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063 轻/重/灵/肉——《布拉格之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片 名: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译 名: 布拉格之恋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沉重浮生 | 布拉格之春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导 演: ( 飞利浦·考夫曼 Philip Kaufman )
主 演: (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Lewis) (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莉娜·奥琳 Lena Olin) ( Derek de Lint) ( Erland Josephson) ( Pavel Landovský)
上 映: 1988年02月05日 美国
地 区: 美国
对 白: 英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立体声(Stereo)
时 长: 171
类 型: 剧情 爱情
分 级: 冰岛:14 加拿大:R 加拿大:R 加拿大:PG 加拿大:18 加拿大:13+ 澳大利亚:M 芬兰:K-16 香港:III 新加坡:R21 西班牙:13 瑞典:15 英国:18 美国:R 西德:16
剧情介绍
故事开始的时间和地点,为1968年的捷克首都布拉格。主人翁是医术精湛的外科医师汤玛斯。对“性”抱着解剖般的探索精神,不轻言允诺,凡事抱着游戏人间的态度。画家萨宾娜是最了解他的情妇,两人对“性”有着同样的态度。后来汤玛斯出外看诊时,碰到生命中唯一让他下允诺的人:特丽莎。因此,他开始游走于“爱情”与“性爱”之间。
————————————————————————————————————————————————
看的碟很多,每次看碟积累下来的情绪虽向像雪花似的,一片一片,但累计下来,却也成了不能承受之轻。The Unberable Lightness of Being,being除了生命的意思外,也可视作存在的个体,而这也是我所关注的核心。米兰昆德拉原著中对政治和性爱的拿捏我不想去讨论什么,这部电影似乎也在有意弱化前者,突出后者,真正吸引我的,还是托马士、萨宾娜、特瑞莎三人彼此间既难舍又难离的复杂关系,他们三人其实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彼此而言,可以没有但不能完全隔离开来,哪怕天各一方,就算自认坚强,但一个小小的动作或是机遇,都可以编织一张无形的大网重新撒下,将网中三人似更紧的束缚.
托马士是女人的主宰,只要他愿意,他想,就没有什么不能得到的女人,但他的个人魅力,在社会变迁的历史洪流中却显得那么渺小与微不足道,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这可能才是昆德拉着重探讨的问题,但本片导演却更看重性与爱的关系,社会的变迁与改变就沦落为这层关系的进化作背景道具而已,起到是催化剂的作用。对于托马士而言,性是Lightness的,它只是欲望的载体,一种表现形式而已,真正让他Unberable的,还是性与爱的结合,原因很简单,他不愿感情代替欲望,成为束缚自己的绊脚石,但当周遭改变的时候,他却不顾一切危险回来寻找爱情,当最后一切归于平静,性与爱成为一体的时候,作者/电影却用一种毁灭性的方式了来结束,或者,他是不希望人们看见一个最终归于平常普通的托马士和特瑞莎吧~~~(我多看几遍也许会更明白)
最后提一下,电影的小提琴配乐是整部影片最出彩的地方之一,充满着挑逗、蠢蠢欲动的暧昧,与片子多个最要场景完美融合;此外,萨宾娜的镜子与帽子,也是点睛之笔的道具,人的欲望就这样刺裸裸呈现出来,还是蛮有意思的。
PS:此片最大的遗憾在于放大主人公活动与欲望,而将原著中对于布拉格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毁灭与蜕变削弱(不过依旧是很好看的一部电影),与之反方向类似的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他将一部本不十分出彩的小说拍出了深度与广度,并加入许多中国文人特有的思考与自我剖析,实乃难能可贵
片 名: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译 名: 布拉格之恋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沉重浮生 | 布拉格之春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导 演: ( 飞利浦·考夫曼 Philip Kaufman )
