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返回
  • 浏览过的版块

1
ADVERTISEMENT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12
贴子10025
魅力12693
注册时间2007-07-23

陆飞飞

只看楼主

说个最近红火的小众电影,瑞士军刀男, swiss army man

4288

6

2016-10-05 16:08:33

多瑙有资源。

前面无剧透,后面有剧透。

先说不正经的,(因为正经的说不出来呢)。

观后感:年度最感人蛇精病,最具创意stalker,最重口味小清新。
为什么尸体可以神通广大,因为那是哈利波特的尸体呀,肯定残存了魔法。
当同性恋可以合法结婚,lgbt成为日常谈资,拍同性恋电影显然已经过时了,这部电影的导演挖掘出了一个蛮有新意的主题:自恋!并且是重度的多重自恋。

从这里开始有少量剧透。


4000648




主题并不是完全新鲜,但表现手法挺新颖的。不是腻歪黏糊、节奏极其缓慢、温水煮青蛙的文青片,还是比较激烈,导演和编剧的脑洞挺大的。
虽然和大部分文青片一样,流于没有故事情节,以表达感情、心理、精神状态为主,但好在节奏较快,场景变化多,看得下去,不会产生嗜睡等反应,但很可能引起恶心等身体不适。

有影评说是同性恋影片,我认为这是错误解读。尸体和男人都是很直的直男,不管是已死的还是快死的,让他们两个心心念念无法忘记的是一个姑娘,让死人都能重新产生生理反应,也是看到了姑娘的照片。只是姑娘既不喜欢也不理解他们。(能喜欢理解才怪!)


男人和尸体之间深刻的感情是什么?是深刻的友谊,是互相的理解和认同。而尸体其实是男人(已死)内心的反射,所以是深度且多重的自恋和孤独,以及最终与自己内心的和解与释放。

深度的自恋和同样深刻的孤独很难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或许互为因果,在这个没人喜欢和理解他的世界上,就连他本人也讨厌自己,但最终,男主角原谅并且接受了自己。

非常hispster的一个电影,美国当代文青、欧洲老文青、以及六七十年代嬉皮时代的美国文青,在感觉上不太一样,虽然具体怎么不一样我也说不出来。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12
贴子10025
魅力12693
注册时间2007-07-23

