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返回
  • 浏览过的版块

1
ADVERTISEMENT
Huaren
等级列兵
威望--
贴子37
魅力98
注册时间2021-01-31

mozhao

只看楼主

人生所为何事 -- 印顺法师《学佛三要》节选

16062

6

2021-06-02 21:36:59

学佛之根本意趣


福嚴慧日影音中心 《学佛三要》课程

教師:貫藏法師


人生所为何事


一、茫茫生死事難知:人從最初出生開始以至老死為止,匆匆數十年中,終 日渾渾噩噩,究竟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誰也不能答覆這一問題。所以只能說糊塗的來又糊塗的去,人就在這糊塗中過去。甚至夫婦的配偶,也每是無意的似乎偶然的結成;一生事業,也每是糊塗的做去,最初也未必有個一定的計劃,很少 由自己的主意而成就。西洋某哲學家,對這茫茫人生,有一個妙喻,他說:某處有兩座聳峻的高山,山下是一條很深長的溪流,兩山的中間有一條狹長的小橋結連著,人就佇立在這座橋上前進。向前山遠眺去,是雲霧瀰漫,一片糊塗;向後山遠矚去,又是煙霧沈沈;向下看去,深邃莫測。有的人走上三兩步,就掉下深淵;有些人走了一半路程,也不幸掉下去。就是走近對面山邊,也還是難以倖免落入茫茫的深淵。掉下去究竟去向何處,誰也不知道,這正是茫茫人生的最好的寫照。學佛就是對此糊塗人生,有一徹底的認識。這人生問題,雖然也可以不必去研究,如一隻海船,從此海岸駛往很遠的目的地,在茫茫的大海中可以糊塗的向前航行。但是,漫無方向的亂闖,這是一件極危險的事。佛法,就是說明了這 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現在怎樣行去,才能安登光明彼岸的問題。


二、碌碌終生何所得:人生碌碌忙了幾十年,從小就忙,一直忙到老死,到 底忙出什麼成績來?這是值得反省的,很有意義的問題。可是不忙又不成,多少人無事也要忙,問他忙個什麼?他是無以答覆你,但總之不能不忙。年青人大概 不會這樣想的,他們以為前途是充滿了無限的光明。一到中年以後,對此碌碌人 生就有所感觸。我不是要諸位不要忙,而要探討忙了有何所得。世俗說:「人生 好似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後,到老辛苦一場空」。在忙碌中確曾獲得了高官、 財富、地位,但不久就失去了,好像什麼都是空歡喜,什麼都毫無成就。老年人對此,特別有著深刻的體驗,如兒女小時個個都跟隨在身邊,一等長大了,也就各個營謀個己的獨立生活去了。這一問題往往容易使人生起悲觀消極,萎靡頹廢的觀念,但佛法卻並不如此。


三、孳孳行善復何益:關於勸人行善,不但佛教這樣,儒家、耶、回教等, 無不教人行善止惡的,所謂「為善唯恐不及」。可是行善究竟有什麼好處呢?道德究竟有什麼價值?平時說:「行善得善果,作惡得惡報」,這是因果的定律。 中國人對於行善的觀念,多建立在家庭中,如父母行善作福,其子孫必多昌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其實並不如此,有父母良善而子孫大惡,有父母很壞而子孫忠孝。如古代堯帝秉性仁慈而丹朱性情傲慢;又如瞽瞍為人頑劣而其子舜帝大孝,就是一例。約個人說:這社會上往往是壞人容易得勢,好人每每被欺侮 、吃虧。如孔子的道德學問,難道不好嗎?可是,當他周遊列國時,曾經幾乎被餓死,政治上也無法舒展抱負。反之,大惡盜蹠,竟能橫行於當時。這樣看來, 善惡與禍患,有什麼必然規律?為什麼要行善呢?這唯有佛法建立三世因果,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所以說:一切宗教勸人行善的出發點是一致的,而與佛法的結論卻是不同。學佛只管孳孳行善,也許目前所遭遇的是不利,困惑,但將來善業成熟,自然會感到美滿的善果。能這樣,才算合乎佛教的精神。


四、逐逐此心安不得:說來這實在是一件不著邊際的苦事,我人的心總是向外貪求,終日是為著色聲貨利名聞權力在馳求。為什麼要這樣?為了心滿意足。 如一個缺乏衣食的人,他必需獲得金錢才能解決生活的困難。可是一等他獲得足夠的衣食後,他仍然是不滿足,進一步又要講求衣食質料的美好,出門要有新型的轎車,住的要有精美的大廈。等到一切都到了手,心中還是不滿足。人心永久是這樣的,終日追求,沒有滿足的一天。如馬奔走一樣,後足著地,前足早又掛空,決不會有四足一齊著地的。人心不足,總覺得他人樣樣比我好,其實不然。 學問家為了追求更多的學問,他也是不滿足的。為一國之主的,雖有絕大權威, 他也還是不滿足的,有他說不出的苦。人不能獲得滿足,內心就永久得不到安樂 。平常說:要安樂就得滿足,其實人心從來就不滿足,怎能得到安樂呢?一般宗教給人安慰,使人滿足,安慰也可說是一般宗教的共同點。如西洋宗教教人信就得救,得救了自然就會滿足,內心也就得安寧。把人當小孩一樣看待,小孩子, 你聽我話,不要哭,給你玩具。其實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因為人心的不滿足,不是外來的給予所能滿足的。唯有佛法,教人先要了解生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碌碌終生究有何所得,行善復有何利益?如何才能獲得內心滿足和安樂。從這些問題去審察,才能把握住佛法的核心,也才能真正獲得安樂。

Huaren
等级列兵
威望--
贴子37
魅力98
注册时间2021-01-31

mozhao

只看楼主

2021-06-02 21:46:19

二、生生不已之流


一 有情為本

人生及宇宙,如把他看作延續的,發展的,活潑潑的,新新非故的,生生不 已的,這不一定是佛教所說,其他的宗教與哲學,也每有這種見解。對於生生不 已,他們常是這樣看:一、從宇宙論去看,不但人和動物如此,花草樹林,高山 流水,都活潑潑的表現宇宙生命的洪流。宇宙的一切,都呈現活躍的生機,所以 宇宙常在不息的發展,不息的進化中。二、從人生論去看,著重社會。從種族的 繁衍,人類的互助,看出社會是生生不已的,充滿生意。這種看法,從宇宙與社 會全體去看,未必能糾正上說的毒素。因為說到宇宙與社會,多少傾向於外在的 、普遍的客觀化,與自己形成對立的態度。每每是著重於整體而忽視個人,成為 非宗教的。

