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per.lz
“道德经”学习
21064
52
2022-09-01 21:37:31
《道德经》第1章
正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可道,非常(恒)道;“道”(首字“道”,是作为名词的“道”,在此可作“设问”理解。)是什么?可以(副词)任意由人评说(第二个“道字”应该是动词:说道、说辞、解释、表达、发现、探索、制定,等等),然而,你所评说、理解的这些所谓“道”的说辞(“道”可以说道,但请不要下定义),从来就不是(非:并非、不是、没有)“道”的本源,(因为“道”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常态的、固化的,或恒定的模式或说词,她是相对的,甚至可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模式。比如,岁月沧桑,内心的坚守确是可以恒定不变的;沧海桑田,物质和能量的守恒却可以是永久保持的)。因为所有的模式(范式)不仅只能满足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这一专属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不同文化,不同研究对象,或其他不同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真理的相对性,这也是各种不同文明范式得以共存的基础,如果打破这样的基础,反而会导致原有文明范式的崩溃。比如,发现苹果从树上掉落至地上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放到外太空间,苹果就不会是掉到地上,而是飞向空间了。再比如,不可能用一套同样的规则(范式)去规范完全不同的受众群体(试想,如果你用规范人的方法去规范其他某种特定动物,结果一定是失败;即便是发生在人类社会本身,这种套用导致失败的案例也远超成功的案例,而这样的失败案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就是第二句“非常(恒)道”的“道”想要补充表达的意思,用以说明第一个“道”字的存在状态。老子认为,从来没有哪一种“道”是常态的,可以永恒不变的,任何一种“道”都会随着时间、空间,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因而要求对“道”的认知和说辞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说,所谓的真理,一定受时间、空间或其他因素的制约,从来就不应该、也不会存在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甚至包括所有的科学定理都是基于假设前提的。因为,如果人们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或秉承的是非标准不同,或对研究对象的研究目的、研究空间发生改变,那就必然会发生人们面对同样的一件事、物时,不同的人就会作出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主要是因为人的个性、成长过程和环境、所受教育、研究目的、智商、情商、利益诉求等很多方面存在的不同所致。
名可名,非常名。同前面一句一样,第一个“名”字为名词,表示名字、名称、名义的意思,第二个“名”字同样为动词,表示命名、说出、定义的意思,第三个“名”字同样是对第一个“名”字的补充说明。整句的完整意思为,从常理上(名义上、逻辑上),当然应该、可以给“道”一个定义,或者说,当然需要赋予“道”以相应的内涵,可以为道进行命名、定义、阐述。但由于“道”的内涵并非是一种常态,也不恒定,所以任何所给出的“道”的定义也就不可能恒定或唯一,需要随“道”的内涵的变化而变化。
(那“道”究竟是什么?作为一部经文的开篇,作为一句设问句,作为作者的老子必然会为并非恒定,相互矛盾,又对立统一的“道”,根据其不同内涵赋予“道”以不同的定义,以反映“道”的完整内涵,同时为整部经文奠定贯穿始终的基础。)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版本为:无名,天地之始。需要说明的是,前面一句的“常道”或是“恒道”是版本的差异,歧义不大;而本句的“有、无”还是“有名、无名”则是断句的差异,对本章和整部经文的影响很大,因为“有、无”的概念贯穿整部“道德经”的始终,是“道德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概念。
(由于古文中没有标点符号的标识,标点符号是自1868年-1869年由张德彝引进,并开始使用在文章中,导致对古文的研读一直存在如何断句的问题,产生很多歧义。不过,汉字正是由于没有标点符号的缺憾,从而产生了“格律诗”的那种独特的美。)
那“道”究竟是什么?道是无。可以把这个“无”,定义(名:定义、命名、解释)为天地起始前的一片荒芜(若采用“无名,天地之始”断句,也可,或应该理解成:无的定义为,天地之始),因为“道”既无形,又无状,故道是无,但无不是空,也不是零,是绝无仅有的那种无(天地的起始仅此一次,不可复制、没有重启)。真是因为这个无,导致了天地的起始,它是天地得以起始的本源,或者说,天地依据“道”而得以起始,并按“道”的规律(自然之律,“道法自然,第25章”)不断演进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道”的这种演进发展,不同于进化论的那种单细胞演进理论,因为按道的绝无、仅有的概念,人从来就是人,从天地起始时的人、智人、原始人、现代人,直到最终,始终为人,因为“道”的所谓演进有范围限定,就是所谓“徼”;也不完全等同于“神创论”的那种比较直白的有形(人造)之神理论,按天地起始的说法“或按自然之律的说法,或按老子的说法”,认为这个星球上的万物(包括人)均为自然形成,就是所谓“自然而然”,或许,自然就是老子心目中的神,自然之神。老子将此种演进称之为“玄”,并且是玄之又玄。)
有,名万物之母(也有断句为:有名,万物之母)。道是无,但同时又是有。道生天地,而天地生万事万物,故此又可以定义道为万事万物的创造者,或者说万事万物从无中而生,以有的形式变化,即万事万物的最初形态总是无,而后发展成有,即所谓无中生有。与绝无仅有不同,从无中而生的万事万物可以复制,可以轮回,因而就有了规律。所以,又可以将道称之为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养育者和毁灭者,故道是万事万物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道生于无,产生有,故万事万物均从无而生,无中生有,万物轮回,方得始终。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我们总是(常:通常、常常)从“无”的角度、立场,以“无”的心态、认知,试图(欲:期望、打算、试图)去定义、观察“道”(其:代词)的美奂美仑的、奥妙无比的运行变化过程和规律,以欣赏、观察和发现诸“道”变化的多样性,以及“道”在变化过程中的奥妙(妙:奇巧、神奇)。
常有,欲以观其徼。同时,我们又总是(常:通常)从“有”的角度、立场,以“有”的心态、认知,试图去定义、去观察诸“道”的变化规律和它的变动边界(徼:边界、边境)。(“道”不同于 “进化论”的关键之处在于,首先,“道”也认为天地万物在不断的变化,但她的变化不似进化论的那种单向、线性的进化,而是全方位的变化,包括进、退,甚至横向的变化;其次,“道”的变化存在边界,任何超越边界的变化,那就不是变化,而是消亡、变种。)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