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返回
  • 浏览过的版块

1
ADVERTISEMENT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9
贴子21069
魅力54045
注册时间2019-08-24

wenxuecity0824

只看楼主

读书时间:《中国人的德行》(明恩溥)(未删节的版本)

9414

4

2022-10-30 14:11:33

目录


译者前言

序言


死要面子

节俭

辛勤努力

处处守礼

浪费时间

漠视标准

说不明白

委婉的表达方式

柔中带刚

思维混乱

神经麻木

轻蔑外族

缺乏公德心

因循守旧

随遇而安

生命力旺盛

忍耐

知足

孝心

仁德

缺乏同情心

争强好胜

有责任心及遵纪守法

互相猜疑

缺乏诚信

多神论及无神论

现实与需求

同一性与多样性

裙带关系

喜欢吃

爱名利

容易轻信

性格温和

不敢得罪人

寄生性

不注重基础

不懂保存遗迹

注重中介

缺少利他思想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9
贴子21069
魅力54045
注册时间2019-08-24

wenxuecity0824

只看楼主

2022-10-30 14:15:11

译者前言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东西方思想激烈碰 撞的年代。当时,很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向中国民众宣传基督教思 想。其中一位传教士名叫亚瑟·亨利·史密斯,中文名为明恩溥,在中国 待了四十多年。明恩溥在华期间写下多部著作,向世界介绍他眼中的中 国和中国人,本书便是其中之一。


本书着重讲述中国人各方面的特质,或可说国民性,从面子问题、 时间观念、公益心、同情心等多个角度对中国人进行解读。书中谈到不 少中国人的优点,但更多的是他们国民性中的缺陷。该书在欧美国家发 行之后,曾一度成为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主要渠道,并成为旅居中国的 外国人阅读最多的著作之一。在美国,它是影响力最大的有关中国的著 作。二战之前,这本书也是日本研究中国的重要资料。


中国近代曾掀起一股改造国民性的思潮,鲁迅作为其中的代表,曾 郑重向国人推荐这本书。鲁迅本人的思想受这本书影响颇多,他曾多次 提及自己吸收了本书中的观点。虽然鲁迅对本书中的观点并不完全认 同,但他承认本书对中国人反思自身的本性有着极重要的价值。鲁迅逝 世之前十几天,曾写下这样的语句:


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 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 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中国人对待本书的态度,可分为两派,一派便是如鲁迅这样,希望从书中寻求一些营养和教训,以促进自身改良;另一派则以被誉为天下 第一骂人高手的中国近代学者辜鸿铭为代表,对本书持完全批判的态 度。辜鸿铭曾在自己的多部著作里对明恩溥的观点予以驳斥,还讽刺明 恩溥“没有在中国民族性问题上说三道四的资格”。


客观来看,在这本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作者对中国人勤劳、坚忍 等优点的肯定,同时也会发现,整本书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这 与作者当时所生活的中国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作者当时所在的中 国,正值清末及民国初期,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伺机来侵占中 国,再加上鸦片战争的爆发,更让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在民 国初年,面对破败不堪的中国,再加上传统的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国人 的确表现出了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等特点。因此,展现在作者眼中的中 国人就有很多民族略根性。作者在讲述列强肆意侵略中国的一些情节 里,作者并没有站在同情中国人的立场来写,而正是作者的这种笔法, 将当时中国为什么“落后挨打”的原因展现得生动逼真。不过以当时的社 会背景和明恩溥所处的位置来看,这一点是难免的。我们在看待本书 时,既不可完全屈服般地接受,也不可完全激烈地排斥,这两种方式都 有失偏颇。不如用批判式吸收的方式,以此书为镜,照出自身的各项特 性,借以自鉴。


本书最早出版于1890年,虽然距离现在已经一个多世纪,但是书中 所涉及的问题,有些现今依然存在。虽然当代的中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但这一百多年前的眼光,对于现在的我们仍然不无裨益。


本书原著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有所删节。我们这个中译本, 遵照的是未删节的版本,以期完整地展现作者的思想。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9
贴子21069
魅力54045
注册时间2019-08-24

wenxuecity0824

只看楼主

2022-10-30 14:26:33

序言


对于任何事,人们都希望知情者能够道出实情。很多人虽然对中国 人有所了解,却很少能说出全部实情。因为,一个人无论有多么丰富的 学识,都不可能弄清楚中国人的所有情况。也正因为如此,本书将面临 三种不同观点的质疑。


