族基业为出发点,当然会更寄望于长子多一些,因为长子继承国祚家业的几率要比其余子嗣大得多;但这份情感可能更多的是欣赏和器重而不是宠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培养出兴邦之主、旺族之储靠的是理性和规矩,而不是百般宠溺。而唯有对小儿子的爱父母可以稍微放肆一些,因为兄长已经担当了重任,弟弟无须过于进取,但求安乐无虞便好;何况较小的孩子出生时父母往往年更高,内心也更趋柔软慈爱一些。
具体到贾珠、宝玉的例子,王夫人自己说过她以前对贾珠是很严格的,不知道是不是也会有和宝玉这般母子相亲的场景呢?而贾珠去世后,王夫人看着宝玉这个二儿子,是会横看竖看觉着处处都不如贾珠而心生痛憾呢,还是心想反正就只剩下这么个亲儿子于是补偿性地越发百般宠爱呢?瞧着这对母子间的互动,我认为王夫人更倾向于后一种心理。
同时,看王夫人对贾兰的态度可是远不及贾母对宝玉的宠爱啊,贾兰是贾珠唯一的骨血,如果王夫人真的更偏心贾珠我猜她会对贾兰更“关照”些(参照贾母对黛玉)。
再看宝玉本人,这位千古难觅的体贴人儿可不只是体贴姐姐妹妹们啊,对于自己母亲的体贴也未必是一般男子可比的。三十七回秋纹说了宝玉看见自己院中开了桂花,便要第一个送予贾母和王夫人插瓶。四十一回,宝玉见王夫人命人暖酒,连忙就把自己的酒递过去了,“送到王夫人口边,王夫人便就他手内吃了两口”。这样的细节都表明,宝玉和王夫人之间的关系不止是礼教和孝道的约束,更是真情实意的情感绾系。我认为即便贾珠在世也未必就能和王夫人有如此亲密的日常互动(参看贾母与贾政)。
所以我始终认为宝玉和王夫人算是感情还比较好、比较真的一对母子了,而王夫人是真的很爱宝玉的。
但我还是想说,王夫人对于宝玉的爱够多够丰厚,但质量未必高。也就是这母子俩情感非常浓厚,但思想并不相通。所以一旦矛盾突发,王夫人便会端出母权的至高无上来对宝玉进行要挟压迫,而不会智慧地、感同身受地、平心静气地好好与宝玉沟通。不过这也是寻常母子间再普遍不过的通病了。
就好像MM常提到的,王夫人对宝玉的爱是有条件的,似乎总以情感来要挟宝玉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这恐怕也是天下母亲/长辈的通病。就连贾母也不能免俗。
不免又要说到我自己对这个“有条件的爱”有过的一点反思。
其实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从小我最紧张的就是去我妈妈医院,因为一群阿姨总会从衣着到谈吐对我品评一番,而这些言论会直接影响到我母亲当晚对我的态度。每一次换到一个新的班级我都无比讨厌班里有同学的家长和我父母相识(该死的子弟小学),因为无论是兴趣活动还是作业考试,家长们总会互相攀比,不管我妈妈是“得脸”还是“丢脸”,我都恨极了这样的比较。直到现在我偶尔还会梦见妈妈当众要我弹个曲子,但是我坐在那里却什么都不会了,脑袋里一片空白,只有无尽的羞愧与恐惧。我想这样的噩梦可能会伴随我一辈子。
曾经一度我非常怨恨,为什么我的亲妈妈让我从小就敏感要强,内心却极度没有安全感,总害怕自己不够好,会变成被妈妈厌弃的孩子。以至于每每看到贾母当着刘姥姥命惜春画画,或者甄家几个女人上下打量啧啧评赞宝玉的时候,我心里都会觉得隐隐的痛。
但等我长大成人了,有了自己的生活之后,似乎便变得平静些了。有时候也能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比如,就拿八达岭老虎咬人事件来说,我毫不怀疑我的母亲在那样的情况下也会在潜意识间冲下车去扑救我的(我想天下能不假思索便舍命相救的母亲还是大多数),那么既然我相信她可以为我不惜性命,那么我怎么还能怪她不够爱我呢?或许她对我的爱也是够多的,只是不够好而已。我想那个时候我妈妈虽然做了母亲但思想和性情上也还是个“孩子”,还免不了攀比和虚荣;她习惯于拿自己和别人做各种比较,也难免就习惯于拿我去和别人做比较了。
当然我不是说这种做法是对的,这样做铁定不对,我也发誓不要做这样的母亲,发誓要强大自己,完善自己,好给我自己的孩子们最好的爱。只是如此分析了一下那些家长(包括我母亲)的心理,发现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倒能因理解而同情了,也能从抱怨和怅恨中解脱出来了。
我想王夫人也有相似之处,她不是不爱宝玉,她很爱,只是爱的方式太专横,太不成熟。可比起赵姨娘、春燕娘这样的母亲,王夫人已经算很慈爱温厚了,她操心儿女的健康,关怀儿女的前程,为这两项她甚至是能付出自己所有;但唯独不能放任子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与幸福。可这对当时社会来说可能是无法避免的,置身于世家大族便有太多的不得已,个体哪能把自己的理想和幸福放在首位呢?每一个个体从小所受的教育不都是以报效国家、光耀门楣为终极追求的吗?
其实倘若贾珠在世,王夫人兴许也能对宝玉宽纵许多。可贾珠一死,王夫人便只剩这一个儿子,加之宝玉又有元春这样一个皇妃姐姐,全族乃至全世界对宝玉可能都有不可企及的过高期望,而期望落空便会迎来讥笑与嘲讽。贾母和王夫人也很难说不是受了这样社会风尚的挟持,才表现出对儿女子孙的种种要求的。
而至于王夫人粗暴“筛选”宝玉近侍的做法,站在王夫人的角度来说,她只知道晴雯是个体态妖娆、言行出格,还会哄着宝玉装病逃书的丫头,按照她的想法,这样的女孩儿在宝玉身边是没有半点益处的;可她又哪里知道晴雯还有率真的性情、真诚的人品,也会豁出性命去对宝玉好呢?
