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7 1/2的《东方红》
1,Eyes Without a Face/无脸的双眼(1969) 被忽视的法国“新浪潮”导演Geoges Franju作品。恐怖片表象,关于“身份”(identity)的寓言——“脸”即身份辨识的依据。与他纪录片《兽之血》(Blood of Beasts,1949)一样,易给观者创伤的残忍影像。而镜头只是客观超然纪录,直接真相最为重要,无论美丑——这是导演始终坚持的。 2,Wallace & Gromit:The Curse of the Were-Rabbit(2005) 卡通片,以传统手工方式的“静桢动画”(stop motion animation)而非电脑作成。Wallace和他的聪明小狗Gromit保护小镇“Giant Vegetable Competition”的胜利成果,与大怪物“Were-Rabbit”和野心勃勃的Victor斗争,最后赢得美人芳心。 前排坐了一群唧唧呱呱的男孩,笑得前仰后合;旁边有个小小男孩,不断奶声奶气对爸爸问这问那;后面的大人观众,也笑得酣畅淋漓。结尾一些毛茸茸的小兔子在字幕为背景的银幕上飘来飘去,有不本分的双双对对开始亲吻——导演定是猜到没耐心的小朋友早撤出影院,才在片尾安排出“少儿不宜”镜头,特别馈赠给成人观众…… 3,Two for the Money(2005) 好莱坞烂片。若非因编辑小姐命令,根本不会去看;若无有老流氓Al Pacino,会更加乏味。 4,Eagles:Hell Freezes Over 周六,请朋友L、Y、M及H家中吃饭看电影。我收藏的D版之一,Eagles乐队某场演唱会。电影学院时期,每周一至三晚学校放映厅放中外电影。电影前有音乐垫场,有时是王菲。然后颇放了一段时间Eagles。他们几首著名歌曲,如Hotel California,都听得烂熟。Y感叹了美国流行男歌手音域之宽阔。我依然认为那长发鼓手魅力十足。一群中年男人,还有Rolling Stone那些老头儿,Bob Dylan这老妖精,都还唱唱跳跳,有蛊惑力。中国的老歌手们,若能坚持到那把年纪,实属不易。无论如何,罗大佑是个积极的例子。崔健也在努力。 5,火焰之舞/Feet of Flames 多年前购得。爱尔兰踢踏舞,1998年英国海德公园现场,2万5千名观众。舞王Michael Flatley,号称拥有“一分钟踢三十五下”的金氏世界纪录。从前在Iowa的剧场Hancher,曾看过爱尔兰著名舞蹈团River Dance演出。场面热烈壮观,舞蹈技巧精彩绝伦,编排、布景、灯光都独具匠心。是那一年看过的最好演出。 6,摇滚中国乐势力(窦唯·张楚·何勇·唐朝乐队,1994年香港红勘体育馆演出实况) 不知是第多少次重看此DVD了。窦唯丹凤眼平头,斜眼横吹笛。左手无名指上还有结婚戒指。片尾字幕,摄影有高原。张楚老实巴交的学生娃模样,乖乖坐在高凳上唱:“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他的音乐适合在录音棚里安静地唱,一个人安静欣赏,不适合此种热闹场合。何勇的刚好相反,台上挥洒自如,有煽动力,音乐也狂野外向,适合演出现场。仍旧喜欢《钟鼓楼》,依然欣赏何父的淡定泰然。海魂衫和“红领巾”,当年的轻狂少年……偶与何勇在MSN闲聊几句,又似乎不知从何说起。10年间,沧海桑田。 当年我们学“唐朝”用“山东话”唱“吃一口梦做的晚餐,让它在胃里化成血……黄沙漫天,苍日青岚”……将那些长发壮汉的画片贴在宿舍墙上。1995年,张炬去世,永远停在25岁。 7,赖声川《乱民全讲》 今夏回国收获之一。赖声川一直在思考。语言,沟通,民主概念,社会不公,政客伎俩,媒体共谋,台湾身份,精神分析,生存空间与精神空间的恶化,都市人群的压抑、被异化……嬉笑怒骂,笑里藏针。融合赖声川熟稔的西方现代戏剧元素,空间布局、背景设计都花了心思。而且,他的表演工作坊后继有人,年轻演员表演精彩。 赖声川曾去电影学院和北大与学生交流。为人和善宽厚,笃信佛教。但非消极避世,针砭时弊,敏锐犀利。朋友Y看完曰,以为台湾只有商业文化,如今要高看一眼,有此等能人——自然,我还未来得及向他介绍侯孝贤、杨德昌电影。 