第一种观点认为,努力向人们展示中国人的性格完全是白费力气。 库克先生是伦敦《泰晤士报》的一名记者,曾于1857-1858年专程采访 中国。他与所有来中国的作家一样,见到了生存在各种环境下的中国 人,并通过一些学识丰富的人了解了中国人。后来,库克先生在其所写 的书信集的出版前言中描述了中国人的性格。不过,他坦言自己对这番 描述并不满意,并因此深感歉疚:“说到中国人的性格,有一些与之相 关的好文章,可是我在书信中却没有采用,真是太疏忽大意了。这样一 个题目,不但非常吸引人,还有很大的伸展空间,能让人进行巧妙的联 想和深刻的概括,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我呢,却丝毫没有从中受到 启发。这事如果被那些挑剔的人知道了,他们肯定会责备我的。其实, 我原本已经写了中国人的几个好性格,可是在我写这些书信时,看到的 却全都是中国人粗暴的言行。为了保证真实性,我烧掉了其中的好几封 信。不过,有一点我不得不说。我认识几位汉学家,他们不但业务出 色,而且为人坦诚。我在跟他们谈起此事时,表示中国人的性格并不是 用一个词就能概括的,他们竟然也同意我的观点。当然了,像这类难 题,只有那些真正了解中国人的汉学家才会遇到。至于那些‘精明’的作 家,他们完全可以绕开主题,用浮华的言辞写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论调。 说实话,中国人在性格方面的确有相互矛盾之处。可是,现在就要我对 其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分析和评价,我却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 我能做的只有用性格这一恒定因素来描述中国人,而避免给中国人下一 个确切的定义。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人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他们 不怕任何压力,真叫人理解不透。确实,外国人只有在中国,才有可能 真正了解中国人。外国人普遍承认自己捉摸不透中国人。不过,不管怎 么说,我们也跟中国人打了几百年的交道,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研究中 国人与探究其他复杂情况是一样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本书作者根本没有资格写这样一本书。这种反对 意见非常强烈。没错,我只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二年,所以要想成功地写 出中国人的性格,在能力方面确实有所欠缺。我这种情况,就像一位只 会埋头苦干的矿工。这位矿工虽然在银矿里埋头苦干了二十二年,却不 见得有能力写出冶金学或金银复本位制方面的论文来。中国那么大,而 我只在其中两个省份居住过,考察过的省份也不足半数,所以当然没有 资格来评论它。这些书信,原本只是给上海《字林西报》的读者看的, 后来,其中有些话题引起了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人的兴趣,所以我 才应他们的强烈要求将这些书信收集起来并出版。


第三种观点认为,那些讨论中国人性格的观点具有误导性且有失公 允。有一点人们应该很清楚,那就是印象不可能像统计学那样分毫不 差。印象就像胶片,它们显然不可能完全相同,却能真实地反映不同的 现实。照相所用的胶片、镜头、冲洗方法不同,得到的照片自然也不 同。


许多人在中国住了很久,所以对中国的了解也比我多。不过,从实 质上说,他们对中国的看法跟我并没有什么差别。还有一些人认为,在 单调的画面上增添一抹亮色,会使他们的观点更加真实、更加引人注 目。考虑到这些中肯的意见,我彻底修订了原文。由于时间紧迫,我把 原文中与中国人性格有关的内容删掉了三分之一,只保留了最重要的部 分,并新增了《知足常乐》这一章。


中国人具有许多好品性,这一点透过他们的言行就能看出来。对于 这些好品性,我们自然应该予以赞美。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可 能会觉得本书言过其实,认为夸大中国人的好品性,实际上是对中国人 的贬损。说到这一点,我不由得想起了英国著名讽刺小说家萨克雷。他 笔下的人物,好人一般都很愚蠢,坏人却聪明透顶。有人问他为什么这 么写,他回答:“因为好人总是有眼无心。”


