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lavenderll
朱军:“我们是国家台,一定要有皇家风范”(转载)
2422
13
2004-12-17 13:32:00
《中国新闻周刊》
=============
11月28日,刚刚从成都、重庆、西安等各大城市签名售书回来的朱军,坐在北京梅地亚宾
馆,并不掩饰对自己新书《时刻准备着》的骄傲,“每天的签售量都超过两千,他们都说
是最近几年签售量最大的”。
同时,朱军也在不停地回答着各地媒体对“张学友事件”的追问。
10月27日,央视《艺术人生》采访香港明星张学友。节目一开始,朱军把张学友称为
“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张学友感到莫名其妙:“什么得意,我听不懂。”联系到朱军
此前采访《无间道》剧组等港台艺人的一系列不合拍,社会上出现对朱军的尖锐批评:木
讷迟钝,鸡同鸭讲,没有交流,做作过时,而且煽情手段彻底失利。这些不满通过网络,
变成一股“朱军下课”的呼声。
2000年,《艺术人生》播出第一期,立刻就成为央视第三套节目的收视率第一。朱军
说,“我非常有自信,这个节目我一定能做好。但万万没有想到它能做得那么好。”但这
一档曾经兼具“收视率、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节目目前遭遇的诘问,似乎成为相当多
的观众向央视风格的节目文化说“不”的标志。
而现实中的朱军,仍然处在崇拜者的包围之中。他在宾馆大厅接受采访时,会不断被
索要签名和要求合影的人打断,最后不得不换了一个隐蔽一点的位置才使采访继续进行。
“我没有觉得不融洽,也不觉得这是挫折”
中国新闻周刊:近几期和港台艺人的节目有很多负面批评,是否是《艺术人生》开播
以来最大的挫折?
朱军:没有没有,批评不能算挫折。他们一面批评着,可同时我们栏目的收视率一样
很高。这是一个综合的反应:收视率,美誉度,社会反响。现在有几个栏目能做到?
中国新闻周刊:收视率,美誉度,社会反响,你最看重什么?
朱军:美誉度。
中国新闻周刊:从这个角度来说,访问港台艺人这两期的美誉度并不好。
朱军:你们可以认为那是个挫折,我不觉得是。(从椅子上坐起身,提高声音)挺好的
,有什么不好吗?
中国新闻周刊: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批评?
朱军:我觉得人家能这么说,首先是他在关注你。我只希望大家要站在一个公正的立
场上去判断事物,而不是站在一个本身已经就有好恶的立场。
比如说,“德艺双馨”你懂吗?张学友不懂,是谁的错呢?
中国新闻周刊:我对你做采访时,如果我说的话你不懂,是我(记者)的问题还是你(
嘉宾)的问题?
朱军:是我(嘉宾)的问题。
因为我的知识面贫乏,知识结构不够丰满。所以我不懂。但我至少会请教你。恰恰张
学友在现场也是这么做的。
我就费了一些话给他解释:德是道德的德,艺是艺术的艺,就是说你道德艺术方方面
面,都做得很好,所以叫德艺双馨。
无论从现场的交流对话,到后期的剪辑,前期的操作,我一直觉得是一期挺好的节目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批评)?我没有觉得不融洽,一点都没觉得。
中国新闻周刊:是不是事前沟通上准备不足?
朱军:我做节目之前是不跟来宾交流的,一个字都不交流。因为我觉得交流过的东西
或多或少会被包装,会被设计。我们的栏目组准备一个策划案,只是很简要地列上:童年
这个段落,重点是母亲,老师;成长段落中,有谁是重要人物,等等。上场之前还真就不
知道具体要问他什么,上去之后是一种真情实感(的交流)。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否觉得双方有文化背景差异?
