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t11
目前的统计数据是9%的人有ADD/ADHD
21163
43
2017-09-06 22:55:58
目前的统计数据是9%的人有ADD/ADHD,所以,这个群体应该不小,这个ADD/ADHD是一种既可以是天赋又可以是魔咒的东西,所以,父母的早期干预和正确引导,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孩子发挥他们的优势,而不是被它困扰。
----------------------------------------------------------------------------------------------------------------
如果还不确定孩子是否有ADHD的父母,建议先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先自己研究学习透彻了,才能心中有数,知道如何告诉孩子,因为孩子如何被告知的方式非常重要,你传递的信息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这是他们接触ADHD的第一印象,千万不可马虎。我已经知道自己小孩有ADHD一年多了,看了很多书,但目前还没有告诉小孩,因为孩子还小,不着急告诉他们ADHD这种术语,对他们来讲没有意义,我的目的是做到心中有数,有个积极的心态,帮助他们学习应对能力,让他们长大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而且,目前医学上没有一种诊断能黑白分明地告诉你有没有ADHD,最好的诊断途径仍然是孩子的成长历史,学校老师的报告,家长自己的观察,所以如果孩子太小还无法确诊,还需要积累观察,一般来说要到8岁才能正式确诊。但其实如果父母观察仔细,很早就能知道。
什么是ADHD,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网上随便搜搜很多定义和信息,包括很多负面的。我最喜欢的解释是,ADHD的人的大脑像一辆法拉利跑车,能跑得很快,但是他们只有自行车的刹车系统,看到红灯停不下来,转弯了也慢不下来,想专心的时候无法专心,无聊的时候无法控制的发呆或是惹麻烦。所以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刹车,父母及早知道孩子的状况,可以及早地帮助他们联系刹车。这样既可以跑得快,又不会动不动因为刹车失灵而闯祸。
ADHD -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中文是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可以简称 分心症,里边包括好几种类型,记忆中好像有7种以上类型。有些专家不同意这种名称,因为名字很负面, disorder,不过我觉得也不必纠结,就是个名字。但是有人看到disorder确实会心理上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这么看,这个名字确实不太好,给人负面的心理暗示,也是为什么跟小孩子提的话要特别注意方法。以前常听说的多动症,就是其中一种,也有安静的ADHD,原来叫ADD,他们一点都不多动或是冲动,他们常常会因为上课无聊而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思绪神游,这种ADHD不易人被察觉。虽然ADHD被叫做 注意力不足 或是 注意力缺失,但其实有些ADHD的孩子,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的注意力是比一般孩子要强很多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劣势的背面就是优势,优势不好好利用就会被埋没消失。
我的感觉是,ADHD本身的杀伤力并不大,但是不加注意,它的魔咒的一面会带来很强的二度杀伤力,这才是可怕的。很多ADHD成人就深受其影响。我并不想给已经有思想包袱的ADHD娃的爸妈们再加重焦虑。据我所知,ADHD和智商高低没关系,MIT,哈佛这种地方ADHD的人不在少数,很可能高达25%,这跟ADHD的人特别有创造力有关,他们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敢于冒险。总之,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我的意思就是处理不好的话,ADHD的二度杀伤力会让你的生活痛苦不堪,但只要我们学会减少它的二度杀伤力,我们的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一样优秀。
所以大家一起加油啊!
有时间,我会转帖一些我的读书笔记,目的之一是让人多了解ADD/ADHD,不用有色眼镜看待注意力缺失者。
笔记(1)
正视ADHD
(引号内的是摘抄的部分笔记,不是我写的。)
“让周围的人知道 ADHD (注意力缺失症/分心症)。家长和老师都有个疑问: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多少?多大年纪的孩子才应该被告知?应该告诉班上其他学生吗?如果孩子因此觉得自己很笨怎么办?关于药物,孩子应该知道多少?这些问题很难回答。其实,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基于过去的经验,我发现最好的回答是实话实说。跟孩子和学校实话实说的好处是,可以消除分心症的负面形象,鼓励人们不用有色眼镜看待分心者。实情比任何其他借口都来得更简单、更单纯、更精确。任何混淆真相的借口都瞒不了孩子,反而会给孩子一种不可告人的危险感。实话实说则显得无所隐瞒、无所惧怕,这没有什么好丢脸的。”
但是,我想说的是,还是要等孩子大些,能听懂这些东西的时候再说,比如4、5 岁的孩子你说了他们也不见得懂,这个看各位父母自己斟酌吧。决定说的时候,切记一定要讲究方法,年龄小的孩子也不要指望他们一下就懂,可以慢慢来。
作为分心孩子的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爱是所有问题的最佳“疗法”。
“医生和专家们很少在分心的治疗中提及或使用它。有三个原因:首先,我们很难定义“爱”是什么,因此很难开处方;其次,我们很难测量爱的效果;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爱不是速成疗法。许多科学的治疗方法着重在改进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才华、魅力和核心自我,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积极特质。这些治疗计划效果不彰,而且希望渺茫,因为它们不是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孩子将来可以成为多么优秀的人。”
“这些复杂的治疗方法,忘了童年最重要的精神:童年是探索和梦想的年纪,是闯祸的年纪。”“临床医生和家长不应该老想着如何改善孩子的行为,而应该想着如何改善 亲子 关系。”
所以,当我们被小孩折磨得咬牙切齿的时候,心底里要努力记住这点,爱他们真实的样子。同时,要让孩子喜欢自己,这样和孩子比较亲近,他们也会想要有好的表现。最好还要有幽默感。幽默感什么时候都是一剂良药,让你保持不发疯。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