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nksuggar
[灌水]從國學看中醫 --李致重
716
0
2008-03-06 22:49:00
從國學看中醫 --李致重
資料來源:http://www.tcmforum.com/forum2.php?forumID=100027&fGroup=expert
國學,是本國故有的學術文化,習慣上也稱國故。春秋至秦漢之際,是中國學術文化的
盛世。所以那時候,在國學的基礎上孕育了中醫,並成熟、發展至今,為全世界所獨有
。討論當代中醫發展的問題,當然不能忽視國學。
一、學問之道,國學為基
1923年4月,梁啟超先生應《清華週刊》記者之請,在「行篋無一書,而記者督責甚急,
以竭三日之力,專憑憶想所及」寫下來的《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中,將他認為的
「要目」分為五類。即「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政治及其它文獻學書類」、
「韻文書類」、「小學書及文法書類」、「隨時涉覽書類」。全部「要目」共計137種書
。其中,僅「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就包括以下39種書:
《論語》、《孟子》、《易經》、《禮記》、《老子》、《墨子》、《莊子》、《荀子
》、《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韓非子》、《管子》、《呂氏春秋》、
《淮南子》、《春秋繁露》、《鹽鐵論》、《論衡》、《抱樸子》、《列子》,《近思
錄》、《朱子年譜》(附:論學要語)、《傳習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
《日知錄》、《亭林文集》、《明夷待訪錄》、《思問錄》、《顏氏學記》、《東原集
》、《雕菰樓集》、《文史通義》、《大同書》、《國故論衡》、《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學術概論》。
同年,胡適先生也應《清華週刊》之請,為清華同學們擬出《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
》。這份「書目」分為「工具之部」、「思想史之部」、「文學史之部」三類。儘管他
對文學史方面有所側重,但是從思想史的書目而言,與梁先生的選書思路,可以說基本
一致。梁、胡二先生學貫中西,是中國一百年來「新文化運動」中頗有建樹和影響的人
物。他們對於國學的立場,當然值得人們重視。
梁先生在上述「要目」之後,還特別為青年學生附了一份《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他
解釋說:「『要目』中所列五項,倘能依法讀之,則國學根基略立,可以為將來大成之
基矣。惟青年學生校課既繁,所治專門別有在,恐不能人人按表而讀。」因而推出了「
無論學礦、學工程學……皆須一讀」的「必讀書目」。這一份供「所治專門別有在」的
各種專業大學生通用的「必讀書目」中,包括以下25種國學重點書: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
》、《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
》、《三國志》、《資治通鑒》、《宋元明史紀事本末》、《楚辭》、《文選》、《李
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
讀過梁先生的《治國學雜話》、《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讀書分月課程》,他要求青
年學生必須學好國學,其用意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陶冶道德、人格。他認為,「若並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你的人
格,先已不可問了」。他強調,「學問之道……所難者莫如立身,學者不求理義之學以
植其根柢,雖讀盡古今之書,只益其為小人之具而已。」
其二,主張文化多元。他自己認真地讀過許多西學的書,比如《萬國史記》、《瀛環志
略》、《列國歲計政要》、《格致須知》、《西國近事彙編》、《談天》、《地學淺識
》等。但他認為,在以傳播當代自然科為主的清華學堂,「讀書自然不限於讀中國書,
但中國人對於中國書,至少也該和外國書作平等待遇」。他強調,「任你學成一位天字
第一號形神畢肖的美國學者,只怕於中國文化沒有多少影響」;果真如此,「我們把美
國藍眼睛的大博士抬一百幾十位來便夠了,又何必諸君呢?」
其三,國學博大精深。僅從他「行篋無一書」,「竭三日之力」而寫下137種國學「要目