世間的一切,如作常識的分類,可分為礦物,植物,動物;或可以分為物理 的,生理的,心理的。如著重人類,更可從有心理活動的動物中,別出理智的人類。對於這些,佛法所說的生生不已之流,是出發於有心理現象的,而且是每一 生命單位。每一生命單位,都是延續不息的生命之流,如長江大河的滔滔不絕般 流來。生命,從來的佛典中,並沒有這一術語,一向稱為有情或命者。有情,是 有情識的,有情愛的。命者,是從業報而來的,有一期壽命的個體。所以佛法所 開示的生命之流,不是說生理的,而是有心理活動的,大抵與動物的含義相近。 因此,草木花果,山河大地,都不是生命的核心,生命的當體。同時,佛法所說 的有情或命者,不單是物理的,生理的或心理的,而是複合體的生命現象,所以 ;不像某些學者的偏重精神。在人說人,雖可說生命是一一人的自體,而實通於 一切有情。佛法是從一切有情,去觀察他的生生不已。這一觀點,佛法與印度哲 學大致相近。


二 有情為繼往開來的瀑流

我們要堅定的信仰:凡是有(情識的)生命的,死去了,絕對不就是毀滅; 同樣的,未生以前,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前一生命的結束──死了,即是後一生 命的開始。如秤的一頭低下去,便是一頭高起來;生命是流水一樣的不息流去。 佛弟子對於三世延續的生命觀,是這樣的堅信著。每一生命的生生不已,本來在 一般宗教中,都是承認的。如耶教與回教,都宣說:信神的死了生天國,作惡的 落地獄──死後還是存在的。但他們著重由現世而到未來,而佛教及印度的宗教 ,卻是三世論的,更注意到前生。不談生前的二世論,也許以為生前是在神那裡 吧(與神別體,還是渾融無別)!不知為了什麼,生到這世界來,飽經世間的憂 患,而幾乎全部走向墮落(生天的是少數吧)。現生的苦痛與快樂,聰慧與愚癡 ,夭壽與長壽,這種千差萬別的眾生相,既沒有過去的差別因素,那就無法說明 。如說這是神的意志,這是不能滿足人心的。而且苦痛多於快樂,墮落多於上升 ,神也不免太殘酷了!所以惟有三世論的生命觀,才能圓滿而正確的,完成這一 理念。

三世流轉的生生不已,不但是生,而包含著死。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生死死生的無限延續,是這裡所說的生生不已的意義。生生不已,也就是死死不已。 但一般希求生存,所以偏說生生,這是從有情的生存欲而建立的。生死死生的三 世流轉,或者想像為有一不變的主體。其實,活像大海中的波濤,被風吹得一層 層的,捲起又退落,退落了又湧起來。這不但是水面的起伏,如靜心的觀察,會 知道,大海的每一滴水,都在動盪不已的。說明此生生不已的變化不居,試舉兩 個譬喻:一、如瀑流從山谷中流去,經過某處,如水少時,水從石罅中流出,發 出濺濺的水鳴,小小的水花。或水中夾著草木流下,到此就擱著不動。如水大時 ,水急而為亂石所阻,便會湧起波浪,或成為急流中的漩渦。如水極大時,水反 而汪洋一片,平坦而無波了。流水的形態是繁多的,只是由於水源流來的大小, 或者夾著雜物。生命在三世的流轉中,也是這樣:有時極快樂,有時極痛苦;有 時極聰敏,有時極愚癡;有時壽命短促,有時壽長多少劫。這種種差別,也只是 前生所積集的因業不同。二、生命的生而又死的告一段落(內在當然是延續的) ,如燃放花筒(火花),一層層的,斷斷續續的,前後放出不同的人物花卉。有情的生命延續,看來是中斷的,而並不就此完結。是前前的業力,影響於後後的 ,並非一成不變。三世的生命之流,應這樣的去信解。

三世相續的生命流,不是不變的永恆,而是不息變化,繼往開來的。現有的 生命,或苦或樂,或愚或智,或健康或孱弱,或人或畜,種種不同,不是別的, 只是前生的業因所影響了的(當然很多是現因所成)。過去思想的正確或偏邪, 行為的合法與非法,對人的有利或有損,無限複雜的活動,留下業力,影響現在 。現生不是脫空的新生,而是繼承著過去,享受著過去的果實。同樣的,現在的 思想、行為,對人對己的一切活動,都留下新的業力(與過去未盡的業力),等 此生結束時,又重行開展一新生命。一生又一生,看來自成段落,互不相關,而實在是繼往開來的不斷過程。這樣的過去因起現在果,現在(過去)因起未來果 ,前前影響後後的繼往開來,國家、社會、家庭,都是如此。所以三世相續的生 命觀,可說是最符事實,最容易信受的。

有些學佛的,忽略三世相續,誤解解脫的真義,消極頹喪,以為人生毫無意義,過著不能努力止惡,也不想積極行善的生活。這實是嚴重的錯誤!在繼往開 來的三世流中,將來會遭受不幸的後果。


三 有情為即心色而非心色的存在

有情,命者,上面曾說到:不單是生理的,而是精神與肉體──身心或者說 名色的總和活動。依佛法說,組成有情的要素,一、精神的,是五蘊中的受、想 、行、識四蘊;二、肉體的,是五蘊中的色蘊。色法,約複合體說,有皮、肉、 骨、血等三十六物。約單純的要素說,有生理機構的眼、耳、鼻、舌、身;物理 基礎的色、聲、香、味、觸;以及最一般的物質因素,地、水、火、風。心法, 約認識中心的分類來說,有六識:依眼根而了別(彩色形態等)色的,是眼識; 耳識,鼻識,舌識;依身根而了別軟硬,澀滑等觸的,是身識。這五識,近於生 理學上的「感官經驗」。第六是意識,這是對五識所取的印象,能一一的承受過 來,加以再分別。意識的內容,極其廣泛:內、外、過去、未來、現在、實事、虛理、都是意識所取所了的對象。六識,是六類的心理活動,是複雜的六類活動 。每一識的同時,有情緒作用的受,取像作用的想,意志活動的行(思),及許 多心所法。此外,還有微細的精神活動,佛法中稱為細意識,近於心理學上的下 意識與潛意識。這在一般心性浮動,向外奔放的人,是不大容易覺識的。惟有真 實修行人,心地安定,才能多少察覺到。微細的心理活動,也是極複雜的。一、 自我的認識:在此身心總和的活動中,由於相似(似一),相續(似常)的生命 態,不自覺的引起自我的觀念,自我是真實存在的,成為一切活動中最內在的觀 念。二、不同的個性:個性雖不是絕對的,而一生的性格,興趣,重情的,重智 的,始終保有一種統一性。三、經驗的保存:唯識學者別立末那識與阿賴耶識; 末那是自我見相應的,而賴耶是經驗的保存者。不同的個性,可通於二者。有情 與命者的分析(這裡是依人而說),大致如此。