这是我说的王夫人的愚钝不察。而正是因为王夫人这样的迂腐和不宽容才间接使得晴雯抱屈而死,这个客观事实也是我觉得很难原谅的。
但就王夫人对宝玉这个儿子来说,其实通篇看下来我也究竟没察觉王夫人有逼迫宝玉读书进取的狠心,或者说,我认为王夫人心里还是觉得读书没有宝玉的健康平安重要。
比如七十回,贾政学差归来回京在即,全家上下都为宝玉功课拖欠而担惊受怕。宝玉自己要日夜赶工补齐功课,王夫人也是不让的,说“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这一赶,又赶出病来才罢”。 这时宝玉自己还说不妨。临了了还是各房姊妹每人代写几篇充数过了关。
别看王夫人现下抱怨宝玉平日里不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不过只是做母亲的嘴皮子上一点点牢骚而已,我着实没有印象王夫人平时有狠心敦促宝玉学习上进过(如果MM找到例子还请即使补充)。其实我倒觉得在宝玉是否要读书上进这一点上,王夫人和贾母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既希望宝玉能出人头地,为家争光,但也不愿他吃寻常读书人悬梁刺股之苦,这是一个普通慈母的矛盾心理呀(真的,提到有条件的爱,我小时候觉得王夫人比我妈妈还要宽厚许多呢,还允许别人帮着糊弄作业,换做是我妈,立马两巴掌伺候)。
如果MM认为这是“俗”,我觉得王夫人真的就是个世俗的普通母亲,和天下好多母亲一样,她的母爱不算智慧,不算伟大,但还是充足而有温度的。
至于王夫人撵了金钏,这个处分可能是有些重了,也的确不算仁慈,毕竟金钏曾是王夫人跟前第一近侍。只是我也不能说这样做就有很大的不是。
首先,王夫人未必就相信金钏被撵后一定会自杀。贾政听到金钏投井时的反应是何等的震惊,说贾家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那么,如果被撵的丫鬟都是个死,那以前贾府就没有撵过丫鬟吗?光凤姐就撵过好些吧。再看看王夫人后来撵逐的那一批怡红院的丫头们,除了晴雯病死了,其余的如四儿、芳官等人也没有寻死的。像金钏这样刚烈的女子确实罕见,王夫人听到死讯时也大吃一惊。连宝钗也觉得“岂有这样大气的理!” 可见丫鬟被撵便自杀的情况并不常见,还是跟个人的性情有关,王夫人也不是故意要把金钏往绝路上逼的。
第二,王夫人不仅是位贵族夫人,还是管家主子。作为一名管理者,妇人之仁未见得就是好的。客观来说,金钏确实有“越轨”的言行,调侃宝玉吃她嘴上的胭脂,指使宝玉去拿贾环和彩云,我在想,若是此等行径被贾母看见,我也不能担保这位平日里和蔼可亲的老太太会网开一面。
就拿婆子夜聚赌博这件事情来说,这个现象曹公在很早就有铺垫了,算是高门贵族里奴才们的常态。连探春如此威严都只是戒饬,并无重罚。而对于黛玉这样的小姐们来说更引以为常事了,黛玉甚至还曾经与宝钗派来送燕窝的婆子寒暄,说不忍耽误了她赴赌发财呢。可见不止迎春乳母,连宝钗手下都有婆子参与吃酒赌博,也难怪宝钗最后只得搬出园子了。但贾母却定要严惩,除了撵出去还要杖责,且永不再用。对于贾母来说,婆子夜里吃酒赌博便会带来各种安全、风化的隐患,是于族于家的大忌讳;这个判断是基于贾母活了几十年的人生经验的,所以即便年轻主子不觉得要紧,贾母自己也必定要防患于未然,要重罚!
那么对于王夫人来说,丫鬟引逗主子也是眼里容不得的沙子呀。在她的视角来看,可能正是因为自己年轻时的一念之仁,纵容贾政收了赵姨娘,这才埋下了这母子俩日后成天惹是生非的祸根;更别说如果王夫人知道了赵姨娘和马道婆合谋蛊害宝玉和凤姐那档子事,估计非但肠子都悔青了,恐怕连魂儿都会吓没了吧。再看看丫鬟与主子爷们儿间没规没矩宁国府呢,脊梁骨都被人戳穿了啊,这的确不是于族于家的好“风俗”。所以我认为王夫人杜绝丫鬟轻薄之态的方针也是有道理的,只是她的操作方式太简单粗暴了;更理性些可能应该先明立规矩,再每犯必罚,而不是一有过失便狠下死手。
其实我似乎也觉着金钏自己有些太不上心了,待在王夫人身边这么久,难道还不知道王夫人什么脾性么?为什么还屡屡挑逗宝玉呢?想想贾母身边的鸳鸯,那是把贾母的喜好摸得透透的,绝不会做惹贾母不开心的事,更别说鸳鸯在宝玉、贾琏跟前是如何懂得避嫌了。不过死者为大,这事宝玉自己也有不该,我认为三方都有一定的责任。
我在想,说到“慈”,再慈慈不过薛姨妈,说到“顺”,再顺顺不过尤氏,可是看看薛家和宁府的光景又如何呢?所以我倒一直觉得主事夫人该狠还是得狠,不过睿智一些的主子应该在制度上下功夫,而不是全凭个人脾气情绪治家,这便是王夫人无能不智之处,但在我看来她也未必就有歹心罢了。
所以说了那么多,在我心里王夫人是很“专政”地在做一个“好母亲”,很迂腐地在做一个“好儿媳”,但作为主事夫人来说,她的能力和心智确实都欠缺了些。不过这里的好与不好都是相对的,哪怕贾政和王夫人再不可爱,我也不得不说他俩还算是《红楼梦》里最“靠谱”的一对老爷夫人了。MM觉得呢?
因为我们都是外人,我们看到的是金玉在外,二宝在其内,他们是否感受到败絮其中,谁能知道呢?
宝玉说,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那个空字,应有血泪浸染其中。
晶莹高士如宝钗,会看不到那个空对的空吗?
我觉得美眉说宝钗可以理解宝玉,我是认可的。但要说宝钗理解之后就会接受,就也发自内心觉得这样的婚姻是自己要的,我万万不敢苟同。
我看人看事和美眉最根本的不同,我们探讨过很多次,我从心,从情,美眉从理,从德。
各有利弊。
但就婚姻一事,不管任何时代,都是要从心从情才不违人性的。从理,从德,在婚姻中,恐怕从不了。
美眉分析的不忘逝爱,珍重现在固然有理。可从心出发,由情而论,谁能对“丈夫心中有个她,空对着你,意难平”这件事如美眉所说,“不成为心中难以排遣的苦”。
仅仅因为宝钗君子,就说宝钗做得到,这是不是太理性,忽略了宝钗身为女人这一基本事实?
我不认为金玉良缘是有一丁点美好的。我认为它实质上,就是世俗婚姻观的真实写照,真实,合情合理,但绝不美好。
我不是抨击不理解宝黛爱情的清朝人,我只是觉得,尊崇金玉良缘的人,我很难看得到他们有什么感情的取舍。我只看到了他们赤裸裸的利益取舍。
cristal2011 发表于 2/13/2017 6:36:3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4114854#74114854][/url]
对于“金玉”的看法我想MM应该已经明白我的态度了。我内心也希望宝黛能相守一世,但黛玉“还泪”便注定要悲,泪尽就必然要归,这是曹工之笔在模拟现实的残酷,又岂能逆转呢?所以二玉有情无分,二宝有分无情(此处的“情”都只是指男女之情),对于个人来说都是可悲可叹的。
只是我想跟MM辨析一下,爱情自然是两个人的事,我们必须要追求至真至纯;可“婚姻”到底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那么它便必然会掺杂一些俗世的价值,这是“婚姻”这一概念的固有属性。
所以,当我们谈婚姻的时候,尤其是古代的婚姻,原本谈的就是一种俗人的“社会关系”,而不单是“感情”的深浅高低。若是只论两人之情,何必要婚姻,何必要世人的承认和支持呢,两人飞天离世做一对“神仙眷侣”不就好了么?
但《红楼梦》不是一部旨在歌咏“纯爱”的小说,大旨谈情这个“情”字也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男女情爱。黛玉孑然一身,宝玉便是一生求索,但恐怕黛玉也会尽力保全林氏满门的声誉。而宝玉呢,他的情感牵绊可太多了,哪怕他对黛玉的情感最为强烈,他自己也是把黛玉排在继老太太、老爷、太太之后的第四位啊。若是要让宝玉舍下其他的所有社会关系来成全他和黛玉的姻缘,宝玉也是痛苦不堪的不是么?