朱军:其实文化背景没有什么差异。我也不是什么都知道。我觉得差异在于——(观
众)对港台歌星的盲目狂热。港台的艺人,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之外,更多的时候,是公司
的包装。但是我们内地的艺人,更多的就是靠自己。人家包装出来的东西,跟你没有包装
出来的东西相比,得到的反应就是不一样。这是我们从积极的一面去看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不积极的一面,就是我们受众对自我的认同感,有些时候是不同的。当一个
人说自己的邻居都比自己家人好,当他觉得他的同学比他自己亲兄弟强,觉得他的老师比
他爸爸强时,你觉得这个人正常吗?显然不正常。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港台艺人上你的节目时,是什么心态?
朱军:港台的明星面对的多是狗仔队,都是拿着相机照他们家垃圾桶的人。他们把自
己包裹起来是正常的。但他们以为我也是拿相机照他们家垃圾桶的人。而我恰恰忽略了这
个感觉,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紧张。我看到的是紧张之后膨胀出来的这种感觉。一个人在极
度紧张,极度恐慌的时候,会膨胀起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你认为自己有什么不足吗?
朱军:双方都有不足。我的先天不足,是我不太了解港台艺人。而他们的先天不足,
是他们太不了解中央电视台,也不了解我们。他们应该把自己的包装,在不需要包装的节
目中暂时拿下来。
“在我眼里,央视是高不可攀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这本新书顺序很特别。不是按时间顺序,也不是倒叙。第一部分
是先写进央视,然后再是家庭,是父母,是爱情。央视这部分是你最看重的吗?
朱军:当然了。(在央视)这十年对我太重要了。这十年我心里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
变化。
中国新闻周刊:进央视前,你怎么看它?
朱军:那个时候,所有央视和央视人在我眼中都是高不可攀的。它是惟一的国家台。
十年以后,央视在我心里还是那样。只是人变了。原来我觉得高不可攀的人都成了我的同
事,我的朋友;包括领导在内,更多的人不再是领导,多了一些哥们的情感在里面。
就跟你们做记者一样,如果能到新华社做事,做到新华社总社,他也就到那儿了(到
头了),中央台也是这样。你在这个地方工作的话,能在一夜之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观众
。我在跟很多外国同行聊的时候,也很自豪地炫耀:一夜之间,同时有十一二亿的人在看
我,你们可以吗?
没有在春节晚会舞台上站过的人永远都不会了解,站在那舞台上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中国新闻周刊:是什么感觉?
朱军:首先你会兴奋,你会激动。啊,今年又站在春节晚会舞台上了。说明我这一年
还不错。大家还想看到我,我还能驾驭这么一台大的晚会,我还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有一种感激,也有一种……我很奇怪,直到今天为止,面对任何一种好事,仍然会有那
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可能是小时候日子过得太苦了,压根没想到今天能这样。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经评价《艺术人生》说,它引领了谈话类节目的时尚。为什么这
么判断?
朱军:从艺术人生栏目出现之后,华人地区,中国电视领域出现了那么多访谈节目,
包括我们台,包括很多年轻人都比较推崇的凤凰卫视台。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真的是引
领了谈话节目的时尚。
中国新闻周刊:和地方台的谈话节目比,在央视做《艺术人生》会不会有更多禁忌?
朱军:它们是地方台,我们是国家台。我们一定要有皇家风范,肯定是这样的。
中国新闻周刊:这样的禁忌会限制节目的活力吗?
朱军:没人告诉我们禁忌,但我觉得,我们今天的节目,无论是新闻,还是娱乐,都
需要引导,不是一味地迎合,我觉得这是一个电视人的责任。可能话说出来大家都不爱听
,怎么就你牛,就你有责任?(但这种话)一定要有。
“到哪儿吃饭都不方便,大家都会围着你签名照相。这不是你曾经渴望的吗”
中国新闻周刊:你期望一夜成名吗?
朱军:那当然了。可惜没体验过,也不可能再体验了。我是属于一点一点被大家认识
的。今天晚上唱一首歌,明天满大街的人都认识你了,那是一种什么感觉,会经历一种什
么心态。我不能想象。
中国新闻周刊:你现在觉得自己是名人吗?