7 1/2,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 我们的title character。1964年,周总理亲自督导之下制成,给伟大领袖拍马的巨作。尽管看来夸张可笑,但制作精良,叹为观止。不到一个世纪,历史竟又轮回,当年“旧社会”的大部分“黑暗”状况,卷土重来……人们隔开40年(1964年),看80年前的历史,有戏谑的快感和幻灭的惘然。 当年上一法国教授的“亚洲文学”课,提供此片来放。《东方红》,恢弘交响乐响起,很感性的女教授击节赞叹:很有西方古典音乐风范……但这音乐只是符号,象征人们的trauma,某个时代的噩梦,或被意识形态妖魔化,或被商业势力消解和娱乐……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某处某栋教学楼的走廊,回响着气势磅礴的《东方红》——这场景,很后现代…… 第一张VCD结束,众人不敌“审美疲劳”,放弃。 |
父辈的往复与灾难的未决——关于应亮电影《背鸭子的男孩》和《另一半》
天使之湾
死亡之舞——关于《僵尸新娘》(Tim Burton’s Corpse Bride)
(写于2005年10月) |
有人开玩笑说,9月美国电影的主题是“阴阳界”——瞧,不但有类似《人鬼情未了》的《宛若天堂》,“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又带来他的动画片《僵尸新娘》。因是非周末的下午场,影院里人烟稀少。偶能听见前排一对年轻人的笑声。我呢,忍受着千篇一律的伯顿电影风格和空洞俗套的情节,抑制着对那位自作聪明的菜绿色蛆虫的恶心……才77分钟,对我竟已显单薄冗长。出门时头疼,不知是因影厅空气流通不畅还是潜意识里对电影的抗议——状况一如当年看完《纽约黑帮》时。 但不意味着其他观众与我同感,票房可证。这部华纳兄弟公司发行的影片自9月23日起在全美上映,如今,它已自首周票房排行榜第23位平步青云,跃升至第2位,两周累计票房近2000万美元。这样一反常规的“先抑后扬”状态,自是影迷以口相传鼎力支持的结果,大约还有父母因误解消除(影片并非如片名和预告片暗示的那样令人毛骨悚然),对少年儿童观众解除禁令之功。 两个多月前,蒂姆·伯顿导演、强尼·德普(Johnny Depp)主演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获票房成功,使得制片公司高层喜笑颜开,给伯顿一定的自由度自不必说,对向来不怎么待见的强尼都另眼相待。但伯顿在《查理》一片中所花的心思无法与他对《僵尸新娘》的青眼有加相提并论——用心到将自己的名字都放在片名中。 乌克兰版“化蝶” 偏执的蒂姆·伯顿仍不舍弃自己想像中的阴暗王国,及对哥特式故事的本能迷恋。《僵尸新娘》是甜美怅惘的浪漫爱情童话,却伴着怪诞、恐怖、阴暗和孤寂;有情节剧、歌舞喜剧的影子,亦有德国表现主义幻景;将16世纪乌克兰的犹太民间故事移植到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加以想像和夸张,成为一锅后现代杂烩。 在等级阶层观念森严、陈腐压抑的维多利亚时期,暴发户的儿子、内向笨拙的维克托(Victor),与没落贵族的女儿、羞怯温婉的维多利亚(Victoria)成为双方父母丑陋的金钱/社会阶层交易的牺牲品,被套入包办婚姻。好在两人竟一见钟情。可惜维克托在演练婚礼誓词时毛手毛脚,还不小心以蜡烛烧着了未来岳母的裙子……于是他沮丧地独自跑进森林(童话爱好者明白:千万不要随便去森林。这也是伯顿电影中惯用的伎俩),将结婚戒指挂在一枯枝,对着练习求婚,谁知这竟不是树枝,是僵尸新娘艾米莉(Emily)的手指。 这位僵尸美人因婚礼前夕被杀害,失去幸福机会,如今灵魂被维克托求婚打动苏醒,自墓中走出——这可是位比维多利亚更美丽性感的新娘。冰蓝色的脸庞衣饰,有赵薇望尘莫及的生动大眼睛和令舒淇自惭形秽的丰满嘴唇,婚纱有些褴褛,但仍飘逸美丽,可惜胳膊腿儿部分皮肤腐烂,露出骨头,但丰满胸脯奇迹般完好无损。脸颊一边有腐烂的洞,可见雪白牙齿,竟也是唯美的。除了刚亮相时在诡异气氛烘托下惊吓了维克托和观众,后来艾米莉证明自己比活着的乏味人们更活泼可爱,也是这三角恋情中最充满激情和敏感的一个,成为被同情对象而非恐怖尸体,也因为爱甘愿放弃和牺牲而无私高贵。 