」的同時,並涉及推舉、評議後世註家的書目80種這一事實,既表明國學的博大精深,
也表明梁先生國學功底之雄厚。所謂發展、進步之說,只能是傳統基礎上的歷史性演進
。倘若置傳統國學於不顧,就好比欲建高樓,卻忘記了打好根基一樣。當代中國青年人
尤其要讀好國學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其四,增強記憶,磨煉思維。梁先生以為,只有「資料漸漸得豐富,再用眼光來分析它
」,才會產生思維的成果。這裏的「眼光」,其實就是由記憶、磨煉而來的成熟的思維
方式。中國古今的名人,包括獲得諾貝爾獎的7位海外華人,他們成功前的思維方式的磨
煉,無不得益於國學。
以上四點,對於每一個讀書人來講,都是缺一不可的。而梁啟超對國學的重視,首先完
美地體現在他的兒子梁思成身上。留學建築歸來的梁思成,其人格修養、專業造詣,尤
其為了國家民族,為了科學、真理所表現的忠誠、堅貞、無私、無畏的精神,是當代中
國讀書人的典範,是學子們永遠的楷模。
二、人文與思維,源頭在國學
就國學所涉及的知識範疇,大體而言,包括文、史、哲三大類;具體而言,涉及社會、
政治、經濟、道德倫理、邏輯等方面。一個健全的人格,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質;一個
成功的專門人才,更需要博涉人文知識。所以,西方的法蘭西斯?培根關於史鑒使人明智
,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
善辯之類的話,講的也是人文素質的方方面面。可見造就人才的“大成之基”,不論東
方還是西方,無不特別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
《詩經》、《書經》、《易經》,無疑是國學之首。《詩經》屬於文學藝術範疇,《書
經》的內容著重於史學,《易經》講的主要是哲學問題。而文、史、哲都屬於形上性的
學問。所以從方法論、認識論來講,學習和研究文、史、哲,對於磨煉並善於運用綜合
─演繹的邏輯思維方法是至關重要的。這裏以詩、史、哲為例,做一些說明。
以詩而論,詩是文學中最精粹的藝術形式。凡論詩者,必言比興。「比」,是綜合、是
類比;「興」,是演繹、是抽象。在綜合的觀察中選擇出最恰當、最有代表性的類比,
由此演繹出最有感召力的藝術想像、意識、境界等,這就是詩的比興。所以人們欣賞詩
或者創作詩,應當是綜合─演繹的邏輯思維方法在文學領域的磨煉或者運用。
以史而論,史學是對歷史的現象及其過程的總結。綜合地觀察和研究諸多的歷史現象及
其過程之後,或從中得到某種具體的啟示,或從中總結出某些重大的觀念,於是便形成
了史學。所以讀史學或者研究史學,應當是綜合─演繹的邏輯思維方法在史學領域的磨
煉或者運用。
以哲而論,《易經》是人所共知的哲學巨著,《老子》、《墨子》、《莊子》、《荀子
》、《韓非子》和《論語》、《孟子》等皆屬之。哲學家所要面對的,是自然、社會、
思維、生命領域裏無限變易的現象及其過程。哲學家通過綜合地觀察、類比地研究,進
而加以演釋、抽象,方能從無限變易的現象及其過程中,領悟到以上各個領域的某些規
律和原理。所以讀哲學書或者從事哲學研究,應當是綜合─演繹的邏輯思維方法在哲學
領域的磨煉或者運用。
梁先生所謂的「磨煉思維」,就是指在國學的薰陶下,逐步提高學習國學、研究國學的
邏輯思維方法的過程。這種「磨煉」,是兩千多年來國學在治學方法上的突出特點。而
梁先生特別用「磨煉」而不用習慣上的「訓練」二字,其中別有一番心意。
三、國學為沃土,中醫是名木
人們常說,中醫是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瑰寶。這一句話,決不能當做一
個空洞的口號。
人們面對著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其中一部分事物,人可以運用分析─歸納的邏輯方法對
它加以認識。但同時另有一部分事物,人是沒有可能,或者沒有必要對它進行解剖、分
析的。當年國學所面對的,就是一個沒有可能,或者沒有必要對它進行解剖、分析的世
界。
而中醫所面對的「對象」與國學所面對的「世界」,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自然、
社會、生命領域的,不斷變化著的現象及其過程。因此都屬於形上性的,也都是「沒有
可能,或者沒有必要對它進行解剖、分析的」。
具體來說,「中醫研究的物件是生命過程中表現在整體層次上的機體反應狀態」。狀態
亦即哲學上所講的「現象」,在中醫裏稱之為「證候」。狀態是不斷運動、變化著的,
當然是沒有必要,而且沒有可能對它進行解剖。
正因為如此,國學的觀念和思維方法,本質上就是中醫的觀念和研究方法。尤其《易經
》、《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哲學論著中所體現的觀