朱军:也有朋友问我:你现在是不是什么事都不能干了?哪儿也不能去了?我没有觉
得。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你干这行的时候,你不是就希望
大家认识你,你坐在这个地方,有人来找你签名吗?你如果什么都不是,你边上坐着一个
同行,很多人找他签名,你心里不是不舒服吗?对一个台前的人来讲,到哪儿吃饭都不方
便,大家都会围着你签名照相。这是你成功最鲜明的标志。这不是你曾经渴望的吗?为什
么拥有的时候又要去烦呢?
我觉得人有颗平常心特别重要。现在走在中央电视台的候播厅里,我会习惯地向打扫
卫生的小姑娘、阿姨打招呼。我觉得这都特别正常。当你对别人说一个谢谢的时候,你得
到的回报远远超出别人。那为什么不去说呢?你又不费力,就说个谢谢,然后大家就那么
感激你。
节目组出去拍片,三脚架、摄像机,一个人拿不了,我为什么就不去拿呢?你拿着它
的时候,大家会说,朱军现在还帮着摄像师拿三脚架呢。(记者陈晓)
=============
11月28日,刚刚从成都、重庆、西安等各大城市签名售书回来的朱军,坐在北京梅地亚宾
馆,并不掩饰对自己新书《时刻准备着》的骄傲,“每天的签售量都超过两千,他们都说
是最近几年签售量最大的”。
同时,朱军也在不停地回答着各地媒体对“张学友事件”的追问。
10月27日,央视《艺术人生》采访香港明星张学友。节目一开始,朱军把张学友称为
“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张学友感到莫名其妙:“什么得意,我听不懂。”联系到朱军
此前采访《无间道》剧组等港台艺人的一系列不合拍,社会上出现对朱军的尖锐批评:木
讷迟钝,鸡同鸭讲,没有交流,做作过时,而且煽情手段彻底失利。这些不满通过网络,
变成一股“朱军下课”的呼声。
2000年,《艺术人生》播出第一期,立刻就成为央视第三套节目的收视率第一。朱军
说,“我非常有自信,这个节目我一定能做好。但万万没有想到它能做得那么好。”但这
一档曾经兼具“收视率、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节目目前遭遇的诘问,似乎成为相当多
的观众向央视风格的节目文化说“不”的标志。
而现实中的朱军,仍然处在崇拜者的包围之中。他在宾馆大厅接受采访时,会不断被
索要签名和要求合影的人打断,最后不得不换了一个隐蔽一点的位置才使采访继续进行。
“我没有觉得不融洽,也不觉得这是挫折”
中国新闻周刊:近几期和港台艺人的节目有很多负面批评,是否是《艺术人生》开播
以来最大的挫折?
朱军:没有没有,批评不能算挫折。他们一面批评着,可同时我们栏目的收视率一样
很高。这是一个综合的反应:收视率,美誉度,社会反响。现在有几个栏目能做到?
中国新闻周刊:收视率,美誉度,社会反响,你最看重什么?
朱军:美誉度。
中国新闻周刊:从这个角度来说,访问港台艺人这两期的美誉度并不好。
朱军:你们可以认为那是个挫折,我不觉得是。(从椅子上坐起身,提高声音)挺好的
,有什么不好吗?
中国新闻周刊: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批评?
朱军:我觉得人家能这么说,首先是他在关注你。我只希望大家要站在一个公正的立
场上去判断事物,而不是站在一个本身已经就有好恶的立场。
比如说,“德艺双馨”你懂吗?张学友不懂,是谁的错呢?
中国新闻周刊:我对你做采访时,如果我说的话你不懂,是我(记者)的问题还是你(
嘉宾)的问题?