主 演: (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Lewis) (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莉娜·奥琳 Lena Olin) ( Derek de Lint) ( Erland Josephson) ( Pavel Landovský)
上 映: 1988年02月05日 美国
地 区: 美国
对 白: 英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立体声(Stereo)
时 长: 171
类 型: 剧情 爱情
分 级: 冰岛:14 加拿大:R 加拿大:R 加拿大:PG 加拿大:18 加拿大:13+ 澳大利亚:M 芬兰:K-16 香港:III 新加坡:R21 西班牙:13 瑞典:15 英国:18 美国:R 西德:16
剧情介绍
故事开始的时间和地点,为1968年的捷克首都布拉格。主人翁是医术精湛的外科医师汤玛斯。对“性”抱着解剖般的探索精神,不轻言允诺,凡事抱着游戏人间的态度。画家萨宾娜是最了解他的情妇,两人对“性”有着同样的态度。后来汤玛斯出外看诊时,碰到生命中唯一让他下允诺的人:特丽莎。因此,他开始游走于“爱情”与“性爱”之间。
————————————————————————————————————————————————
看的碟很多,每次看碟积累下来的情绪虽向像雪花似的,一片一片,但累计下来,却也成了不能承受之轻。The Unberable Lightness of Being,being除了生命的意思外,也可视作存在的个体,而这也是我所关注的核心。米兰昆德拉原著中对政治和性爱的拿捏我不想去讨论什么,这部电影似乎也在有意弱化前者,突出后者,真正吸引我的,还是托马士、萨宾娜、特瑞莎三人彼此间既难舍又难离的复杂关系,他们三人其实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彼此而言,可以没有但不能完全隔离开来,哪怕天各一方,就算自认坚强,但一个小小的动作或是机遇,都可以编织一张无形的大网重新撒下,将网中三人似更紧的束缚.
托马士是女人的主宰,只要他愿意,他想,就没有什么不能得到的女人,但他的个人魅力,在社会变迁的历史洪流中却显得那么渺小与微不足道,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这可能才是昆德拉着重探讨的问题,但本片导演却更看重性与爱的关系,社会的变迁与改变就沦落为这层关系的进化作背景道具而已,起到是催化剂的作用。对于托马士而言,性是Lightness的,它只是欲望的载体,一种表现形式而已,真正让他Unberable的,还是性与爱的结合,原因很简单,他不愿感情代替欲望,成为束缚自己的绊脚石,但当周遭改变的时候,他却不顾一切危险回来寻找爱情,当最后一切归于平静,性与爱成为一体的时候,作者/电影却用一种毁灭性的方式了来结束,或者,他是不希望人们看见一个最终归于平常普通的托马士和特瑞莎吧~~~(我多看几遍也许会更明白)
最后提一下,电影的小提琴配乐是整部影片最出彩的地方之一,充满着挑逗、蠢蠢欲动的暧昧,与片子多个最要场景完美融合;此外,萨宾娜的镜子与帽子,也是点睛之笔的道具,人的欲望就这样刺裸裸呈现出来,还是蛮有意思的。
PS:此片最大的遗憾在于放大主人公活动与欲望,而将原著中对于布拉格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毁灭与蜕变削弱(不过依旧是很好看的一部电影),与之反方向类似的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他将一部本不十分出彩的小说拍出了深度与广度,并加入许多中国文人特有的思考与自我剖析,实乃难能可贵
064 只有被杀死的欲望能救得了他——《索多玛120天》
片 名: 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译 名: 索多玛120天 | 萨罗
导 演: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 )
主 演: ( Paolo Bonacelli) ( Giorgio Cataldi) ( Umberto Paolo Quintavalle) ( Aldo Valletti) ( Caterina Boratto) ( Elsa De Giorgi)
上 映: 1977年10月03日 美国
地 区: 意大利 法国
对 白: 意大利语 法语 德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单声道(Mono)
时 长: 116 min / Argentina:112 min / USA:115
类 型: 剧情 恐怖 战争
分 级: 西德:18 瑞典:15 西德:(禁映) 西班牙:18 芬兰:K-18 芬兰:(禁映) 意大利:VM18 澳大利亚:R 澳大利亚:(禁映) 德国:18 意大利:(禁映) 阿根廷:18 加拿大:18+ 加拿大:R 法国:-16 荷兰:16 新西兰:(禁映) 新西兰:R18 葡萄牙:M/18 瑞典:15 英国:禁映 英国:18 法国:X 挪威:18 挪威:(禁映)