陆飞飞

只看楼主

2016-10-05 16:12:01

下面转载一个比较具体的影评,长,有剧透 [url=https://www.15yan.com/story/iqmxvLdhTcZ/]https://www.15yan.com/story/iqmxvLdhTcZ/[/url] 恋尸癖or基情?不,这部电影讲的是孤独和救赎 《瑞士军刀男》影片 潘神 发表于编辑推荐 在这个每个人都在挖空大脑证明自己神经有点不大正常的时代,《瑞士军刀男》向我们证明了:节操有多低,脑洞就有多深。一具尸体有多少种用途?我想这一定是影片的灵感来源。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必须在开头十分钟内告诉观众它要讲什么,否则观众就会对它失去耐心。在这点上,《瑞士军刀男》做得相当成功。电影开始,被困在孤岛上的男主人公汉克(保罗•达诺饰)绝望得正准备上吊自杀,一具叫做曼尼的尸体(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饰)被冲到沙滩上。起初,汉克对这具尸体不以为意,但是尸体不断的放屁吸引了汉克的注意力。你没听错,哈利•波特在电影里演一具会放屁的尸体,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味道的那种。接着,机智的汉克骑上曼尼,就像骑汽艇一样穿过大海返回陆地。不到十分钟,导演们已经让观众明白这肯定不是什么正经的电影了。 如果你以为曼尼只有这点本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接下来,他不仅展示了放屁绝技,还陆续亮出了其它各种各样的看家本事,比如:尸体饮水机、丁丁指路、尸体刮胡须、尸体劈柴、尸体发射器、尸体打火机……简直像一把瑞士军刀一样充满多功能的用途。 但是,如果影片仅仅是停留在开脑洞和秀下限的层面,那么它注定只能沦为一部平庸的喜剧片。任何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都肯定在讲述一些永恒的主题。《瑞士军刀男》也不例外,它讲诉的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影片一开头,汉克只身一人处在荒岛上,导演并没有浪费时间去交代他如何流落到这座荒岛,他们侧重描述的是汉克受困的处境,这种处境反映出来的是汉克心灵处于封闭的状态,无法和世界取得联系,孤立无援。 在观看《瑞士军刀男》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少观众会怀疑曼尼这具神奇的尸体到底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汉克幻想出来的产物呢?答案是他即是真实存在的,同时也是作为汉克投射自我的一面镜子。影片创造了一个自我对话的情境,让汉克对着曼尼这面镜子讲诉他的孤独。还有什么方法比这种更加贴切呢?毕竟孤独者唯一面对的只有他自身受难的影像。 曼尼登场的时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他正好出现在汉克准备自杀的时刻,这具尸体象征着汉克已经枯死的心灵了。但是他还没有死透,身体还保留着放屁这样原始基本的功能,接下来的整部影片为观众展现了曼尼奇迹般的死回生的过程,他一步步的学会说话、产生心跳、产生勃起、学会开心、恐惧、悲伤等各种情绪,一直到能够活动四肢。这个复活过程实际上象征着汉克心灵的复活。 放屁是曼尼展现的第一个功能,也是贯穿着整部电影标志性行为。放屁在现实被认为是极其粗鲁、低级的行为,它代表的是无法掌控自身身体,未脱野性的状态。一个人在别人面前放屁总是会引起别人的厌恶。由于害怕遭到厌恶,所以每个人总是尽量抑制或隐藏放屁行为。 害怕厌恶→抑制或隐藏,这条反射链成为分隔开人和人的界限。在影片高潮部分,曼尼在回忆中从汉克背着他放屁这个行为开始质问汉克还隐瞒了什么事情,可以看出放屁在此被赋予了作为表达的原型的意义,而抑制或隐藏放屁代表的则是沉默。厌恶与厌恶所引起的沉默是造成孤独的元凶,所以影片一次又一次通过肆无忌惮的放屁来挑战厌恶,以及打破沉默。除了放屁以外,导演接连展示了尸体、粪便、勃起、自慰、屁股、呕吐等一系列令社会感到 的事物,在影片中赋予了它们积极的内涵。 电影的第一幕就展现了放屁/表达所具备救赎功能,汉克借助曼尼的放屁产生的推动力突破了困境,从孤独的海岛返回人类世界的大陆。《瑞士军刀男》的第一幕相当于整部影片的简短预演。