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petal
sofa???
haha. I like her in the role very very much.....
电影中的奥地利皇帝对希茜一往情深,然而,这并非历史真相。真相是皇帝后来就移情别恋了。希茜很伤心,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旅游。后来她的大儿子还死了。希茜公主50岁的时候被刺身亡。
1982年5月,43岁的著名影星罗密·施奈德孤独地离开了人世。罗密一生事业辉煌,从影29年拍摄电影近60部,其中尤其以《茜茜公主》最为著名。她把纯真美丽、活泼开朗的茜茜公主演得栩栩如生,深获各国观众的喜爱。然而现实中的罗密并不幸福,童年孤独,婚姻多变,中年丧子,多舛的命运终于使她英年早逝。1938年9月23日,罗密降生在维也纳的一个艺术世家,祖母是皇家歌剧院的明角,父母在影坛也小有名气,家庭的熏陶使罗密自喜欢表演。然而,纷繁的战争和父母频繁的演出扰乱了温馨的家庭生活。罗密7岁那年,父母离异。她同母亲生活在一起,并改随母亲的姓,更名为罗密·施奈德。母亲没有时间照顾女儿,于是,罗密11岁就进了一所天主教寄宿学校。四年中,母亲因为常年拍电影只来看望过女儿两三次。冷漠的父亲则连信都不写。童年家庭温暖的匮乏,影响了罗密的性格和一生。她时常在现实和自我之间寻觅,不断地渴求自我。这种内心的烦乱和分裂,孕育着她日后生活的不幸。就是在这所森严的寄宿学校,罗密立志要成为一名遐尔闻名的电影演员。1953年,在母亲的推荐下,14岁的罗密参加了《白丁香再度盛开》的演出,从此步入影坛。这部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但罗密甜甜的扮相和自然稚气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又应邀参加演出《我的初恋》等两部影片,再度获得行家好评。罗密的走红无疑始于《茜茜公主》。1954年导演恩斯特·马利施卡挑选女主角,看中了初出茅庐的罗密,“因为她的外表和气质与奥地利历史上的希茜公主十分相像。”《茜茜公主》大获成功,罗密也一举成名。此后,她又接连主演了“茜茜系列片”的两部续集《一个年轻的皇后》和《一个皇后的命运》,反响更为强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1 16:44:38编辑过]
我来加个真实版的(ZT)
茜茜的父亲是巴伐利亚的马克斯公爵,母亲卢德维卡是巴伐利亚国王马克斯一世的女儿。茜茜在9个孩子中排行第4,真名叫凯瑟琳·伊丽莎白。自小就是个可爱、甜蜜的女孩,爱笑,有点野性。她和兄弟姐妹们在绿水青山间、原野清新的空气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然轻松地成长。
成为皇后的茜茜几乎是直接从摇篮里迈上了皇后的宝座。皇太后要求她循规蹈矩,恪守皇家规范,任何时候都要举止优雅,而且还不断剥夺她对孩子的抚养监护权,这使她的精神和情感受到伤害,备感压抑和孤独,厌恶宫里的一切,从而变得敏感和神经质。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对茜茜的情绪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他们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孩子气的纯净关系。
希茜的父亲马克斯公爵生活放浪不羁,并非如影片中表现的那样与希茜的母亲路德维卡琴瑟和谐。青春的希茜也曾向往过美好的爱情,也有过自己的初恋。但由于门不当户不对,这段恋情注定夭折,她的婚姻只能服从家族的利益。
1898年9月10日下午1时整,日内瓦。一位贵妇人在街头散步后,由卫队簇拥着回到波丽瓦茨饭店,她就是以美貌征服了众多臣民以及王公贵戚的奥地利皇后和匈牙利王后伊丽莎白。即将61岁的她风韵不减当年。为了不引人注目,皇后这次旅行时特意素装淡抹,但黑黑的长裙反而衬托出她那窈窕的身材,短面纱使那双炯炯有神的秀目更加妩媚动人。
随从带着行李乘中午的火车先行一步,伊丽莎白终于可以在异国他乡独自一人清闲地呆上片刻——这是她梦寐以求的自由。波丽瓦茨饭店距码头不远,坐落在伯伦斯维克花园中。虽然已是初秋,但午后的阳光依旧烤人,饭店的侍者特地关上了百叶窗。伊丽莎白无意用午餐,她请女伴斯塔瑞伯爵夫人到餐厅要一杯牛奶。在维也纳的霍夫堡皇宫,她甚至连这点权利都没有。1点40分,她俩将乘船返回奥地利。
她打开百叶窗,阳光顿时照亮了房间。透过窗户,码头上的栗子树、波光粼粼的日内瓦湖以及远处叠障的山峦映入她的眼帘。渐渐地,她的眼睛模糊了,思绪回到了同样是一片湖光山色的家乡。