以秦钟为例,他和智能儿算是离经叛道,勇敢“追求”爱情的一对。但当秦业得知此事后被气死的那一刻,秦钟心中的痛应该也不亚于他与智能儿的相思之苦吧?若让秦钟再选一次,恐怕他宁可和智能儿永负相思煎熬来换得于父亲跟前承欢膝下也未可知啊。
我想说,即便谈情,人的情感也是复杂而多层面的,爱情不是唯一珍贵的情感价值。
我们现代人固然觉得相爱的人便要相守一生,这是符合人性的,这一点我万分同意,但这也是受现代法理制度保障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大胆地去追求。
但古人的婚姻原本就是宗法体系的一个组件,从结构上就不是用来为个人情感服务的。
按照古人的伦理观,宝玉不单是要和自己的结发妻子过一辈子,也要一生陪伴自己的父母啊。尤其宝玉又是王夫人的独子,除非有礼法层面更高的“指示”,比如离乡做官或沙场征战,否则一定要在父母跟前一生尽孝,而且是与合父母心意的儿媳一起尽孝,这是理。
论情,宝玉虽与黛玉有情,但他与生母的感情也不浅啊,乃至对贾府这整个家族也是抱有深情的。谁能说得明白宝玉更爱黛玉还是更爱他的家族这个整体集合呢?同样的,支持“金玉”的人也很可能是出于对家族的感情。难道对具体某个人的爱就一定高于对一个抽象概念的爱么?
当这些情与理发生冲突的时候,人就是被撕裂着的,任何取舍都意味着痛苦,这才是《红楼梦》复杂而深刻的地方。美好的爱情固然是人生的部分真谛,但绝不是全部的真相。《红楼梦》描绘的是一个特定社会形态里的众生相,而“婚姻”作为一个人类构建的概念原本就是各种价值观冲撞消长的“阵地”,如果我们任何时候都只认个“爱情至上”,那么人生还有什么可纠结的呢?
如我先前一直在论证的,我素来把“金玉”看成客观上符合当时门第礼俗的匹配婚姻,所以还是把“金玉”和“木石”当做同一悲剧的一体两面;前者不得完整的“情”,后者不得完整的“理”,但支持“金玉”的人未必就能被认作罪魁祸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思想带着被当时的某种道统价值编码的基因(就连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他们自身也是很“真诚”地在服从社会规律啊。
因此,我还是倾向于认为这场悲剧是两种价值观激烈冲突后的两败俱伤。
同情“木石”的人觉得“金玉”不够“性情”,赞同“金玉”的人认为“木石”不够“规矩”。我们今人站在历史的下游固然觉得前者更“进步”,便以为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是“古今同理”;但古人站在他们的立场反而觉得这是“大逆不道”呢。再想想我们之后的未来人,恐怕根本就会认为“婚姻制度”本身就是人性的天敌,真爱就该完全无拘无束、无责任、无义务才对呀。
所以人类的婚姻观自古以来便是在时刻流变的过程中的,是与一个特定社会所绑定的价值。我记得以前似乎也提到过,“木石”的珍贵恒远而质朴,而“金玉”的贵重则是世俗构建而成,是符合当下现实意义的,但我们不能因为“金玉”只是人工雕镂而成便否定它在当时社会的价值吧,这是我认为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的。
其实细想起来,所谓“性情”和“规矩”原本就都不是绝对价值,性情泛滥便没了秩序,规矩僵滞反违了道义。到底几分性情几分规矩才叫合适,这必须还要以具体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段来判断。所以,凭我现在的一点人生认识,实不敢说回到《红楼梦》的社会里应该支持哪一方。
我能肯定的是,对于我自己的婚姻观,我当然取“木石”而舍“金玉”,这是我的个人选择。但作为读者,我似乎对书里的两方都有同情(纯粹看重薛家钱财的势利眼除外),也就不站边了。
至于宝钗的婚内感受,我想“到底意难平”的是宝玉,宝钗的真实情感我们只能另做琢磨。MM说得对,不是自己丈夫的最爱,对于任何女人来说都是很难接受的。但正如我以前提到的,在宝钗看来,第一不是黛玉横刀夺爱,第二此事不是突如其来;宝钗认识宝玉的时候便深知黛玉在他心中的分量,即便痛,也不是突发而猛烈的痛。
世人也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我想,连深中“情极之毒”的宝玉都有悬崖撒手的一天,宝钗也未必不会从情困中逃出生天,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天分和努力以及时间的打磨。老实说,安然于“实”,泰然于“空”确实像是一句大话;有的话说出来像阿Q,心里真实的感受也只有自己知道。但我还是真心希望宝丫头以及更多的人们能在客观的波澜里获得主观的平静吧,毕竟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是么?等我好好整理下对探春的观感再回美眉吧。
先回答美眉下一段的“请假条”,哈哈,老公是要好好陪伴滴,不然造反起来是不得了滴。所以我万分理解。
我顶多是会像湘云那样揪着美眉的袖子说:你们整日待一起,现我来了,妹妹也理我一理儿啊!哈哈哈。只是我不会闹“”吆爱三”,追着美眉喊爱妹妹,爱妹妹,哈哈哈。
我最近也有出游的计划,春天了嘛。如果出去玩了,就也会不得空了,到时候再给美眉写请假条吧。🤗
cristal2011 发表于 2/13/2017 6:46:24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4114925#74114925][/url]
哈哈,看来我莫名其妙的积攒了太多的话了,这一下子一定把MM聒噪得不行了。昨天一看居然整理出那么多段落(看来我这段时间也没偷懒哈),心下就想不好,MM会不会觉得我太啰嗦了。如此看来对于我这样啰里啰嗦的人,以后不能这样攒着回复,还是要提高回帖频率,言简意赅才好。
探春是我认为最具现代价值观的一个红楼人物,且颇具领袖气质。虽不是我最爱的,但对她很是欣赏。她和湘云被我看做红楼“二豪”,探春是豪气干云的豪杰,湘云是豪放不羁的豪侠,都是很特别的女孩子。也期待听听MM的看法哈。
不知道MM的春游计划可否成行呢?最近刚看完“柳絮词”一节,忽然想到转眼又快到“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的时节了,只是想着离那块有这种意境的土地太远,不免有些惆怅起来。哈哈,还是转念计划一场郊游赏赏樱花吧。
祝MM每一日都春意盎然!