如《剪刀手爱德华》一样,又是以离奇方式讲述的无奈爱情,只是此处留下个苦乐参半的结局。一个伤心灵魂孤独离去,幻化成无数蝴蝶——这个乌克兰版的“化蝶”故事,可比中国版的更绝望感伤。 极乐世界 在《僵尸新娘》中,有关于人间和阴间的有趣对比,体现伯顿逆反常理的鲜明态度。人间,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贵族虚伪傲慢,教士苛刻无情,社会冷漠沉闷,生活刻板枯燥,连天空都是单调阴森的灰色和暗淡蓝色,人们有着苍白脸色,更不必说维多利亚家压抑的大宅,及墙上挂的近乎黑白色奇形怪状的祖先画像。 阴间却是更有活力和趣味的极乐世界,度假胜地,没有贫/富/分/化和阶/层高下,世界大同,万物平/等。亡灵们热情善良,精力充沛。在导演想像中,它们24小时都在开party,有气氛沸腾酒吧,舞会,枯骨组成乐队和骷髅舞者。维克托得到在窒息灰暗世界中从未有过的自/由,却只能在两个世界和两个新娘间左右为难(但影片表现出的结果则是维克托更向往人世和他的阳间新娘,对阴间感情未表现充分,以恐惧逃离为主)。在地下世界,色彩也绚烂活跃起来,如人们在街上看到的喧闹的万圣节游/行。如此轻蔑辛辣反讽,是伯顿风格。 如今几乎所有动画片看起来都是迪斯尼路子,明亮鲜艳的视觉狂欢,独《僵尸新娘》灰暗阴冷,古旧诡异,如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小说。其铁灰色调、夸张造型、恐怖影像及一贯的魔幻元素,不是常见的儿童动画片路数——实际上伯顿对爱情的诠释及与死亡的嬉戏也不是孩子可理解的,这是部成人童话。 影片充斥惊世骇俗荒诞不经的表现主义影像奇观,如阴森树林中的乌鸦,跳舞的骷髅骨架,没有身体只有头颅的服务生领班,绿蛆虫蠕动出艾米莉眼窝,黑蜘蛛吐丝给维克托缝制结婚礼服,眼球掉进汤碗……一个人间老寡妇甚至与她吸烟斗的、成为一堆骨架的丈夫惊喜相认,后者从眼窝吐出个个心形烟圈儿……因此片为静桢木偶动画,非电脑制作,各种不同形状、尺寸的人物由不锈钢支架外覆硅胶皮的木偶制成,造型夸张古怪,主要人物脸被眼睛占满,眼睛表情生动。精巧脆弱的维克托有双火柴杆儿腿和凸出的特大眼睛。其他人间人物则有的有着比例失调的巨大下巴、小嘴,或过度肥胖的脸颊。 阴间的歌舞场景看来别出心裁,依旧是伯顿御用作曲家丹尼·艾尔夫曼(Danny Elfman)的手笔。眼花缭乱的歌舞,诙谐美妙的歌曲,为情绪推波助澜,平衡影片气氛。 三位主角身材修长,脸部特征像三位主要配音演员:强尼·德普(Johnny Depp),海伦娜·邦汉·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 伯顿的英国妻子)和艾米莉·沃森(Emily Watson)。如今好莱坞的趋势是,动画片配音换成大腕,且他们要借形象给卡通人物。这是德普与伯顿第五次合作,他说维克托“心理上缺乏安全感,紧张,像生活中的我”。 动画华尔兹 蒂姆·伯顿的影迷熟稔他影片中的“商标”和主题——他们也实在太过明显。那些奇怪的生物(猿猴,外星人,狼人,亡灵等)和荒诞诡异的气氛,对死亡的恐惧和迷恋,真实与幻想世界的冲突,及幻想的诱惑……伯顿置身的文化认为死亡是阴暗隐晦的话题,而他用神秘的、超现实的,甚至有时有些诗意的方式来表达,来述说死亡本身并非真正的敌人。“僵尸新娘” 成为银幕上出现的最有活力的死人,是“生的不幸,死的美丽”。 而我们也可推测此片带有部分自传色彩。4年前,伯顿与相处10年(1991-2001)的缪斯女神利萨·玛丽(Lisa Marie)分手,与海伦娜·邦汉·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暗生情愫。他们有了孩子比利·雷(Billy Ray),但未曾结婚。伯顿不惧怕死亡,但“婚礼进行曲”让他脊背生凉。他请海伦娜为“僵尸新娘”配音,让维克托对她求婚——如同海伦娜听到他自己的求婚。传统婚姻沉闷,伯顿在想像另外一些可抚慰心灵的可能。 这是自1993年《圣诞夜惊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以来蒂姆·伯顿制作的第一部动画片。有影评人说,如果说《惊魂》是流行爵士风格,《僵尸新娘》则是华尔兹——优雅的婚礼舞会。