念和思維方法,與中醫的關係更為密切。所以,以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為代表,在天人
相應整體觀念基礎上的,以綜合─演繹的邏輯思維為特點的方法體系,就是中醫深深地
紮在國學之中的無法切斷、也不能切斷的根。
自然而然,任何一個學習和研究中醫的人,都必須在傳統的文、史、哲以及邏輯、道德
倫理中,健全自己的人格修養,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進而磨煉自己綜合─演繹的邏輯
思維習慣,提升綜合─演繹的邏輯思維水平。使紮在國學中的方法體系這條根,更深、
更牢。
四、國學遭冷寞,中醫經驗化
近代中醫史上的最大失誤,是人們對國學的冷寞甚至背叛。從第一版到第七版全國中醫
院校統一使用的教材來看,國學的內容,微乎其微──國學遭受到冷寞,中醫便隨之朝
著經驗化的方向倒退。
幾十年裏,人們一直醉心於用西醫的研究方法改造中醫。然而,西醫分析─歸納的還原
性方法,與中醫綜合─演繹的系統性方法相比,兩者的思維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從科學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關係而言,用西醫的研究方法改造中醫的「西化」之路,本來就
是一條死胡同。人類的科學史表明,任何一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研究方法是起決定性
作用的。幾千年來,中醫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方法論,形成了自己的科學理論體系,臨床
技術體系。與此同時,也有長期積累的豐富臨床經驗。當紮在國學之中的研究方法的根
系被切斷的時候,中醫的科學理論體系與臨床技術體系將隨之衰落。而當中醫的臨床治
療失去原有的科學與技術體系支撐的時候,中醫便淪落為不見文化思想深根的浮萍草─
─游離於自身科學與技術體系之外的中醫,所留下的只是原有體系中的經驗部分了。然
而經驗是人類認知過程的初階段,它是不能稱之為科學的。這就是我們幾十年的「努力
」,所換來的「中醫經驗化」。
下面舉一些例子,對於理解「中醫經驗化」的緣由,或許有益。
1956年創辦北京中醫研究院時的主旨觀點,即發掘中醫遺產,繼承中醫經驗。
從20世紀60年代起,中醫病房制訂的「西醫診斷─中醫分型─協定處方」的模式,是典
型的「西醫辨病+中醫經驗」的經驗性模式。這一模式,至今在全國中醫院延續著。
從20世紀60年代起,中西醫結合研究中以「證候群」為依據所制訂的中醫臨床診斷標準
,是典型的以感性認識為依據的經驗性標準。中醫的理性原則與科學標準,即藏象經絡
、病因病機理論基礎上的辨證求因、求機,審因、審機論治,從當代的診斷標準中徹底
的邊緣化了。
20世紀80年代以後,為中醫制訂的病、證診斷標準,照搬了中西醫結合所奉行的「證候
群」經驗性模式,以作為中醫病、證診斷「標準化」的依據。
1990年開展的「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其旨宗是「搶救老中醫藥專家
的經驗」。一輩一輩中醫專家們卓越的臨床療效,固然有不少具體的、經驗性的成份,
但是,真正的精華是在他們在中醫科學和技術體系指導下,靈活運用辨證論治的思想方
法和思維習慣。
1993年以衛生部名義發佈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995年納入國家標準的《
中醫病證分類代碼》,從國家權威標準的高度,把「證候群」經驗性模式完全肯定了下
來。在此之後的多年裏,新藥評審與「三甲」醫院評審,這些原則和標準都是其中的重
要依據。
中醫大專院校內、外、婦、兒教材的各論中,幾乎無一例外地貫穿著「辨病分型」的思
路。尤其第六版《中醫內科學》教材中,竟然連以往每一「證型」之下的「辨證分析」
,也被刪去了。這就從學生受教育階段起,把「證候群」經驗性模式,全面地灌輸到下
一代中醫的思維之中了。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中國北方之初,中醫界所表現的
臨危乏策的狀況,是中醫全方位經驗化的表現。其後,國內制訂的「中醫治療非典型肺
炎的方案」,仍然重複著「西醫辨病、中醫分型」的經驗性思路,而非傳統的辨證論治
的原則。基於上述,當前中醫的現狀是:基礎理論的科學價值失去了作用,辯證論治的
臨床技術不善於使用,充斥教材和臨床的儘是經驗。這就是中醫的衰落。然而經驗不能
稱之為科學,所以這種衰落,其實意味著消亡。
這裏需要特別強調,今天展現在社會上的「中醫」,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中醫本來的
、應有的形象了。所以認識和解決中醫衰落的問題,同樣要以中醫的科學理論體系和臨
床技術體系為著眼點。以經驗為著眼點來思考中醫的興衰,與過去把中醫視為經驗醫學