接下来便是撵晴雯这件事了。我首先要说,晴雯当时虽然已经跟了宝玉好些年了,但名义上是老太太的人,所以王夫人先斩后奏,还哄贾母说晴雯是女儿痨,这肯定都是越礼的。不过我认为王夫人这样做也是有过一阵思想斗争的,MM姑且先听听我的想法哈。
王夫人一开始听说宝玉身边有晴雯这样一个俏皮美人儿是在七十四回,当时还是王善保家的故意进谗,三分真七分假地勾起了王夫人对晴雯骂小丫头时的零星印象,使得王夫人大为惊恐,于是找来了晴雯要看个真切。一见病中慵散的晴雯果觉不好,加之晴雯负气之下搬出老太太说了那么伶俐(凌厉)的一通话,王夫人此刻逐晴雯之心已经定下,但始终还要顾及老太太的威仪,所以只好暂时先让晴雯回到园中,让婆子们看好,待她在老太太处正式取得“驱逐令”再来收拾。“你们进去,好生防他几日,不许他在宝玉房里睡觉。等我回过老太太,再处治他”这是王夫人的原话。可见王夫人此刻虽然大怒,但究竟还是不敢擅权。
那么是什么刺激了王夫人后来还是选择先斩后奏了呢?我想这可能跟司棋被揪出来有关。晴雯受谤之事的起因在于“绣春囊”被发现,此事在王夫人看来非常严重,王夫人去质问凤姐时是含着眼泪拿出这个香囊的,这便表现出王夫人此刻内心受了多大的震动。但我们从王夫人直捣凤姐处兴师问罪这一举动也可以看出,王夫人起初并没有怀疑到园中这些丫鬟头上,而更疑心是府上媳妇们不小心,尤其是凤姐。经凤姐陈情陈理地为自己辩驳一番,才把嫌疑人从各媳妇、姨娘又扩大到大大小小的丫鬟,这一下便警醒了王夫人几分。
而王善保家的诋毁晴雯正是在王夫人此等心理基础之上的,王夫人一见晴雯便先有了成见,联想到绣春囊,心里一定也是七上八下,唯恐晴雯便和这绣春囊主人一样在“祸害”着怡红院。正是在王夫人心惊胆战之际,王善保家的提出了抄检大观园的方案。其实这个方案王熙凤明显是不赞同的,她原本的打算是要暗暗查访,不让事情另生枝节。但一来凤姐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二来王夫人也想尽快查清园中祸端(特别是怡红院里的“祸端”),加之她二人作为主事之人此刻又都受到了来自邢夫人的胁逼压力,所以这两位夫人奶奶才对“抄检大观园”这样有伤体统的做法拍了板。
这一查查出个司棋不要紧,王夫人一看这罪魁果然是个未出阁的丫头。想来迎春房里都出了这等令人惊骇的败德丑事,那怡红院中比司棋娇俏伶俐的丫头多了去了,虽然没有查出什么物证,但难保没有言行上的差池。我想王夫人这才四处找耳报神细挖起怡红院的隐私来,也就是咱们以前分析的王夫人所知那么多细节信息的来源。
想想看,听到四儿说同年同日生便是夫妻这样的话,或者耳闻到有关晴雯的一系列真假“罪过”,这可把王夫人给气炸了。恐怕就是为此,这次王夫人终于没能搂住火,再也等不及去向老太太汇报了(且汇报也还要担着老太太袒护晴雯的风险),才决定干脆来个先斩后奏,以雷霆万钧之势主导了一场在怡红院的“清理”运动。
其实这次“清理”运动的目的也不止于晴雯,而是怡红院中所有“ 妖妖娇娇”的女孩儿们。我注意到这场撵人大戏还有个大背景便是贾府的财政危机。七十二回林之孝和贾琏说起家里艰难时便提议要精简人员,还特别说了要在丫鬟的数量上做减法的意见。七十四回王熙凤也跟王夫人提议要为节省开支撵逐某些“咬牙难缠”的丫头等等。所以这似乎也让王夫人觉得自己“撵人”的做法有了几分“正当性”;且作为荣府的主事夫人,她也是有这个决定权的。
只是此事唯一不妥的便是晴雯是老太太的丫鬟,撵逐晴雯而不事先在贾母处报备那是绝对不合规矩的。好在晴雯当下正在生病,按照贾府的规矩,丫鬟奴才生病便必须搬出去养好了再进来,以免传染给主子。所以王夫人便觉得自己在礼法上又有道理了,先以“养病”的理由把晴雯“安排”出去,这样就有了个缓冲,不用事先获得贾母的许可了。
只是,晴雯万一在外把病养好了怎么办呢?还让她进园子里来吗?王夫人当然不允许,这才编了个由头说晴雯得了女儿痨,无论好坏都不能再用了。我认为这一句谎话是王夫人唯一不按规矩办的事。
我也不是想为王夫人辩解哈,只是想揣摩一下她的私心。她自然是有私心的,让宝玉身边从此“清净”便是她最在乎的事,为此不惜越矩骗一次老太太。但我想王夫人也并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欺瞒老太太的儿媳,她内心的天平估计也是称了再称,移了再移,也是很不容易才下定决心的。
事实上,贾府上下为了自己的那点私心欺瞒老太太的举动也不止这一例。凤姐不就为了把尤二姐扫地出门哄骗老太太说尤老娘没有和张家退亲退干净吗?贾赦和邢夫人为了抢夺鸳鸯还绕过贾母直接去威逼鸳鸯的家人呢。就连宝玉祭金钏回来还骗贾母说他是去祭奠北静王的妾室去了。我的意思是,儿女子孙在长辈面前言语不实、行为有失的时候都是有的,但只凭一次过失便说她们不孝也不是很公允。综合来看,王夫人未必就是故意要和贾母叫板,她对贾母大体上还是恭顺的,也算是个眼里有“规矩”的人。
1011s 发表于 2/20/2017 10:49:04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4173817#74173817][/url]
她们懂规矩,把规矩浸润到了心里身上,所言所行,明面上,无可指摘,反而是大家眼中的“菩萨”“老实人”。
可你不能触犯她的真正利益,一旦触犯,你会知道她们的厉害处。
可是王夫人和袭人不同,袭人性格是天生的,她生来就周到,是服务型人格。即便私底下和宝玉有越礼的举止,可言谈举止也是“娇俏妩媚”,和她对待别人,不管上下亲疏,都是一致的。
换言之,袭人并不扭曲,所以也是可亲甚至可敬的。
可是王夫人不是,王夫人在贾母贾政等当权派,或其他外人不在场时,无人约束时,说的话,做的事,和她在人前时是截然相反的。
这个相当可怕,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样的人,真得是有问题的。
所以这是我为何不信王夫人在贾母面前的沉默是“孝顺”,是柔顺。美眉说她应对得当,这个我同意,王夫人在人前就没有应对不得当的时候吧?有人说她佛口蛇心,这我倒觉得不至于。
可是心中无情,为人世俗势力,不是真正体贴仁慈之人,还是可以在细节中看到的。在黛玉初进荣国府时,和王夫人私下初次相处,是这样的情形。客气很多,疏离也很多。
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姐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往庙里还愿去,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这话乍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有礼有节,还有长辈的叮咛嘱咐。
可是细究,代入情感,会发现这样的王夫人“冷冰冰”。黛玉是远道而来,失了母亲的孤女,王夫人做为她的舅母,没有一句安慰,问候,或其他任何体贴的语言。只是一句嘱咐,这嘱咐听来倒似告诫,叫黛玉不要睬宝玉。
如果真是担心宝玉不懂事会在黛玉处失礼,惹黛玉不快,这话不应如此说。我倒是觉得,王夫人这话很有深意,不管她有没有告诫的意思,是怎样想的,那话语里不叫宝黛亲近的意思,却是很明显的。
可我们依然无法说这样的王夫人说这样的话有什么不得体的地方。王夫人就是很得体,但是没有情。
她不是不认识黛玉的母亲,她在后文说过,黛玉母亲贾敏在闺中时,和她相处过的。
所以我对王夫人这样“冷冰冰”的初见言行,是觉得,她好自私,至少完全没有什么对他人的同理心。她完全没有体贴黛玉此时的心情,对这个孤女没有任何怜惜。她一心想的,是不要亲近我的宝玉,不要招惹他,生出什么祸事。
这样想当然是很有道理的,可也是分明无情的。
如果一一细究王夫人的各种言语,都是这样“有理有礼”“得体大方”,但分明无情的。比如说凤姐儿那里。美眉分析了一大堆王夫人如此言行的“合理”“得体”处,表示她也是无奈之举,权衡利弊,遵照礼法,她只能如此。
我万分同意。可这和我说的,王夫人无情势力,俗气之极,冲突吗?