從分析來看,有情不過如此,也許覺得這是機械的組合吧!而實在生命並不 是如此。在精神與物質的和合中,現起統一的特性、形相與作用。有情統一了身心的一切,保藏了身心的一切。在一生中,身心不斷的變化,或斷或續,或多或 少,而有情卻始終表現為統一的。所以,有情不單是心的,也不單是色的;離不 了色與心,而並不就是色心。如想離開身心的活動,另求生命的主體,那是絕對 不可能的。然在身心的總和活動中,生命──有情是不同於色,又不同於心而是 存在的。這譬如房屋:由木、石、磚、瓦、水泥等造成。離開了這些材料,當然 無所謂房屋。要把這些集起來,經人工的設計與建築,才顯出房屋的形相與作用。 但你不能說,房屋就是磚瓦等而已。有情也如此,在身心的統一中,現起有情的 特性與作用。在不息的身心變化中,有情始終保持著身心的統一性,與前後的統 一性。有情不但是身心的統一,而且還統一著身心,而使他成為生命的一體。

佛法所說的生命──有情,雖然身心在不斷的變化中,彼此間起著相依的作 用,互相影響,然而無始以來,一一有情都營為相對的獨立生活。一一有情,是 身心和合的別別系統。不但個性、能力、生活,可能大不相同;而且各起自我的 妄見,在盲目的活動中,帶著損他利己的傾向。佛法所說的生生不已,是從這樣 的各各有情來說,不是從宇宙或社會的全體去說。

依止身心和合而存在的有情,從生到死,有著階段性。初生時,身心互相協 調,互相促進生長。假使身體或心識方面,有著不正常的病態,身心又會互相影 響。到老年,身心日漸衰老,彼此更不易協調,最後是死亡。但在這一生命的結 束時,準備好了的新生命,又開始新的發展。有情,就在這樣的變局下,始終起 著統一的聯繫作用。

Huaren
等级列兵
威望--
贴子37
魅力98
注册时间2021-01-31

mozhao

只看楼主

2021-06-02 21:53:29

四 前生與後世


生命的三世流轉,一般人都感到難以信受,這委實是個難題!如以古今中外 典籍所記載的,以證明生前死後的事實,但他們以為傳說不可信,我沒有見到。 有人從廿四史中,錄出有關生前死後的故事,還是沒有受人重視。生生不已的生 命奧祕,本是可依禪定,引發通力──身心所起的超常經驗,而明見過去與來生 。可是一般人既沒有下過這番功夫,沒有這種超常經驗,也無法勉強他信受。對於這些人,連佛也無可奈何他。從前,有人問起前生後生,懷疑三世。佛為他說 :例如那邊山頂,有一大樹,枝葉扶疏。如肯登山,就能看見。如向這邊看,向 山下望,不依從指示的路徑去探求,這怎麼會見到?所以一向向外奔馳的世人, 不受指導,不習禪定,不得淨智,憑他那眼見耳聞的感官知識,否定三世流轉的 生命事實,說是迷信,這真如聾子的否認聲音一樣,犯了迷而不信的重病!

三世的生命流,一般人所以不容昜接受,主要是過於信任五官的經驗事實, 傾向於唯物論的觀點,唯物論者看來,物質是最本源的。生命所起的意識之流, 只是物質所派生的,不能離物質而存在。所以肉體死亡了,意識不再現起,他們 就認為徹底沒有了。然依佛法來說:物質是不息生滅的。生滅的滅,不是說毀滅 而等於沒有,而是存在的另一態。一切物質現象,都在成而壞,生而滅的過程中 ;無論是質的集散,質與能的轉化,大家都知物質是不滅(是存在的意思,不是 沒有生滅現象)的。有情的心識,並不是物質所產生,不過依物質而顯示他的作 用。人死了,生理機構解體了,一向生滅不已的心識,滅而不再生起,然而並非等於沒有。因緣和合時,前滅的心識,又為緣而引起心識的生滅相續。如從物質 不滅的定律,撇開唯物論的謬見,信受心識的不滅(滅而不無,滅而為緣能生的 存在),那麼對於生命的延續不已,順理成章的會確信起來。有了生命延續的信念 ,自能樹立光明的人生觀,充滿活力,而努力於新生命的創造。

凡是存在的,離不了時間的特性。時間如箭頭一樣,一端向前指,一端向後 指;時間就是前後性的別名,是離不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任何事物,都離不了時間性的範圍。如說沒有過去而只有現在,或雖有現在而沒有未來,這是不合理的。 物質離不了三世,心識與生命的存在,也同樣的貫徹三世。 在沒有現起 ──現在的──以前,或起而即滅以後,即使覺察不到他的存在,他還是有的。 不會憑空的從無而有,也不會從有而成為什麼都沒有。所以如不信生命與心識的 通於三世──前後,即失去時間的特性,等於否定了生命的存在。然而生命是現實的存在,不容許否認,那怎能沒有過去與未來呢?

因果,在世俗諦中,是一般所公認的。佛法所說的因果,雖有同時的,而主要為前能起後,前前影響後後的因果。如做了一件事,說了什麼話,會引起或大 或小,或是或非的影響力,這就是因果。如在家庭中,所作所說,或是正當的, 或是錯誤的,每直接的影響家庭(及家庭的某人)。家人受了言行的影響,成為 某種行動,就影響到社會、國家了。然而,最主要的,還是影響自己,而一般人 卻非常忽略。要知每一行動,不但向外而影響於他,又必內向而影響於自己。如 我國軍政的某一舉措,不但影響國際,必深切的影響自己的國家。這樣,如一家 的事件,可以影響社會,影響國家,而更有關於自己的家庭。同樣的,個人的言 行,當然要影響於家庭、社會、國家,而必然影響於自身。我們或善或惡的種種 言行,都由內心的活動,而引發身語的活動;對他引起影響時,當下即引起自己 身心的影響,成為一種潛力,成為未來的因緣。如能深信這自己身心所起的對自 影響力,就能信解開創未來生命的動力來源。我們有意識的(或善或惡的)行動 ,必然影響自己,由自身受其後果。死了並非完了,生前所有的善惡業力,還需 要自己負責。這就不能不承認生命的延續,從現生而向來生,否則道德的責任,便無從安立。