朱军:是我(嘉宾)的问题。
因为我的知识面贫乏,知识结构不够丰满。所以我不懂。但我至少会请教你。恰恰张
学友在现场也是这么做的。
我就费了一些话给他解释:德是道德的德,艺是艺术的艺,就是说你道德艺术方方面
面,都做得很好,所以叫德艺双馨。
无论从现场的交流对话,到后期的剪辑,前期的操作,我一直觉得是一期挺好的节目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批评)?我没有觉得不融洽,一点都没觉得。
中国新闻周刊:是不是事前沟通上准备不足?
朱军:我做节目之前是不跟来宾交流的,一个字都不交流。因为我觉得交流过的东西
或多或少会被包装,会被设计。我们的栏目组准备一个策划案,只是很简要地列上:童年
这个段落,重点是母亲,老师;成长段落中,有谁是重要人物,等等。上场之前还真就不
知道具体要问他什么,上去之后是一种真情实感(的交流)。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否觉得双方有文化背景差异?
朱军:其实文化背景没有什么差异。我也不是什么都知道。我觉得差异在于——(观
众)对港台歌星的盲目狂热。港台的艺人,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之外,更多的时候,是公司
的包装。但是我们内地的艺人,更多的就是靠自己。人家包装出来的东西,跟你没有包装
出来的东西相比,得到的反应就是不一样。这是我们从积极的一面去看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不积极的一面,就是我们受众对自我的认同感,有些时候是不同的。当一个
人说自己的邻居都比自己家人好,当他觉得他的同学比他自己亲兄弟强,觉得他的老师比
他爸爸强时,你觉得这个人正常吗?显然不正常。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港台艺人上你的节目时,是什么心态?
朱军:港台的明星面对的多是狗仔队,都是拿着相机照他们家垃圾桶的人。他们把自
己包裹起来是正常的。但他们以为我也是拿相机照他们家垃圾桶的人。而我恰恰忽略了这
个感觉,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紧张。我看到的是紧张之后膨胀出来的这种感觉。一个人在极
度紧张,极度恐慌的时候,会膨胀起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你认为自己有什么不足吗?
朱军:双方都有不足。我的先天不足,是我不太了解港台艺人。而他们的先天不足,
是他们太不了解中央电视台,也不了解我们。他们应该把自己的包装,在不需要包装的节
目中暂时拿下来。
“在我眼里,央视是高不可攀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这本新书顺序很特别。不是按时间顺序,也不是倒叙。第一部分
是先写进央视,然后再是家庭,是父母,是爱情。央视这部分是你最看重的吗?
朱军:当然了。(在央视)这十年对我太重要了。这十年我心里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
变化。
中国新闻周刊:进央视前,你怎么看它?
朱军:那个时候,所有央视和央视人在我眼中都是高不可攀的。它是惟一的国家台。
十年以后,央视在我心里还是那样。只是人变了。原来我觉得高不可攀的人都成了我的同
事,我的朋友;包括领导在内,更多的人不再是领导,多了一些哥们的情感在里面。
就跟你们做记者一样,如果能到新华社做事,做到新华社总社,他也就到那儿了(到
头了),中央台也是这样。你在这个地方工作的话,能在一夜之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观众
。我在跟很多外国同行聊的时候,也很自豪地炫耀:一夜之间,同时有十一二亿的人在看
我,你们可以吗?
没有在春节晚会舞台上站过的人永远都不会了解,站在那舞台上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中国新闻周刊:是什么感觉?
朱军:首先你会兴奋,你会激动。啊,今年又站在春节晚会舞台上了。说明我这一年
还不错。大家还想看到我,我还能驾驭这么一台大的晚会,我还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有一种感激,也有一种……我很奇怪,直到今天为止,面对任何一种好事,仍然会有那
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可能是小时候日子过得太苦了,压根没想到今天能这样。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经评价《艺术人生》说,它引领了谈话类节目的时尚。为什么这
么判断?
