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 胡搞瞎搞原来也可以这么NB——《疯狂店员》
片 名: Clerks.
译 名: 疯狂店员 | 无事生非
导 演: ( 凯文·史密斯 Kevin Smith )
主 演: (布莱恩·奥哈罗兰 Brian O'Halloran) (杰弗·安德森 Jeff Anderson) ( Marilyn Ghigliotti) ( Lisa Spoonhauer) (简森·米尔斯 Jason Mewes) (凯文·史密斯 Kevin Smith)
上 映: 1994年03月25日 美国
地 区: 美国
对 白: 英语
颜 色: 黑白
声 音: Dolby 单声道(Mono)
时 长: 92
类 型: 喜剧
分 级: 冰岛:L 澳大利亚:MA 新加坡:M18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R 加拿大:16+ 加拿大:18A 芬兰:K-12 德国:12 香港:III 以色列:16 新西兰:R16 西班牙:18 英国:18 美国:NC-17 美国:R 英国:15 加拿大:14A
Clerks (USA) (alternative spelling)
Clerks X: Tenth Anniversary Edition (USA) (DVD title)
cLeRKs (USA) (poster title) ·
剧情介绍:
丹堤在便利店当收银兼文员,才来当天他正值休假,打算舒舒服服地大放松,谁知老板一个电话要他立即返工。他惟有连记赶回到店里开铺,噩梦随即开始,首位要对付的是反吸烟狂魔,接着是女友惊心动魄的往事告解。手忙脚乱之际还要招呼邻铺任职录影带中心的老友兼死敌伦度,还有屋顶上曲棍球混战,原来便利店可以是如此缤纷。
————————————————————————————————————————————————————
这部影片堪称喜剧电影类型的翘楚,它的产生本身就带有一点传奇色彩,导演凯文.斯密斯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插科打诨,当他在前辈,独立电影《城市浪人》的导演的作品下感染投身电影时,他还是个一文不名的毛头小子,他通过转让漫画收藏等手段筹集了9000美元上了电影学院,四个月后又退学,之后的一个冬天,一个月的时间内,写出《疯狂店员》的剧本。1994年,为了开拍《疯狂店员》,他向老板申请,借到了其工作的便利店夜间店面的使用权,然后通过信用卡和向亲朋好友的借贷,前后投资27575美元,花费21天拍摄,后期也是凯文在隔壁录影店完成的,就是这么会被许多学院派正统人士嗤之以鼻的草根电影,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和戛纳影展上却大放异彩,得奖无数,因而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属于所有立志成为导演的青年才俊的童话梦想~~
回到这部影片上来,对这部电影我只能用NB来形容,采用黑白影像的风格首先就让人耳目一新(那个年代),再加上粗糙的影像处理(跟DV没啥大的区别,有时甚至能看到摄像机的存在),滑稽、荒诞以及大量不可思议的元素充斥银幕,两个小时下来,你只能说,买高,原来电影也是可以这样拍滴~~其次,充满美国人特有的冷幽默和精辟台词(不知为何会让我想起《老友记》的感觉),具有典型的恶搞之后现代主义风格(现在好像流行这么说),常常会让你的脸蛋自觉不自觉的抽搐,很多笑料都是让你顿下后才能反应过来,而人家导演早就推着多米诺骨牌跑到前面去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走在路上被人猛敲一棍子,过了5分钟你才反应过来是自己的脑袋被别人打了一样,呵呵,看这种片子你真的会觉得自己的智商倒退不少,不过,WHO CARE,咱就是爱看,也许就有高雅人士说这俗气,品味低级,但这种俗气其实正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闷搔的生活一样可以成为爆发的源泉~~~~
PS:导演在喧闹荒诞当中其实是充满了睿智和敏锐洞察力的,那种自我嘲讽的感觉其实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顺便提下,这部影片中的录像带小店员颇像我们国家十年前的那些售货阿姨们,这种题材如果能换成这样的背景,大概唤起的共鸣会有更多~~还有,我很喜欢这部片子里的那些摇滚乐,虽然叫不出名字,但是真的很NB~~~最后还要罗嗦一下,这部影片中的那只猫实在太太太酷了~~~~~
053 不彻底的梦想家——《戏梦巴黎》
片 名: The Dreamers
译 名: 梦想家 | 爱作爱作梦 | 戏梦巴黎
导 演: ( 贝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
主 演: (迈克尔·皮特 Michael Pitt) (伊娃·格林 Eva Green) (路易斯·加瑞尔 Louis Garrel) (安娜·查斯勒 Anna Chancellor) (罗宾·瑞努奇 Robin Renucci) ( Jean-Pierre Kalfon)
上 映: 2004年01月15日 美国
地 区: 英国 法国 意大利
颜 色: 彩色 / 黑白
声 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时 长: 115 min / USA:112
类 型: 剧情
分 级: 以色列:18 加拿大:18A 冰岛:16 台湾:R-18 秘鲁:18 匈牙利:18 加拿大:R 加拿大:18 阿根廷:16 澳大利亚:R 巴西:16 加拿大:16+ 丹麦:11 芬兰:K-15 法国:-12 德国:16 香港:III 意大利:VM14 日本:R-18 马来群岛:(禁映) 荷兰:16 新西兰:R18 挪威:15 葡萄牙:M/16 新加坡:R21 韩国:18 德国:12
剧情介绍
1968年法国学运前夕,三位年轻人因为对电影的热爱而相遇。马修是来自美国的交换生,在巴黎进修,在那里他结识了一对兄妹席奥与伊沙贝,三人因为都是狂热的电影爱好者,迅速打成一片。学运开始后,政府被迫停止运作,在动荡的五月里,大学罢课,三个年轻人无事可做,在房间里玩起了对台词的游戏,无意间,三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而极端的变化……作为外来者的马修在异乡遇到如此奇特的情事将如何应对?