有一幅用橡木雕成的木刻画,雕的是拿破仑低头、抱臂站在英国圣 赫勒拿岛上的轮廓。一个人就算久久盯着它看,也不一定能看出什么 来。可是,如果事先有人指点,看画者却能立刻看出拿破仑的轮廓。这 样的事在中国比比皆是,它们最初并没有显现出来,可是一经人指点, 它们就变得令人难以忘怀。不过,有一点必须提醒读者,就是本书只类 似于一个限制性从句,所以不能像具有概括性的主句那样概括整个中 国,也不能代表中国所有民众的特点,只代表一个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大 致印象,只反映了中国人的一部分性格。它就像一条光线,只有与其他 光线汇聚在一起,才能形成一道光。这些文字来源于我和其他各种人的 个别经验,其中有许多特别的见解和例证,可以作为了解中国人的初级 读物。


在众多研究中国及其人民的作家中,英国领事官密迪乐算得上是最 富有哲学头脑的。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正确地认识了其他民族的人的 性格,并希望与人分享这一认识,最好的办法就是仔细阅读大量曾经引 人注目的重要事件,并留心当地居民对这些事件的观点。透过诸多这类 事件,可以得出一般性结论。即便结论有可能受到怀疑,也要坚持引用 真实的特例。凡是与中国人的性格有关的理论,都应该认真考虑。如果 有人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那么他会强烈地感觉到很难将中国人与盎 格鲁—撒克逊人进行比较,而且会逐渐意识到中国人在性格方面代表了 所有的东方人。读者只需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就可以判断出这句话的 真实程度。


据说,外国人可以通过研究中国的小说、民谣和戏剧来了解中国人 的社会生活。这三条途径无疑都是有价值的,不过好像还有一条途径更 能达到目的,那就是亲眼见证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不过,并不是所有想 写中国或中国人的作家都有机会走上这一途径。一个人要想弄明白一个 地区的地形,最好去农村而不是去城市。了解人的性格也一样——去农 村比去城市更容易。一个外国人如果想了解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情况,那 么他可以去中国的农村待上一年,这么做的效果比他在中国的城市待上 十年还好。农村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立足 点。这本书体现的并不是一个传教士的观点,而是一个观察者不带任何 主观情感的见闻。所以,本书没有说中国人需要基督教,更没有提倡用 基督教改善中国人的性格。不过,如果书中提到中国人的问题,比如性 格方面的一些重大缺陷等,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研究一下如何来弥补这些 缺陷。


如今,“中国人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更是一个国际问 题,而且在二十世纪时会变得更为紧张,这一点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在 当今世界,中国人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所以,只要是希望人类能够过上 美好生活的人,都会关心怎样才能改善中国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结论是 正确的,那么即便是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证据,也能进一步证明它;可 是,如果我们的结论错了,那么即便有再多的证据来支持它,它也是经 不起推敲的。


上海商界曾经就此问题向英国的额尔金勋爵提出疑问,额尔金勋爵 做了回答。如今已经好多年过去了,可是他的话还是那么恰当而又具有 说服力。他说:“在这个国家获得自由时,西方基督教会发现它并不野 蛮,反而是一个文明古国,只是存在许多缺陷且正在走向衰败,所以难 免会对它产生一丝同情。可是,这个智谋过人的国家对基督教充满了疑 虑之心。所以,基督教要想在即将到来的竞争中取胜,就得让人们明白 基督教在保证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方面占有优势地位。”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9
贴子21069
魅力54045
注册时间2019-08-24

wenxuecity0824

只看楼主

2022-11-01 22:59:03

死要面子


“面子”是全人类共有的身体器官。用它来概括中国人的性格,乍一 看上去确实非常荒谬。可是,对中国人来说,“面子”一词不仅指人的脸 部,还是一个义项众多的复合词,其中所包含的意思甚至比我们所能描 述或理解的还要丰富。