伊丽莎白1837年12月24日出生在慕尼黑,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儿,小名“希茜”。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便带孩子们离开慕尼黑,回到了波森霍芬——他们称之为波茜的故居。波茜是施塔恩贝格湖畔的一个小镇,碧蓝的湖水、静谧芳馨的森林交织成诗情画意的风景,使希茜陶醉其中,度过了多彩的少年时代。
希茜的父亲马科斯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世袭公爵,他生活放浪无羁,除了明媒正娶的夫人外,情人不止一个。在众多同父异母的孩子中,他对女儿希茜最为宠爱。
波森霍芬隶属德意志帝国的巴伐利亚王国,国王为路易二世,与希茜同一家族。这片以农林业为主的封建领地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和社会的动荡。当1848年的工人运动席卷法兰西、奥地利以及匈牙利之时,这里却仿佛是世外桃源,人们过着无忧无虑、安居乐业的生活。希茜在阳光下与草木的芬芳中,或随父亲练习骑马,或依偎在他身旁朗诵海涅的诗篇。也许是自己纵情逸乐的缘故,马科斯不想将女儿教养成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而希望她是个勇敢泼辣、具有野性美的姑娘。
希茜的过去是美好的,但并非一切都是玫瑰色。青春勃发的希茜曾经向往美好的爱情,也有过自己的初恋。然而人一旦出生在名门望族,便失去了身心自由。希茜与最初的恋人虽情深意切,但这段恋情注定夭折,因为家人绝不允许一个公主明珠暗投,她的婚姻只能服从家族的利益。
希茜最不愿意让漫漫长夜占据自己生命的时光。小的时候,她每天都迎着晨曦与父亲到森林中去骑马。她不曾期待自己会有多漂亮,而且那时她瘦小枯干,外表并不出众。她也向往过某一天成为耀祖光宗的人上人,但仅仅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已。看着她那顽皮样,谁都觉得她不会有大出息。希茜的姐姐埃莱娜公主是家里最看好的女该,她的小名叫娜娜。希茜整日沉溺在大自然的野趣里,而娜娜则在尊长们的教诲下,准备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她端庄秀丽、懂事听话,人们期待她终有一天能做王后,甚至皇后。希茜因此乐不可支:姐姐被选作王族的猎取物,将跌进繁文缛节的樊笼中,而自由则是她希茜的了!
时针已指向1点30分。伯爵夫人敲开房门,催促道:“皇后陛下,我们该出发了!如果误了船,我们将困在日内瓦,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伊丽莎白点了点头,但仍旧站在窗前。与其说“困在”,毋宁说是从未拥有过的自由自在。在宽大寂冷的宫殿里,那隔墙有耳、隔窗有眼的生活使伊丽莎白没享受过半点自由。众多宫女的俯首帖耳和前呼后拥对她反倒是莫大的伤害。
希茜今日身陷宫闱,完全缘于一缕目光。虽然那已是45年前的事,她仍然无法忘却。
1853年8月,15岁的希茜看上去还很小。此时的马科斯一家沉浸在节日般的欢乐中:她的姐姐娜娜即将随母亲去巴德·伊歇尔订亲。对象是德意志血统的远房表兄、奥匈帝国皇帝和匈牙利国王弗兰茨-约瑟夫,这是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再次联姻。
世上有数不清的阴差阳错,人的命运因此而发生骤变。对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来说,这阴差阳错来得太突然,实在令他们瞠目结舌。就在他们出发的前一刻,一个亲戚去世了。当母亲带着娜娜与希茜参加完葬礼、风尘仆仆地赶到巴德·伊歇尔时,弗兰茨-约瑟夫已在宫殿等候。娜娜身着黑色丧服见皇帝是不成体统的,人们只好打发希茜先去应付。万万想不到的是,历史的画卷竟在瞬间定了格。希茜局促不安地来到表兄面前,她抬眼偷看这位过去只见过画像的皇帝,发现他那灼人的目光正直逼自己。当娜娜梳妆完毕,在母亲的陪伴下雍容华贵地走进来时,一切都成定局——皇帝已经爱上了希茜,并执意非她不娶。一个皇帝像耍儿戏一样定了终身,一个远不如姐姐有教养的小丫头眨眼间被抬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这对皇族简直是无情的戏弄。
然而,希茜的婆母索菲始终容不下这个不懂规矩的野姑娘。她是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公主,与希茜本是同根,却相煎甚急。她把不安分的希茜看作是对自己权势的莫大威胁,从而对她严加防范。希茜本该更爱对自己一往情深的丈夫,可他们的夫妻情却遭到索菲的粗暴干涉;希茜更应与儿女共享天伦,但婆母强行将孩子收养,剥夺了她最起码的母爱之权。更有甚者,索菲对希茜的声誉竭尽诋毁之能事。希茜与索菲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在秘而不宣的婆媳大战中,她虽然最终占了上风,但胜利来得太晚。索菲的淫威是如此之大,以致在她死后多年,希茜仍难以摆脱昔日的梦魇。