生命延續──從前生到後世的信念,最好是大家來反省一下:自己希望未來 是沒有的嗎?相信自己一死就沒有了嗎?當想到自己未來是斷滅時,心中會有一 種空虛與幻滅的難過。人人都有生命延續的愛著;儘管你以為死了完了,而內心 ──下意識卻並不如此。年青體健的,對於死從來就不會重視,自己會死,這簡 直是不可想像的。然而如真的要死,就會現出生命愛戀的悲哀。一個病重的人, 每每是不斷的發問;太陽出了沒有?天還沒有黑嗎?他在病痛纏綿中,意識到死 亡的威脅,總是希望能轉好,希望拖過一個時間,生命又會延續下去。佛法說: 有情對於生命的愛戀,是超過一切的。如現有的生命,要瀕臨死亡時,心中就引起 極大的怖畏,悲哀,這特別是惡人。到了真的活不下去,又會希望未來的存在。 所以,有情的延續於未來,死了並非沒有,這是一切人所同感的。有他的事實依 據,有他的心理要求,不過或者解說得錯誤(如神我論等)而已。

生命是一期一期的不斷展開,生死未盡,會無限的延續下去。凡夫是不斷的流轉;聖賢是不斷的進化,一直到成佛而後已。如我國民間的祭祀祖宗,不但是 兒女的紀念他,也出於父祖等還是存在的信念。如死了就是沒有,祭祖宗的慎終追遠,豈非多事!會如此普遍,如此悠久的流傳下來嗎?所以,如能反省身心, 確信精神與生命的延續,體察深徹的生存意欲,相信對於三世延續的生命觀,如不是庸俗的唯物論者,誰都會自然的承認他。


五 流轉者誰

這是不易明白的道理。一般的意見,生命的三世流轉,總應該有一不變的主 體──稱之為我、為靈,這才能由前生到現在,由現在到來生。如沒有不變的主 體,會覺得前後是中斷了。所以佛法中,也有「不可說我」,「真我」,「真心 」等通俗學派。然依佛法的特勝義,三世流轉,是成立於無常無我的緣起觀上。 肯定一切的物質、精神、生命,都在息息變化中,沒有絲毫是不變的。在無常無 我的身心活動中,生命是延續(不常)不斷的。因為所作的一切,雖然滅入過去 ,但並不等於沒有。對於身心的影響力──業力,是決定存在的。這等於說:所 作所為的一切行為,轉化為「動能」而不失。等到現有的生命變壞了,似乎中斷 ,而存在的「動能」──業力,卻引發而開展為新的身心活動,新的生命。前一 生並不就是後一生,面目全非,如從身心等去看,沒有不變的。但前因與後果, 前一身心系與後一身心系,卻有著密切的關係。

譬如:一個國家,有好幾個政黨(這如此一身活動,有不同的業系),政見 多有不同。現在由甲黨執政,依據甲黨的政見,而作成政治的措施。其他的在野 黨,雖有多少影響,而不能實現他們的主張。等到一期任滿,各黨都大肆活動。 如由乙黨獲得被選,那甲黨當然退開了,甚至改組或解散了,出現了新的政治, 一切政制都有新的部署。前一與後一,彼此啣接,而內容卻大大的變化。在這樣 的變革中,前一代的舉措,仍深刻的影響到現在;雖大大變化,而終究為同一國 政的延續。佛法的三世延續,並非有一不變的主體,一切都在生滅不居。這只是 某一業系得勢了,出現一身心和合的單位;其他的業力,新起的業力,暫不能起用。等到舊有生命告一段落,複雜繁多的業系中,另一業系感得了新的身心,新 的生命。由於業力的善惡,造成了墮落與增進的不同。這樣的無常無我的生命觀 ,那裡會有實體的東西?

又如一所學校,校長去了,教員解聘了,學生都畢業而去了。新的校長、教 師、學生,卻還是那所學校。從前的校譽、校風,也還多少延續下來。甚至這所 學校遷移到另一地帶,校舍也新建了,但還是那所學校,與從前有著深切的關係 。一次次的畢業生,還稱那學校為母校。前不就是後者,後不就是前者,一切都 變了,卻還是同一學校,成為不斷的延續。佛法所說的生死流轉,三世延續,要 這樣去理解。

Huaren
等级列兵
威望--
贴子37
魅力98
注册时间2021-01-31

mozhao

只看楼主

2021-06-02 22:02:54

六 生命的光光之網


一般人,把宇宙和社會,看作生生不已的,從宇宙人生的觀點來看個人。佛 法卻不能如此,佛法著重在一一人類,著重在一一有情識活動的有情。肯定每一人,每一有情,成一生命單位,在三世的因果中,不斷的延續,不斷的死而又生 。因此,有人誤會佛法是多元論。不知道,佛法是:一面肯定無始以來,就有這 一切有情的延續;一面又肯定此一切有情,並無不變與獨存的主體。所以,這是 相對的生命單位,雖營為個別的活動,而其實是:身心在不斷變化中,並沒有什 麼是此而非彼的;有情在互相關聯、互相依存中,並沒有誰可以離開其他的有情 而能獨立存在的。這那裡可以說是多元?

一一有情──生命,是無常的,無我的,所以在前後延續、彼此相關的活動 中,有情與有情間,現出共同的生命形態。如由於男女的結合,生男育女,父母 與兒女間,成為繁衍的種族(家族)生命。又如由家族而成社會,國家,因各階 層的合作與協調,延續為和諧而活躍的國家生命。但這都依於(約人類說)每一 人的生命延續而成立,每人是生生不已的生之核心。這等於燈燭一樣,多少燈燭 集合在一起,發現為非常明亮的光度。如光從隱蔽處現出,也許要誤會為有一大 燈,放射大光,而不知這只是多少燈燭,別別放射而成光網。

自然界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佛說他是無情,是沒有情識的,沒有命根的 。但由於一切有情的「業增上力」,這些無情物,也現起無意識的生命形態。這 些並不是生命當體,有情才是生命的核心。有情的共同業增上力,影響無情而現 有生命相,這等於光明四照,一切物都籠罩在光明中一樣。