剧情介绍:
四个主掌政治社会体制的权势人物共谋,逮捕了十八位少男少女,在乡间城堡内进行匪夷所思的强迫性交与虐杀,好让主人们兴奋起来。帕索里尼将萨德侯爵的名着和当代极权主义挂勾,用露骨的色情想像诠释极权暴行,一面世即引起广泛争议。题材虽如此惊世骇俗,大胆的集体全裸场面,毫不回避的性倒错景观,全片却画面对称、构图典雅、美术雕琢,甚至结构也井然仿自但丁《神曲》,如一幅无懈可击的古典派绘画。
——————————————————————————————————————————————
这部片子吓坏了很多人,以至于到现在也是全球禁映,但不同于《困惑的浪漫》《古罗马帝国艳情史》和豚鼠系列那种低级的BT,《索多玛120天》其实非常严肃,它带有一种极端的警示寓言性质,是帕索里尼最为结构严谨的作品,它的整个世界犹如数学公式般严密组织,如几何学般巧妙平衡,每件事物都被赋予精确作用和意义,而其考究的构图与摄影,则同维斯康蒂一样,具有一种古典主义之美,因而片中的疯狂与毁灭也就有了一种讽刺的味道,它并不是刻意将停留点落在对性压抑带来的暴力终结之上(其极点正是人类最丑恶的现象之一—纳粹主义),而是探讨这种极致的暴力在当今社会中(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以什么样的形式延续下去~~~
对于这点,帕索里尼曾经这样说过,“惊世骇俗的行为本身,便是暗示一种公开的惩罚,而惊世骇俗的创作行为的价值,不存在于一件作品的形式或内容里头,而是在于这件作品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创作者本身造成反弹?”因此,当普通观者怀着好奇猎奇的心理去观看本片,必将造成伤害,而影片表面过于血腥变态的镜头则会阻止大部分人对它的理解,而对导演产生愤恨甚至是报复的念头,帕索里尼的死亡看样子就无法避免了,但对于帕索里尼而言,普通观者的愤恨并不能对他产生什么动摇,他拍这部影片的目的,就在于向那个自视为优秀上层阶级的思想捅刀子,他们实际上也比其他阶层更为惶恐的在银幕上见证了自己的“毁灭”。冥冥之中,帕索里尼仿佛已经预见了自己死期将至,这位一生都在不断挑战既存体制、文化以及政治的勇士最后也如同电影结局那样,与他所唾弃的那个阶层一同步入地狱,而对于今天普通的我们而言,这部电影只是一个疯狂的梦,一个混乱却又充满细节的噩梦~~~
PS:影片被严格分成几个章节,代表不同行为的范围,同时也预示着向地狱层层推进类似漩涡的循环,这其实是一种阶级的电影语言,在反映作者/导演意识形态的同时,也把影片变成一本精心设计的论文答卷~~~~~
065 真实的浪漫——《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余晖时》
片 名: Before Sunrise
译 名: 日出之前 | 爱在黎明破晓时 | 情留半天
导 演: ( 理查德·林克莱特 Richard Linklater )
主 演: (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朱莉·黛勒比 Julie Delpy) ( Andrea Eckert) ( Hanno Pöschl) ( Karl Bruckschwaiger) ( Tex Rubinowitz)
上 映: 1995年01月27日 美国
地 区: 美国 奥地利 瑞士
对 白: 英语 德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olby
时 长: 105
类 型: 剧情 爱情
分 级: 澳大利亚:M 荷兰:AL 阿根廷:13 芬兰:S 德国:6 葡萄牙:M/12 新加坡:NC-16 西班牙:T 瑞典:Btl 英国:15 美国:R 冰岛:L 葡萄牙:M/6
爱在黎明破晓前剧情介绍:
两位旅人,从素不相识到眼光交融,如同旧时的王子和他的灰姑娘,本只有一夜的宿命却因为他的大胆邀约,她的欣然允答得以了延续,而这样的延续却是何等的短暂。如果说她是火车上最美的回眸,那么他就是火车最绚丽的驿站。
仿佛是命运的捉弄,她在他的驿站下车逗留,可是他和她都知道彼此都不可能是自己的终点。他们唯一期待的就是明日不要到来。
他们说,感情不一定要天长地久。两情相悦,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们说“所谓爱无非是缺乏独处能力者的逃避罢了。”;他们彼此承诺着,要让这短暂的爱情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回忆;他们盟誓不宣:“明日分手,今生永不再见”……
维也纳的夜晚因为他们而分外妖娆,他们彼此说笑着,寻觅着。
穿过无尽的街道,他们携手窥看眼底的迷离,他们在无人的招贴画前驻立,斑驳的色调里隐约看见逃离的人影。她说时光短暂,正如画里飘乎的人影,他不说话。然而明天还是降临了,悄然无息的降临在拂晓的,空旷的街道上。多瑙河畔泛着离别的愁绪,这水样的清愁幻化成广场上惆怅的巴赫练习曲……他们心里都清楚:到了分手的时候了,然而就在那样的瞬间,他们的心疑惑了,动摇了:真的就再不相认了么?