的偏見,犯的是同一個錯誤。
有人說:毀掉中國兩千五百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有五十年就足夠了。這個說法
,其實並非誇張。五十年差不多關係著三代人,身在其中的我們這一代人,已經見證了
這一過程──國家為中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人們在發掘、整理、提高
、發展、創新、現代化的歌聲中,把中醫的科學理論體系和臨床技術體系基本上毀掉了
。在這個過程中,中醫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根斷裂了,但又不可能一廂情願的把自身
嫁接在西醫的根上。這就使一個成熟的醫學科學體系,全方位地滑向了「中醫經驗化」
。
今天,當我們冷靜地從國學看中醫的時候,不能不又一次想到唐代魏徵的話:「求木之
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國學是中
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基礎,它的基因應當回到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靈魂中來,而不是僅僅
把它作一種遠去的學術去研究。當代中醫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我們一百年來對國學的冷
寞甚至背叛。在為此痛心疾首之時,中醫應當儘快把國學從博物館請回到中醫學術和臨
床實踐中來,並深切希望從這一歷史教訓中,儘快生長出復興中醫的智慧和勇氣來!
(僅以此文,獻給英年早逝的同學、摯友何紹奇先生。該文的立意,是6月5日與他共同
討論而形成的。7月9日,當我帶著此文回到香港時,他竟於7日晨撒手而去了。驚聞噩耗
,心痛欲厥。)
資料來源:http://www.tcmforum.com/forum2.php?forumID=100027&fGroup=expert
國學,是本國故有的學術文化,習慣上也稱國故。春秋至秦漢之際,是中國學術文化的
盛世。所以那時候,在國學的基礎上孕育了中醫,並成熟、發展至今,為全世界所獨有
。討論當代中醫發展的問題,當然不能忽視國學。
一、學問之道,國學為基
1923年4月,梁啟超先生應《清華週刊》記者之請,在「行篋無一書,而記者督責甚急,
以竭三日之力,專憑憶想所及」寫下來的《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中,將他認為的
「要目」分為五類。即「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政治及其它文獻學書類」、
「韻文書類」、「小學書及文法書類」、「隨時涉覽書類」。全部「要目」共計137種書
。其中,僅「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就包括以下39種書:
《論語》、《孟子》、《易經》、《禮記》、《老子》、《墨子》、《莊子》、《荀子
》、《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韓非子》、《管子》、《呂氏春秋》、
《淮南子》、《春秋繁露》、《鹽鐵論》、《論衡》、《抱樸子》、《列子》,《近思
錄》、《朱子年譜》(附:論學要語)、《傳習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
《日知錄》、《亭林文集》、《明夷待訪錄》、《思問錄》、《顏氏學記》、《東原集
》、《雕菰樓集》、《文史通義》、《大同書》、《國故論衡》、《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學術概論》。
同年,胡適先生也應《清華週刊》之請,為清華同學們擬出《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
》。這份「書目」分為「工具之部」、「思想史之部」、「文學史之部」三類。儘管他
對文學史方面有所側重,但是從思想史的書目而言,與梁先生的選書思路,可以說基本
一致。梁、胡二先生學貫中西,是中國一百年來「新文化運動」中頗有建樹和影響的人
物。他們對於國學的立場,當然值得人們重視。
梁先生在上述「要目」之後,還特別為青年學生附了一份《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他
解釋說:「『要目』中所列五項,倘能依法讀之,則國學根基略立,可以為將來大成之
基矣。惟青年學生校課既繁,所治專門別有在,恐不能人人按表而讀。」因而推出了「
無論學礦、學工程學……皆須一讀」的「必讀書目」。這一份供「所治專門別有在」的