《惊魂》在当时富挑战性和原创性,故事有非凡想像力,人物有魅力和深度,伯顿满腔热情投入,完全自己设计完成。此后他的影迷一直期待续集,如今的《僵尸新娘》虽不算续集,却可缓解这“12年之痒”。 如今伯顿重回他熟悉的动画世界,与导演迈克·詹森(Mike Johnson)合作这天衣无缝的木偶秀。同样视觉主题,动画技巧精进,人物动作流畅,色彩独特。但虽部分内容有创造力,革新精神却不明显,当年荆棘丛生中辟路的盛况不再,此片也无法复制当年轰动程度。 维克托弹琴。钢琴牌子不是著名的施泰韦(Steinway),却是哈里豪森(Harryhausen)——这是伯顿淘气了,在向动画大师雷·哈里豪森(Ray Harryhausen)致敬,感谢他给动画以活力和艺术性。这位天才动画家创造了《杰逊王子战群妖》(Jason and the Argonauts,1963),其中的怪物Talos被《首映》杂志评为“电影史上十大怪物”之第二,仅次于大名鼎鼎的“金刚”(King Kong)。 如今多数动画片都是电脑包办,创造连贯影像。伯顿此次却是采用传统方式,制作“静帧木偶动画”(stop-motion animation)。这是艰苦过程,凝聚多人心血。他们要一次一桢地辛苦画出来,建造模型,半毫米半毫米地挪动,每天工作12小时只能拍出1或2秒钟的可用镜头。著名的《金刚》(King Kong)部分以此办法制成。他的毛看起来轻微拂动或竖立,都是每两个镜头间动画师的手指造成的。这种人为性增加了一些普通动物缺乏的特征,一种怪诞的魔幻的很难抑制的东西。《僵尸新娘》也得益于此,动画人物骨架运动的微妙抽动,使他们具有神奇的视觉特征:单调无生命的物体活力四射,动画人物凝聚真人性格。导演更注重以高角度摄影和跟拍镜头表现环境气氛。大制片公司适应技术发展潮流,已关闭手绘动画部门,而伯顿此番打破对动画片偏见,表达对3-D电脑动画占领此领域的异议。即将上映的《酷狗宝贝:人兔的诅咒》(Wallace & Gromit: The Curse of the Were-Rabbit)也是《僵尸新娘》的同盟。 人人都爱黑衣人 野蛮丛生的黑发,特大号墨镜,一身黑衣亮相(据他自己说是因为不喜花时间配颜色)——脸上沟壑纵横的蒂姆·伯顿有些像老年的艾尔·帕西诺。因他在好莱坞的特立独行和创造的魔幻世界,年轻人热爱伯顿;因他的此种怪异风格成为卖点,剑走偏锋,不时可为大制片公司赚进巨额钞票,这位喜爱自由空气的“局外人”能在好莱坞顺利存活还成为红人。 伯顿1958年生于加州洛杉矶附近的伯班克(Burbank),此地是些电影和电视制片公司的老巢,如NBC,华纳兄弟,迪斯尼等。内向害羞且满脑子奇思异想的蒂姆·伯顿不大合群,成绩一般,不爱读书,在画画和电影中找到乐趣。周六下午看电视里恐怖电影长大。他喜欢怪物电影,如哥斯拉及雷·哈里豪森的作品。1976年后,伯顿在加州艺术学院学习,此校被迪斯尼公司建立为“培养基地”,培养年轻动画人才。第二年,他进入迪斯尼动画项目。伯顿腻烦做动画师,这是比拼耐心的体力劳动。制片公司意识到没有充分发挥他的才能,请他设计人物造型。但他概念与公司相左,常常不被采纳。好在后来他有机会做自己的项目,如动画片《圣诞夜惊魂》和两部没怎么为观众所见的短片。 真正为伯顿赢得“好莱坞通行证”的是《蝙蝠侠》(Batman,1989)。尽管屡遭制片公司干预,伯顿还是在影片留下自己印记。《蝙蝠侠》成为过去几十年中最有影响的好莱坞电影之一,总计2.5亿美国票房也是制片公司史上最高纪录之一。由此,伯顿得到更个人化项目,即《剪刀手爱德华》。他获得完全掌控权,自己编剧并任制片。这个他少年时即开始画的人物,部分是他自己。此片获影迷和评论好评,也是他创造力的顶峰。伯顿自此与演员强尼·德普结缘,他们被比做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和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 他的小制作电影《艾德·伍德》(Ed Wood)票房一般,但评论不错,并获两项奥斯卡奖。后来拍摄令人耳目一新的恐怖片《沉睡谷》(Sleepy Hollow),重拍令人失望的科幻电影《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此时他个人生活发生变故,父母短时间内相继去世,与利萨·玛丽的关系走到尽头。