在中国,戏剧可谓唯一的全民娱乐方式。中国人对戏剧的痴迷,丝 毫不亚于英国人对运动的情感,也不亚于西班牙人对斗牛的热爱。中国 人只要受到刺激——无论那刺激有多么轻微,都会把自己想象成戏剧中 的某个角色,进而做出稽首等各种戏剧化动作。中国人在思考问题时, 所用的思维方式是戏剧式的。一个人在需要为自己辩护时,即便听者只 有两三个人,他也会像对着一群人那样说话:“既然大家都在,所以我 也不怕当着你们的面说……”如果他辩护成功,他就能体面地“下台”, 否则就无法“下台”。而这一切,明显都与事实无关。对中国人来说,问 题的形式永远比内容重要。如果一个人能够抓住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说 一些漂亮的话,那么他演戏的欲望就得到了满足。我们作为观众,没必 要跑到幕后去窥探事实真相是什么,否则的话,我们就会打破所有戏剧 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印象。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时,人们适当地做一些 戏剧化的举动就算是“有面子”;相反地,如果不会做甚至忽略或阻止这 些举动,就会“丢面子”。如果我的理解没有偏差,那么我敢说,一旦你 清楚了什么是“面子”,你就能了解中国人的许多重要性格。


还有一点要补充,那就是中国人获得“面子”的方式,以及中国人 对“面子”的调控原则,往往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西方人在面对中国人时,经常会忽视这种戏剧化因素,只当这种因素是与南太平洋岛民的与 塔布1类似的东西,因为它明显存在却令人难以捉摸,而且其兴衰不受 规则约束。说到这一点,中西双方都必须承认,在面对同一事物时,双 方永远都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在中国农村,村民之间经常发生一些小 的争执。要是有人想做“和事佬”,那他事先必须好好斟酌一番,以兼顾 双方的“面子”。在欧洲,政客们在均衡权力时所费的心思也不过如此。 中国人的调停,并不是为了维持公正,只是为了兼顾各方的“面子”。因 为,公正在理论上虽然可行,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却是不现实的。在诉 讼时,情况也是如此。绝大多数的诉讼,判决的结果都是把当事人各打 五十大板。


送一份厚礼给别人,就算是给那个人“面子”。可是,对于收礼者来 说,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既不全收也不拒收,只收其中一部分。下面举几 个例子来说明怎样才能保全“面子”。


如果一个人犯了错并被人揭发,那他就丢了“面子”。这时,即便铁 证如山,他也会矢口否认,因为只有这么做才能保全“面子”;有人丢了 一只网球,根据种种迹象判断,这只网球被一个干粗活的人捡走了。当 主人问这个干粗活的人有没有捡到球时,这个人生气地否认了,可是接 着他就会跑到那只网球丢失的地方,然后顺利地“找到”球,并 说:“你‘丢’的那只球不是在这里吗?”事实上,那只网球先前还在他的 袖口里,后来才悄悄地到了地上;一个女仆偷了客人的折刀,并把它藏 在主人的房间里。等客人发现折刀不见了之后,女仆却当众宣布她在台 布下面找到了折刀。在这几种情况之下,当事人都保全了“面子”。


一个佣人不小心弄丢了主人的东西,他知道自己必须要为此付出代 价:要么掏钱赔偿,要么拿一部分工钱抵偿。他会怎么做呢?他会找到主人,表示他不想干了,并骄傲地说:“我也不要那把银勺子的钱 了。”这样就保全了“面子”;一个债主即便知道欠债人无法还钱,他也 会找到欠债人并放出几句狠话,以表明自己对此事的态度。他这么做虽 然没有拿到钱,却告诫了欠债人别想赖账,还保全了自己的“面子”;一 个仆人因为粗心或故意,没能完成主人交代的任务,即将被主人解雇。 他得知主人的想法之后,竟然一再犯同样的错误,只为了保全自己 的“面子”。


为了“面子”不惜丢掉性命的事,根本不足以激发我们的兴趣。不 过,有一件类似的事却值得一提。听说,中国有一位地方官犯了杀头之 罪,却因为就刑时穿着官服而保全了“面子”,因为穿官服就刑是一种特殊的荣宠。

Huaren
等级大校
威望29
贴子21069
魅力54045
注册时间2019-08-24

wenxuecity0824

只看楼主

2022-11-01 23:09:45

节俭


“节俭”说的是持家之道,主要指能够恰当地平衡家庭生活的收支。 从概念上看,节俭的表现方式有以下三种:节制开销、杜绝浪费、选 择“少投入多产出”的资源配置方式。无论用哪一种方式来衡量,中国人 都是极其节俭的。