各種專業大學生通用的「必讀書目」中,包括以下25種國學重點書: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
》、《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
》、《三國志》、《資治通鑒》、《宋元明史紀事本末》、《楚辭》、《文選》、《李
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
讀過梁先生的《治國學雜話》、《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讀書分月課程》,他要求青
年學生必須學好國學,其用意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陶冶道德、人格。他認為,「若並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你的人
格,先已不可問了」。他強調,「學問之道……所難者莫如立身,學者不求理義之學以
植其根柢,雖讀盡古今之書,只益其為小人之具而已。」
其二,主張文化多元。他自己認真地讀過許多西學的書,比如《萬國史記》、《瀛環志
略》、《列國歲計政要》、《格致須知》、《西國近事彙編》、《談天》、《地學淺識
》等。但他認為,在以傳播當代自然科為主的清華學堂,「讀書自然不限於讀中國書,
但中國人對於中國書,至少也該和外國書作平等待遇」。他強調,「任你學成一位天字
第一號形神畢肖的美國學者,只怕於中國文化沒有多少影響」;果真如此,「我們把美
國藍眼睛的大博士抬一百幾十位來便夠了,又何必諸君呢?」
其三,國學博大精深。僅從他「行篋無一書」,「竭三日之力」而寫下137種國學「要目
」的同時,並涉及推舉、評議後世註家的書目80種這一事實,既表明國學的博大精深,
也表明梁先生國學功底之雄厚。所謂發展、進步之說,只能是傳統基礎上的歷史性演進
。倘若置傳統國學於不顧,就好比欲建高樓,卻忘記了打好根基一樣。當代中國青年人
尤其要讀好國學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其四,增強記憶,磨煉思維。梁先生以為,只有「資料漸漸得豐富,再用眼光來分析它
」,才會產生思維的成果。這裏的「眼光」,其實就是由記憶、磨煉而來的成熟的思維
方式。中國古今的名人,包括獲得諾貝爾獎的7位海外華人,他們成功前的思維方式的磨
煉,無不得益於國學。
以上四點,對於每一個讀書人來講,都是缺一不可的。而梁啟超對國學的重視,首先完
美地體現在他的兒子梁思成身上。留學建築歸來的梁思成,其人格修養、專業造詣,尤
其為了國家民族,為了科學、真理所表現的忠誠、堅貞、無私、無畏的精神,是當代中
國讀書人的典範,是學子們永遠的楷模。
二、人文與思維,源頭在國學
就國學所涉及的知識範疇,大體而言,包括文、史、哲三大類;具體而言,涉及社會、
政治、經濟、道德倫理、邏輯等方面。一個健全的人格,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質;一個
成功的專門人才,更需要博涉人文知識。所以,西方的法蘭西斯?培根關於史鑒使人明智
,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
善辯之類的話,講的也是人文素質的方方面面。可見造就人才的“大成之基”,不論東
方還是西方,無不特別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
《詩經》、《書經》、《易經》,無疑是國學之首。《詩經》屬於文學藝術範疇,《書
經》的內容著重於史學,《易經》講的主要是哲學問題。而文、史、哲都屬於形上性的
學問。所以從方法論、認識論來講,學習和研究文、史、哲,對於磨煉並善於運用綜合
─演繹的邏輯思維方法是至關重要的。這裏以詩、史、哲為例,做一些說明。
以詩而論,詩是文學中最精粹的藝術形式。凡論詩者,必言比興。「比」,是綜合、是
類比;「興」,是演繹、是抽象。在綜合的觀察中選擇出最恰當、最有代表性的類比,
由此演繹出最有感召力的藝術想像、意識、境界等,這就是詩的比興。所以人們欣賞詩
或者創作詩,應當是綜合─演繹的邏輯思維方法在文學領域的磨煉或者運用。
以史而論,史學是對歷史的現象及其過程的總結。綜合地觀察和研究諸多的歷史現象及
其過程之後,或從中得到某種具體的啟示,或從中總結出某些重大的觀念,於是便形成
了史學。所以讀史學或者研究史學,應當是綜合─演繹的邏輯思維方法在史學領域的磨
煉或者運用。
以哲而論,《易經》是人所共知的哲學巨著,《老子》、《墨子》、《莊子》、《荀子
》、《韓非子》和《論語》、《孟子》等皆屬之。哲學家所要面對的,是自然、社會、
思維、生命領域裏無限變易的現象及其過程。哲學家通過綜合地觀察、類比地研究,進
而加以演釋、抽象,方能從無限變易的現象及其過程中,領悟到以上各個領域的某些規
律和原理。所以讀哲學書或者從事哲學研究,應當是綜合─演繹的邏輯思維方法在哲學