不這樣去理解,從宇宙或社會全體去說生生不已,可說是本末顛倒,錯誤之 極!結果是重外而輕內,重整體而輕視個體,陷於非宗教的。他們相信物質不滅 ,相信社會價值,而忽視個己生命的不滅,忽視個人的道德價值。他們會著重於外界的改造,而忽略自我的革新。結果,這不是唯物論,就是唯物論的同路人。 佛教的信徒,著重於每一有情的生生不已,確信每一有情的行為價值,從自作自受到共作共受。從人類的展轉增上,互助共存,實現社會的進步。由於人類(有 情)自身的「和樂善生」,而全宇宙的一切,都充滿和諧活潑的生意。


七 生命的愛悅與悲哀


生命,在三世流轉中,是無限的因果網絡;每一有情,活像網結一樣。生, 是任何人都喜悅的,都希望過著快意的生活,可是現實世間,並不盡如理想,橫 梗在前面的,是許多困難,煩悶。老實說,人類的生命,還是苦多樂少。依佛法說,有情有情愛的特性,本不是盡善的,含有矛盾的特性。人類的苦痛、煩悶、 恐怖、悲哀、失望,都是與生命俱來的。憑你怎樣的謳歌生命,讚美生命的光明遠景,而生命的缺陷,永遠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自身,無論怎樣愛護他,他還是一死了事。人事與物質的境遇,無論怎樣的和諧豐富,而夾雜在裡面的,卻到處是不自在。不如意事常八九,悲哀而又要愛好他,而且是唯一愛好的對象。人生,有情的生命,矛盾!矛盾!

在這又可愛,又討厭的生命現實中,我們第一要著,是止惡而向善,使自我在三世的延續中,趨向於進步的前途。再進一步,修學出世法──戒、定、慧, 對於不徹底的,充滿缺陷的生命,作一番徹底的改造,徹底解除苦痛。把三世流 轉的生命,淨化而成為究竟圓滿的生命。 

Huaren
等级列兵
威望--
贴子37
魅力98
注册时间2021-01-31

mozhao

只看楼主

2021-12-31 21:02:45

三 心为一起法的主导者


今天,我想以這個題目──心為一切法的主導者,說明宇宙人生間的事事物 物當中,心是佔著領導作用的。


現代的科學,非常發達,甚至有征服太空的威力,成就極大,可說對人類社 會大有貢獻。可是我們所感到的,恰恰相反。大家都心裡明白,全人類的苦痛, 正在有加無已。每個人的精神上,感到威脅,特別緊張。所以物質科學的發明, 給了我們多少好處,但壞處也著實不少。


依佛法說,一切法都依心的關係而存在,特別是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心 作主宰、作領導的。因此,如偏重於物質科學的發展,自然的制馭,而忘卻對於 本身,對於自心的征服、改造,那結果一定是:物質科學的發展成就,都成為增 加苦痛的因素。要知道世間不論什麼東西,只要善於運用,無一不是好的。不但 [P44] 一般所知道的好東西,是有用的,甚至一根毒草,一片枯葉,人們看為沒價值的 東西,都是有用的。可是,如不能善於運用,一切都可成為有害我們的東西。心 ,便是運用這一切的主導者。所以但求外物的發展,而不從主宰事物的心識方面 去求改造,不能善用外物,這在佛教看來,乃至各宗教看來,必然沒有好結果的 。這不是說,不要物質的進步,而是說,要我們的心能善於用物。所以,心在宇 宙人生中的主宰性,重要性,我們必須加強認識!


一 一切法與心簡說

現在,把一切法與心的意義,先作簡單的解說。「一切法」,簡單的說,就 是一切事理,一切事物,以及事事物物的法則,條理,凡成為我們的認識對象, 是我們所能了解到的一切,叫做一切法。什麼叫「心」呢?在佛法中,心,也叫 意,也叫識,這就是我們自己所感覺到的精神作用;當然更有我們不易感覺到的 ,更微細的心識,如近人所說的「潛意識」「下意識」之類。 


說到這心與一切法的關係,在佛法上,有著似乎不同的說法,實則是一貫的 ,只是從不同立埸,作不同的說明而已。如這個善導寺,站在這邊看是這樣,站 在那邊看,就又是一樣。如同是一個景物,所取角度不同,便攝成不同樣的鏡頭 。佛法對心與一切法的關係,也是如此,所以應分別來解說。


一、靜止的類別的看法:先說從靜止的觀點,作綜合的、分析的、類別的看 法。在綜合的分類中,主要的簡分為二類:一、有情,二、無情。什麼是無情類 ?大如地球,星球,小如一莖草,一滴,一塵,都是。佛法常說:草木叢林,山 河大地,是無情,這都是沒有精神作用的,也就是沒有自覺作用的,什麼是有情 類?人類,乃至最小的蟲蟻,或巨大的鯨魚恐龍之類,凡是有精神作用的,有自 覺作用的,叫做有情。這是佛法對宇宙萬有的最基本的分類法。平常說一切為有 生命與無生命二類,把草木等看作有生命的。但草木蔬果等,並無自覺的精神作 用,這是不能稱為有情命的。神教徒把一般動物,看為沒有靈的,與人完全不同 。佛法也不能同情這種看法,事實上,動物只是心識的智能低一些;在某些方面 [P46] ,有的比人還強呢!所以佛法分有情及無情二類,界說最清楚,而又該括了一切 。


此外,更有近於科學的,分析的分類法。這是把物質分析到最細,有名為「 極微」的。心識,也同樣的分析成種種識,種種心所(心所有的作用)。依佛法 ,有五蘊、六界、六處的分類法,都表示了物質與精神的兩大類別。如五蘊是色 、受、想、行、識,色是物質的,受、想、行、識是精神的。地、水、火、風、 空、識叫六界,前五種是物質的,識是精神的。六處是眼、耳、鼻、舌、身、意 ,前五是物質的,生理的,意是心理的。所以,依佛法的分類,世間萬有,不外 乎精神與物質而已。『新唯識論』的作者說:佛法原有二元論的看法。其實,這 是依一般常識,從靜止的,分析的看法而說,但佛法還有從動的,相關的看法。 所以有此二類是對的,但是否有絕對各別的二元,還是應該討論的。


二、機動的相關的看法:從一切機動的相關的去看,物質與精神,在有情方 面,顯然是不能各自分立的。經中最有名的兩句話是:「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識是主觀的精神作用;名色是物質及精神的客觀化;緣是依的意思。一般把四 肢百骸和精神作用,看成兩種獨立體,這是靜止的、機械的看法。在佛法相關的 看法中,如我們的身體,若沒有精神作用,即成為死物。反過來說,若身體崩壞 了,精神也無從表現。所以精神與物質,心理與生理,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而 是不可分割獨存的。有譬喻說:房屋失火了,裡面住著兩個人,一是瞎子,一是 跛子。瞎子不知道應該向那邊走;跛子是知道的,卻是不會走。兩人想出了好辦 法,跛子利用瞎子的雙腳,瞎子利用跛子的眼睛,瞎子揹著跛子走,便平安的脫 離了火險。這譬如說:身體沒有精神,是不能活動的;精神沒有身體,也是不能 有所作用的。彼此間的關係,實在是如此的密切。所以,心與身,精神與物質, 互相依存,有情的一切活動,才能表現出來。