———————————————————————————————————————————————
“政治”和“性”是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电影中永恒的主题,有时候它们是分开讲的,有时候它们则是结合在一起的,《戏梦巴黎》就是属于后者,而且“政治”+“性”在这部影片中居然=理想主义,但这种理想主义它是不彻底的,一如贝尔托鲁奇在影坛的地位,属于一种尴尬的平衡,贝尔托鲁奇每次都在离大师(这个词最先就是意大利人使用的)只差一步距离的时候,就会充满恐惧感的将脚步收回,这种妥协与忧郁的感觉在其影片中就集中体现出了一种暧昧、复杂又迷茫的情绪,这种感觉在这部《戏梦巴黎》体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这部影片真的是太美了,每一幅画面都可以单独成景却又创意十足,忘不掉片中伊莎贝尔扮维纳斯的惊艳瞬间,绝对可以让人三月不知肉味~~不过这种如人间不食烟火的纯洁感觉在反衬三位主演之间疏密而又繁琐的联系时,反倒显得脆弱而荒诞。应该说,DREAM作为影片的主题贯穿始终,戏内戏外,每个人都是梦想家,即使道德观、价值观甚至政治立场都与兄妹二人都完全不同的马休,也因为对电影的热爱(梦想的机器)而将三人紧密缠绕,三人痴迷于电影的世界中,着迷于电影角色的扮演,在共同梦想的国度里,每个人都有挥翔的翅膀,然而当爱情的梦想点燃火花,每个人又沉浸于自己的梦想世界里,当彼此的梦想世界交织时,则不可避免带来了伤痛与裂痕,如果说,在电影的王国里,三人的梦想是高贵而纯洁的,一旦被肉欲、情感所代替,这种复杂的联系只能拖着三人走向沉沦,三人大胆的情色唯美而涂糜,充满张力而又无可奈何,一如他们消极而绝望的人生,但贝纳托鲁奇一如既往的并未将这种极端走的太远,他在它将之破碎的时候缩了回来,用一块石头,一把大火将这份糜烂引向了另一个极端,没有惯常的缠绵反侧,却有着坚决以赴,在巴黎激进青年的暴乱中,伊莎贝尔和里奥将这种纠缠和他们绽放的青春与生命随着巴黎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焰付之一炬,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索与惆怅~~~~~真真正正的,人生如戏,梦能几许???
PS:关于贝纳托鲁奇在这部影片中的一些关键词/典型风格:1、色彩。如油画般质感的黄色,浓郁而芬芳,寄寓着强烈的感情;2、摄影师。这应该要归功于他的御用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有着摄影教科书一般的品质,装饰感强烈,技巧丰富多变,视觉风格华丽而唯美,表义性很强;3、人流。这是贝纳托鲁奇最典型的标签,也是最经典的。在这部影片中多次出现这一标志,让人感受到主人公置身滚滚人流中的异类感以及痛苦矛盾的内心;4,音乐。本片中,吉米.亨德里克斯的摇滚乐运用非常成功;5、新浪潮。本片是对新浪潮致敬的最集中体现者,经典处有三人在卢浮宫挑战戈达尔《法外之徒》记录的那次著名奔跑;6、老电影。很多人都喜欢把《戏梦巴黎》称作是最彻底的影迷电影,他不但让剧中人争相模仿经典电影片段,同时又不断抛出谜语,还有精彩的辩论,如果你是骨灰级的影迷,每次看应该都会有新的发现哈;7、俄狄浦斯情结。贝纳托鲁奇堪称电影导演里的弗洛伊德、角色心理分析大师,这部片子令人咂舌的乱伦戏也来源于这种情结;8、19岁。贝纳托鲁奇偏爱娇艳欲滴的少女,而且不知道是否巧合,其片中很多缪斯或在影片中或在影片外都是19岁,最典型的有我之前推荐过的《偷香》女主角丽芙泰勒,《巴黎最后探戈》中玛丽亚.施奈德,还有这部《戏梦巴黎》中的邦女郎伊娃格林;9、中国元素。这部影片对这一主题有了比较全面的展示,具体自己去看,反正看得时候会感到非常亲切与熟悉~~~~~~~~~~~~~~~~~~~~~
054 “生而为人,对不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花样奇缘)
片 名: Kiraware Matsuko no isshô
译 名: 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 | 松子不幸的一生 | 花样奇缘 |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导 演: ( 中岛哲也 Tetsuya Nakashima )
主 演: (中谷美纪 Miki Nakatani) (瑛太 Eita) (伊势谷友介 Yusuke Iseya) (香川照之 Teruyuki Kagawa) (市川实日子 Mikako Ichikawa) (黑泽明日香 Asuka Kurosawa)
上 映: 2006年11月24日 中国台湾
地 区: 日本
对 白: 日语
颜 色: 彩色
时 长: Hong Kong:130
类 型: 喜剧 剧情 音乐
分 级: 香港:IIB
剧情介绍:
本片改编自山田宗树的同名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这是一个真正的灰姑娘。
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亡的女人。
爱上谁,就只为那个人向前走,义无返顾的。
不断为爱而伤,但也无怨无悔的松子。
昭和22年,川尻松子(中谷美纪饰)出生在福冈县大野岛。小时候的松子经常做着白雪公主似的美梦。她本为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当上安分的中学教师,天性善良耿直的她不愿意轻易毁了学生的前途——因包庇犯盗窃罪的学生而被学校无情地辞退,之后与立志成为畅销作家的八女川同居。同年,男友自杀,她与男友的朋友冈野发生不伦之恋,最终因冈野妻子的强烈反对而分道扬镳。后来更自暴自弃并当上浴室女郎,样子水灵身材傲人的资本使松子很快成为当地最有名气的妓女。性格渐渐火爆的松子不堪忍受男友小野寺和密友的背叛,而将这对偷情男女杀死,逃亡到东京后,她结识了理发店的师傅小岛津并生下了一小孩。但警察的穷追不舍使松子离开爱人和孩子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漫长牢狱生活。出狱后,松子与曾是自己学生的龙洋一(伊势谷友介饰)重逢,两人在学校时已相互颇有好感,但碍于老师与学生的身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此时的龙洋一沦落为赌徒,但松子与其却惺惺相惜,两人相爱了。眼看一切即将归于平静,龙却也逃不了坐牢的命运。想到自己不能给松子幸福,龙决定离开松子,然而松子却一直梦想着能与龙相守到老……尽管情路上从不缺少男人,但到了五十岁松子依然是孑然一身,过着单身的隐居封闭生活。平成13年,在枯竭的河川旁,人们发现了松子冰凉的尸体。那年,她53岁。
————————————————————————————————————————————————
如今的日本电影虽然不可与其辉煌时期同日而语,但其每隔几年就有让人为之一震的电影出现,遇见它就如同不经意间撞上飞驰的火车一样,那种强烈的冲击感绝对不比其黄金时代年年出精品带来的震撼力小,2006年的《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就属于这样一部电影(之间带给我同样感受的日本电影是2000年的《大逃杀》)。
很多人喜欢将这部电影与《天使爱美丽》作比较,二者都使用了大量CG镜头和动画处理,同样都有着令人心醉的华美视觉享受,也同样采用快速剪辑手法处理影片节奏的律动问题,但相比《天使爱美丽》的甜蜜与梦幻,松子的故事就显得悲惨、黑暗许多,一切浮光掠影包括喜剧的处理手法都只是为了悲剧服务,导演多达300处的精心剪辑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因爱而生,为爱而悲的女人一生,在让观者眼球大饱眼福的同时,也让观者的泪腺与神经一次次经受考验~~~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残酷的故事,而且尤其让观者难过的是,在别人眼里是那么悲哀的人生,松子却当成是幸福伊甸园。本片对于松子的定位相当成果,相比小说而言,中岛哲也将松子黑暗的一面淡化不少,而是着重强调了松子纯真而又执着的一面,而且在处理松子悲剧性的宿命时候,导演也并未更多人工加工或者渲染,有意避免那种低廉的同情心,而是强调松子其实并不需要人同情,她一直都是努力有尊严的活着,但命运却似被诅咒一般与她开着残酷的玩笑。导演通过喜剧的包装或者间接性的表现来将这杯苦酒调得更浓,观者一旦感受到了忧伤的袭来,便无力挣脱出,典型的比如首尾分别通过松子侄子的嘴说到的(语气很平静的),“松子会经常面对门口那条河痛哭”,开头看不知为什么,也不会有多大感觉,但渐渐地,观者就会明白,那条河原来很像松子家乡的那条河,经历了那么多磨难的松子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回到自己的故乡,于是这个用嘴提到的场景(影片并未直接展现)在影片最后再度被提起时候,很多人,特别是那些跟松子一样,在陌生外地流浪、生活的人们便会充分感受到这份悲凉~~而松子对爱的追求无疑是贯穿整部片子的中心,松子从未放弃追求爱的努力,甚至当她五十多岁了臃肿肥胖像猪一样寄生的时候,她也如同清纯少女般迷恋那些人气偶像,松子对每一段感情都是无条件的付出,但却从未得到真爱,虽然她从未因此后悔过什么,但当看到她在住的地方外边墙上写下“生而为人,对不起”(这句话也是她死去的作家男友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那不争气的眼泪还是最终流了出来,在我看来,这句话既是松子对所有在她生命当中出现过的她深爱的人们而说,也是在对她自己而言的:生活对于每个人永远都不可能是个童话,愿望如果越美好,伤口可能就越深。(从这点意识上出发,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东爱〉中莉香和丸子那段纷扰复杂的感情的宿命,扯远了~~)
以松子的另一句话为本次推荐作结:“每个人在小时候总是觉得自己闪闪发亮,长大后却什么都不对劲了,是吧?”