領域的磨煉或者運用。
梁先生所謂的「磨煉思維」,就是指在國學的薰陶下,逐步提高學習國學、研究國學的
邏輯思維方法的過程。這種「磨煉」,是兩千多年來國學在治學方法上的突出特點。而
梁先生特別用「磨煉」而不用習慣上的「訓練」二字,其中別有一番心意。
三、國學為沃土,中醫是名木
人們常說,中醫是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瑰寶。這一句話,決不能當做一
個空洞的口號。
人們面對著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其中一部分事物,人可以運用分析─歸納的邏輯方法對
它加以認識。但同時另有一部分事物,人是沒有可能,或者沒有必要對它進行解剖、分
析的。當年國學所面對的,就是一個沒有可能,或者沒有必要對它進行解剖、分析的世
界。
而中醫所面對的「對象」與國學所面對的「世界」,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自然、
社會、生命領域的,不斷變化著的現象及其過程。因此都屬於形上性的,也都是「沒有
可能,或者沒有必要對它進行解剖、分析的」。
具體來說,「中醫研究的物件是生命過程中表現在整體層次上的機體反應狀態」。狀態
亦即哲學上所講的「現象」,在中醫裏稱之為「證候」。狀態是不斷運動、變化著的,
當然是沒有必要,而且沒有可能對它進行解剖。
正因為如此,國學的觀念和思維方法,本質上就是中醫的觀念和研究方法。尤其《易經
》、《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哲學論著中所體現的觀
念和思維方法,與中醫的關係更為密切。所以,以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為代表,在天人
相應整體觀念基礎上的,以綜合─演繹的邏輯思維為特點的方法體系,就是中醫深深地
紮在國學之中的無法切斷、也不能切斷的根。
自然而然,任何一個學習和研究中醫的人,都必須在傳統的文、史、哲以及邏輯、道德
倫理中,健全自己的人格修養,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進而磨煉自己綜合─演繹的邏輯
思維習慣,提升綜合─演繹的邏輯思維水平。使紮在國學中的方法體系這條根,更深、
更牢。
四、國學遭冷寞,中醫經驗化
近代中醫史上的最大失誤,是人們對國學的冷寞甚至背叛。從第一版到第七版全國中醫
院校統一使用的教材來看,國學的內容,微乎其微──國學遭受到冷寞,中醫便隨之朝
著經驗化的方向倒退。
幾十年裏,人們一直醉心於用西醫的研究方法改造中醫。然而,西醫分析─歸納的還原
性方法,與中醫綜合─演繹的系統性方法相比,兩者的思維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從科學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關係而言,用西醫的研究方法改造中醫的「西化」之路,本來就
是一條死胡同。人類的科學史表明,任何一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研究方法是起決定性
作用的。幾千年來,中醫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方法論,形成了自己的科學理論體系,臨床
技術體系。與此同時,也有長期積累的豐富臨床經驗。當紮在國學之中的研究方法的根
系被切斷的時候,中醫的科學理論體系與臨床技術體系將隨之衰落。而當中醫的臨床治
療失去原有的科學與技術體系支撐的時候,中醫便淪落為不見文化思想深根的浮萍草─
─游離於自身科學與技術體系之外的中醫,所留下的只是原有體系中的經驗部分了。然
而經驗是人類認知過程的初階段,它是不能稱之為科學的。這就是我們幾十年的「努力
」,所換來的「中醫經驗化」。
下面舉一些例子,對於理解「中醫經驗化」的緣由,或許有益。
1956年創辦北京中醫研究院時的主旨觀點,即發掘中醫遺產,繼承中醫經驗。
從20世紀60年代起,中醫病房制訂的「西醫診斷─中醫分型─協定處方」的模式,是典
型的「西醫辨病+中醫經驗」的經驗性模式。這一模式,至今在全國中醫院延續著。
從20世紀60年代起,中西醫結合研究中以「證候群」為依據所制訂的中醫臨床診斷標準
,是典型的以感性認識為依據的經驗性標準。中醫的理性原則與科學標準,即藏象經絡
、病因病機理論基礎上的辨證求因、求機,審因、審機論治,從當代的診斷標準中徹底
的邊緣化了。
20世紀80年代以後,為中醫制訂的病、證診斷標準,照搬了中西醫結合所奉行的「證候
群」經驗性模式,以作為中醫病、證診斷「標準化」的依據。
1990年開展的「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其旨宗是「搶救老中醫藥專家
的經驗」。一輩一輩中醫專家們卓越的臨床療效,固然有不少具體的、經驗性的成份,