以上是約同時的關係說,若約前後的關係說,精神的作用,還要加強。經上 說:「意為前導」;「識緣名色」。在一切法中,不但有精神的關係,而且精神 有著領導作用。即是說:精神與物質,不但有互相依存的關係,而且是以精神為 [P48] 主導的。一般都說佛法是唯心論,「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成為大家的口頭 禪了。如依佛法的義學說,無論大乘或小乘,不一定說唯心或唯識的。如約一切 法依心的轉變而轉變,無論是直接的,間接的,顯著的,隱微的,這種由心論, 卻是大小學派所公認的。現在,且依眾所公認的由心論來說。

Huaren
等级列兵
威望--
贴子37
魅力98
注册时间2021-01-31

mozhao

只看楼主

2021-12-31 21:15:10

二 心為一切法的要因

器界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報體的眼、耳、鼻、舌、身、意諸根;以及心 心所法等,總名一切法。心與一切法,到底有什麼關係呢?應肯定的說,心與一切法,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很重要的。


佛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因緣的含義,就是原因,條件或關係。世間 萬事萬物,依於各種因素、關係,才能存在,才能現起。如這座房子,必依磚瓦 木石人工等因緣,才能現起。類推一切事物,都無不如此,沒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的。如說有不必依因緣現起的,自然而有,獨立存在的,佛法決不同意這種見解 [P49] ,因為隨觀任何事物,決無離了因緣而能成立的。上面說過:若缺乏生理(根) 的因緣,精神是不能現起作用的。如身體而沒有心識,也就變壞而不成為活的了 。又如眼能見色,要依眼識等因緣,才能成為認識;乃至一草,一沙,一石,都 依不同的因緣而得成立。就是把物質分析為極微細的,如電子也還是因緣的和合 體。這一理論,不但佛法徹底的說,近代世間的學者,也是不能不承認的。除了 神的迷信者,才會相信有自成,自有的神,不需要因緣的神蹟。


一切法依他因緣而存在,在這種種因緣──他中,有特別重要的,不能缺少 的條件,這就是心。換句話說,一切法不離心的關係,缺了心識的因素,是不能 存在得如此的。說到心為因緣,意義並不單純,然在依心(他)而起中,有一最 重要的,就是一切依識而安立。這是說,一切法的存在,存在得如此,是經過我 們的心識作用:如我們的心識不如此,那大家認為如此的東西,也就並不如此了 。舉例說吧!我們依眼發識的辨色力,大家是差不多的。看見花色的紅黃紫白, 花形的大小,大家都相同,所以覺得那花是決定如此的。如人的(眼)根識起了 [P50] 變化,或眼根與一般人不同,他就不會見到常人所見的顏色。或一般見為紅而他 以為是灰色的。或大家見到花態很平正,而他見到是歪曲的,不圓正的。如這樣 ,大家就會說他是病態,或稱他為色盲。在人類,不能不尊重共同的一般認識( 世俗諦)。如大家說是紅的,那人也只好承認是紅的,而認為自己錯了。但在畜 生就不同,如牛不能見紅色,只能見灰黃色。如有一隻牛而見是紅色的,在牛類 的共同意識下,他也只好自認是病態了!但到底是什麼顏色呢?實在不能離認識 而決定。還有些人,心理起了變化,別人所覺得好的,快樂的,他卻覺得是討厭 的,苦痛的。或者,他人沒有見到聽到,他卻見到聽到了!當然,在人類的共同 認識中,他又是病態了。其實,也許並不如此。所以大家所認識到的,以為千真 萬確,其實都成立於共同的認識之上。如在認識不同的人,或另一類,如畜生, 如鬼,如天,那我們所認為實在如此的,也就成為不如此而如彼了。所以說,一 切法依識(他)而安立。若心識起了變化,認識到的外境,也就不同。這點,世 間是有不少可以證明的。比方火,對於常人,是熱的,會灼傷皮肉的。可是有些 [P51] 巫術師,走在紅紅的火坑上,並不覺痛,也不會灼傷。這便是心識變化,而影響 於根(身體)境(外界)的關係所致。所以佛法說:我們覺得如此如彼,都與心 識有不可離的關係。可以說:心識為(種種因緣中的遍)因,事物是果。心與外 境,有著因果不相離的關係,那末心如變化,外境也就變化了。如一個公司,很 多人合股所成,如有人需要拆股,大則影響公司的存在,小也引起人事,或事業 上的變化。心為一切事物如此存在的因素,當然要影響一切了。大家試想想:在 我們所知的一切法中,可以找出沒有心的關係而能如此的嗎?


三 心能影響報體之實例

一、約影響現在說:報體,就是我們的身體。現在的報體,由前生業力所招 感;出生以後,受著父母的撫育,飲食的營養,長大而成熟。在這一生中,我們 的報體,可能在業力局限內,起著很大的變化,這就有隨心識的變化而變化的成 分。拿相貌來說吧!我國有一俗語說:「心能修(補)相」。此語實有道理,且 [P52] 說一個西洋的故事為例。有想畫耶穌像的,想找一位相貌頂好的,生得慈祥,高 貴,強毅,公正,純潔,能表現耶穌美德的做模特兒。後來,居然得到了一位相 貌非常端嚴的青年;畫家達到了目的,不消說,那青年也得到了一筆可觀的代價 。過了幾年,那畫家又想畫一魔王像。魔王的相貌,當然是要醜惡,凶暴,使人 見而生畏的。於是到死牢裡去,找一位這樣的相貌做模特兒。找到了,有錢可拿 ,死囚也願意,畫家又達到了目的。可是後來發現了,這個魔王模特兒,竟然就 是從前找到的那位耶穌。同是一人,相貌怎麼會變得如此遠呢?原來他上次賺了 一筆錢,便奢侈,浪漫,花天酒地,無所不為。因此,漸漸墮落了;錢用完了, 便淪為流氓,土匪;被捕又越獄,作惡又被補,幾次三番,他的心變成兇狠險惡 ,相貌也跟著完全變了。這類事實,我國也有很多故事,這不就是心識影響報體 的例證嗎?近見報說:太太小姐們,天天在講究美容,希望保持青春或增加美麗 。美容專家卻警告說:不發脾氣,內心和悅,笑顏常開,比什麼美容法都有效。 否則,常發脾氣,眼睛一瞪,眉毛一皺,臉肉一橫;或者憂鬱悲傷;由於內心的 [P53] 惡化,影響面部的表情,久之什麼美容術都等於零了。這不是心識能影響報體的 例證嗎?