朱军:从艺术人生栏目出现之后,华人地区,中国电视领域出现了那么多访谈节目,
包括我们台,包括很多年轻人都比较推崇的凤凰卫视台。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真的是引
领了谈话节目的时尚。
中国新闻周刊:和地方台的谈话节目比,在央视做《艺术人生》会不会有更多禁忌?
朱军:它们是地方台,我们是国家台。我们一定要有皇家风范,肯定是这样的。
中国新闻周刊:这样的禁忌会限制节目的活力吗?
朱军:没人告诉我们禁忌,但我觉得,我们今天的节目,无论是新闻,还是娱乐,都
需要引导,不是一味地迎合,我觉得这是一个电视人的责任。可能话说出来大家都不爱听
,怎么就你牛,就你有责任?(但这种话)一定要有。
“到哪儿吃饭都不方便,大家都会围着你签名照相。这不是你曾经渴望的吗”
中国新闻周刊:你期望一夜成名吗?
朱军:那当然了。可惜没体验过,也不可能再体验了。我是属于一点一点被大家认识
的。今天晚上唱一首歌,明天满大街的人都认识你了,那是一种什么感觉,会经历一种什
么心态。我不能想象。
中国新闻周刊:你现在觉得自己是名人吗?
朱军:也有朋友问我:你现在是不是什么事都不能干了?哪儿也不能去了?我没有觉
得。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你干这行的时候,你不是就希望
大家认识你,你坐在这个地方,有人来找你签名吗?你如果什么都不是,你边上坐着一个
同行,很多人找他签名,你心里不是不舒服吗?对一个台前的人来讲,到哪儿吃饭都不方
便,大家都会围着你签名照相。这是你成功最鲜明的标志。这不是你曾经渴望的吗?为什
么拥有的时候又要去烦呢?
我觉得人有颗平常心特别重要。现在走在中央电视台的候播厅里,我会习惯地向打扫
卫生的小姑娘、阿姨打招呼。我觉得这都特别正常。当你对别人说一个谢谢的时候,你得
到的回报远远超出别人。那为什么不去说呢?你又不费力,就说个谢谢,然后大家就那么
感激你。
节目组出去拍片,三脚架、摄像机,一个人拿不了,我为什么就不去拿呢?你拿着它
的时候,大家会说,朱军现在还帮着摄像师拿三脚架呢。(记者陈晓)
我想吐!!!!!!!!!!!!!!!!!!!!
记得在国内的时候很喜欢看朱军做的这个访谈节目,还有半边天.
真的很难想象,他的自我感觉怎么就能这么好???完全不考虑这个节目受人欢迎,是嘉宾,幕后策划的功劳。而他的主持,除了拉节目的后腿,恐怕没什么用处。怎么就能这样
皇家风范???
封建遗毒。。。
没有想到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
guang dang....
一个国家台的主持人就至于自我感觉这么良好吗?看他最后那段话,真觉得恶心,本来扛个摄像机没啥的,被他这么一说,恨不得人家还得写个表扬稿念念
E就一个字
ADVERTISEMENT
太想吐了,这帮所谓的党的喉舌们.
你有啥资格评价人家道德问题,还"德艺双馨"呢,呕....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
ADVERTISEMENT
Hot Deals
All DealsYeedi C12 扫地机及拖地功能特价 $169.99,立省 58%
Waterdrop台面反渗透水过滤器促销,仅售$184.99!
Saks Fifth Avenue 时尚促销:优惠高达 $500
Gap 黑五預熱大促 優惠高達額外五折再享兩成折扣
ECCO 黑五大促销 低至6折
SPYDER特賣低至$13.99
QVC 黑色星期五抢先优惠:首次购物满 $40 立减 $20
Saks私人时尚促销高达4折优惠
Jimmy Choo 女鞋低至6折
Marika促销优惠高达50%
Farfetch前卫风格推荐
Benefit Cosmetics 全场优惠:满减30%+包邮
adidas 儿童精选商品特卖
最多可享 70% 优惠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