《大鱼》(Big Fish)中一人想重修与垂危父亲的关系,有他个人情绪的影子。但他似乎好莱坞主流中迷失,束手束脚,使之成为平庸电影。 伯顿的影片里常常有圣诞节或万圣节场景,情节常常围绕被误解的人物,喜欢幻想元素,稻草人,小丑,飘雪的寂静夜晚……故事如何对他并不重要,只要影像能深植记忆。那些颜色漂白过的、有独特质感和光照的影像。于他而言,现实生活如梦境。他梦想不必屈从于大制片公司,沉浸于个人想像空间:“去制片公司开会还是给儿子换尿布,我选择后者”。 但蒂姆·伯顿拍摄作品太频,失去早期魔力。很多元素已在伯顿其他电影中反复出现,了无新意。人物无鲜明性格和明确感情,使得观众不能确切感受。有人预测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当属它,许是“山中无老虎”吧。 (为《看电影》所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
字谜游戏
桌上有两份画册。一份是“宜家”(IKEA)的新产品目录;另一份是电影院的上映片目介绍。与后者黑白的底色相比,前者的浓墨重彩竟失去吸引力。 附近专门放映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斯坦福电影院(The Stanford Theater),经过一夏的装修,重新开业(2005年)。 画册封面是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的照片,模仿她的口气,印着两句话,“2005年,他们还会记得我吗?”,括号里是:1905年9月18日,我出生于斯德哥尔摩。 9月18号之前,影院在向经典美人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致敬。6美元可看两部她演的电影:“Charade”(1963)和“Wait Until Dark”(1967)。 Charade, 字面上是“字谜游戏”之意,的确充满悬疑的,喜剧的,浪漫的游戏感。摄于巴黎,地点有巴黎地铁,咖啡馆,廉价旅馆,塞纳河上夜游船……是34岁的赫本与59岁的加里·格兰特(Gary Grant)合作的唯一一部电影。加里·格兰特曾在某年新年时说,希望有生之年能与他欣赏的赫本再次合作,终未实现。 加里·格兰特接受片中角色时有些勉强,因赫本比他年轻25岁,可作他女儿了,而两人要演一出忘年恋。于是格兰特要求剧本情节改成他被赫本追求,并加进些笑话暗示两人年龄差异。这也成为他拒绝《罗马假日》中记者一角演出的原因——此角色归于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 Peck)。 片中一场戏,两人在塞纳河边散步,赫本撒娇要格兰特买冰淇淋给她。兴奋之下一回身,冰淇淋涂在格兰特衣襟上,两人大笑——此细节来自真实事件,一次晚宴,赫本不留神将葡萄酒撒了格兰特一身。 加里·格兰特出色的喜剧才华和非凡身手(很多惊险动作如灵巧跳过高楼窗台不用替身)部分得益于他的身世。他本名Archibald Alexander Leach,英格兰人,出身贫寒,14岁离开学校,作过马戏团杂技演员,演过舞台剧。他早期签约公司派拉蒙为他更名Cary Grant,因与其公司成名男星Gary Cooper及Clark Gable相似(C.G和G.C)。他票房成功之作是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曾拒绝库布里克电影“洛丽塔”(Lolita,1962)中Humbert角色。崇拜“猫王”Elvis Presley。1957年,拍“The Pride and the Passion”时与索菲亚·罗兰(Sophia Loren)疯狂坠入爱河,成就一段消魂蚀骨的罗曼史。 1966年,加里·格兰特宣告退休,纵使大导演如霍华德·霍克斯,比利·怀尔德和斯坦利·库布里克也请他出山而不得。1970年,从未赢得奥斯卡奖项的他获得特殊奖项以赞誉他的非凡事业。1986年,加里·格兰特在爱荷华州(Iowa)城市达文波特(Davenport)一剧院演出时,因中风去世。人们遵从他的遗嘱,将骨灰撒进太平洋。 住在Iowa时,达文波特是我们去芝加哥必经之处,有空军基地,依傍密西西比河,过桥便是伊利诺伊州。那时尚不知,这是加里·格兰特踏足的最后一片土地。 |