于是,时光隧道又再度回转了,镜头摇过他和她曾经的所在,笑容招展在风里,日子凝固在泛黄的记忆里。人生苦短,回忆深长……
本片在1995年柏林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
++++++++++++++++++++++++++++++++++++++++++++++++++++++++++++++++++++++++++++++++++++++
片 名: Before Sunset
译 名: 日落之前 | 日落巴黎 | 爱在日落余晖时 | 情留相逢时
导 演: ( 理查德·林克莱特 Richard Linklater )
主 演: (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朱莉·黛勒比 Julie Delpy) (维隆·多布切夫 Vernon Dobtcheff) ( Louise Lemoine Torres) ( Rodolphe Pauly) ( Mariane Plasteig)
上 映: 2004年04月03日 美国
地 区: 美国
对 白: 英语 法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数字化影院系统(DTS)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SDDS
时 长: 77
类 型: 喜剧 剧情 爱情
分 级: 西班牙:13 阿根廷:Atp 澳大利亚:M 巴西:12 智利:TE 捷克:U 芬兰:S 德国:o.Al. 爱尔兰:15 荷兰:AL 挪威:A 菲律宾:PG-13 葡萄牙:M/12 新加坡:NC-16 瑞士:10 瑞士:10 瑞士:12 瑞士:14 英国:15 美国:R 加拿大:14A 冰岛:L
爱在日落余晖时剧情介绍:
这是1995年的名作《日出之前》(Before Sunrise,又译:爱在黎明破晓时/情留半天)的续篇。
诗人导演理查德·林克雷特让美国青年杰西和法国姑娘塞琳娜在九年后的巴黎重逢。杰西是来作宣传的作家,塞琳娜跑去参加他的读者见面会。两人决定在巴黎共度一个下午, 他们在巴黎的街道、公园和咖啡馆闲晃、聊天。上一部里两个少年都是人在旅途,他们谈论的是年轻人的话题:爱情、友谊、 生命、死亡。现在站到了青春的尾巴上,他们又将说些什么?
——————————————————————————————————————————————
这两部相隔9年之久的影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时间的历练让观者伴随着主人公共同度过了9年的时光,9年煎熬的时光,很庆幸的是《爱在日落余晖时》没有重蹈续集大多狗尾续貂的宿命,没有辜负观者长时间的等待,为这段清新的爱情故事增添了许多别样的光彩与回味~~
爱情片我就喜欢看这种电影,没有那么多的刻意戏剧化(甚至没有完整情节),有的只是平实生活下涌动的情愫,这种感觉的存在比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更加直透人们内心,也更经得起时间长河的历练。如果说第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两位主人公只是谈了一天的问题后发现对方竟然与自己如此合拍,大有相逢恨晚的纯粹情动话,《爱在日落余晖时》则要显得沉稳与世故许多,两个人因为种种意外没能在九年前牵手到底的遗憾贯穿影片始终,这种遗憾于很多人身上都存在过,经历过,因此这份心痛的感觉我能感同身受,也正因为如此,女主人公最后的爆发,才会让戏剧化不显得那么电影化,而是更加真实化,影片结尾是个开放式的结局,两个人最终能否走到一起,如果你看过,我相信大家心底的答案会是同一的~~~
回到影片上,因为导演、演员、编剧的同一性,才使得这部爱情经典没有被续集所糟蹋,真正做到了统一一体化,只是这份等待,太过漫长。导演林克莱特是好莱坞新锐导演中颇具独立精神的一位,以擅长把握和展现青年人的心态著称,而其最著名的特色就是“具有鲜活时代感的对话”,这两部影片便是这种风格的最典型代表。第一部的两位主人公谈的是爱情、理想、友谊、生命、死亡(这个尤其让我震撼),虽也有年轻人特有的肤浅感,但却真实独特而深入,有着一种鲜活跃动的生命力~~到了第二部,两个人则聊得更多是情感上的东西(彼此间)以及现实问题(家庭、社会问题、国际问题、环境污染等等),其中情感问题,特别是9年前的那次错失对彼此一生的影响是主要的,两人的情感纠葛让人扼腕长叹,而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心理也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展露无遗,细腻而感人。