外国人来中国旅行,会对中国人产生多种印象,其中之一就是中国 人吃得很简单。他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发现大部分中国人都只吃大 米、小米、豆类、蔬菜和鱼,食物品种相当有限。好几百万人呢,可是 吃的几乎都是这些东西,最多也就再加一点儿别的食物。至于肉类,只 有在逢年过节或是遇上什么大事时才有机会吃。


如今,西方国家为了实现以低价向穷人提供营养食物的目标,可谓 煞费苦心。而中国呢,在一般的年头,一个成年人每天在饮食上的花销 几乎只要两美分就足够了;遇到了荒年,一个成年人可以连续几个月过 着每天的饮食花销只要一个半美分的生活。作为一个西方人,在面对这 样的事实时,内心难免会生出许多感慨。因为,这表明中国人普遍具有 精湛的厨艺。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吃的东西低劣得几乎无法下咽。可 是中国人呢,他们拥有精湛的厨艺,能够用双手把任何东西都变成可口 的饭菜。这一点,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说到厨艺,温格罗夫·库克 先生认为中国人的水平高于英国人,而且仅次于法国人。至于美国人的 厨艺,库克先生几乎没有明说。说中国人的厨艺低于某些国家的,我们 不敢肯定。可是,说到中国人的厨艺高于某些国家的,我们是可以肯定 的。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中国人的主要食物非常简单,单是这一点,就 足以证明中国人的眼光简直堪比生理学家。中国人的厨艺的确很精湛, 以至于即便只有简单的原料,他们也能做出各种可口的饭菜。这一点, 即便是那些很少关注中国厨艺的人也有所耳闻。


还有一件事也很有趣,而且很容易被证实,只是它还没有引起我们 的注意而已,那就是中国人做饭时会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种原料。他们 吃饭时也一样,一顿饭下来,几乎不会有食物剩下。这一情况在中国很 普遍,所以很容易被证实——只要看看狗和猫的身体情况就行了。中国 人养的狗和猫,主要以主人吃剩的少量饭菜为食,所以生活得很艰难, 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而在那些新兴国家里,人们的消费普遍没有节 制,这一点几乎尽人皆知。就拿生活条件优越的美国来说吧,其民众在 一天内浪费的资源足以改善六千万亚洲人的艰苦生活。在中国,许多人 都会把剩余的饭菜给仆人和孩子吃。有些人在喝完茶之后,还会把杯子 里的茶叶渣倒回茶壶,以便多冲泡一些茶叶汁。如果人们都能这样做, 我们会非常高兴的。


能够引起我们注意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中国人在饮食方面没什么 讲究。这一点不同于西方国家,西方人对饮食普遍很讲究。在中国,几 乎所有东西都可以吃。在中国北方,人们普遍用马、牛、驴和骡子甚至 骆驼来干活。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或许会让许多人都觉得中国人 的有些看似节俭的做法实在算不上节俭。一般情况下,在这些牲畜死 后,中国人会很快将它们吃掉,而不管它们是老死、病死还是意外死亡 的。在中国人看来,即便牲畜是因为得肺炎这类传染病而死的,也照样 能吃,而且不会遭人非议。事实上,他们也知道吃死畜或病畜的肉不 好。所以,如果有人出售这种肉,那他会把价钱压得很低,以便能尽快 卖完它们。买肉的人虽然明知这种肉不利于健康,可还是会买来吃。他 们心想:这些肉虽然有可能对身体有害,但是价格低廉,值得冒一次 险。更何况,即便吃了这种肉,也不一定会得病啊。在中国,死马、死 驴和死骡子会被吃掉,死狗和死猫也不例外。有几个村民为了摆脱狗的 骚扰,用毒药毒死了一些狗,然后又把这些死狗给吃了。有一次,有几 个谨慎的村民找到洋医生,想知道这种死狗肉会不会对人的身体有危 险。这时候,死狗已经下锅。这几个村民最终没能经得起诱惑,美美地 吃了起来。吃完了以后,他们还好好的!