卡波特(Capote)
奖励(spaday) |
(为卫西谛书《电影2005》所写) 导演:贝内特·米勒(Bennett Miller) 编剧:丹·法特曼(Dan Futterman) 主演:菲利普·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凯瑟琳·基纳(Catherine Keener), 小克利夫顿·柯林斯(Clifton Collins Jr),克里斯·库珀(Chris Cooper) 摄影:亚当·凯莫(Adam Kimmel) 类型:剧情 出品国:美国 片长:115分钟 首映:2005年9月30日 剧情梗概: 1959年11月,美国中部堪萨斯州小镇霍尔柯姆,一家四口被残忍杀害,震惊全国。纽约作家楚门·卡波特,享受着小说《蒂梵内的早餐》(1958)带来的文名,但对写作事业有更大野心,对此事颇有兴趣。由童年朋友、女作家哈珀·李相伴(后来因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获普利策奖)去调查此事,打算撰文在《纽约客》杂志连载。在5年间来往反复的调查、探访中,卡波特与罪犯之一佩里·史密斯建立起深厚复杂感情,也将起初构想丰富为一本300多页的书——《冷血》(In Cold Blood)。此书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介于写实与虚构之间,卡波特自称“非虚构小说”,成为美国现代文学和新闻报导的里程碑,吸引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读者群,在1966年居畅销排行榜整年,售出数百万册。这成了他最后的辉煌。成功光环背后,卡波特内心的负担让他渐渐崩溃…… 评论: 《卡波特》获评论界和影迷好评,获奖无数,在艺术院线表现不俗。影片根据杰拉尔德·克拉克(Gerald Clarke)所写的卡波特传记(1988)中片断改编,着重1959年至1965年间关键事件。但此5年似乎见证了卡波特的全部生活,他状态的巅峰和低谷,脆弱敏感,矛盾分裂。 楚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年生于新奥尔良,长于阿拉巴马和纽约。言辞风趣辛辣的同性恋者,纽约“上流社会”沙龙的宠儿。1960和1970年代作为“脱口秀”节目嘉宾,屡屡在电视露面。《冷血》后再无像样作品问世,沉迷酗酒吸毒,1984年因毒品过量猝死,终年59岁。 悲剧人物的分裂人格,体现在不同时空。卡波特苦心孤诣扮演着不同角色,看似游刃有余,实则是“局外人”。他在名流云集的鸡尾酒会挥舞雪茄和酒杯谈笑风生,诙谐放肆,圆滑掩盖本性孤独及出众才华,华而不实表象下是有创伤记忆的阿拉巴马孩子。而这位有着古怪腔调、傲慢神情的纽约文人、同性恋者,更成为堪萨斯保守乡间的天外来客和入侵者。他与环境格格不入,但总会想出办法重新适应,让环境“为我所用”。有尊严和狡诈的生动灵魂,有微妙的深度。 因此,注定卡波特与忧悒的罪犯佩里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共有相似的不幸童年,颠沛流离的苦难,内心的敏感自尊,对生活的贪婪渴望,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佩里绘画,读诗歌,弹吉他……两个不被社会理解的孤独者之间的声气相通。卡波特说,“我们像同一个屋子里长大的孩子,只不过我从前门出来的,他走了后门”——走了前门的卡波特有了操控的权力,而佩里生来注定是底层的失败者,被压抑和损害,嚼一把阿斯匹林平复痛苦抽搐的神经。佩里将卡波特引为知己、救星、心理医生和精神恋人,希望激发卡波特利用外界影响助他减刑的愿望;卡波特的感情相对矛盾复杂,他同情、认同佩里,期望寻到他突发暴力动机,在得到佩里信任与尊重的过程中痛惜他布满创伤的生活。而卡波特终究是功利的,同志之爱抵不过作家对描述主体的爱——他视佩里为金矿,自此他可掘出让自己的书一鸣惊人的宝藏。有真情相对和逢场作戏,有自私、冷酷、欺骗、背叛和伤害,也有法律、道义上的矛盾。