我觉得没有冲突。
她那样应对凤姐儿是合理的,只是凉薄极了。
美眉说她要考虑自己的身份,考虑礼法,考虑大局,可她纵考虑了,难道就不能有更有情,更合理的做法吗?
贾母、凤姐儿都明白的事,她这个荣国府当家主母会不明白?
邢夫人是她嫂嫂她不能说,尤氏呢?那是她侄儿媳妇,尤氏当着她面撤了凤姐儿梯子,别说王夫人没看懂,她虽无能,但又不是傻子。可她连句话都没有,不过是要息事宁人,不愿叫人说她“厉害”,不愿为了无关自身利益的事得罪人。
这样的性情,如果我是凤姐儿,我真寒心呢。辛辛苦苦打理这个家,是谁的家?是王夫人的家!可是遇见要撑腰的时候了,王夫人一句“听你婆婆”的就打发了!要凤姐儿帮着管家的时候,怎不说“听你婆婆”的?
我觉得王夫人纵然不从有情无情,凉薄还是宽仁的角度来说,就说明辨是非,治家理事的角度来讲,她也是不合格的一个大家主母。
在她的管理下,主不主,仆不仆。凤姐儿一直和她就没有同心同德过,宝玉婚事可见,有凤姐儿投靠贾母的原因,也有王夫人不值当凤姐儿依靠的原因吧?
一个当权者,不能在关键时刻给自己得力干将撑腰主事儿,这样的人,谁会真心助她?
所以当王善保家的挑唆王夫人时,没人提醒她,反都架秧子煽风点火。
书里写邢、王二位夫人,我觉得是两相对照着写的。
邢夫人的不是都很粗鄙,都在明面。王夫人的不是,都很隐晦,都在暗处。
真正和她们这些传统世俗贵妇人做对比的,是贾母。
贾母也讲规矩,治家,要大局。可在每件具体的事,对待每个具体的人,贾母是善的,是有情的。
对一个乱跑乱撞的小道士,贾母的反应是“他也有老子娘的,打坏了他老子娘也心疼的”,对来家的穷亲戚家的女孩子,贾母的反应是“好生叮嘱,不叫那些势利眼的奴才慢怠了”。等等等等。
王夫人这个人人口中宽仁慈和的人,却从没有这些宽仁慈和的举动。至少我没看到,美眉如果看到了,可以提醒我。
王夫人的宽仁慈和在于吃斋念佛,在于把人逼死后,痛悔流泪,表示自己真没想到,真不知情。
我们再来看王夫人一些具体的言语行为吧:
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王夫人便叫玉钏儿:“把你妈叫来,带出你姐姐去。”金钏儿听说,忙跪下哭道:“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故气忿不过,打了一下,骂了几句。虽金钏儿苦求,亦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之母白老媳妇来领了下去。
“……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差不多。”
这里,撵金钏时暴怒的王夫人,是和“温顺沉默”“宽仁慈厚”不沾边的。如果真的性格如此,纵然一时怒了,打了人,要发落,是可以理解的。
可王夫人可怕在事后要掩盖她的这种行为。当着外人时,金钏是她口里的那个“女儿一样”,贴身贴心伺候她很多年的大丫鬟,她不知道她会跳井。
好,我们姑且认为她真的不知道。这里我是存疑的,金钏哭求时就说了,“跟了太太十来年”“还见不见人了”,后面又说她“苦求”,有多苦?只怕出去就再不能活了这样的话必是有的。
大家也可以说,王夫人或许不会信金钏真会寻死。好,我再相信一回。
那咱们那再看撵晴雯。
美眉之前剖析了王夫人撵晴雯一事的心情,我都同意。不过我之前就说过,撵晴雯等人是在金钏死后发生的,也就是说,王夫人已经知道,金钏晴雯这样的大丫鬟,被撵出去,尤其是因为“狐媚主子”的原因被撵,是极有可能活不下去的,是会死的。
这和茜雪因一盏茶,伺候不周被撵,或小丫鬟坠儿偷东西被撵,是两码事啊。茜雪失职,被撵只是生计会艰难些。坠儿本就失德,因此被撵,不过咎由自取,自去过她无德的日子去。
可“狐媚”“爬床”被撵,对丫鬟们来讲,无疑被订上了耻辱柱。无论王夫人在宝钗等人面前如何遮掩,这些丫鬟,都很难生存下去了。她们是贾府奴仆,又无法自谋生路,金钏还有老子娘,都受不了死了。晴雯呢?必死无疑啊!
更何况到了晴雯这里,王夫人连遮掩都没有了,瞒着的只有贾母一人罢了。
所以,王夫人并没有一丝一毫考虑过这些丫鬟们的生死。
美眉对她这些行为的动机、成因分析了很多。我都同意。
可有原因的冷酷无情便不是冷酷无情了吗?
被触了逆鳞的王夫人,表现出和平时迥异的性格,就顺理成章,没有任何问题了吗?
凤姐儿整死尤二姐固然狠毒,可到底还是表里如一的,凤姐儿就是那样狠毒的性子,她不扭曲,不矫饰。
王夫人呢?真正戳她心窝的赵姨娘她碍着名声不能怎样,不过也是趁着贾环犯错时才把赵姨娘叫来骂一顿解解气。大家还觉得她不妒,仁慈。
可到了宝玉这里,她怎么就如此理直气壮整治这些狐狸精了?不过是因为,礼法给了她这个权力。她再怎样狠毒发泄,也都站得住脚。
金钏也好,晴雯也罢,就是犯了弥天大罪,王夫人这个当家主母如果还有一丝仁慈,在金钏苦求时,心软一点点,就暂且让她先待着,然后找人嫁了她,全了她的脸面,金钏还会跳井?
晴雯就更是无妄之灾了,“眉眼像林妹妹”“妖妖乔乔”“谁准你打扮得病西施一样”,连个实证都没有,就是听了婆子的话,她心里厌恶这样的妖精,就下死手撵她,要逼死她?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也是有道理的?这不是无情冷酷?这还是有理有据的得体处事?
恕我无法认同。
王夫人是个不合格的主母,不合格的当权者,不管是从情还是从理,她的智商情商都是双低的。
更可怕是性格扭曲。当然,这不能全怪她,那个扭曲的社会要负一大半责任。可是剩下的一小半,王夫人要自己负,这是肯定的。
说实话,王夫人对贾母我也只能说言行上大旨还是孝敬的,至于她心里怎么想确实也不能断言。不过我坚信王夫人对于宝玉的疼爱是真的,这也是我可能和MM有较大分歧的地方。
很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做Easy Virtue, 里面风情万种的女主角Larita面对自己与“小丈夫”John之间的精神隔阂有这样两句对白:
Larita Whittaker: You should have loved me more.
John Whittaker: I couldn't have loved you more.
Larita Whittaker: You should have loved me better.
我认为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王夫人和宝玉这里。宝玉身边如袭人、王夫人等人对宝玉的爱不是不够多,而是不够好。
我从未怀疑过宝玉和王夫人之间有非常真挚的母子情,请看二十五回这一段描写:
“说了不多几句话,宝玉也来了,进门见了王夫人,不过规规矩矩说了几句,便命人除去抹额,脱了袍服,拉了靴子,便一头滚在王夫人怀里。王夫人便用手满身满脸摩挲抚弄他,宝玉也搬著王夫人的脖子说长道短的。王夫人道:“我的儿,你又吃多了酒,脸上滚热。你还只是揉搓,一会闹上酒来。还不在那里静静的倒一会子呢。”说著,便叫人拿个枕头来。”
这是多么亲昵的一段母子互动啊,如果说这二人间没有深切的情感焉能细腻至此?