二、約影響未來說:心能影響未來的報體,比較難以了解,但從現有的知識 推論,也可知道一點。一次,佛和弟子們在園林中,無數的鳥兒,上下飛鳴,生 著各種的美色羽毛。弟子們問佛:鳥類的羽毛,為什麼有這各各不同的顏色?佛 簡要地答:「心種種故色種種」。我們想想,這句話是什麼意義呢?據動物學者 的證實:凡是生著紅黃翠白各色羽毛的小鳥,他們必有認辨各種顏色的能力。牛 只能辨認灰黃色,他的毛色也就是灰黃的。這可見,由於他們認識什麼,所以影 響報體,生成什麼顏色。很多昆蟲,都生有保護色:如住在青草叢中的,生成青 色;生在土堆中的,生成土色。更有保護態:住在樹上的,有些像樹枝一樣,有 的簡直像一片樹葉。這些,更可以證明此理:因為住在那個環境中,對該環境的 色彩及形態有深切認識,而引起了與他一樣,以便掩護自己的意欲;身體便跟著 而起變化,顏色像他,形態也像他。由於心有種種差別,所以身色也有種種差別 [P54] ,這不是佛說的證明嗎?唯物論者以為物質決定一切,其實如不經認識作用,沒 有引起與他同類,以便掩護自己的意欲,怎麼也不會影響報體而有所改變的。佛 說「心種種故色種種」,說明了由心識的要求而影響報體的變化。這雖是從動物 的種類,代代相傅,前後的影響而說;但眾生自體,從前生到後生,受到心識的 決定影響,也可從這種推論而信解。我們未來的報體,實受著現在心識作用的決 定影響,那末,我們現在的報體,受有前生心識所影響,也可以信解了。


四 心為行為善惡之決定者

行為,且指人對人對事的一切活動說。依佛法說,包括了身體,語言(及文 字)及內心的活動。身語的動作,有善的,有惡的。另有無所謂善惡的,叫做無 記,如舉起這杯子的動作,就是不可記別為善惡的。在對人對事方面,有善與惡 的差別。凡與人有益的,受到國家獎勵的,社會所稱讚的,則是善的,道德的。 反之,如與人有害的,則是惡的,不道德的。行為的所以成為善惡,必由內心來 [P55] 影響他。我的故鄉,如稱人為老太婆,這是不尊重的,輕蔑的話。但在川貴一帶 ,稱他一聲老太婆,那是恭維他,使他高興的。同樣的一句話,因輕蔑或尊敬的 不同,意義完全兩樣。有時,同是一句話,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惡,經善意或惡 意的引發而出,聽來便有好與壞的不同感覺。所以善與惡,不單在這些語文上, 如將語句分析為單字單音,每失去善惡的意義。可是在善意與惡意的引發下,字 語連結成句而表達出來,就成為善的惡的了。身體的動作也一樣,如打人,當然 是不好的。但慈母訓子,不得已而打他,實在他自己比兒子還要痛心。所以限度 內的管教,不能說他是惡的。又如孩子們,模倣性很強,聽見別人罵,他也學著 罵,但毫無惡意,即不能說是惡的。故法律對未成年的童犯,不加處罰;處罰, 也極為輕微,而且是教育性的。故意去作的善事,定得善報;故意去做壞事,必 受到法律的制裁,來生的惡報。若無心作惡,雖有過失,受的懲罰也輕微;無心 作的善事,道德價值也低。所以行為從內心而引發,一般的要經兩個階段。先考 慮,其次決定。然後發為動作──動身,動口或動筆,便有善惡的價值。行為的 [P56] 善惡,主要決定於內心,所以法律對於犯法者,必審查其動機,為預謀還是偶發 ,這與佛法的見解,大體一致。更要知道,不但內心有善的惡的,行為的本身, 也就是善惡的。因為,語文及身體的動作,已有心為因緣,有了心的成分,滲入 了善心成善事,惡心所引起的成惡事。這可見行為的善惡,都由於心力;所以要 勸人向善行善,要教人從心地改造起。

Huaren
等级列兵
威望--
贴子37
魅力98
注册时间2021-01-31

mozhao

只看楼主

2021-12-31 21:18:39

五 從禪定說明心對根身之主宰力


禪定,佛法中有,印度的瑜伽,中國的道教,都有或深或淺的修驗。不過, 自禪宗興盛以後,以悟入為主,少有甚深禪定的修驗了。本人並沒有經驗,但由 於親見親聞的事也不少,故略有所知。去年,我到泰國去,在大宗派的寺院裡, 親見一位潮州籍的和尚表演入定。坐下來,不到一分鐘,就入了定。把他的手舉 起,他就一直舉著,不覺疲累。


我們的身手動作,大都是由心意的引發而使令的。但如我們的呼吸,不能叫 [P57] 他停止;體內的血脈流通;內臟及內部的筋肉,都是一般心力所不能控制的,只 有聽其自然而已。但在修禪定的,就有能力控制他。用什麼方法呢?不外是把心 力集中起來,不讓他紛亂散動的到別處去,心就逐漸安定下來。心定了,便會使 我們的身心,發生不尋常的現象,或發生超常的力量。諸位如有修定的,或有多 少經驗的,對於內心的主宰根身,一定有良好的信心。根身,就是我們的身體, 包括內部,都可由心力來控制他,主使他。我常說一個譬喻:燒開水的,若把壼 蓋打開,讓蒸汽四散,那便毫無力量。若蒸汽不散,力量集中,水汽便會發大力 ,把壼蓋衝脫了。應用這一原理,能使汽力開動輪船與火車。我們的心力小,只 是紛亂散動。散亂或惛沈重的,連普通的道理,也聽不懂,記不住。如能以定而 集中心力,不散亂,不惛忱,便會現出無比的力量。