6年呕心沥血的写作过程让卡波特精疲力尽,他暗自希望佩里被处决,可成就书的完美终曲。而对佩里的辜负引发的自责,又将成为他终生负担…… “冷血杀手”和“冷血作家”的情谊及《冷血》成为双刃剑。佩里激发了卡波特的创作天才,也让他情绪崩溃。卡波特说,“我写《冷血》之前,相对而言,是正常稳定的人。之后,我发生了某些变化……很恐怖。”影片暗示卡波特因《冷血》声名显赫,也自此成为此书的奴隶,背负良心之债,疏远朋友和情人,深陷情绪和道德沼泽,在酒精中寻求逃避和麻醉。这是臭名昭著的“浮士德契约”——你可以不朽,但要失去灵魂。又涉及媒体、写作的道德底线问题。美国作家琼·迪迪安(Joan Didion)说,“作家总在出卖人”。《卡波特》的导演贝内特·米勒也深有同感,他认为“作家和描述对象的故事与纪录片导演与被拍摄对象的故事相似”——是有感而发,因他1998年的纪录片《巡游》(The Cruise)。 片中卡波特的助手、女作家李,是导演设置的卡波特与观众交流的桥梁,也是性格与卡波特相反的南方作家,朴素,谦逊,脚踏实地,清楚看出卡波特在乎佩里但会因书利用他。她偶为卡波特感到耻辱,坦率点醒他,是电影的良心和道德罗盘。 《卡波特》为行将就木的制片公司“联艺”(United Artists)投资700万美元制作,导演贝内特·米勒的剧情长片处女作,丹·法特曼的编剧处女作(他原为演员)。两人与主演霍夫曼同为少年时好友,重聚在此电影制作中,深为默契。影片在36天完成拍摄,沉静从容。贝内特·米勒参考1960年代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构想精确影片背景,拍摄前看电影版《冷血》(里查德·布鲁克斯摄于1967年),纪录片《推销员》及一些怀斯曼纪录片。 与小说《冷血》一样,电影《卡波特》尝试了类型的混合——传记片、纪录片和剧情片,避免传记类型的通病——平铺直叙,而注重探究人物灵魂,拓展深入表达的可能性,关注人物及相互关系。导演自称“并非故事讲述者,而是窥视者”,奠定影片敏锐洞察的、细节化的、不虚饰的纪录片风格。影片结构恰当展示人物情绪发展变化,暗示隐约不安气氛,设置悬念,铺垫即将展示的暴力之夜及行刑场面,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关于杀人的短片》中的阴冷有力。节奏徐缓,小心翼翼累积的震惊力量。 与卡波特一样,电影承认看似宁静、保守的美国生活的脆弱分界,躁动不安的激烈潜流。保守稳定的世界(被害者家庭所代表),和漂泊、暴力、无法无天的潜层(杀手所代表)。这种文化摩擦有其当代指涉,体现在日常生活、新闻、奇观和艺术中。 环境空间与人物生存状态紧密呼应。开场几个一气呵成的镜头,灰暗冬日天空下的堪萨斯麦田,孤屋,空阔旷野……之后的法庭、囚室,都是萧瑟的空间,阴郁压抑的气氛,奠定悲剧主调。即使风光的曼哈顿派对生活、卡波特居住的布鲁克林公寓,也显得枯燥寂寥。镜语朴素,强调私秘的审视——以特写镜头的迫近感完成。偶用手提摄影,尽力而为古旧的、质感粗糙的视觉效果,环境声音简洁而有张力。多用不饱和色彩,如黑白电影,减弱色彩对观众注意力的分散。节奏从容流畅,沉静镇定, 真实生活中的卡波特,看来比霍夫曼略清秀、纤细。但霍夫曼精湛演技,模仿卡波特独特的南部口音、尖细嗓音唯妙唯肖。他忸怩作态,闪动睫毛,紧抿嘴唇,双手相握,偶尔以翘起的兰花指整理头发和眼镜,易受伤害,真实动人,非简单外部模仿,而是内心体会。霍夫曼比当年真实的卡波特年长几岁,似乎预示此书出版后的岁月他将逐渐肥胖和灵魂饱受摧残。 |
[此贴子已经被spaday于2007-5-10 13:16:42编辑过
Baby Face
等到黑暗
[此贴子已经被spaday于2007-5-10 13:32:13编辑过]
《孔雀》中的“姐姐”
[此贴子已经被spaday于2007-5-7 22:22:38编辑过]
ADVERTISEMENT
兽之血
