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猜是跑黄河路去吃饭了
Adrianne 发表于 2024-01-10 11:19
哈哈哈,这也太搞笑了。鹧鸪哨是去黄河路帮范志毅打架的吧
我在微博上看到这个帖子了。先说说这部剧的成绩。收视率2023年卫视黄金档一百多部剧里排第五,相对于剧的投资来说,这是相当炸裂的成绩了。而且这剧的收视率是越走越好,并不是开局即巅峰。这说明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它,被吸引和留住。
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脱离了人民群众,文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脱离了人民群众,文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个博主喷这部剧明显是智商不够。现在的电视机前观众大部分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不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这些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的。博主骂这部剧是烂剧,也就是在骂电视机前的观众,和人民群众站在对立面,真是又蠢又坏。
林木向阳 发表于 2024-01-10 10:23
繁华似锦的导演和编剧是硬伤。女主如果张雨绮按旗袍美探她演的小书店老板来演绎苏沫的,那还是很符合原著的。
高伟光的外型演王居安是非常契合的,绝对没毛病,至少晋江的王居安粉们完全没意见。她们这些营销号不知道拿了谁的钱,昧着良心说话。别人都不敢欺负,就欺负我们这个没有后台,没资本撑腰的。景甜她们敢骂吗?佟丽娅他们敢骂吗?
看了一点儿online的精彩剪辑,实在欣赏不了,太拿腔拿调了。
我承认我的审美档次不够,无法欣赏王家卫。
我现在就去面壁,深刻反省自己无与伦比差劲的品味,给自己丢人,也给母校和老师们丢人。
Adrianne 发表于 2024-01-10 01:42
在豆瓣看到一个分析王家卫电影艺术的帖子,建议你可以看看。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0366366/?_i=4909909XLmnJv3,4910178XLmnJv3
阿宝就是生活在90年代上海的阿飞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一个有工作的好女孩(苏丽珍),一个舞女(咪咪),一个年长的矛盾女人(养母),还有远方不能割舍的女人(亲妈)。
王家卫偏爱汪小姐就很正常,毕竟苏丽珍平替
他的故事母题作为一种原型,代表的往往是普遍的人性困境、人生经验和历史经验,叙事原型虽然在不同时代和社会中会有所变化,但是其深度模式往往具有相似性。
王家卫的电影从来不以剧情取胜,他的《花样年华》获奖也不是因为故事讲得好,而是他控制光影表达情绪来推进情节的手法高明,属于技术流。
看不下去《繁花》的,可以试试《阿飞正传》
喜欢《繁花》的,可以看电影版了
对导演打分:5分
用陈凯歌打个比方,这次王家卫拿拍《无极》的演员,拍了《风月》,因为有原著底子,他的操作不至于显得太差劲,同时不可否认,依然保持了他在的以往电影里的优点,俗称吃老本。
我完全没看出来,他为了拍摄电视剧的学习成果,跟周杰伦一个德行。(没有比较他俩作品和地位的意思)
艺术追求,王家卫处于《最伟大的作品》阶段
比喻一下,王家卫是电影界的毕加索,他的电影把基础元素削减,甚至不是在表达情绪本身,而是用情绪做结构来讲故事,把光影玩到了极致。
毕加索画出一条牛,然后不停地减少线条,来探索怎么能用最少的元素表达清楚这是一条牛。换到王家卫这里,他的尝试比毕加索的还夸张。如果说毕加索的尝试是在寻找最共性认知表现里的最基础元素。
那么王家卫的尝试就是寻找把基础元素削减到什么程度,只用感性修饰的笔触就能让大家准确地看出这是条牛。
以《花样年华》来看:
如果用毕加索画牛的思路来,那么这个故事就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两个各自伴侣出轨的人灵魂碰撞却没能走到一起。
而王家卫的表达尝试是,她很美,他苦闷,她婀娜摇曳,他克制而张力十足……一路描述,事关整个电影剧情推进主线的那部分被简化省略到了极点,有些东西甚至根本没拍,但他把整个故事用光影的方式讲述得准确而精彩。
王家卫的这种电影语言,由于在情绪绽放点上的着力表达,往往给人一种文学感极强的错觉。为什么说是错觉?因为王家卫的这种电影语言,恰恰是反文学化的,或者说至少是反文学结构化的
我能理解电视剧观众会吹捧《繁花》神作,毕竟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对没见过的东西就比较向往,也不打算跟唱反调,反正剧播完了也就完事,王家卫能凭《繁花》再继续骗投资商拍电影,才是正经事。
如果王家卫下一部不拍电影,还是搞这种程度的电视剧。
我就从他的作品粉,导演本人半个黑,转全黑。
王家卫这个天才,对于普通观众读懂他作品的门槛比较高,如果单纯想要看他的作品,最重要的是跟随他代入这个电影。
人类的记忆,先是一个最深刻印象的情绪画面在脑子里出现,比如爱情里第一眼时的战栗且迷茫,又比如送别亲人时,亲人的面孔会和送别画面重合再喉咙发紧等等。
当跳出理性的要文学结构性地理来龙去脉的方式,不要去想具体的先后顺序和线索,是不是就会发现我们的记忆里是由一个个情绪绽放的画面组成的?