PS:这部电影的原声大碟绝对值得收藏,片中有很多的场景在音乐的强效烘托下产生了化学效应一般的质变,推荐~~中谷美纪则在片中展现了令人惊艳的演技,我自己大概数了一下,她至少在片中展现有42副不同面孔,惊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3:39:57编辑过]
055 飘洋过海只是为了来爱你——《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片 名: Histoire d'Adèle H., L'
译 名: 巫山云
导 演: ( 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çois Truffaut )
主 演: (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 (布鲁斯·罗宾逊 Bruce Robinson) ( Sylvia Marriott) ( Joseph Blatchley) ( Ivry Gitlis) ( Louise Bourdet)
上 映: 1975年12月22日 美国
地 区: 法国
对 白: 法语 英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单声道(Mono)
时 长: 96
类 型: 传记 剧情
分 级: 澳大利亚:PG 加拿大:A 芬兰:K-16 法国:U 英国:12 美国:PG 西德:16 新加坡:PG
剧情介绍
这部1975年的影片根据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之女阿黛尔·雨果的经历改编。为追求年轻的英国军官阿尔伯特,阿黛尔从法国跑到美洲,然而阿尔伯特却表现得十分冷漠。阿黛尔却近乎“丧心病狂”地继续爱着这个不再爱她的男人,最终在法国孤独终老。
阿佳妮主演的成名作,她在片中饰演的阿黛儿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女儿,为了一心一意追求浪漫和不妥协的爱情而极力逃避家族姓氏带来的巨大压力,独自远渡重洋到英国去寻找她迷恋的英国军人。但对方并没有重视她的痴情,她在接连的沉重打击下神经错乱,最后只落得在收容院里度过余生,下场令人唏嘘。
——————————————————————————————————————————————————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放到今天绝对很难让人相信,大文豪、法国精神象征的雨果的二女儿会为了所谓的爱情远渡重洋,抛弃一切,最终导致精神崩溃、收容院度过余生的悲惨遭遇,这在现今世界似乎没有它发生的土壤,但阿黛尔的举动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最纯真的感知,她活得很纯粹也很果敢,而这也是特吕弗电影的典型风格:带给你对过去,对生活重新的审视和领悟。
特吕弗是新浪潮中将艺术、创新与商业化结合得最好的一位,在他身上,从他的创作作品中,你能明显看到美国式的黑暗悬疑电影(如希区柯克和奥逊威尔森)的影子,也能看到法国诗意电影的印记(如考克多和雷诺阿),这两者结合得最典型作品当属那部《最后一班地铁》莫属(个人认为),但在这部《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法国诗意主义电影的风格,不确定的叙事,散漫的镜头,随性自然的剪辑,简约极致的人物刻画,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光与影的运用(大量夜间的拍摄让我想起了《雾码头》),将戏剧性降到最低,甚至成本也降到最低(片中阿黛尔的服装应该没超过三套),看起来更像是诗人似的信手涂鸦,这倒反而与阿黛尔感性与神经性的一面相得印彰,将一切自然的客观的因素简化,放大剧中人物的内心,袒露出来给观者看,这种直白的表述有时真的让人不能消化。而对于阿黛尔对于爱情的抉择这个重要KEY的处理上,特吕弗与我上面推荐的《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导演中岛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不想让观者更多同情女主人公悲惨的一生,而是巧妙控制了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的距离,让剧中人物在镜头前激情燃烧,让观者在屏幕前惊叹这种富于激情的美。于是,我们看到,剧中阿黛尔始终昂首阔步的前行(即使疯掉,空无一物)的时候,我们在感慨这份爱情的艰难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一份潜在的高贵的气息~~
不过,这部电影是一个人的电影,它不属于特吕弗,甚至不属于电影,它只能属于阿佳妮(接下来我还会依次介绍她的《罗丹的情人》和《玛尔戈王后》),这世界上好像也只有阿佳妮能完美诠释这种脆弱、敏感又高贵的略带神经质的人物形象,我时常怀疑这种气质是否就是阿佳妮本身个性的体现(尤其是她与丹尼尔.戴路易斯的感情纠缠),但不管怎么说,她演活了阿黛尔这个复杂多变又充满立体感的超级难度角色(很难相信她当年还不满20岁),从她一出场开始,她的表情、动作就一下子揪住了观者的眼球和心脏,可以说,那是一张最伟大的充满悲剧古典美的脸庞,你看到第一眼似乎就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当真正看见阿黛尔在感情漩涡中越陷越深时,你又恨不得自己冲进屏幕把她绑架回她父亲的身旁,这种对情绪的操控,是阿佳妮赋予特吕弗的一种魔性,这种魔性如此强烈,如此耀眼,以至于特吕弗全片都没敢让阿佳妮正眼看一下镜头,我看很多影评都说因为阿佳妮的注视,镜头都碎了,这不是真的,阿佳妮在这部片子中始终是呈35度-45度面对镜头,我在想幸好它没有拍当时阿佳妮的正面特写,否则碎掉的不止镜头,恐怕还有我的心吧~~~~~
以阿黛尔最后的台词为本次推荐作结:“这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女孩子漂洋过海,从家中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只为和她的爱人在一起。这我能办到。”她说这话时,脸上表情刚毅无比,很像亚马逊~~
056 不能相信的,也许就是记忆——《记忆碎片》
片 名: Memento
译 名: 记忆碎片 | 纪念品 | 凶心人 | 记忆迷局