但是,真正的精華是在他們在中醫科學和技術體系指導下,靈活運用辨證論治的思想方
法和思維習慣。
1993年以衛生部名義發佈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995年納入國家標準的《
中醫病證分類代碼》,從國家權威標準的高度,把「證候群」經驗性模式完全肯定了下
來。在此之後的多年裏,新藥評審與「三甲」醫院評審,這些原則和標準都是其中的重
要依據。
中醫大專院校內、外、婦、兒教材的各論中,幾乎無一例外地貫穿著「辨病分型」的思
路。尤其第六版《中醫內科學》教材中,竟然連以往每一「證型」之下的「辨證分析」
,也被刪去了。這就從學生受教育階段起,把「證候群」經驗性模式,全面地灌輸到下
一代中醫的思維之中了。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中國北方之初,中醫界所表現的
臨危乏策的狀況,是中醫全方位經驗化的表現。其後,國內制訂的「中醫治療非典型肺
炎的方案」,仍然重複著「西醫辨病、中醫分型」的經驗性思路,而非傳統的辨證論治
的原則。基於上述,當前中醫的現狀是:基礎理論的科學價值失去了作用,辯證論治的
臨床技術不善於使用,充斥教材和臨床的儘是經驗。這就是中醫的衰落。然而經驗不能
稱之為科學,所以這種衰落,其實意味著消亡。
這裏需要特別強調,今天展現在社會上的「中醫」,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中醫本來的
、應有的形象了。所以認識和解決中醫衰落的問題,同樣要以中醫的科學理論體系和臨
床技術體系為著眼點。以經驗為著眼點來思考中醫的興衰,與過去把中醫視為經驗醫學
的偏見,犯的是同一個錯誤。
有人說:毀掉中國兩千五百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有五十年就足夠了。這個說法
,其實並非誇張。五十年差不多關係著三代人,身在其中的我們這一代人,已經見證了
這一過程──國家為中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人們在發掘、整理、提高
、發展、創新、現代化的歌聲中,把中醫的科學理論體系和臨床技術體系基本上毀掉了
。在這個過程中,中醫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根斷裂了,但又不可能一廂情願的把自身
嫁接在西醫的根上。這就使一個成熟的醫學科學體系,全方位地滑向了「中醫經驗化」
。
今天,當我們冷靜地從國學看中醫的時候,不能不又一次想到唐代魏徵的話:「求木之
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國學是中
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基礎,它的基因應當回到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靈魂中來,而不是僅僅
把它作一種遠去的學術去研究。當代中醫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我們一百年來對國學的冷
寞甚至背叛。在為此痛心疾首之時,中醫應當儘快把國學從博物館請回到中醫學術和臨
床實踐中來,並深切希望從這一歷史教訓中,儘快生長出復興中醫的智慧和勇氣來!
(僅以此文,獻給英年早逝的同學、摯友何紹奇先生。該文的立意,是6月5日與他共同
討論而形成的。7月9日,當我帶著此文回到香港時,他竟於7日晨撒手而去了。驚聞噩耗
,心痛欲厥。)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
ADVERTISEMENT
Hot Deals
All Deals节省38%,入手Geek Chef不锈钢四片烤面包机,宽槽设计与双控制面板
轻松旅行熨烫:便携式Banbanda两用迷你蒸汽熨斗,现在仅售$18.99!
Samsung黑色星期五盛大开启,优惠多多
Kiehl's保湿热卖 – 全场7折加赠礼
Banana Republic 黑色星期五活动,低至6折
Tommy Hilfiger儿童黑色星期五特卖会:低至3折再享高达额外8折优惠
Gap Factory黑色星期五特惠活动最高70%折扣+额外15%折扣
Neiman Marcus黑色星期五促销:低至原价25折再享额外7折优惠
DSW 精选 New Balance 系列低至 25% 折扣
QVC 黑色星期五促销 – 低至七折 + 免费送货
Neiman Marcus五时尚促销活动,最高立减$500
Origins 护肤品黑五热卖,全场7折,精选商品半价
享15%优惠,入手Geek Chef空气炸烤箱组合,升级您的厨房体验!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