王家卫的电影会呈现出一种观众代入后觉得把事儿和情绪都看得很明白的,但如果无法代入那就只是各种精致片段逻辑理不顺的感觉。
希望能帮各位找到看王家卫电影的乐趣
至于喜欢故事性,喜欢有逻辑的人,如果一定要找个和王家卫有相似工作内核的导演喜欢,我推荐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他也有着非常具有辨识度的风格,常常在平静的生活中积攒着一个矛盾,再通过矛盾的爆发带领大家进入另一个奇思妙想的世界。
控制狂全面介入电影方方面面,跟资本家若即若离不做打工人也不玩叛逆,把演员当工具甚至连都人可以不用拿狗当主角,电影画面极度精美截屏可以当壁纸,拿过很多大奖逼格够高。
上面这个重度强迫症出作品的频率比王家卫还高点。
在豆瓣看到一个分析王家卫电影艺术的帖子,建议你可以看看。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0366366/?_i=4909909XLmnJv3,4910178XLmnJv3
阿宝就是生活在90年代上海的阿飞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一个有工作的好女孩(苏丽珍),一个舞女(咪咪),一个年长的矛盾女人(养母),还有远方不能割舍的女人(亲妈)。
王家卫偏爱汪小姐就很正常,毕竟苏丽珍平替
他的故事母题作为一种原型,代表的往往是普遍的人性困境、人生经验和历史经验,叙事原型虽然在不同时代和社会中会有所变化,但是其深度模式往往具有相似性。
王家卫的电影从来不以剧情取胜,他的《花样年华》获奖也不是因为故事讲得好,而是他控制光影表达情绪来推进情节的手法高明,属于技术流。
看不下去《繁花》的,可以试试《阿飞正传》
喜欢《繁花》的,可以看电影版了
对导演打分:5分
用陈凯歌打个比方,这次王家卫拿拍《无极》的演员,拍了《风月》,因为有原著底子,他的操作不至于显得太差劲,同时不可否认,依然保持了他在的以往电影里的优点,俗称吃老本。
我完全没看出来,他为了拍摄电视剧的学习成果,跟周杰伦一个德行。(没有比较他俩作品和地位的意思)
艺术追求,王家卫处于《最伟大的作品》阶段
比喻一下,王家卫是电影界的毕加索,他的电影把基础元素削减,甚至不是在表达情绪本身,而是用情绪做结构来讲故事,把光影玩到了极致。
毕加索画出一条牛,然后不停地减少线条,来探索怎么能用最少的元素表达清楚这是一条牛。换到王家卫这里,他的尝试比毕加索的还夸张。如果说毕加索的尝试是在寻找最共性认知表现里的最基础元素。
那么王家卫的尝试就是寻找把基础元素削减到什么程度,只用感性修饰的笔触就能让大家准确地看出这是条牛。
以《花样年华》来看:
如果用毕加索画牛的思路来,那么这个故事就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两个各自伴侣出轨的人灵魂碰撞却没能走到一起。
而王家卫的表达尝试是,她很美,他苦闷,她婀娜摇曳,他克制而张力十足……一路描述,事关整个电影剧情推进主线的那部分被简化省略到了极点,有些东西甚至根本没拍,但他把整个故事用光影的方式讲述得准确而精彩。
王家卫的这种电影语言,由于在情绪绽放点上的着力表达,往往给人一种文学感极强的错觉。为什么说是错觉?因为王家卫的这种电影语言,恰恰是反文学化的,或者说至少是反文学结构化的
我能理解电视剧观众会吹捧《繁花》神作,毕竟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对没见过的东西就比较向往,也不打算跟唱反调,反正剧播完了也就完事,王家卫能凭《繁花》再继续骗投资商拍电影,才是正经事。
如果王家卫下一部不拍电影,还是搞这种程度的电视剧。
我就从他的作品粉,导演本人半个黑,转全黑。
王家卫这个天才,对于普通观众读懂他作品的门槛比较高,如果单纯想要看他的作品,最重要的是跟随他代入这个电影。
人类的记忆,先是一个最深刻印象的情绪画面在脑子里出现,比如爱情里第一眼时的战栗且迷茫,又比如送别亲人时,亲人的面孔会和送别画面重合再喉咙发紧等等。
当跳出理性的要文学结构性地理来龙去脉的方式,不要去想具体的先后顺序和线索,是不是就会发现我们的记忆里是由一个个情绪绽放的画面组成的?
王家卫的电影会呈现出一种观众代入后觉得把事儿和情绪都看得很明白的,但如果无法代入那就只是各种精致片段逻辑理不顺的感觉。
希望能帮各位找到看王家卫电影的乐趣
至于喜欢故事性,喜欢有逻辑的人,如果一定要找个和王家卫有相似工作内核的导演喜欢,我推荐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他也有着非常具有辨识度的风格,常常在平静的生活中积攒着一个矛盾,再通过矛盾的爆发带领大家进入另一个奇思妙想的世界。
控制狂全面介入电影方方面面,跟资本家若即若离不做打工人也不玩叛逆,把演员当工具甚至连都人可以不用拿狗当主角,电影画面极度精美截屏可以当壁纸,拿过很多大奖逼格够高。
上面这个重度强迫症出作品的频率比王家卫还高点。
林木向阳 发表于 2024-01-10 13:20
电影和文学一样,就像你说的,观众认可才是最后的标准。
从来都不觉得,让观众听不懂,看不懂,是检验艺术的唯一标准。拿毕加索来说事儿,就等同于自诩“我这是阳春白雪,你们都是白痴”。后现代主义这种东西,学术小圈子搞自封,彼此吹捧,玩玩还可以,如果拿出去了老百姓不喜欢,那不是老百姓的错。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限的,人家凭啥浪费自己生命里宝贵的几十个小时,委屈自己去看某些人在哪里各种自恋,被填鸭式底硬灌自己并不认同的价值观,审美观,然后还要接受某些人居高临下的鄙夷?老百姓又不是自虐狂。啥是艺术,莎士比亚是艺术,莎士比亚的剧本来也是在小酒馆里表演给贩夫走卒取乐的,一句话,就是他那个时代的“三俗”。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