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热门

深色模式

字体大小|

搜索
ADVERTISEMENT
返回
  • 浏览过的版块

1
ADVERTISEMENT
Huaren
等级少尉
威望24
贴子1961
魅力3189
注册时间2003-04-10

lip

只看楼主

[转帖]快看看鸳鸯的真实资料吧!

2584

0

2003-11-05 19:33:00



别名:官鸭、匹鸟
拉丁学名:Aix galericulata
英文名:Mandarin Duck

雁形目 Anseriformes
鸭科 Anatidae

濒危等级:易危

识别特征:小型鸭类,全长约38~45cm。雌雄异色。雄鸟羽色鲜艳华丽,额和头顶的中央呈闪光的绿色,头后长着由棕红色、绿色、白色构成的耸立羽冠,眼后有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的扇状直立帆羽, 前半部镶以棕色,后半部镶以黑色,称为“剑羽”或“相思羽”。额、喉等几呈纯栗色;背和腰暗褐色,并有铜绿色金属反光;尾羽暗褐而带金属绿色;颈羽侧有领羽,细长如矛,呈辉栗色。雌鸟比雄鸟略小,无羽冠;眼周和眼后一条纵纹白色,头和颈的背面均灰褐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额和喉及腹均白色;两翅无帆羽。

分布
鸳鸯为候鸟。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东北的长白山、乌苏里江、黑龙江一带的山地水域,以及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上游山地水域繁殖。在河北兴隆,贵州江口、贵定、清镇,云南师宗以及福建中部山地也有繁殖记录。迁徙时,沿着东南沿海一带以至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各省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越冬,有时也见于山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处。国外,分布于俄罗斯的乌苏里边区和萨哈林岛(库页岛),朝鲜北部及日本的部分地区;偶见于印度的阿萨姆邦。

栖息地及习性
栖息于山地的河谷、溪流;常见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沼泽、芦苇塘及湖泊等。4月初迁至繁殖地,9月末至10月初南迁。喜欢成群活动,有时也同其他野鸭混在一起。睡觉时将头插在翅膀下边,用一只脚站立。它们还会在水面上漂浮时打盹。生性机警,极善隐蔽,飞行的本领也很强。夜间单独宿于河边的柳树丛下和河岸的土窖中。迁来前已成对。5月中旬在大树洞中营巢。5月中、下旬产卵,营巢于老龄的水曲柳、大青杨等大树的树洞里,洞内垫有木屑,上面铺着亲鸟的绒羽。每窝卵7~12枚, 卵为淡黄绿色。由雌鸟孵卵。孵化期28~29天。鸳鸯以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一部分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中有蚂蚁、石蝇、螽斯、蝗虫、蚊子、甲虫,也食蝼蛄、虾、蜗牛、蜘蛛以及小型鱼类和蛙类等其他动物。植物性食物则主要是青草、草籽、水生苔藓类等。繁殖结束后还食玉米、稻谷、草根等。

估计数量
据长白山头道白河和M道白河调查,每平方公里遇见率4月为2.0和1.0只,5月为6.6和3.0只,6月为5.7和4.7只(赵正阶等,1980)。未见有大范围的估计数量报道。

致危因素
常被人们捕捉或掏取幼鸟。如 1981年月末在吉林省松花湖,渔民用网捕鱼时,曾先后捕到鸳鸯5只,都被杀死吃肉,羽毛留作装饰品。另外,鸳鸯的繁殖需要大树的天然树洞,而这种大树,随着人类生产活动,逐渐减少,这也是鸳鸯致危的一个重要因素。

驯养繁殖:全国有些公园或动物园有养殖,但无繁殖记录。

保护措施: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II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易危种。



鸳鸯自古被人们当做爱情的象征。崔豹在《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它“终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鸣曰鸳,雌鸣曰鸯”。也有人认为,“鸳鸯”二字实为“阴阳”二字谐音转化而来,取此鸟“止则相偶,飞则相双”的习性。自古以来,在“鸳侣”、“鸳盟”、“鸳衾”、“鸳鸯枕”、“鸳鸯剑”等词语中,都含有男女情爱的意思,“鸳鸯戏水”更是我国民间常见的年画题材。此外,我国历代还曾流传过不少以鸳鸯为题材,歌颂纯真爱情的美丽诗歌与传说。

相传鸳鸯一旦结为伴侣,便朝夕相依,形影不离,并且传说鸳鸯是生死生双的,一方死去,另一方则从此独居,或者殉情而死。其实,鸳鸯并非终生配偶制,而是一种临时配偶的动物。雌雄鸳鸯的结合只不过昙花一现,根本谈不上什么白头偕老。 春季进入鸳鸯的繁殖季节,在交配期间,雌雄鸳鸯确实是形影不离的。交配后,雌鸳鸯将卵产在树上的巢穴中,一般来说雌鸳鸯一天产卵一枚,产卵十几枚后,雌鸳鸯开始孵化。小鸳鸯在出壳后的第二天,自己从树上的巢穴跳到地面,同雌鸳鸯共同生活。 雌雄鸳鸯在一个生育周期内组成一个家庭,在此期间,它们交配、生育、觅食、御敌。这个生殖期一过,坚贞的爱情和美满的“家庭”便象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这时,雄再婚,雌再嫁,各走各的路。有时即使在同一生育周期内,雄鸳鸯也是朝秦暮楚,到处寻花问柳。