不过如果导演只是依靠谈话(剧本)想能托起一部电影的话也是远远不够的,除却声音上预言,导演还运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1、催化剂。风光迤逦的维也纳和温馨浪漫的巴黎街景既是两人爱情发生的背景,也是推动两人情感发展的催化剂,在那么漂亮的背景下,想不浪漫一下都难;2、感情红线。声音是有声的线索,而细节就成了无声的线索,导演在细节处理上做得十分成功,比如第一部在唱片室内,伴随着留声机音乐的宛转响起,两个其实已经暗生情愫的年轻人完成了第一次爱的表示,狭小的空间内,他们总是在对方没有注意自己的时候偷偷注视对方,长达三分钟的时间内,双方不止十来次偷偷打探,但二人的目光始终没有对接上,每次都是差点对接上的时候“偶然”转移,其实彼此心里面都十分明白,充满了一种东方式的含蓄与幽默,而到了第二部结尾处,无论是女孩的琴声与歌声还是CD机的歌曲声中,两人的目光始终紧接在一起,从未回避过,这不但符合不同时间人物的心理特点,也是情节发展的必然,这一切都自然而真实,每个人都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曾经的爱情影子,可以说,这样的处理,无声胜有声(特指言语);3、时间的痕迹。这其中最典型的还是彼此看待事物的变化,9年前,女孩阳光,男孩悲观,男孩不想承担过多,女孩则总在偷偷看着男孩,在爱情上也是占据主动的地位;九年后,男人成熟,女人激进,女人看世界尤其悲观,对待爱情也不愿相信过多,此时的两人行进路程中,男人总是在偷偷打量着女人,这次是他在情感方面扮演主动的角色,一前一后相互对应,看似有趣,实则令人感慨与回味。此外还有第一部吃晚饭时,两人借假装打手机方式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东爱》中也有)等等,需要自己去细细品味与慢慢发掘。一部能够让人不断回味与发现的作品才是经典,这两部影片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堪称完美~~~~
PS:理查德·林克莱特 Richard Linklater不是一个高产的电影人,但其作品部部可堪称优秀,像《半梦半醒的人生》《摇滚校园》和《黑暗扫描仪》我都非常喜欢,碍于自己只推荐72部电影的篇幅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片 名: Before Sunrise
译 名: 日出之前 | 爱在黎明破晓时 | 情留半天
导 演: ( 理查德·林克莱特 Richard Linklater )
主 演: (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朱莉·黛勒比 Julie Delpy) ( Andrea Eckert) ( Hanno Pöschl) ( Karl Bruckschwaiger) ( Tex Rubinowitz)
上 映: 1995年01月27日 美国
地 区: 美国 奥地利 瑞士
对 白: 英语 德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olby
时 长: 105
类 型: 剧情 爱情
分 级: 澳大利亚:M 荷兰:AL 阿根廷:13 芬兰:S 德国:6 葡萄牙:M/12 新加坡:NC-16 西班牙:T 瑞典:Btl 英国:15 美国:R 冰岛:L 葡萄牙:M/6
爱在黎明破晓前剧情介绍:
两位旅人,从素不相识到眼光交融,如同旧时的王子和他的灰姑娘,本只有一夜的宿命却因为他的大胆邀约,她的欣然允答得以了延续,而这样的延续却是何等的短暂。如果说她是火车上最美的回眸,那么他就是火车最绚丽的驿站。
仿佛是命运的捉弄,她在他的驿站下车逗留,可是他和她都知道彼此都不可能是自己的终点。他们唯一期待的就是明日不要到来。
他们说,感情不一定要天长地久。两情相悦,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们说“所谓爱无非是缺乏独处能力者的逃避罢了。”;他们彼此承诺着,要让这短暂的爱情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回忆;他们盟誓不宣:“明日分手,今生永不再见”……
维也纳的夜晚因为他们而分外妖娆,他们彼此说笑着,寻觅着。
穿过无尽的街道,他们携手窥看眼底的迷离,他们在无人的招贴画前驻立,斑驳的色调里隐约看见逃离的人影。她说时光短暂,正如画里飘乎的人影,他不说话。然而明天还是降临了,悄然无息的降临在拂晓的,空旷的街道上。多瑙河畔泛着离别的愁绪,这水样的清愁幻化成广场上惆怅的巴赫练习曲……他们心里都清楚:到了分手的时候了,然而就在那样的瞬间,他们的心疑惑了,动摇了:真的就再不相认了么?