而对于MM多次提到的王夫人在宝玉挨打时的那段话语,我其实一直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先来看看王夫人听到宝玉挨打时的反应是如何的:“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这可是平日里最“道貌岸然”的王夫人呐,居然不顾众男客在场失魂落魄地便直捣贾政书房,不能不说这个细节是一段真情流露啊。
曹公此时有一句描写很值得我们注意,“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贾政为什么一看到王夫人反而怒气更甚呢?这便要联系到先前门客相劝时贾政的一句怒骂:“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其实恐怕这素日里最宠溺宝玉的除了贾母便是王夫人了。贾政不敢把养而不教的过失归罪于贾母,只好全然泄愤于王夫人,所以一见王夫人心里便鬼火乱窜,手上便更是变本加厉地打起宝玉来。
王夫人虽然不算聪明,但与贾政多年夫妻,难道这一点还看不出来吗?但宝玉已被打得不成人形了,不劝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打死吗?所以王夫人必须劝,却又不敢提自己有多爱宝玉,只好顺着贾政说宝玉该死,但打死宝玉事小,让老太太伤心事大,这正是要搬出老太太来强劝贾政收手。但这招不管用,贾政偏说养出孽障来才是最大的不孝,这下王夫人情急之下才又搬出自己来当众“要挟”贾政,哭天抢地扬言便要和宝玉一起死,这难道还不是一个母亲撕心裂肺之语吗?
这样的威逼苦劝才让贾政稍有收手,也开始在旁无奈流泪。王夫人这下子一方面是看着宝玉心疼,痛到深处想起贾珠来,一方面又觉得要赶紧“趁胜追击”,干脆借贾珠再给贾政泄把火,于是才说出“若有你(贾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我认为这恐怕还是一个以退为进的策略。这句话是一个让步语气,假使贾珠还活着,那么宝玉这样的儿子便任你管教罢了,打死都不可惜。可是贾珠还活着么?死了好几年了呀,那如今这个宝玉我便誓死要保全到底的。但我相信就算贾珠还活着,王夫人也不可能眼看着贾政打死宝玉。
更何况,贾政当初尤其喜爱贾珠,这是毋庸置疑的,贾政是一时极怒气盛才要打死宝玉,那么泄气最有效的情绪是什么?不就是悲哀吗?王夫人自己有过丧子之痛,当然明白这句话对贾政的杀伤力有多大。果然,王夫人一提早夭的贾珠,贾政便“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顿时怒火便被浇息了一大半了。这实在是王夫人“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骨肉计呀。
再有,贾珠是谁所生,是谁所养?不就是王夫人本人吗?就好像王夫人对袭人说过的那番话一样,她自己何曾不知道该怎么紧管严教出一个好儿子来呢?可是这样一个“标准”儿子却命不长久,如今只有宝玉这么一点血脉,稍微管教过火万一又一命呜呼了呢,王夫人哪里还经得起又一次丧子之痛呢?这也分明就是在提醒贾政自己以前养育贾珠的功劳苦劳,以乞求他此刻能同情她的怜子之心啊。
不瞒MM说,我其实一直认为如果王夫人这句话为的是要解救杖下的宝玉,那无论从表达还是时机上来看都是绝佳的策略。所以MM若仅凭这一句话就认为王夫人真的偏心至此,我认为可以再斟酌一下。
我甚至认为在王夫人心里她其实可能更偏心宝玉一些。我想“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是古代的子嗣观。当人们以江山社稷和家族基业为出发点,当然会更寄望于长子多一些,因为长子继承国祚家业的几率要比其余子嗣大得多;但这份情感可能更多的是欣赏和器重而不是宠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培养出兴邦之主、旺族之储靠的是理性和规矩,而不是百般宠溺。而唯有对小儿子的爱父母可以稍微放肆一些,因为兄长已经担当了重任,弟弟无须过于进取,但求安乐无虞便好;何况较小的孩子出生时父母往往年更高,内心也更趋柔软慈爱一些。
具体到贾珠、宝玉的例子,王夫人自己说过她以前对贾珠是很严格的,不知道是不是也会有和宝玉这般母子相亲的场景呢?而贾珠去世后,王夫人看着宝玉这个二儿子,是会横看竖看觉着处处都不如贾珠而心生痛憾呢,还是心想反正就只剩下这么个亲儿子于是补偿性地越发百般宠爱呢?瞧着这对母子间的互动,我认为王夫人更倾向于后一种心理。
同时,看王夫人对贾兰的态度可是远不及贾母对宝玉的宠爱啊,贾兰是贾珠唯一的骨血,如果王夫人真的更偏心贾珠我猜她会对贾兰更“关照”些(参照贾母对黛玉)。
再看宝玉本人,这位千古难觅的体贴人儿可不只是体贴姐姐妹妹们啊,对于自己母亲的体贴也未必是一般男子可比的。三十七回秋纹说了宝玉看见自己院中开了桂花,便要第一个送予贾母和王夫人插瓶。四十一回,宝玉见王夫人命人暖酒,连忙就把自己的酒递过去了,“送到王夫人口边,王夫人便就他手内吃了两口”。这样的细节都表明,宝玉和王夫人之间的关系不止是礼教和孝道的约束,更是真情实意的情感绾系。我认为即便贾珠在世也未必就能和王夫人有如此亲密的日常互动(参看贾母与贾政)。
所以我始终认为宝玉和王夫人算是感情还比较好、比较真的一对母子了,而王夫人是真的很爱宝玉的。
但我还是想说,王夫人对于宝玉的爱够多够丰厚,但质量未必高。也就是这母子俩情感非常浓厚,但思想并不相通。所以一旦矛盾突发,王夫人便会端出母权的至高无上来对宝玉进行要挟压迫,而不会智慧地、感同身受地、平心静气地好好与宝玉沟通。不过这也是寻常母子间再普遍不过的通病了。
就好像MM常提到的,王夫人对宝玉的爱是有条件的,似乎总以情感来要挟宝玉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这恐怕也是天下母亲/长辈的通病。就连贾母也不能免俗。
不免又要说到我自己对这个“有条件的爱”有过的一点反思。
其实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从小我最紧张的就是去我妈妈医院,因为一群阿姨总会从衣着到谈吐对我品评一番,而这些言论会直接影响到我母亲当晚对我的态度。每一次换到一个新的班级我都无比讨厌班里有同学的家长和我父母相识(该死的子弟小学),因为无论是兴趣活动还是作业考试,家长们总会互相攀比,不管我妈妈是“得脸”还是“丢脸”,我都恨极了这样的比较。直到现在我偶尔还会梦见妈妈当众要我弹个曲子,但是我坐在那里却什么都不会了,脑袋里一片空白,只有无尽的羞愧与恐惧。我想这样的噩梦可能会伴随我一辈子。
曾经一度我非常怨恨,为什么我的亲妈妈让我从小就敏感要强,内心却极度没有安全感,总害怕自己不够好,会变成被妈妈厌弃的孩子。以至于每每看到贾母当着刘姥姥命惜春画画,或者甄家几个女人上下打量啧啧评赞宝玉的时候,我心里都会觉得隐隐的痛。
但等我长大成人了,有了自己的生活之后,似乎便变得平静些了。有时候也能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比如,就拿八达岭老虎咬人事件来说,我毫不怀疑我的母亲在那样的情况下也会在潜意识间冲下车去扑救我的(我想天下能不假思索便舍命相救的母亲还是大多数),那么既然我相信她可以为我不惜性命,那么我怎么还能怪她不够爱我呢?或许她对我的爱也是够多的,只是不够好而已。我想那个时候我妈妈虽然做了母亲但思想和性情上也还是个“孩子”,还免不了攀比和虚荣;她习惯于拿自己和别人做各种比较,也难免就习惯于拿我去和别人做比较了。
当然我不是说这种做法是对的,这样做铁定不对,我也发誓不要做这样的母亲,发誓要强大自己,完善自己,好给我自己的孩子们最好的爱。只是如此分析了一下那些家长(包括我母亲)的心理,发现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倒能因理解而同情了,也能从抱怨和怅恨中解脱出来了。
我想王夫人也有相似之处,她不是不爱宝玉,她很爱,只是爱的方式太专横,太不成熟。可比起赵姨娘、春燕娘这样的母亲,王夫人已经算很慈爱温厚了,她操心儿女的健康,关怀儿女的前程,为这两项她甚至是能付出自己所有;但唯独不能放任子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与幸福。可这对当时社会来说可能是无法避免的,置身于世家大族便有太多的不得已,个体哪能把自己的理想和幸福放在首位呢?每一个个体从小所受的教育不都是以报效国家、光耀门楣为终极追求的吗?