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中国人很节俭,那就是他们做饭时会考虑怎样 才能节省柴火。中国人所用的燃料一般都是树叶和庄稼根茎,它们很快 就能烧完,所以非常紧缺。为了尽快烧熟食物,中国人会尽量把锅底做 得薄薄的。也正因为如此,在用这种锅做饭时,必须非常小心。既然燃 料不可或缺,所以中国人在收集燃料时也极尽节俭之能事。有些小孩由 于力气小,所以还不能干活,可是捡柴火却没得说。每到秋天,漫山遍 野都是拾柴火的人,场面真是壮观。在他们的竹耙所经之地,看不到一 根枯草。在大人的吩咐下,男孩子们来到树林里,用棍棒把枝头残存的 枯叶都打了下来。那幅场景,令人想起了收获板栗时的画面。田间的稻 草也是拾柴人的目标,往往还没到秋风吹起时,它们就已经被人捡走 了。


在中国,任何一位家庭主妇都知道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布料。她们在 做衣服时,会选择既省时又不费工夫、不费布料的方法。做出来的衣 服,无论是从花样还是做工上看,都很简单。相比之下,西方女人的服 饰就奢华多了。在中国妇女眼里,哪怕是小小的一块外国布料,也是非 常可贵的,她们会将它再次利用起来。当然了,经她们这么一加工,虽 然做出来的衣物不一定好看,但是很实用。至于她们所用的方式,即便 是那些专门研究“家政学”的女作家也想象不到。一小块布料,如果在这 里用不了,那就换一个地方,总能派上用场。就拿一根碎布条来说吧, 用它做鞋襻不就挺合适?在伦敦或纽约,有些好心人会把自己多余的衣 服捐给同胞。不过,有一点令他们有些担心,那就是此举有可能让接受 者自认为是穷人。因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接受者在受到帮助的 同时也受到了伤害。可是,如果把这些衣服捐给中国人,那捐赠者就不 必担心这个了。因为,即便这些衣服在材质和款式上都跟中国服饰存在 很大差异,中国人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


在送朋友礼物时,中国人经常送一些用线简单地固定在绢帛上的字 画。他们之所以用线而不是用胶来固定字画,是为了让受赠者方便地拆 下字画,从而使绢帛派上更大的用场!


商品零售商也非常节俭,他们在做生意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琐碎的 细节。比如一个杂货店老板,他不但知道火柴有多少品种,还知道每盒 火柴里装有多少根火柴,以及每盒火柴的利润。


即便是旧账本,也能派上用场。中国人会用它们糊窗户或做灯笼。


中国人为了省钱,甘愿忍受饥饿。由此可见他们有多节俭。在他们 看来,这么做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根本没有什么不妥。这类事例可以在 美国传教士亨利博士所写的《十字架和龙》一书中找到。亨利博士要到 二十三英里之外的地方,就叫了三个轿夫抬他去。这三个轿夫空着肚子 把他抬到了目的地,然后才赶回广州的家里吃早饭。他们来回要走共四 十六英里路,其中有一半的路还抬着人,可是他们竟然都空着肚子,只 因为在外面吃早饭需要花费五美分!


还有一次,两个轿夫早上六点钟出发,抬着轿子走了三十五英里, 然后就坐上了回家的船。他们宁可空着肚子,也不去吃饭,因为吃两大 碗米饭要花掉三美分。不巧的是,船在途中又搁浅了。等他们回到广州 时,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两点钟了。到这时,已经三十来个小时过去了, 他们还是没有吃东西,就这样空腹抬着一位先生走了三十五英里。尽管 如此,他们还在坚持——他们提出要送亨利博士和他的行李去十五英里 之外的广州!