于是,时光隧道又再度回转了,镜头摇过他和她曾经的所在,笑容招展在风里,日子凝固在泛黄的记忆里。人生苦短,回忆深长……
本片在1995年柏林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
++++++++++++++++++++++++++++++++++++++++++++++++++++++++++++++++++++++++++++++++++++++
片 名: Before Sunset
译 名: 日落之前 | 日落巴黎 | 爱在日落余晖时 | 情留相逢时
导 演: ( 理查德·林克莱特 Richard Linklater )
主 演: (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朱莉·黛勒比 Julie Delpy) (维隆·多布切夫 Vernon Dobtcheff) ( Louise Lemoine Torres) ( Rodolphe Pauly) ( Mariane Plasteig)
上 映: 2004年04月03日 美国
地 区: 美国
对 白: 英语 法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数字化影院系统(DTS)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SDDS
时 长: 77
类 型: 喜剧 剧情 爱情
分 级: 西班牙:13 阿根廷:Atp 澳大利亚:M 巴西:12 智利:TE 捷克:U 芬兰:S 德国:o.Al. 爱尔兰:15 荷兰:AL 挪威:A 菲律宾:PG-13 葡萄牙:M/12 新加坡:NC-16 瑞士:10 瑞士:10 瑞士:12 瑞士:14 英国:15 美国:R 加拿大:14A 冰岛:L
爱在日落余晖时剧情介绍:
这是1995年的名作《日出之前》(Before Sunrise,又译:爱在黎明破晓时/情留半天)的续篇。
诗人导演理查德·林克雷特让美国青年杰西和法国姑娘塞琳娜在九年后的巴黎重逢。杰西是来作宣传的作家,塞琳娜跑去参加他的读者见面会。两人决定在巴黎共度一个下午, 他们在巴黎的街道、公园和咖啡馆闲晃、聊天。上一部里两个少年都是人在旅途,他们谈论的是年轻人的话题:爱情、友谊、 生命、死亡。现在站到了青春的尾巴上,他们又将说些什么?
——————————————————————————————————————————————
这两部相隔9年之久的影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时间的历练让观者伴随着主人公共同度过了9年的时光,9年煎熬的时光,很庆幸的是《爱在日落余晖时》没有重蹈续集大多狗尾续貂的宿命,没有辜负观者长时间的等待,为这段清新的爱情故事增添了许多别样的光彩与回味~~
爱情片我就喜欢看这种电影,没有那么多的刻意戏剧化(甚至没有完整情节),有的只是平实生活下涌动的情愫,这种感觉的存在比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更加直透人们内心,也更经得起时间长河的历练。如果说第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两位主人公只是谈了一天的问题后发现对方竟然与自己如此合拍,大有相逢恨晚的纯粹情动话,《爱在日落余晖时》则要显得沉稳与世故许多,两个人因为种种意外没能在九年前牵手到底的遗憾贯穿影片始终,这种遗憾于很多人身上都存在过,经历过,因此这份心痛的感觉我能感同身受,也正因为如此,女主人公最后的爆发,才会让戏剧化不显得那么电影化,而是更加真实化,影片结尾是个开放式的结局,两个人最终能否走到一起,如果你看过,我相信大家心底的答案会是同一的~~~