鸳鸯是一种中型水鸟,体长38—45厘米,体重430—590克,雄鸟和雌鸟的羽色差异很大。雄鸟羽色鲜艳华丽,额和头顶的中央呈闪光的绿色,头后长着耸立的由棕红色、绿色、白色所构成的羽冠,眼后有粗著的白色眉纹,上胸和胸侧是富有光泽的紫褐色,腹部白色,肩部有白色镶着黑边的羽毛,最为奇特的是翅膀上有一对栗黄色的扇子状的直立羽屏,前半部镶以棕色,后半部镶以黑色,如同一对精制的船帆,被人们称作“剑羽”或“相思羽”。雌鸟比雄鸟略小,没有羽冠和扇状直立羽,头部为灰色,背部羽毛都呈灰褐色,腹面白色,显得清秀而素净。

  鸳鸯在国外繁殖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等地,越冬时偶尔到缅甸和印度东北部。另外在英国和欧洲北部等地也有引入的种群,成为留鸟。在我国越冬于长江流域以南的福建、台湾、广东、云南、贵州等地,繁殖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北部,偶而在云南、贵州、福建的越冬地也见有筑巢繁殖的现象。

  鸳鸯一般生活在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及附近的溪流、沼泽、芦苇塘和湖泊等处,喜欢成群活动,一般有二十多只,有时也同其它野鸭混在一起。每天在晨雾尚未散尽的时候,就从夜晚栖息的丛林中飞出来,聚集在水塘边,在有树荫或芦苇丛的水面上漂浮、取食,然后再飞到树林中去觅食,大约一、二个小时后,又先后回到河滩或水塘附近的树枝或岩石上休息。它们戏水时伸头曲颈,在水上随波逐流,有时也用两翼击水,上下翻腾,拍出亮晶晶的水花。傍晚时飞回到离水域不远的河边树丛中或土坑、岩洞里去睡觉。睡觉时将头插在翅膀下边,用一只脚站立,有时它们还会在水面上漂浮时打盹。

  鸳鸯生性机警,极善隐蔽,飞行的本领也很强。在饱餐之后,返回栖居之处时,常常先有一对鸳鸯在栖居地的上空盘旋侦察,确认没有危险后才招呼大群一起落下歇息。如果发现情况,就发出“哦儿,哦儿”的报警声,与同伴们一起迅速逃离。

  鸳鸯是杂食性的动物,食物包括植物的根、茎、叶、种子,还有蚊子、石蝇、蠡斯、蝗虫、甲虫等各种昆虫和幼虫,以及小鱼、蛙、喇蛄、虾、蜗牛、蜘蛛等动物。食物的种类常随季节和栖息地的不同而有变化,繁殖季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冬季的食物几乎都是栎树等植物的坚果。

  鸳鸯多在食物丰盛,取食方便的地方越冬,每年早春2月的时候,它们就开始寻觅配偶了,找到“知音”以后,就成对活动于水田或栎树林中,偶尔也到水塘中活动。到了4月,北方的积雪尚未完全融化,它们就急不可耐地飞越平原和高山,千里迢迢地来到我国东北的长白山等地繁殖,一到繁殖地点,立刻就开始进行营巢活动。它们的巢都筑在老龄的水曲柳,大青杨等大树的树洞里,树洞离地面很高,一般为10—18米。洞内垫有木屑,上面铺着亲鸟的绒羽。5月末开始产卵,每窝产7—12枚淡黄绿色的卵,孵化期为28—29天,整个孵化过程都由雌鸟承担。刚出壳的雏鸟只在巢中停留几天,就准备离巢了,开始时亲鸟在洞中“嗤啊,嗤啊”地鸣叫,鸣声又细又急,一直持续1个小时之久,然后亲鸟先从树洞中飞出来,落到树下的水中,并且继续不停地鸣叫,这时雏鸟们才伴随着“叽叽”的叫声,慢慢地爬到洞口,一个接一个地从高高的树洞中跳到下面的草地上,并很快地跟随着亲鸟下水游泳,这时常常见到亲鸟们带着6—7只雏鸟,在河边柳树下活动。雏鸟渐渐长大了,雄鸟和雌鸟便开始进行换羽,为前往越冬地的长途迁徙做准备。9月末至10月初离开繁殖地向南方飞去,迁徙时常结成10只左右的群体,有时也多达50只以上。到了翌年的3月末至4月初,又陆续迁回北方的繁殖地。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