导 演: ( 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
主 演: (盖·皮尔斯 Guy Pearce) (凯瑞-安妮·莫斯 Carrie-Anne Moss) (乔·潘托里亚诺 Joe Pantoliano) (小马克·布恩 Mark Boone Junior) (拉什·费加 Russ Fega) (乔娅·福克斯 Jorja Fox)
上 映: 2001年01月20日 美国
地 区: 美国
对 白: 英语
颜 色: 彩色 / 黑白
声 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时 长: 113
类 型: 犯罪 神秘 惊怵
分 级: 美国:R 葡萄牙:M/12 冰岛:14 澳大利亚:MA 巴西:16 加拿大:14A 智利:14 芬兰:K-15 法国:U 德国:16 香港:IIB 爱尔兰:15 爱尔兰:18 日本:PG-12 墨西哥:B 新西兰:R16 挪威:15 新加坡:PG 韩国:15 西班牙:13 瑞典:15 瑞士:14 瑞士:14 英国:15 新加坡:NC-16 荷兰:12
剧情介绍:
莱昂纳多·谢尔比(盖·皮尔斯)总是穿着价值不菲的手工制套装,开着最新款式的美洲豹跑车,表面看上去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成功商人,可是,他却没有家,匿名住在廉价的汽车旅馆里,用现金付帐,他的生活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向杀害他妻子的凶手复仇。
原来,若干时日以前,正值新婚的谢尔比夫妇遭到了一名歹徒的袭击,凶犯残忍地杀害了莱昂纳多的妻子,莱昂纳多自己虽然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却因为脑部的严重损伤而得了一种奇怪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从此他只能记住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尽管在警方看来,这是一起每天都会发生的普通抢劫案件,但是莱昂纳多的生活却从此彻底改变了,不满于警方草草结案,莱昂纳多发誓要追查到凶手,替惨死的爱妻报仇。
可是,支离破碎的记忆却令莱昂纳多举步维艰,他只能凭借一些零碎的小东西诸如纹身、宝丽来快照等才能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且,每当他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时,他必须要使用一切方法立即将之记录下来,因为很可能十几分钟后,他就根本无法记得自己在什么地方、来做什么。
调查艰难地进行着,莱昂纳多遇上一个粗俗的酒吧女招待娜塔莉娅(凯瑞·安妮·莫斯),她似乎知道一些莱昂纳多感兴趣的事,还有一个自称是他以前好朋友的叫泰迪(乔·帕托利亚诺)的家伙,但是他看上去鬼鬼祟祟的,好象不怀好意,到底谁才可以信任,娜塔莉娅?泰迪?还是他自己?那些不断显现出的记忆到底会把自己引向哪里?莱昂纳多陷入了困惑中……
——————————————————————————————————————————————————
记忆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它是否能代表一切既定的事实??影片《记忆碎片》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关于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织与错位的现象,但在探讨过程中,它却颠覆性的破坏了我原有的对于感知的认识,存在就一定被感知,确切说是被正确感知??这是一个问题~~
在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眼中,世界肯定是由一个个记忆的碎片所构成的,这种碎片它真实存在并被感知,其存在也便有了意义,但问题是,这种真实的存在是否就一定能被正确感知,或者说眼见是否就一定属实??对于大多数正常人而言,世界的形状就是一个个单独成立的记忆碎片相互交织、快速运转而来的,这种运转因为我们感知的连续性,客观上保证了我们思想对他们的正确感知,这个原理其实跟电影很像,一幅幅静止的画面连续快速运转,便有了运动的形态;但对于另一类少部分人——失忆患者而言,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记忆碎片/片断,由于缺少联系他们的钥匙(思想的连续组织),这种看到的真相就能将他们的感知引向正反两个极端,导演正是看到了这一缺陷,紧紧抓住这一独特视角,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感知故事~~~
导演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巧妙地打破了传统思维与叙述的模式,并不急于揭晓谜底,而是通过一个个事实/证据(KEY)的不断涌现,而同时一个个谜团又被抛出来,吸引观者与主人公一起体验失忆到发现真相的全过程,强调的是,观者的参与性(主动性),同时又牵着观者走(被动性,象征命运的宿命性与导演的控制力)一步步接近真实,这样一来,结尾的悲剧性才会如同五雷轰顶一样令人难忘,而一旦你对感知这个问题产生摇晃的时候,导演的目的便达到了;具体情节设置/线索铺垫上,导演叶别具匠心采用了黑白、彩色两条线索共同发展,黑白片断,代表客观,正叙前进;彩色片断,代表主观,倒叙前进,当二者交织与一点上时,也就是所有谜团揭晓的时刻,而原先一个个神秘又孤立的记忆碎片也在这一刻终于串成一条珍珠项链(血染的),这就达到影片的主题高潮,悲剧的力量也就来得分外强烈。当观者与主人公一起经历漫长的精神探索之后才发现一切只是徒劳,世界依然在眼前失落下去的时候,这种无可奈何的落寞感恐怕才是最悲凉的吧~~~~~
何谓真正的自我,这真的是门学问!
057 不要对青春说抱歉——《残酷的诱惑》/《诱惑法则》
片 名: The Rules of Attraction
译 名: 诱惑法则 | 情爱磁场 | 男女玩过界
导 演: ( 罗杰·艾弗瑞 Roger Avary )
主 演: (詹姆斯·范德比克 James Van Der Beek) (莎妮·索萨蒙 Shannyn Sossamon) (基普·帕杜 Kip Pardue) (杰西卡·贝尔 Jessica Biel) (伊恩·沙姆哈德 Ian Somerhalder) (小克利夫顿·克林斯 Clifton Collins Jr.)