今日(2005年某日)看的纪录片,都与“暴力”或“创伤”(trauma)有关。讲纳粹集中营屠杀犹太人的“Death Mills”(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 1945)。他后来为我们熟知的剧情片作品有:《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1945),《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 1950)及《七年之痒》(The Seven Year Itch, 1955)。这部“Death Mills”,newsreel的痕迹明显。堆积如山的枯柴般的尸体,残肢,骨骸,头骨,头发,鞋,衣服……冲击视觉和神经。这是人类的暴行,号称“文明”的人类。900万人被以各种形式残杀。解说词不断重复:They are human beings, just like you and me。而他们失去“人”起码的尊严和生存权利。战后此片在德国上映,德国人普遍反应是并不大接受,说也要看德国人受的苦,城市被炸,仓皇逃命云云。又有年轻妇人在影院里笑,险些引起暴动。结论是:人们不愿相信和面对的东西,纪录片本身再有说服力也成效甚微。不过如今德国民族的“忏悔”姿态起码远远好于日本。日军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的屠杀,不知有多少影像为证(好在“南京大屠杀”尚存些影像),历史已被强迫忘却,再与年轻一代强迫隔离。 而二战时以“救世主”自居的美国人,因了“越战”和入侵伊拉克,或多或少扮演了德国人屠杀的角色。 第三次看阿伦·雷乃的《夜与雾》(Night And Fog),依旧被震撼。相同题材,同是纪录片,《夜与雾》艺术成就远远高于“Death Mills”(或许也是法国与美国文化差异所致,法国人的浪漫精致与美国人的实用粗犷)。节奏,气氛,音乐,镜头运用……最为有力的,是集中营幸存者、法国作家Jean Cayrol写的解说词并亲自解说。讲述死亡和暴行,以诗意和微讽的语言,以投入但控制的音调。作家与导演完美合作,使得它成为创伤电影经典。集中营看守者各个辩解:I am not responsible。完美的借口,所有责任都可以推给希特勒一个人。但那种万民拥护的狂热气氛,那些乐此不疲的杀人游戏,都与旁人无关?如同我们谈起“文革”便纷纷指摘“伟大统帅”,闭口不谈自己该承担的那份责任,如何打人,抄家,批斗,如何写举报信捏造事实,卖友求荣……弗洛伊德也探讨人性中“恶”的一面容易占上风,契合我们先贤所言:人性本恶。 法国导演Georges Franju 纪录片《兽之血》(Blood of Beasts, 1949)。写实纪录巴黎郊区的血腥屠宰。一匹矫健的白马,一些眼神纯真的小牛,一群无辜惨叫的羊……前一秒钟还瞪大眼睛,后一秒钟头就被砍掉,有的瞬息一动不动,有生命力顽强的还抖动着无头的尸身……热气腾腾的血自脖腔中喷射出来,汩汩有声。屠夫们面无表情地娴熟劳作,吹着口哨。法斯宾德电影《In a Year of 13 Moons》也有相似屠宰场景。一些残酷的隐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不知是否伪善,想作纯粹的素食者,只食那些我们以为没有痛感的绿色植物…… |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
ADVERTISEMENT
Hot Deals
All DealsMadewell 黑色星期五大促:额外5折优惠
Kerastase全场黑五大促:享20%折扣加赠礼
NEOSTRATA 黑色星期五护肤热卖,低至6折+赠礼
Crocs 儿童鞋款黑五/网购星期一特卖额外立减20%
Wayfair黑色星期五卧室家具特卖高达65%折扣
升级您的猫咪护理,享受40%折扣的SMARTELF自动猫砂盒
黑色星期五特惠:VNOX 男士灵感编织皮革手链仅售 $9.59!
Urban Outfitters全场促销额外四折优惠
Saks Bao Bao Issey Miyake包包促销:赚$75礼品卡
Uniqlo x JW Anderson 秋冬系列限时选购
Nordstrom Rack清仓时尚特卖 – 额外享40%折扣
J.Crew Factory黑五特卖:低至3折+$50立减$10
全新发布:Uniqlo x Kaws+Warhol 低至 $19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