接下来的整部电影我们一次次的看到汉克因为沉默而陷入低谷,又因为表达而获得拯救。下面的图描绘出了影片的情绪发展曲线: 汉克回到了大陆以后,他做了一件事,就是用一个塞子塞住了曼尼的肛门,抑制他放屁。这个行为行为显示出了人类对放屁的根深蒂固的排斥感,同时也暗示表着汉克的心灵重新回归到了那种沉默状态。 回到大陆的第一个夜晚,二人在一个洞穴里度过。整个场景和灯光的布置显示了汉克的精神陷入了困境当中,一个圆形的封闭空间将汉克包围在里面,整个画面就像一幅剪影,并且笼罩着忧郁的蓝色。 当汉克第二次陷于低谷时,曼尼发展出了讲话的功能,这个功能是适应剧情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但是它同时也是作为放屁的另外一体现形式。因为下面的出口被封闭,所以表达从肛门转移的口腔。从放屁到语言,中间还存在一个中介项,就是曼尼的口中吐出了水,这同样是表达的变形形式。汉克喝下从曼尼吐出来的水意味着对话。汉克开始和曼尼对话,从曲线图中我们看到每一次汉克的精神回升,都是伴随着表达进行的——头尾两次以原型的形式展现。 汉克与曼尼第三次陷入困境时——跌入山谷,汉克向曼尼讲诉了他的恋情,在这个过程中曼尼扮演汉克,而汉克扮演自己暗恋的对象,两人的身份变得愈加模糊。这里呈现出了双重自恋:第一重是汉克把自己幻想成自己所爱的人,第二重是汉克爱上了作为自身投影的曼尼。这种深沉的自恋正是孤独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 山谷里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使汉克变得更加开朗了,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仍然隐藏着某些秘密。这种隐藏导致了第四次跌落——掉进了河里。我们看到一组闪回的镜头——水涌进了他们的回忆中的场景,象征幸福的时光遭遇毁灭。另一个镜头中曼尼缓缓的沉入黑暗的水底。 这次精神起伏导演没有像上一次一样拓展得很长,而是做了十分简洁的处理,用两个行为展现了汉克的精神回升。第一个行动是汉克将空气呼进曼尼的嘴里,这个过程刚好和前面喝水的过程反过来了,喝水的过程中水是从曼尼一方传递到汉克一方,但两个过程皆意味着交流。第二个行动是汉克拔出了曼尼肛门的塞子,曼尼的屁喷薄而出,体现了被压抑许久的表达得到释放。放屁代表着一种比语言更深入心灵的表达。 每一次汉克精神回升,曼尼身体上也展现出一个或两个引人注意的行为:第一次是放屁,第二次是曼尼喷水并且能够说话,第三次是曼尼的嘴具有发射东西的功能,第四次也是放屁,第五次是屁股喷火,第六次还是放屁。这些行为都涉及到了口腔和肛门,代表着强烈的表达。 然后影片迎来了最具大的起伏,在返回人类世界的最后一道边境线上,汉克又一次产生了退缩,这次退缩引起的跌落比前面几次都要来得强烈,他们遇到了熊袭,汉克的命运退回到了影片最初生死一线的地步。期间他有两次想要利用曼尼的功能自救,嘴巴发射和屁股喷火,然而两次都失败了,象征着表达失败。 汉克陷入绝望的深渊,觉得自己已经彻底没救时,此时曼尼崛起,他代表着汉克还没放弃求生的一面。曼尼再次使用屁股喷火,赶走了熊,这是一次成功的表达。 进入影片的最后一幕,汉克和曼尼来到居民区,却意外的来到了暗恋的对象的家里。原本已经完全复活的曼尼突然变回了一具尸体。在汉克的眼中,曼尼仿佛滑入了漆黑的山洞,呼应了影片第二次和第四次跌落的场景。曼尼的死亡象征着汉克的心灵再次转变为封闭。因为此时他面对的是真实的人,而不是自身的投影,恐惧重新占领了他的精神。 然而,经历了那么多磨练以后,汉克已经具备了克服恐惧的力量了。他带着曼尼的尸体展开逃亡,逃亡的路线从居民区到森林里,再到海岸边,大致上是影片前段旅程的逆反,这种对称式结构最早可以追溯到巴斯特•基顿的经典喜剧《将军号》。这场逃离意味着的绝不是退缩,而是超越,汉克选择了抛弃这个造成压抑和封闭的人类社会。 跟随着逃亡的汉克,人们进入了森林,看到他旅途上所留下来的一切遗迹,他的心灵一览无余的暴露在世人的眼前。影片的结尾,众人追赶到海边,抓住了汉克,此时汉克在众人面前放了一个屁,这是整部影片的终极表达,它体现出汉克的精神彻底转变了,再也不畏惧世人嫌弃的目光,不再试图隐藏自己,他的精神力量上升到了最高峰。紧接着最感人的一幕发生了,曼尼苏醒过来,并且一边放着屁一边驶入大海,这一幕正好和影片的开头前后呼应,曼尼带领着汉克的精神通往了广阔自由的新世界。
Huaren
等级中尉
威望2
贴子2305
魅力2996
注册时间2011-01-05