上 映: 2002年10月11日 美国
地 区: 美国 德国
对 白: 英语 德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时 长: 110
类 型: 喜剧 剧情 爱情 惊怵
分 级: 英国:18 阿根廷:18 澳大利亚:R 巴西:18 加拿大:18A 芬兰:K-18 法国:-16 德国:16 香港:III 冰岛:16 新西兰:R18 挪威:15 葡萄牙:M/16 新加坡:R(A) 西班牙:18 瑞典:15 美国:NC-17 美国:R 墨西哥:C
剧情介绍:
影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80年代新英格兰州的一所富裕的文科大学(康顿大学)中。在三个年轻人之间出现了一种三角性关系,他们是兼职买卖毒品的肖恩·贝特曼(詹姆士·范德比克饰),双性恋的保罗·欧文(伊恩·索莫赫德饰)还有保罗的前女友劳伦(夏妮·索塞蒙饰)。
肖恩·贝特曼是个不折不扣的无政府主义者,他对自己的性取向并不十分明确。有一天,他发现自己成了双性恋者保罗·欧文的猎取目标,接着又成了保罗的前女友劳伦的梦中情人。虽然在这场三人游戏中,每个人都不时的有些疑惑和悔恨,但是他们还是在周旋在不同的床第间享受着爱情与性带来的欢愉。
——————————————————————————————————————————————
如果不是那个颇有些新意的“色情”海报,我根本就不会注意这样一部影片的存在,很多时候有很多好的事物可能就是这样错身而去的,不知道便罢,一旦发现,空留惆怅~~本片基调亦是如此
没看之前,本是把它定位于《美国派》一样地位的,但片头一开始,那段近似疯狂的倒叙就注定了这部片子的与众不同,片中几位主人公的出场非常有意思,一层又一层倒叙-倒放过程中,三人相互交织,其复杂混乱程度可与我上面提到的《记忆碎片》相媲美,不认真看,就会错过很多KEY,而对于接下来的故事,也就不会有胸口碎大石的感觉;本片有很多拍摄手法都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开头的倒叙介绍主角,肖恩和罗兰的认识也拍得十分有趣,用的是MTV似的拍摄角度,在同一画布/镜头上一分为二,在某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二者的生活同步展现给观者看,其间也有错身也有分时,但最后两人还在同一水平线上相遇,当两人各自对视,角度旋转,分割线去掉,两个镜头合二为一,如同魔术师变魔术一般,为这段可能是很平常的相遇增添了浪漫的色彩,而这种浪漫色彩也与后面的残酷形成强烈对比,同样的,肖恩在保罗宿舍一场,保罗色迷迷地看着自顾自幻想的萧恩,越看越爱,不由一阵兴奋,此时画面又被一分为二,右边是真实的场景:保罗忍不住把手伸向了下面……左边是他想象的画面:他和肖恩开始了浪漫的亲热,两张男性嘴唇亲密接触的近景……最后,右边画面又在保罗自渎的高潮中占领满屏~~另一个出彩的地方,则是劳伦暗恋的维克托进行欧洲列国性爱游的处理,这段本应该会占据一定篇幅或者干脆淡化的情节被导演用一系列简洁明了的快速剪辑拍得是搞笑不断精彩不断也咂舌不断,青春的这种特有疯狂、迷幻与荒唐被充分放大,再配上经典的独白,虽然只有短短五分钟,却呈现了夺目的光芒。
回到剧中角色上来,肖恩、保罗、劳伦这三个大学生与《美国派》那群毛头小子做的事情也许同样疯狂,但在对待现实上面来讲,二者却是截然不同的。《美国派》更强调的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欲望释放,在他们眼中,现实世界充满了新鲜与诱惑,因而他们的所作所为相对而言,目的单纯,自然也要轻松许多;而《残酷的诱惑》的三位主人公,他们是了解现实的,现实对于他们,是残酷的,因而他们的迷幻与疯狂更像是一种麻醉,一种企图回避现实的徒劳。三个人在感情问题上伤痕累累,在扮演受害人的角色同时,他们其实也成了害人者。误会,是这部片子的一个主要线索,误会把这三个人相互联系起来,也正是误会,引来了一场预料之外的死亡,而让人痛心的是,这场死亡一如死者一样,轻轻的,不为人知的随风飘逝,我们却不知该去讲责任推给谁~~结尾处的一场大雪,将之前的种种疯狂与混乱定格、冷却,每个人才开始正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但得到的答案却无比惆怅,而青春也在漫天雪花中走到了终点。忘不了大雪纷飞下,肖恩鼻青脸肿的独坐在台阶上,他心中的爱情宫殿刚刚倒塌,不愿放弃的保罗试图接近他,肖恩却高高在上对他说(语气冰冷):“你永远不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永远不能。”这是他的女神对他所说的,他又将它捅向了另一个深爱他的人。当保罗踉踉跄跄跌倒跌倒再跌倒,嘴里不断喊出“FUCK U”的时候,肖恩的脸是冷酷的,一如他的心,一如那自顾自飘洒的雪花。每个人都在为爱不断挣扎,所有努力过后,换来的却是更深的绝望。这部始终嬉皮笑脸的片子在这刻终于充分撕掉了伪装,展现出其反偶像以及反青春剧的本质,它所要展现的是青春无意义的脆弱、敏感、冲动和激情,也许,这才是青春的本来面目~~~~~
PS:影片导演罗杰·艾弗瑞虽然并非大名鼎鼎,但在美国独立制片圈子里应该算是知名人士了,他在很早就与昆廷·塔兰蒂诺、罗德里格斯等人混成一团了,几乎90年代最早最出名的独立制片作品,他都有份参与。塔兰蒂诺的《水库狗》、《低俗小说》以及《真实的罗曼史》等影片,他都是编剧之一,而他自己导演的作品《滑稽的佐伊》(Killing Zoe)也曾经获得不少好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3:47:17编辑过]
片 名: Delicatessen
译 名: 黑店狂想曲 | 妙不可言 | 熟食店
导 演: ( 让-皮埃尔·热内 Jean-Pierre Jeunet ) ( 马克·卡罗 Marc Caro )
主 演: ( Pascal Benezech) (多米尼克·皮隆 Dominique Pinon) ( Marie-Laure Dougnac) (让·克劳德·德夫斯 Jean-Claude Dreyfus) ( Karin Viard) ( Ticky Holgado)
上 映: 1991年10月06日 美国
地 区: 法国
对 白: 法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olby
时 长: 99 min / Spain:95
类 型: 喜剧 剧情 爱情 科幻
分 级: 冰岛:14 冰岛:16 新加坡:NC-16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M 智利:18 芬兰:K-16 德国:16 西班牙:13 瑞典:15 英国:15 美国:R
剧情介绍:
本片的风格属于超现实的幻想喜剧,没有明确的时空背景,只知道故事中人因经济萧条,以吃人肉维生。开肉店的屠夫拥有一栋房子,里面住了几户怪里怪气的“自已人",他们都希望吃到别人身上切下来的鲜肉,若没有新鲜“货源"的话,,他们宁愿牺牲自已人也在所不惜。前马戏班小丑路易本是他们的囊中物,不料屠夫的女儿爱上了他,并助他逃过一劫。
——————————————————————————————————————————————————
喜欢《天使爱美丽》的人一定会喜欢这部电影,热内在《天使爱美丽》中的华丽铺张以及充满灵动的鬼马想象力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已经精彩呈现了,而这部《黑店狂想曲》也是热内鬼马想象力标签的确立之作,标志着其浓烈个人风格的成熟。
“黑店”这个题材总是带给人无限的创作力,而再加上“狂想曲”,创作者就能更加无拘无束,天马行空了,这部影片就是这样一部极具个人特色,同时又不讲道理,不讲逻辑的佳作,充满了法国人特有的夸张与精致的幽默,如果不是后半部份洞穴人的情节处理有些拖沓,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扛起杰作这个大旗。具体上,这部电影的典型“热内式标签”包括:A、色调。油黄的色调与那个油迹斑斑、污浊肮脏的大环境相得印张,在视觉上首先就带给人极大的冲击力,颜色的铺张使用,联系在《天使爱美丽》中那甜美得有些让人发晕的奇特景象,背后隐藏的就是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B、人物设计。在这个上面,首先,热内会设置一个奇特的中心人物,这个人有别于常人,绝对让人一眼难忘,而同时地,他又会创造一堆人出来,这堆不知道算配角还是龙套的人物往往都细腻准确,个性十足,比如这部电影里那个神经质的女人,设计一堆自杀机关却怎么也死不了的;C、对生活的热爱(略带神经质)。这虽然是一部带有黑色电影印记的片子,有时也会觉得可怕,但是却始终洋溢着一种特别的积极态度,没有在黑暗的主题上过多沉迷,而是呈现出一种传统的法国诗意主义的浪漫气质,在某些程度上来讲,这是一种变形的古典主义,将艺术拖下神坛,亲近大众~~
不过,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还是在于其无处不在的律动性,最最最经典的当属屠夫做爱时的那一段流畅剪接,影片在同一时空中自由翱翔,做爱时的震动与钟摆的动荡、油漆工的来回粉刷、老太太打毛线的节奏,女子拉提琴的缓急有序相互对应,以做爱为中心,速度越来越快,每一个人也越来越疯狂,到高潮到来时,这一切集中爆发到HIGH的最高点,然后戛然而止,不带有一点拖泥带水,这一切宛如一场层次分明的交响乐演奏会,在层层推进中达到最精彩处,当一曲终了,观者却还久久沉溺于刚才的节奏无法自拔,这样的观影感受,一个字形容——爽!!!!