禪定主宰根身的力量及過程,正與醫學上,施用麻醉藥的情形相同。施用手 術的,以麻醉劑,使患者的身心,部分停止活動。先是憶想不起,大惱的記憶失 去了。其次,苦樂的感覺也失去,那正是動手開刀的時候。在動手術過程中,有 [P58] 呼吸,也有脈搏。等到手術成功,麻醉力消失,苦痛的感覺來了,憶念也來了。 假使在手術過程中,忽然呼吸停頓,脈搏停止,那就手術失敗,生命也就完了。 這個過程,與禪者入定,恰好相合。若修至初禪,眼不見,耳不聞,但意識還相 當活動,還有思想憶念。修到二禪,「無尋無伺」,憶想就沒有了(這是定境的 無分別)。修到四禪,沒有苦痛,也沒有快樂的感覺;那時,「身行」的呼吸停 止了。修到空無邊處,身體的溫度也低落而冷了。可是,那時的定心,還是存在 的。等到要從定起,心一動,溫度增加,呼吸也來了,苦樂的感覺,思想的活動 ,一切回復如故。那些修定純熟,到了「超作意位」,一念間就入了定,比麻醉 劑優勝而迅速得多。麻醉劑,只是以物理來影響生理;一旦分量過重過輕,或引 起生理上的突然變化,依於肺臟的呼吸,依於心臟的脈搏停止,就會死亡。可是 修禪定的,是以心理來影響生理,呼吸雖停頓了,脈搏或溫度都沒有了,卻並不 會死。或有人懷疑:呼吸,脈搏停止,人都冷了,那有不死之理?其實不足為奇 。據科學的實驗,把人突放到極冷的地方,全身凍殭了,與死人一樣。可是取回 [P59] 放在暖處,慢慢的使他溫暖起來,仍可回復生機。可見呼吸,脈搏的停止,不一 定是死的,只要內部沒有破壞。依佛法說,只要「識不離身」,仍是活著的。


這些奇異的事實,從禪定而發生,還有種種可說,但在佛法中,估價並不太 高,因為無論修到怎樣深,定是不能了脫生死的。但修定的過程,是事實,如依 定而修發真智慧,那就非常重要了!外道的修精煉氣,也不外乎心力集中,引起 身心的變化。由這些例證看來,大家應該相信,自己的心力,實在強大得很!


六 心對身外事物的影響

上面所說的,心對根身的主宰力,心為善惡的發動,以及心能影響報體等, 都著重在心與有情的身心組織,現在要說心對於身外事物之影響力。如本寺的建 築,周圍馬路的施設,都市計劃等,都依人的心力來決定。如最近發明的人造衛 星,核子爆炸,火箭等,看來是外物,似乎與心無關。可是研究起來,只是由於 某類人心的需要,才不斷的發明出來。追問人心有什麼需要,不消說,主要是為 [P60] 了戰爭,為了控制,為了奪取,這才集中心力,向這方面深入,就一樣樣的發明 出來。依於不同的要求,就開展不同方面的知識,引出不同的行動,不同的成就 。如市中忽發生一宗為經濟而自殺的命案,立刻就有好多人來探究:記者志在採 訪新聞,知道事情發生的情形就夠了;刑警卻還要查詢,為什麼自殺,是否還有 他殺的因素;經濟學者,看出了經濟問題;社會局還要注意,如何防止同樣事件 的發生;死者家屬,當然又是另一心境。隨人心的反應欲求不同,於同樣的事情 ,就有不同的工作,引出不同的成就。推論之,世間所有一切文化活動,科學進 步等,都依於心力的推進。


不但如此,就是一地區,一國家,一世界的苦樂,世界的治亂與安危,都依 於心力而造成。假使,人心大家向善,重道德,守法令,此世界就會轉成和樂清 淨的世界。反之,多數向惡,不重道德,不守法令,便會變成暴戾的穢惡世界。 所以佛經說:「心淨則國土淨」。舉小例大來說吧!從前,青島受德人租借管理 時期,衛生的情形極好;管理衛生事項的,不過十人左右而已。等到日人佔了青 [P61] 島,用幾十人來管理衛生工作,反而不如以前了。後來交還自主,大大小小的衛 生官,越來越多,結果卻越來越糟。這不是由於人的心力不同嗎?我們的心力, 不但能使身體起變化,對外界的環境,也能起著重要的影響,甚至使整個世界, 完全改觀。心力是能轉移環境的,能使他轉好,也可能轉壞。不過如轉向醜惡苦 惱,那就不堪設想了。我們一般所能了解的,心的力量,要通過我們的身體,手 足,才能改變環境,但心力如達到更高階段,也可以不經過物質的手足等勞動, 而能影響外界的。


七 結說

不單是佛法重視心的力量,凡尊重宗教,重視道德的,也都會重視心力的。 人類都需要和平,安樂,就必須重視這心的力量。如大家忽視他,一味著重外物 環境的發展,而不改進自心,那就永遠達不到目的的。古人有比喻說:如一輛牛 車,停著不動,應該打牛呢?還是打車?當然,應該打牛,牛覺痛就走;牛一走 [P62] ,車就跟著前進了。這是說:要求環境變化,世界和平,先要著重內心的改善。 現代的人類,可說越來越聰明啦!種種的發明,製造,日新月異。千萬里外的事 情,不但可以聽到,還可以看見。現在正向征服太空,佔領月球前進,有的已在 做他買賣月球地產的生意了。人類的心力,不能不說大大的開展,但到底為了什 麼呢?大家都知道:不是為了戰爭優勢,世界控制權的加強,便是為了開闢財源 。大家爭先恐後的向這條路跑,忘卻了自心的改善,這無怪乎表面看來,世界越 來越進步,而其實是越來越緊張,越來越恐怖了!


我們的心, 若向智慧,向慈悲,向光明,向和平,便會領導行為向善道走; 報體也改善了,世界也造成清淨與安樂。反之,大家的心,專向於物質的征服, 引發殘酷,鬥爭,結果,我們並不曾征服物質,而被物質所奴役了;隨物所轉, 不能轉物。如打鞦韆一樣,滿以為自己把鞦韆轉得那麼高,自鳴得意,而不知自 己正被鞦韆所轉,不留心,就會被摔得重傷。


這裡,我想總結為兩點:一、專向物質求進步, 求滿足,結果必被物所轉, [P63] 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二、佛法的目的,要從心的淨化,引發行為的清淨,影響 報體,趨向世界的清淨。佛法以外,印度各教派,我國儒道等學說,一向都重視 心力,注重心力的集中,德性的涵養。所以,認識心的主宰力,給予改善,合理 的擴展,可說是東方精神的重點。現在略講這一問題,希望大家來傾向於自心的 改進,一致向上,向善,向慈悲的正道而前進,來改變現代傾向外物的偏差,挽救向惡,向愚,向邪,向鬥爭的唯物擴張的厄運。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