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56年,周总理的签校命令是全部到西安,不是支援西北,是从战备角度考虑的。不是很多军工企业都迁到西南,西北了,交通大学以工科见长,也要迁到西北。当时有人贪图上海的繁华享受,宁死不肯走,才留下了个船舶系,后来慢慢发展起上交大。什么叫做工学院被淘空了,本来就应该全走的。
哦,知道了。就是有些不明白。
找你的逻辑当年去了西北的叫服从命令,没有去的就叫做“贪图上海的繁华享受”。
这个很明显的带有非常浓重的感情色彩吗
只是看到了西安交大的照片,看到了“饮水思源”觉得很亲切,
没有想要讨论到底谁是大老婆,谁是小老婆呀。
上海交通大学:
以南洋公学为前身,创办于1896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
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主体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若干所大学之一。
承认上海的大学确实沾了地理条件不少的优势。春风吹又生啊
但即使当年全带走了,还是会有其他名目的大学出来的。多个兄弟姐妹不好吗
哦,知道了。就是有些不明白。
找你的逻辑当年去了西北的叫服从命令,没有去的就叫做“贪图上海的繁华享受”。
这个很明显的带有非常浓重的感情色彩吗
只是看到了西安交大的照片,看到了“饮水思源”觉得很亲切,
没有想要讨论到底谁是大老婆,谁是小老婆呀。
承认那个词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似乎有些偏激啦,道个谦的先。
我这人,这么多年还改不了这点直脾气,用老公的话,也不看自己什么年纪了,还这么容易冲动。
西交和上交多年的争执,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看过一个讲高校排名的帖子,说起这两个学校,用了一句:“正室反被侧室压”。其实,说当年不愿意迁走,现在看来完全是个人选择的自由,就像今天的学生就业,还不都是愿意去经济发达地区,待遇好的单位。像这种行政命令一下,成千上万的人就得收拾行囊,踏上西去的列车的情况,用现在观点来看,叫什么事儿呀!看校史材料上讲,56年西交校址原来是一大片麦地,好些老教授跟着学生迁过来的时候,家里人说什么也不愿意跟着走,就一个人带着行李卷跟学生们一起在麦地里面搭帐篷。一火车一火车来的教师、校工和学生们,还有当地的人民群众一砖一瓦建起了今天的西交大,还有为了给交大人提供更好学习生活环境的兴庆公园。公园里的兴庆湖就是交大师生义务劳动挖成的,那是西安城里最大的一片水域了。
记得我们刚刚入校的时候,学校里除了老教授老教师,很多上了年纪的后勤工作人员,食堂大师傅、花园的园丁、澡堂售票的大妈等等,都是一口海味普通话,时不时还蹦出几个西安方言特有的词汇。他们把自己30几年青年壮年的岁月留在这个不是故乡的土地上,也已经融入到这里。可是渐渐地,随着子女就业,经济差异等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很多人想方设法地往回调,又有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原先我们系有一个女老师,她公公是迁校时候过来的,她爱人也是交大的老师,他们夫妇分别是各自系里的科研骨干。改革开放以后,她爱人的其他兄弟姐妹都纷纷想办法调回上海了,其中可能是把老爷子在适当时候也撺掇回上交大了。西安就留下他们一家,就开始撺掇他们,后来他们也终于决定走了。过去以后,她爱人工作总是不顺心,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吧,反正又想回来了。她其实在新的单位也不错,孩子转学过去也不错。后来她爱人坚决要回来,她为了孩子高考,又多呆了一段时间,毕竟上海考大学比西安容易得多。最后是,她孩子考回到西安交大,她又回到我们原来的系,她说折腾了这一大圈,就是孩子变成了上海户口的考生,将来分配能回上海,工作机会多了一些,也算值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老罗语录》里面的《万恶的户口制度》。
承认那个词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似乎有些偏激啦,道个谦的先。
我这人,这么多年还改不了这点直脾气,用老公的话,也不看自己什么年纪了,还这么容易冲动。
me too, me too. 回帖也想了很久,觉得有点火药味
不过觉得写原贴得楼主一定是个很感性的人,对自己的母校那么自豪。
抱一个呀,抱一个。
me too, me too. 回帖也想了很久,觉得有点火药味
不过觉得写原贴得楼主一定是个很感性的人,对自己的母校那么自豪。
抱一个呀,抱一个。
多谢谅解!是啊,我是18岁生日那天走进校门的,然后我生命中最美好的10年都留在了那里。10年里,自己经历和看到多少故事,都在那些梧桐树下。在那里遇到老公,结婚。。。
我本来就是挺感性的一个人,谢谢理解!好吧,也抱一个!
你是上海交大的吧,我去过你们的徐汇校区,觉得那些红砖的楼,才真的是沉淀了交通大学百年的历史。
要是在有樱花的时候拍些樱花道的照片就漂亮了,第二张照片应该是四食堂吧
这些照片是我们同学最近回去拍的,第二张是四食堂,没错。我应该有樱花道的照片,等我找找。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