PS:此片还值得一提的就是影片开头字幕上的演职人员介绍表的设置,导演鬼才的使用了一个长镜头,将演职人员的名字,采用了生活中的实物展示,特别生动有趣,很适合影视专业的学生去学习。这是后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3:49:14编辑过]
原帖就到58,还没更新哪。帖子里头有不少海报的,大家有兴趣可以去那里看。我这里就把原帖中讲电影的部分集中一下,看着比较方便。
我好像就看过里头的3,4部,大部分都没听说过。不过手头倒是有些提到过电影,打算挑着看看。
片 名: Camille Claudel
译 名: 罗丹的情人
导 演: ( Bruno Nuytten )
主 演: (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 (杰拉尔德·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 Laurent Grévill) ( Alain Cuny) ( Madeleine Robinson) ( Katrine Boorman)
上 映: 1990年03月15日 美国
地 区: 法国
对 白: 法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olby SR
时 长: France:175 min / USA:158
类 型: 传记 剧情
分 级: 西班牙:13 阿根廷:13 智利:14 芬兰:K-8 韩国:18 瑞典:11 英国:PG 美国:R 西德:12 新加坡:NC-16 澳大利亚:M
剧情介绍
卡蜜儿为一天才洋溢之美丽少女,对雕塑有无比热情,与雕塑大师罗丹年龄相差虽大,却无可就药的相恋共同创造许多不朽之艺术作品然而罗丹始终割舍不了对追随许久的情妇的情愫使一向追求完美的卡蜜儿无法忍受,终于趋于毁灭。
————————————————————————————————————————————————
坦白说,看着阿佳妮一遍又一遍在银幕上疯掉是件极其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痛彻心肺,无法呼吸,如果你神经不够坚强,还是劝你少碰这部片子为妙。
这是我归纳的阿佳妮的“疯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另外两部依照时间排序是《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和《着迷》 ),如果说《阿》强调的是一个“疯”字,《着》则强调的是一个“狂”字,而在《罗丹的情人》中,“灭”就成为其精神的核心,这个灭字是在疯狂的基础上进一步毁灭而来,因而也便有了更加具有摧毁性的震撼效果~~看《罗丹的情人》,我脑子里浮现出的第一反应就是元稹在《离思五首·其四》写到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即苍海,大海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她,对于卡蜜尔而言,与罗丹的相知相识相恋便让世间一切变得不再重要,与罗丹的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于她而言,是蜜酒也是毒药,在曾经的沧海远去之后,卡蜜尔站在无水的岸边选择让记忆之海将自己吞没,直至拖向深渊。我最难忘的是其间两个片段,第一是卡蜜尔在火车站送别同学倍感孤独时,抬头看见罗丹在远处眺望,那一刻,卡蜜尔脸上的表情脆弱到让人怜惜,当她张开双手向自己的神跑去时,那个才华横溢,个性如火的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个需要爱的天使,让人(男子)情不自禁产生对她的保护欲,也正如此,她接下来的命运才会如此让人叹息~~第二个镜头,就是她崩溃的标志性场面,在罗丹家下面丢石头的场面,阿佳妮用层次感极强的歇斯底里的演出将这一幕悲剧推向了高潮,当卡蜜尔一边扔石头一边高喊罗丹名字的时候,那个懦弱的男子只是将他贴在阴影中,一言不发,而窗外的卡蜜尔则越来越疯狂,最后抱头仰天长啸罗丹的名字,可以这么说,她那一声长吼之后,我的心被这个女人彻底撕裂,以至于对她最后画展的怪异举动和结尾终老疯人院的凄凉变得麻木,我的神经乃至灵魂在这个时候确实有了脱壳的感觉~~
这是一部拍摄了五年的电影,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为阿佳妮拍了五年的电影,没有阿佳妮就不会有《罗丹的情人》,卡蜜尔的故事也不会如此打动人心。阿佳妮在这部影片中奉献出迄今为止最出色的演技,她将卡蜜尔从少女演到中年,中间层次感极强,将一个执着于爱情和艺术、纤弱与坚强性格并存的天才女子的一生娓娓道来,塑造出她为爱而生、又为爱而灭的感人形象,特别是与罗丹分手后两人的爱欲交缠、及至由爱生恨、由恨导致毁灭的铺陈描写,相当细腻。在这部影片中,已经不能用演员这个词语来形容她,她成了卡蜜尔,她就是一个为爱而生的艺术女神,最难忘片中罗丹为她做脸部雕塑,在弱黄的光线中摩挲她的脸庞的情景,卡蜜尔清纯的眼神中透着深深的忧郁与坚定,那一刻艺术与性(朦胧的)达到完美的统一,成为一种永恒,也是在这一刻,阿佳妮成为所有男人心目中最完美的情人~~~~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毫无救药的爱上卡蜜尔.克劳黛,而她却爱上一个本不该她爱的男人,在她为他幻灭的时候,所有爱她的人的心也碎了~~~
PS1:本片虽然故事让人惊心动魄,但可贵的是,导演没有跟着疯狂,也不用任何新潮视听手法来吓人一跳,故事讲得冷静、稳重、清晰,风格深沉而典雅。另外,片中在细节上颇为用心,片头卡蜜尔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其实已经预告了她的最终命运,阴沉的天空、不可思议的举动、与泥土的亲近,给整部电影定下了基调。黑色,沉重压抑的黑色,喻指着卡米尔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但又背负了一辈子的重。影片采用了低调摄影,大部分戏都发生在晚上,即使是白天,也多处于昏暗中,连主人公的服装也以黑色为主。于是银幕前的我们,也被这无边无际、没有终结的黑色所吞没,融入了女主角那凄惨痛苦的生命中。当卡米尔吃力地抱着一箱沉重的泥土从矿区匆匆走过时,她得忍受着矿工们如同看怪物般的眼神。显然这个场景具有暗示意味:卡蜜尔,——一个女人,侵入了矿区——一片男人的天地,她是“不正常”的。这就是她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在众人,或许可以说是在男权社会的“众人”眼中,她就是一个“怪物”。
PS2:伊莎贝尔·阿佳妮偏爱饰演那种个性复杂混乱的角色,据说和她动荡不幸的童年有关。为了把卡蜜尔·克劳黛的故事搬上银幕,阿佳妮亲自说服了克劳黛的后代,使他们相信片中绝没有中伤女主角和她的哥哥——法国名作家保罗·克劳黛之处;而她自己,据说“在拍摄过程中,几乎濒临疯狂的边缘”。影片为她赢来了第三座恺撒最佳女主角奖杯(她目前一共4次获得恺撒最佳女主角奖)和一个不错的情人(不是罗丹的情人而是阿佳妮的情人)——影片的导演布鲁诺·努伊顿,两人生有一子。