fancynuts

只看他

2016-10-05 16:33:33

完全就是一个神经病的幻想。不明白有什么可火的?那么多人需要解救自我意识吗?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12
贴子10025
魅力12693
注册时间2007-07-23

陆飞飞

只看楼主

2016-10-05 19:08:00

完全就是一个神经病的幻想。不明白有什么可火的?那么多人需要解救自我意识吗?
fancynuts 发表于 10/5/2016 4:33:3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73476&postid=72929899#72929899]

[/url]

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吧。我也没有特别感动,但是,认识一些朋友,男的,看完以后都挺感动的。女的,好像都没啥特别的感受。可能是男女成长过程中的心路经历不一样?

对我有触动的一点,是对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讨论。男主角应该是不太会讲话的那种人,所谓的“讲话像放屁”,小时候总被他父亲骂 are you retarded? 骂他的也许不止他父亲,还有其他人。这种基于粗暴也好,恶意也好,或者是没有同理心的责骂,让男主角不对人讲话了,不交流,然后陷入孤独,进一步导致精神出现问题。

还是要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声音多包容吧。哪怕是奇怪的人,说话不好听的人,尽最大的能力用善意沟通吧。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12
贴子10025
魅力12693
注册时间2007-07-23

陆飞飞

只看楼主

2016-10-05 23:41:12

说到精神病,今天正好看到这段话,转帖过来。

疯人院

作者:桂涛

英国最近办了一个展览,主题是伦敦南郊的贝德莱姆精神病院,它是欧洲历史上最古老的精神病院。
贝德莱姆在欧洲名气很大,以至于现在贝德莱姆这个词在英语里本身就有了“混乱”“精神病院”的意思。但展览除了介绍医院本身的发展变迁之外,还着重展示了英国人对贝德莱姆态度的转变。
1247年,贝德莱姆疯人院诞生,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在英国人心目中都是“恐怖”“怪异”的代名词。当时的欧洲,“疯子”还是一个由法律、而非医学来定义的概念。一个人被法官判定为是疯子,就要被强行投入疯人院,从此与世隔绝。19世纪初,一个叫詹姆斯的美国大兵被投入贝德莱姆,颈子被拴上铁链,铁链另一头栓在一根固定的长棍上,就这样像动物一样被锁了十年。
因为政府对医院不重视,一度入不敷出的贝德莱姆不得不“自力更生”。它开始对外售票,让英国人来这里参观铁窗后的疯人们,医院成了供人娱乐的马戏团。当时,许多伦敦的旅游手册上,贝德莱姆都是被大力推荐的旅游景点。
到了19世纪末,工业革命对英国人思想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人们对疯狂与理智的界定有了更多反思,对“异类”开始包容,接受他们的不同。贝德莱姆的名称也从“疯人院(madhouse)”变成了“疯人庇护所(Lunatic asylum)”,其功能也从“隔离”,转变为“通过人道方法重新恢复疯人的理性。”
后来,X光的发明让疯狂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通过对疯人和先锋派艺术家脑部的透视,人们发现这两类人大脑中都存在“看不见的维度”。对啊,割下自己耳朵的梵高不就是“疯子”吗?抱着马脖子痛苦的尼采不就是“疯子”吗?
再后来,英国人呼吁对疯人们更加宽容,毕竟到底疯不疯也只是那些所谓的“正常人”按自身标准做出判断,万一今后证明错了呢?贝德莱姆的名称也从“疯人庇护所”变成了“精神病医院”(mental hospital),在那里医生们治疗病人脑部的疾病,但同时也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艺术创作。一些病人创造的艺术品还被博物馆收藏展示,有的被誉为天才般的创作。
曾经在贝德莱姆治疗的英国画家理查德·达德就是在疯人院里创作出他的许多代表作。1842年,达德在一次中东之旅后疯狂地相信自己的心智已被古埃及的死亡之神欧西里斯占据,并在疯癫状态中捅死了自己的父亲。
他在贝德莱姆创作的名画《仙女们的妙举》用幻想与荒诞的手法描绘神灵世界,画中人人扭曲夸张,穿行于枝叶之间。达德这幅怪诞的画在1963年被英国知名的泰特美术馆收藏,最终成为经典。
不同并非不好,不同也许更好——或许这就是贝德拉姆命运变迁传递出的信息。
今天的英国是有名的包容之国,是各种奇思异想的“孵化器”。现在,伦敦甚至还专门设立了“贝德拉姆疯狂点子节”,展示那些疯狂的艺术创作。
正是在包容不同、宽容异类的英国,一个个曾经被斥为疯狂的想法得以成长、并最终影响世界。从伏尔泰到马克思,当年欧洲大陆人眼中的“疯子”与“异类”都能在英国找到了庇护所。

去伦敦的海德公园,就最能感受到英国的包容。公园里的“演讲者之角”历史上就有名,好多人带一个折叠小梯子,站上去冲着人群高声演讲。再疯狂的主张、再“非主流”的言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听众,自然也不乏辩论者、嘲讽者。再往里走,也许能看到一群同性恋者在草坪上撑起“彩虹旗”,围坐聊天或是打排球。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性取向,都不需要隐藏,因为不同在这里是常态而非异态,更非变态。
那场关于贝德莱姆的展览里,有一句话耐人深思。那是英国作家托马斯·泰雷昂在1689年到访贝德莱姆后写下的:“这世界只是一个大疯人院,没那么疯的人被比他们更疯的人锁在这里。” (完)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9
贴子7982
魅力13681
注册时间2011-01-15

ccchhh

只看他

2016-10-06 10:06:41

很有意思的转载。我们中国人真的要学习一下西方对不同的包容性。在东方,人性都是比较压抑的,张扬的个性,夸张的语言,自我的肯定,都是不容于社会的。 强调的是统一划一的社会价值和标准, 个人服从于集体,少数服从于多数, 谨严慎行,自我约束。这样的传统文化必然不能象西方那样绽放出奇异的思想花朵,必然没有尊重人权尊重个人的社会土壤。人活着最美丽的事情也许不是忙忙碌碌如蝼蚁般只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也许是应该在那种种或另人惊叹,或另人深思的思想之花中。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9
贴子23872
魅力25707
注册时间2009-05-17

lilimarah

只看他

2016-10-06 13:45:43

在一个小众电影有看了这个电影。作为非主流,重口味,异想天开电影的观看者,这个还好。觉得中间有点拖沓,凡是小清新电影营造MTV感觉我就开始烦了. 明显Daniel要通过自黑来寻求突破。Paul Dano在里面算是普通发挥,他是我最喜欢的演技派,太有悟性了。
我觉得一个人不管是不是神经病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受外界干扰。因为人活着是非常孤独,人云亦云只会让存在感降得更低。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