中国人的节俭带来了一些让西方人高兴的东西。可是,中国人在此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天性,也就是所谓的纯朴,却很难让我们认同。中 国有些地区,尤其是中国北方,每年里总有那么几个月,孩子们差不多都光着身子到处乱跑——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这种现象真奇怪。究其 原因,有可能是不穿衣服更舒服,但最大的可能还是节俭。中国是个独 轮车大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可以听到独轮车发出的嘎吱声,那 声音可真刺耳。其实,只要往独轮车上滴几滴油,就能消除这种噪声。 可是,那些“神经麻木”的人却没有这么做,因为它们认为油比噪声贵, 用油来消灭噪声是不划算的。


日本人侨居国外时,会在租房合同里特别注明每天必须要有多少热 水供应,因为日本人习惯了洗热水澡。中国也有澡堂,可是大部分中国 人都没去过澡堂,有些人甚至不知道澡堂是什么样的。一位中国母亲在 拿扫帚掸孩子身上的灰时,碰巧有一位外国妇女经过。外国妇女很好 奇,就问:“你是不是天天都给孩子洗澡?”那位中国母亲生气地 说:“天天给他洗澡?从他出生那天起,我就没有给他洗过一次澡!”对 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即便肥皂零售商打出“比污垢还便宜”这样一句广告 语,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感想。


在意大利人眼里,英国人是“浪费肥皂的家伙”。而在中国人眼里, 可能所有外国人都像英国人一样浪费肥皂。当然了,中国人也会用肥皂 洗衣服。可是,他们很少使用肥皂,而且每次的用量都少得令人无法想 象,洗好的衣服自然也达不到我们的清洁标准。他们这么做,并非全是 因为节俭。因为,还有些中国人虽然出身贫寒,但是照样跟我们一样爱 干净。


由于节俭是中国人的本能,所以在中国购买工具,一般都买不到成 品,只能买到半成品,然后自己动手配把手之类的东西。一般来说,半成品都比成品便宜。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中国才很难买到成品。


节俭可以是物质层面的。比如,在许多人家里,你都有可能在相邻 两个房间之间的墙壁上看到一个小洞,这个小洞是用来放灯的,这么一 来,昏暗的灯光就能同时照到两个房间了。这类节俭范例,在中国的编 织法、陶艺、金属加工和牙雕等工艺中也普遍可见。对我们来说,说这 些工艺代表节俭比代表精湛的技术更合适。说到这类工作,中国人所采 用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我们无疑可以发明很多方法,而且能使每种方 法都更加有效。可是,如果论及怎样使材料变得无关紧要,我们是无论 如何都比不上中国人的。中国人好像无所不能,可是同时又好像什么都 不能。他们做出来的东西也一样,大多都具有这一特点,无论这些东西 是简单还是复杂。比如,中国人可以毫不犹豫地在一个小院子里建造一 个小铸铁炉。小铸铁炉是用一堆泥砖垒的,一个小时就能垒好,可是从 表面上看,它就跟一个既牢固又美观的灶台差不多,它虽然效率不高, 可是既便宜又好使。


即便是在做大事时,中国人也会考虑到物质上的节俭。要证明这一 点,可以看一看运送大批贡粮进京这一典型事例。运贡粮的过程可以说 秩序井然,但也可以说毫无头绪。大批贡粮从天津运到北京通州时,成 堆的粮食需要卸载、称重和搬运,可是负责完成这项任务的却是一大批 苦力。西方的一位谷物交易商见了,觉得非常惊讶,因为在他看来,这 么繁重的工作本该由机械完成。也难怪这位商人会如此惊讶,因为苦力 们所用的工具只有一双手,还有形如截头圆锥、容积大约是一蒲式耳的 小箱子,以及数量不一的芦席。苦力们先把芦席铺在地上,然后把粮食 倒在芦席上,再一点一点地称这些粮食的重量。称好之后的粮食会被运 走,最后是芦席被撤走。光秃秃的河岸又重新恢复原状。


在美洲经营烟草种植园,建造烟叶烘干棚是最大的一项支出,因为 要把它建造得又长又精巧。可是,在中国的烟草园,这项支出并不需要 多少钱,因为他们的烟叶烘干棚主要是用茅草搭建的。棚子拆了之后, 建棚子所用的材料还可以当燃料。摘烟叶时,人们会把叶柄也摘下来, 因为叶柄又粗又硬,可以用草绳系成一排并像衣服一样挂起来。用这种 方法来烘干烟叶,真是既简便又有效。


还有其他一些事例也能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只要你细心观察,就很容易发现这些事例。在这些事例当中,下面这件事例最典型:一位中 国老妇步履蹒跚地向亲戚家走去,只为了节省她死后家人为她抬棺材的钱,因为亲戚家离祖坟更近!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