其实倘若贾珠在世,王夫人兴许也能对宝玉宽纵许多。可贾珠一死,王夫人便只剩这一个儿子,加之宝玉又有元春这样一个皇妃姐姐,全族乃至全世界对宝玉可能都有不可企及的过高期望,而期望落空便会迎来讥笑与嘲讽。贾母和王夫人也很难说不是受了这样社会风尚的挟持,才表现出对儿女子孙的种种要求的。
而至于王夫人粗暴“筛选”宝玉近侍的做法,站在王夫人的角度来说,她只知道晴雯是个体态妖娆、言行出格,还会哄着宝玉装病逃书的丫头,按照她的想法,这样的女孩儿在宝玉身边是没有半点益处的;可她又哪里知道晴雯还有率真的性情、真诚的人品,也会豁出性命去对宝玉好呢?
这是我说的王夫人的愚钝不察。而正是因为王夫人这样的迂腐和不宽容才间接使得晴雯抱屈而死,这个客观事实也是我觉得很难原谅的。
但就王夫人对宝玉这个儿子来说,其实通篇看下来我也究竟没察觉王夫人有逼迫宝玉读书进取的狠心,或者说,我认为王夫人心里还是觉得读书没有宝玉的健康平安重要。
比如七十回,贾政学差归来回京在即,全家上下都为宝玉功课拖欠而担惊受怕。宝玉自己要日夜赶工补齐功课,王夫人也是不让的,说“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这一赶,又赶出病来才罢”。 这时宝玉自己还说不妨。临了了还是各房姊妹每人代写几篇充数过了关。
别看王夫人现下抱怨宝玉平日里不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不过只是做母亲的嘴皮子上一点点牢骚而已,我着实没有印象王夫人平时有狠心敦促宝玉学习上进过(如果MM找到例子还请即使补充)。其实我倒觉得在宝玉是否要读书上进这一点上,王夫人和贾母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既希望宝玉能出人头地,为家争光,但也不愿他吃寻常读书人悬梁刺股之苦,这是一个普通慈母的矛盾心理呀(真的,提到有条件的爱,我小时候觉得王夫人比我妈妈还要宽厚许多呢,还允许别人帮着糊弄作业,换做是我妈,立马两巴掌伺候)。
如果MM认为这是“俗”,我觉得王夫人真的就是个世俗的普通母亲,和天下好多母亲一样,她的母爱不算智慧,不算伟大,但还是充足而有温度的。
1011s 发表于 2/20/2017 11:53:2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4174365#74174365][/url]
对于王夫人对宝玉的“爱”,我想引用武志红的一段文章,从传统的“孝”讲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这句话也是孔子所说,是孔子被奉为经典的《孝经》的第一章《开宗明义》中一句话,接下来一句话也触目惊心:“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句变态的话,就是民间说法的孔圣版吧——父母给了你身体你就欠父母的恩情,你怎么还都还不清。这句话像是在说,作为孩子,你的身体不是你的,是父母的,父母可以处置你的身体,而你不能。
这就是科胡特说的“自体客体”,虽然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是客体,孩子是另一个人,但你还是父母自体的一部分。如此看来,我们文化对孝顺的强调,不过是将“自体客体”的现象给圣化了。我们都是巨婴,都想找到一个好妈妈做自己的“自体客体”,但真正是婴儿时,这个努力都失败了,反而做了父母后,有权力有资格让孩子做自己的自体客体了。
再强调一下,让孩子做父母的自体客体,意思就是,孩子是父母自身的一部分,孩子要完全如父母所愿,父母的愿望,通过孩子的身体来实现。
一谈到孝道,很多人会说,孩子赡养父母,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首先,在成熟的国家,如欧美,孩子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其次,我自己认为,我们的确不是成熟国家,所以孩子应该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我从来没有反对过这一点。如果说,这就是孝道,并且要加上孩子对父母的敬意,那我百分百支持。
但是,我认为,孝道从孔孟那儿开始,强调的就不是物质上的好,你看刚才那几段论述,那一段讲的是物质上的赡养?它们讲的,全都是精神上心理上的东西,讲的就是孩子在精神上心理上“孝”父母。
每个生命都该是独立自主的,而这意味着,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而孝道的这些古典论述则说,孩子要为父母的感受负责,不能让父母不高兴,只要父母不高兴了,你就是不孝。这简直是没道理,如果父母本人就是高兴不起来怎么办?]
武老师这段话,大约是我对传统“孝道”的看法,很多人批判武志红的《巨婴国》哗众取宠,太过偏激,还有人骂他数典忘祖。
我却觉得,他说出了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一切腐烂污糟的根源。孝,根本不是我们以为的天伦人情,而是违背人性,控制教化下的鬼蜮伎俩。
父母对儿女精神上的控制,不是爱,只是控制。这不是不够好的爱,这根本就不是爱,究其根本,是自己欲望的投射和延展,是自我对自我的爱,不是对儿女的爱。
当你真正爱一个人,正常的人,自然而然会生出同理心,即便一时不理解,可意愿上至少想要去了解去靠近去体贴。
这才是爱。
这世上真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多。只是拿责任、义务、控制当做爱,或者把自我的延续,本体客体那样的认知,当做爱,美其名曰是“父母对孩子殷切的期望”。
当然有真爱孩子的父母,有在这爱意中真正殷切的期望。可,更多的,不过是世俗的“光耀门楣”“给我长脸”。
像袭人给王夫人“告密”时说的话,“太太脸上也好看”“可以堵了那起子小人的嘴”等等。
所以我说,袭人是不懂爱的,她对感情的理解贫乏到只能用“功利”二字来解说。
那么袭人对宝玉的那些细微周到的好,是爱吗?我觉得不是!这个我们之前论证过很多,这里不再说。
那么单说王夫人。
美眉引用了很多原文,王夫人怎样和宝玉亲密互动,王夫人怎样关心宝玉身体等等。
美眉觉得这就是爱,只是不够好罢了。
我却觉得,如果这就是爱,那很多家暴中的施暴者对被虐者,也是爱,只是不够好罢了。美眉不要觉得我在偷换概念,王夫人对宝玉精神上的控制,逐金钏,撵晴雯,这样的举止,举着“为你好”
的牌子,难道不是精神虐待?不是另一种无形的暴力?