回到影片上,因为导演、演员、编剧的同一性,才使得这部爱情经典没有被续集所糟蹋,真正做到了统一一体化,只是这份等待,太过漫长。导演林克莱特是好莱坞新锐导演中颇具独立精神的一位,以擅长把握和展现青年人的心态著称,而其最著名的特色就是“具有鲜活时代感的对话”,这两部影片便是这种风格的最典型代表。第一部的两位主人公谈的是爱情、理想、友谊、生命、死亡(这个尤其让我震撼),虽也有年轻人特有的肤浅感,但却真实独特而深入,有着一种鲜活跃动的生命力~~到了第二部,两个人则聊得更多是情感上的东西(彼此间)以及现实问题(家庭、社会问题、国际问题、环境污染等等),其中情感问题,特别是9年前的那次错失对彼此一生的影响是主要的,两人的情感纠葛让人扼腕长叹,而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心理也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展露无遗,细腻而感人。不过如果导演只是依靠谈话(剧本)想能托起一部电影的话也是远远不够的,除却声音上预言,导演还运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1、催化剂。风光迤逦的维也纳和温馨浪漫的巴黎街景既是两人爱情发生的背景,也是推动两人情感发展的催化剂,在那么漂亮的背景下,想不浪漫一下都难;2、感情红线。声音是有声的线索,而细节就成了无声的线索,导演在细节处理上做得十分成功,比如第一部在唱片室内,伴随着留声机音乐的宛转响起,两个其实已经暗生情愫的年轻人完成了第一次爱的表示,狭小的空间内,他们总是在对方没有注意自己的时候偷偷注视对方,长达三分钟的时间内,双方不止十来次偷偷打探,但二人的目光始终没有对接上,每次都是差点对接上的时候“偶然”转移,其实彼此心里面都十分明白,充满了一种东方式的含蓄与幽默,而到了第二部结尾处,无论是女孩的琴声与歌声还是CD机的歌曲声中,两人的目光始终紧接在一起,从未回避过,这不但符合不同时间人物的心理特点,也是情节发展的必然,这一切都自然而真实,每个人都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曾经的爱情影子,可以说,这样的处理,无声胜有声(特指言语);3、时间的痕迹。这其中最典型的还是彼此看待事物的变化,9年前,女孩阳光,男孩悲观,男孩不想承担过多,女孩则总在偷偷看着男孩,在爱情上也是占据主动的地位;九年后,男人成熟,女人激进,女人看世界尤其悲观,对待爱情也不愿相信过多,此时的两人行进路程中,男人总是在偷偷打量着女人,这次是他在情感方面扮演主动的角色,一前一后相互对应,看似有趣,实则令人感慨与回味。此外还有第一部吃晚饭时,两人借假装打手机方式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东爱》中也有)等等,需要自己去细细品味与慢慢发掘。一部能够让人不断回味与发现的作品才是经典,这两部影片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堪称完美~~~~
PS:理查德·林克莱特 Richard Linklater不是一个高产的电影人,但其作品部部可堪称优秀,像《半梦半醒的人生》《摇滚校园》和《黑暗扫描仪》我都非常喜欢,碍于自己只推荐72部电影的篇幅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多谢lz,奖励了。
collected IN JH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11:23:15编辑过]
收藏了,多谢LZ。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
ADVERTISEMENT
Hot Deals
All DealsMadewell 黑色星期五大促:额外5折优惠
Kerastase全场黑五大促:享20%折扣加赠礼
NEOSTRATA 黑色星期五护肤热卖,低至6折+赠礼
Crocs 儿童鞋款黑五/网购星期一特卖额外立减20%
Wayfair黑色星期五卧室家具特卖高达65%折扣
升级您的猫咪护理,享受40%折扣的SMARTELF自动猫砂盒
黑色星期五特惠:VNOX 男士灵感编织皮革手链仅售 $9.59!
Urban Outfitters全场促销额外四折优惠
Saks Bao Bao Issey Miyake包包促销:赚$75礼品卡
Uniqlo x JW Anderson 秋冬系列限时选购
Nordstrom Rack清仓时尚特卖 – 额外享40%折扣
J.Crew Factory黑五特卖:低至3折+$50立减$10
全新发布:Uniqlo x Kaws+Warhol 低至 $19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