1点40分。人们把伊丽莎白扶了起来,她的两颊泛起了红晕。“陛下怎么了,痛吗?”斯塔瑞急切地问。“没什么!”伊丽莎白尽量掩饰道,“这家伙大概想抢我的表。”
她平生从未感到这样的力不从心,难道是年龄所致?她第一次请求斯塔瑞搀扶走上舷梯。甲板上热得出奇,伊丽莎白抑制住呻吟,以避免引起注意。没有人知道她是何人,隐名埋姓是她巴不得的幸福。她紧闭双眼,朦胧中仿佛又回到了匈牙利。那是怎样美妙的景致!广袤的田野被向日葵和玉米点缀得黄灿灿、金闪闪。不幸的是,安德拉西伯爵去世了,他带走了他们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使伊丽莎白茕茕孑立,悲痛欲绝。
“亲爱的,我们过于矜持了,我们扼杀了自己的激情,谁也未敢冲破最后的防线。我们错了,不是吗?”想着伯爵的亡灵,她喃喃地说。
伊丽莎白失去了知觉。船上没有医生,一位护士和船长跑来,但无能为力。人们把她抬到稍微凉爽些的上甲板,她渐渐清醒了,本想再嘱咐玛丽-瓦莱莉——她唯一从索菲手中夺过来的女儿,父亲如果一命归天,她一定要离开奥地利。但她虚弱得连翕动嘴唇的力量都没有了,只能默默地为女儿祈祷。
奥匈帝国摇摇欲坠,弗兰茨-约瑟夫的皇权也受到了冲击。雪上加霜的是,皇太子鲁道夫先父母而亡。独子的死意味着权力的易手,而权位的继承者,鲁道夫的堂兄弗兰茨-斐迪南·哈布斯堡-埃斯特大公爵(1914年6月28日与妻子在萨拉热窝被暗杀,因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又因与皇帝政见不同而时有龃龉,这使弗兰茨-约瑟夫拼命地维护现存的统治,以求心理平衡。但他已是气数将尽,回天乏力。
1点50分。护士开始抢救伊丽莎白。在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时,猛然发现病人的胸部有被锥子扎过的痕迹,并渗出了一滴血。斯塔瑞脸色煞白地尖叫起来:“这是谋杀!看在上帝的面上,求求你们靠岸,她是奥地利的皇后伊丽莎白!”
船长听后大吃一惊,他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当即命令船返回码头。对伊丽莎白行刺的凶手叫鲁切尼,是一个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以杀权贵而出名是他酝酿多年的计划。伊丽莎白不幸成了牺牲品,但从某种意义上,她反倒要感谢这个人,因为客死他乡是自己的宿愿。儿子鲁道夫因与父亲不和,加之同比利时公主斯特法尼的不幸婚姻而于1889年1月30日在迈尔林别墅中自杀。深受创伤的伊丽莎白从此同皇帝分居。她再也不想回到奥地利,更不愿多看上一眼那给她留下无限辛酸的皇宫。过去无数次海上旅行,每每遇到风暴,她都端坐在甲板上,希望海浪把自己卷走。她宁愿葬身海底,也不想像儿子那样被埋在教堂的地下墓穴中,死了还要做哈布斯堡家族的囚徒。
1点55分,已是气息奄奄的伊丽莎白被抬下了船。人们摘去她的面纱,让她最后看一眼那明媚的阳光。然而,她再也没有睁开眼睛,她已经随着所爱的人走向冥府。弥留之际,她回眸往事,竟感到生活是那样的难舍难离。多少次,她与父亲徜徉在家乡早上那泥土的清新气息和油橄榄树的芳香中;多少次,她与安德拉西在繁星皓月的夜晚温情脉脉,享受爱的快慰;儿子恢复了对妈妈的爱,是那样孝顺地扶她上马;巴伐利亚的路易二世国王别有一番情意,不止一次地带她去森林夜骑……还有海涅的诗篇,那《歌集》中脍炙人口的词句曾随列车的隆隆声,陪伴她在欧洲的大地上夜行。丈夫弗兰茨-约瑟夫也是那样的可亲可敬。要不是索菲,他们的生活该有多美好!他一直深深地爱着希茜。即便是分居后,他在给妻子信的结尾处总是自称:“你的好男人”或“你可怜的孤独者”。一切都成了美好的记忆,伊丽莎白像往常一样,就要怀着新的梦幻出发了。
2点10分,日内瓦波丽瓦茨饭店。还是那套豪华的房间,还是那张舒适的床,伊丽莎白静静地躺着。斯塔瑞焦急地问医生:“她还有希望吗?”“没有任何希望了,太太。”医生沮丧地回答。“求求你们,想办法救活她吧!”斯塔瑞急得都快发疯了……一位教士开始以上帝的名义为她祈祷,伊丽莎白带着几多未圆的梦走了,她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茜茜小的时候据说和她的表哥,巴伐利亚国王路的维西有过婚约。路的维系非常喜欢她,在她嫁给奥地利国王后,终身未娶,把自己沉浸在歌剧中,在他修建的童话般的新天鹅堡里,卧室的墙壁上都是各剧中令人向往的爱情故事。他是那么憧憬着爱情,可是致死都是一个人。这个路的维系可是个大帅锅,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的画像都是帅的冒泡的。
茜茜和弗兰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1 16:52:46编辑过]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