古人难道就不是人?不会有心理疾病?只是那样的时代,种种因此禁锢生出的异样,被人忽略,被人说成别的什么东西罢了。
比如宝玉最后的悬崖撒手,断不会有人说是王夫人逼的。可是,在金钏死后,晴雯死后,宝玉分明已经受到了难以形容的情感伤害。那么焉知宝玉出家也好,怎样也好,不是被这样一次次的伤害伤到无法再忍受了呢?
美眉例举自己的例子,我非常能理解美眉的想法,也很高兴你找到了一个“理解”的方式和你的母亲和解,很开心你仍旧能确定你的母亲会为了你“奋不顾身”,会为了你死,是深深爱着你的。
可是,我想美眉大约是独生女吧?
你或许理解不了,如果你的母亲在你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时,说出“如果你哥哥在,打死一百个你也可以”这样的话时,你会如何感想。
我有个弟弟,我妈妈恰好就是爱我弟弟远远超过爱我。
我妈妈就像王夫人对待宝玉那样对待我,很关心我的身体,很控制我的精神。她也不会鞭策我多努力读书什么的,但我不能偏离她理解认知中的“女孩子该有的样子”。从着装到职业选择,她都要控制,她最期望的,就是我“孝顺听话”。
曾经我也把这理解成爱,只是不够好罢了。毕竟我妈妈也不是圣人,对吧?她有自己的局限。
可是当我成年后,在我开始恋爱后,我发现一个很可怕的现实,那就是我妈妈是不爱我的。
一开始我是不承认的,拒绝承认。因为这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己的妈都不爱自己啊!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可事实是,我妈妈,确实不爱我。
我想很多家长生气时,都会和孩子说一些绝情的话,比如“真后悔生了你”,“你怎么不去死啊”,等等吧。这些气话很伤人,可是孩子们自然会选择忘记,因为,只要父母是真爱他们的,这些气话早晚会被爱遮盖。
可我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是无法忘记的。她说“我跟你就是没缘法。如果不是母女,我看你一眼就恶心。”
具体什么情况下说的,我忘了,只记得是我小学毕业那年,我没有考上重点中学,我妈费力气帮我安排进小学再读一年六年级,然后复读的那一年,几乎每天都是各种她气不顺的打骂,因为我让她丢人了,一个院儿里住着的,只有我一个人没考上重点中学。
那一年简直是我的噩梦。不过我并没有做过什么相关的噩梦!这点要感谢我天生的粗大抗摔打的性格,哈哈。我看到美眉说你现在还做“当众弹琴”的噩梦,我很心疼啊。
不过美眉还是幸运的,你还是可以确定你妈妈是爱你的,对吧?
我第一次有我妈并不爱我这个模糊的想法,是在复读那一年结束时,我如她所愿,考上了重点中学。我妈很高兴,于是带我去买裙子要奖励我。
我喜欢一条浅色的,我现在还记得,有些露肩,她一定要我穿她喜欢的红色半袖的。我表示了不满,我妈像疯了一样,在大街上骂我,我逃都不敢逃。如果我逃了,我妈可能会当街追着我打我。
骂得非常难听,她是知识分子,不会骂什么脏字,可是像“穿成那样像个妖精”“不要脸”这样的话,我妈是当街就骂得出来的。
那一刻,我模糊觉得,这样的妈妈我不想要了。我还生不出什么她爱不爱我这样的念头,我只是本能地再拒绝把她当做我最亲爱的人。
然后到我中学后,我弟弟考初中,也没考到重点。可我妈虽然不满意,也觉得没给她长脸,可她骂了我弟弟两句,就一切照旧了。
当时我根本没意识到这样有什么不对,因为我已经习惯了,我妈一直对我弟弟和我是双标的。因她哪顿做的饭不好吃,没吃很多,我妈会问我弟弟“怎么了,不舒服啊?”,对我,一般都是“又挑食,就你嘴刁。”
各种细节吧,可我都习以为常。
直到我很大了,开始恋爱。我发现,我好像有我妈的影子,我老想控制别人。遇见的爱人,比如初恋,我根本就不爱他,只是他很听话,我说什么他都觉得对,我就觉得这就是爱了。
一直到我真正爱上一个人,我开始学着去体贴去理解,他有什么和我不一样的,我不是打压,不是一定要他和我一样才高兴,而是会琢磨他为何那样?他有什么苦衷,他这样或许也是对的。
我变得更包容,更细腻,更能从心从情感中去体谅理解别人。
这不是什么圣母,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正常的爱就会自然而然生出的东西。
然后我开始反思我妈妈对我的感情。我惊讶的发现,除了吃喝拉撒睡,念书找工作等“常事”“大事”,我妈妈从未体贴过我,生病了是会照顾,也会好吃好喝伺候我,好像我在这里说,这不是真正的爱,实在是太“不孝”了。
可在那些事情里,我真得没有感受到过爱。
再对比我爸爸。我要无比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爸爸。
我爸爸也骂过我,甚至还打过我一次屁股,因为我旷课了三天,自己溜达着玩儿,which我自己都觉得该打!
可我爸爸理解尊重我,每次小的大的人生选择,都是我爸爸力顶我妈妈的暴怒,尊重了我的选择权。每天每餐饭,每句问话,我爸爸给我的都是体贴和温暖。
所以,虽然认识到我妈并不爱我,我也没有崩溃。可能也是因为,我确信我爸爸是无比爱我的。
我是个抗击打,很皮实的性格,可我同时又特别敏感,情感丰富。我能纤毫毕现地体味到一个人对我的真实感情,好像就是一种天分吧。
所以,我是承认我妈妈不爱我的。现在我也正视这件事。我能和我妈妈和睦相处,很奇怪也是我正视这件事之后。
我妈现在很巴结我。因为她觉得自己老了后,如果病了,恐怕还要指望我照顾她。我妈就是这样现实又俗气的人。她爱自己胜过爱任何人。
我觉得这是她的问题,不是我的。
我妈对她自己的母亲和兄弟姊妹,都是这样利益为先,也维护着很好的关系,自认有情有义。可我明白,那不是爱,她甚至自己都在我们面前毫不掩饰这一点。
可我不愿意自己像她那样生活。
我觉得没意思。
我想真正去爱别人,不是事事都讲道理,说利弊,在任何大局也好,社会也罢的压力下,如果我真爱这个人,我会先问他,你想要什么,而不是我希望你要什么,或者要什么才是对你最好的。
我觉得,那样才能活得有滋有味。
所以,我对王夫人对宝玉的爱,是不认可的。我觉得不理解不体贴的爱不是爱,是控制。
那是很世俗很功利的一种感情,或许是依赖,或许是期许,或许是别的什么,但唯独不是爱。
不能因为很多父母都只有这样的感情对儿女,所以就认为这样是有道理的,这样是对的,这样就是爱。
我最近在看的一部日剧叫《妈妈,我可不可以不做你的女儿》,直面这种畸形的,但却都被人称为最伟大的母爱的病态亲子关系。
我是不认为这样的感情是爱的。如果把这种功利的“我只能依靠你了,所以你必须要好好的”这样的感情称为爱,我觉得是对真正的爱的亵渎。
或许我太偏激了,有不对的地方还请美眉指正。
再次祝美眉感冒早早跑掉,哈哈。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