片 名: Irréversible
译 名: 不可逆转 | 不可撤消 | 无可挽回
导 演: ( 加斯帕·诺 Gaspar Noé )
主 演: (莫妮卡·贝鲁奇 Monica Bellucci) (文森特·卡赛尔 Vincent Cassel) ( Albert Dupontel) ( Jo Prestia) ( Philippe Nahon) ( Stéphane Drouot)
上 映: 2003年01月24日 美国 更多地区
地 区: 法国
对 白: 法语 西班牙语 意大利语 英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数字化影院系统(DTS)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时 长: 97 min / Canada:99
类 型: 犯罪 剧情 惊怵
分 级: 秘鲁:18 阿根廷:18 葡萄牙:M/18 巴西:18 冰岛:16 澳大利亚:R 奥地利:18 丹麦:15 芬兰:K-18 法国:-16 德国:18 香港:III 爱尔兰:18 意大利:VM18 日本:R-18 荷兰:16 新西兰:(禁映) 新西兰:R18 挪威:18 新加坡:R(A) 新加坡:R21 韩国:18 西班牙:18 英国:18
剧情介绍(很简单)
一个在毒品中迷幻的男人,为了报复妻子被强暴,展开了一系列的复仇……
————————————————————————————————————————————
多年后再看这部电影,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在那天旋地转的镜头前还是会感到晕眩,这点相对于全片的血腥而言更让我受不了,所以欲看这部电影,借用上面网友“yklydl”的善意提醒:看前千万不要吃东西~~~~
首先可以确认的一点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它决不是拍给普通观众而看的,它既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为了说教,它纯粹就是导演Gaspar Noé拍给自己的试验电影,而这种有些随心所欲的创作风格,在呈现真实直观略带创新的风貌同时,也会显得尺度把握上的过度与失控。影片宣称,时间改变一切,时间的轮回交织着不可躲避的命运,一切似乎早已注定,不可逆转,除去这层隐形的外衣,这部片子真正的主题还是性与暴力,这两点在片中被发挥到了极致。片子开头,在“直肠”酒吧中,疯狂的马高斯与怀疑是强奸自己女人的男子厮打在一起,最终不敌并被扭断手臂,当他即将被对方XX的时候,他的朋友,一向冷静的皮埃尔却突然冲出来用灭火器将那名陌生男子击倒,然后一下两下。。。。二十三下,那名男子的头颅就在灭火钢瓶的重击下一点点变形,这种残暴,这种震撼性,绝非《杀死比尔》里那种喷红墨水可比,不过这还不算完,在这瞠目结舌一幕过后,镜头一转,我们才发现真正的凶手原来就在一边津津有味观看着,简言之,他们杀错人了,而这种绝妙的讽刺无疑让这种残酷更加冷血,但我对导演把这二十三下原封不动呈现的拍摄手法持有意见,有点为了暴力而暴力的感觉~~~不过刚才那些跟后面的地下走廊鸡奸戏比的时候还要差了很多,我看大家提到的都是9分钟的施暴戏,但我看到的,从开头到结尾,一个镜头(如果没看错)应该是15分钟,那么长的时间就是为了让你看一场惨烈无比的鸡奸殴打全过程,受害者当时还怀有身孕,这种暴力突然而且令人发指,虽说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暴力因子,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只要是正常人,就不会不感到怒发冲冠的感觉,对事件本身也对导演(你叫贝鲁奇穿那么性感去走地下通道本身就是诱发犯罪,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导演扮演的是上帝之手的角色)。不过对于这一切没来由的暴力,导演在开头借着一个肥琐的老头口中做出辩解,“没有所谓坏的行为,只有行为本身。”而对这句话的理解,套用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并不存在道德或不道德的书,只有写得好或写得差的书”或许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只是相对而言)。
不过,这依旧还是一部充满张力的电影,而特立独行成了它最佳代名词。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也正因为如此,暴力对于生命的摧残才会显得如此触目惊心,不管你喜不喜欢这样一部影片,一旦看过,记忆便不可撤销~~~~
PS:片中强暴戏过后,那个男人翻身时显现出来的生殖器描写(不是很明显)是电脑PS上去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3:51:09编辑过]
061 独特清新的法式爱情小品——《芳芳》
片 名: Fanfan
译 名: 芳芳 | 留住有情人
导 演: ( 亚历山大·查顿 Alexandre Jardin )
主 演: (苏菲·玛索 Sophie Marceau) (文森·佩雷兹 Vincent Perez) ( Marine Delterme) ( Gérard Séty) ( Bruno Todeschini) ( Arielle Séménoff)
上 映: 1994年02月03日 美国
地 区: 法国
对 白: 法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olby
时 长: 85 min / Germany:89
类 型: 喜剧 爱情
分 级: 冰岛:L 德国:12
剧情介绍:
法国影坛金童玉女文森特.佩雷与苏菲.玛索首度携手主演的爱情文艺小品。导演亚历山大.查顿采用生活化的写实手法来反映时下法国年轻男女玩爱情游戏的心态,故事性不强,但发展还算流畅自然。剧情描述亚历山大初遇芳芳时便感觉到她是他生命中的最爱,但是个性难以捉摸,又没有勇气离开他的现任女友罗荷。他决定继续抗拒芳芳在他内心挑起的欲望,却同时又对芳芳不断献殷勤。芳芳则因在十五岁时双胞胎姐姐自杀而死,从此以双重性格活着,亚历山大的个性令她着迷,于是她采用各种手段来逼他表态。
————————————————————————————————————————————————————
本人一直非常反感暧昧不清纠缠不清的感情处理,但这部《芳芳》却是个例外,能把“闷骚”变得如此清新脱俗又富有魅力与诱惑力,大概也只有法国人才能做到~~
片子开头就很有意思,两个剪影男女口含口香糖的两端,若即若离,每次双唇即将贴近,又转瞬分开,象征着男女主人公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最后那把伸出的剪刀毅然将这份纷扰剪断,独留一声叹息,似乎预示着一个不幸的结局,如果你纠着这样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欣赏这部电影,一定会得到很大乐趣乃至最后的圆满,呵呵~~芳芳大概是全世界男人梦想的情人,她年轻、健康、聪明、美丽又富有魅力,大胆追求爱情是她的座右铭,这样一个接近完美的女孩子如果只能拥有平淡无奇的爱情就是一种浪费,于是芳芳的这段奇特爱情故事看来罕见又在情理之中~~应该说,这是一部关于教人泡妞大全的片子,片中亚历山大追求芳芳所展现出的十八般武艺即使放在13年后的今天看也不会觉得过时,它们串起了整部片子的律动,使得原本有些松散的剧情结构(典型法式风格)跃动起来,充满了青春的味道(爱情的感觉),无论是装模作样跑到别人家的房子里吃浪漫晚餐,还是在片场模仿拿破仑时代的将军与情人,乃至最后单反镜的绝妙创意,所营造出的是一层又一层的海浪,一拨又一波的心跳,层层叠叠直至最后推向高潮,当那面有形或者无形的墙(镜子与心墙)消失的时候,留下的只有无限的感慨,而当嘴唇最终并拢在一起后,片子主题音乐响起,又回到与片头类似的场景中,只不过,这一次没有暧昧没有忧伤,只有恋爱的甜蜜滋味在蔓延~~~~~
PS:苏菲.玛尔索是我最喜欢的4位法国女星之一,排在阿佳妮和贝阿的后面,比诺什的前面,但她的主演作品我只喜欢这部《芳芳》和她的成名作《初吻》,而她惊人的美也只有在这部《芳芳》中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062 孤独,不可逾越的屏障——《德州,巴黎》
片 名: Paris, Texas
译 名: 德州,巴黎 | 德克萨斯的巴黎
导 演: (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
主 演: (哈利·戴恩·斯坦通 Harry Dean Stanton) ( Sam Berry) ( Bernhard Wicki) (迪恩·斯托克威尔 Dean Stockwell) ( Aurore Clément) ( Claresie Mobley)
上 映: 1984年11月09日 美国
地 区: 法国 西德
对 白: 英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单声道(Mono)
时 长: 147
类 型: 剧情
分 级: 澳大利亚:M 冰岛:L 英国:12 澳大利亚:PG 芬兰:S 挪威:12 瑞典:Btl 英国:15 美国:R 阿根廷:13 新加坡:PG 新西兰:R 法国:U 葡萄牙:M/12
剧情介绍:
西德导演维姆.文德斯在美国拍摄的深情动人之作,既具艺术电影的个人风格,在剧情上亦具曲折悬疑的吸引力。
Travis在德州的沙漠里独自行走了好几年,当他回到文明的世界时起初他拒绝说话,即使最关心他的弟弟Walt一再追问,他也三缄其口,不肯透露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沉默着继续从德州到洛杉矶的旅程,车子驶过沙漠。突然 Travis讲了一句“巴黎,德州”,那是德州中部的一处荒芜之地,他父母第一次做爱的地方,也应该是他开始的地方。Travis说。
他们回到Walt家以后,Travis渐渐适应文明的生活,也渐渐学会和儿子Hunter相处。但是他始终不肯透露他和妻子Jane发生了什么事。
从Walt的妻子Ann的口中,Travis得知Jane的下落,于是带儿子开车前往德州,在一家银行门口等待妻子。Jane出现又走了,Travis跟踪她到一栋老旧的建筑前。他来到一个小房间,墙壁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对面,但是对面看不过来。他的妻子在这里从事色情行业。Travis将过去的事娓娓道来,终于让妻子认出是自己:Jane一心想要离开,他则因妒嫉把妻儿锁在车库。半夜醒来发现家里失火,赶忙去车库看,但他们已经走了。这时他心中一片空白,只是漫无目的地跑着,跑着,跑出文明的疆界。
Travis告诉妻子儿子旅馆的住址,让她们母子团聚,自己则悄悄地走了。
——————————————————————————————————————————————————
公路电影与美国西部一直是维姆.文德斯的最爱,而将这两者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就是这部《德州,巴黎》,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德州,巴黎》是公路片与西部片的完美融合。要理解这样一部片子,首先就要从其类型背景出发,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导演的意图所在。公路电影的奥义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一个人行进的路程,确切说,它不凸显起点与终点,只为表现过程,这种过程通常与孤独相伴随,常常会被用来刻意表现现代文明与人类自我的矛盾与冲突,而且随着旅程的深入,主人公/人类会逐渐失去自我;西部片则相对单纯,它以美国西部苍凉景色为背景,常常是表现一个英雄/普通人为了完成某项任务/目的的过程,相对而言,针对性较强,其行进旅程也为这个目的而服务,而当二者相结合之后,两者所要表现的主题都被相应弱化,而产生许多新的东西出来,为结果也为过程,再配合西部荒凉的景色以及德国人/欧洲人看美国的独特视角,《德州,巴黎》注定是一部不平凡的艺术品。
应该说,这是一部安静(有点闷)的电影,也是一部异常美丽的电影,更特别的是,它是一部音乐(吉他)推动情节发展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原声大碟可以称做经典中的经典)。影片开头,画面还未出现,悲伤的吉他SOLO先响起,带来一种独特的忧伤感,随后代替鹰的视角出现的飞行镜头则将西部的荒凉感与神秘感完全呈现,然后,一个黑影,一个看来孤独的黑点出现,那是男主人公Travis,他眼神迷离的行进着,直至轰然倒下,其实影片在这一刻就已经结束了,他的灵魂注定属于这一片荒凉,即使在他后来回到文明的象征LV与HOUSTON,分别体验了兄弟之情,父子之情与夫妻之情,他也不属于自己,不属于任何地方,任何人,他只有回到TEXAS,在这里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归属~~~这是一种孤独的荒凉感,一如那荒凉的西部,每个人都在孤独、迷离与彷徨的漩涡中挣扎,直至最后伤痕累累,却依然无法挣脱这种束缚,一个永远不会断裂的圆圈。
PS:这部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那位路人甲的出现,那段激情的解说完全与影片是断裂的,但听起来却是分外的醒神,可以看作是导演最真实的心声,摘录作结吧:
我把我能说的都说了/即使是被诅咒的莫哈贝沙漠/即使是在更遥远的巴斯托 在亚利桑那的每个山谷/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 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我保证 安全地带将会被完全消灭 会被完全消灭/你们正在去一个不能再回来的地方,航向一个子虚乌有的国家/你们认为安乐的地方 实际上那里并没有安乐/我是个快入土的人了 但我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一点也不奇怪 不要说我没有警告过诸位 我警告过诸君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