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想说的是,革命的真相有时候不能太深究。跟政治有关的,没多少是黑白分明的。 “
对啊,这个电影看完以后,很多人都会有这种看法。但是仔细想想,在这件事上,真的没有黑白么?这就是我说的有情绪,没思考 仔细想想,这件事又不是真得那种不能解决的人性难题,反正没说服我
对于“真的没有黑白”这点说点跑题的。
前提假设:两军对垒,A跟B。结局是B破A城,杀进去屠城。
A军有两个将领,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主战的那个是民族英雄,奋死抵抗,军民死伤惨重,主和的那个被当作奸细,砍头。最后城破,A亡国。
另一种可能,主和的势力胜出,A军屈辱投降,保存人口,n年后卷土重来,胜B军,即使最后不胜,但避免了被屠城的命运。
这个主战的跟主和的,哪个人品更高?你说这黑白,怎么分?
当然你可以说,我这是胡绉,净想没边儿的scenario玩儿。那么请参考《史记》汉武帝攻朝鲜之时,杨仆与荀彘在战略上的分歧以及那场战争的情况,虽然不完全一样,大概意思类似。
黑与白,多问几个问题多想深几层就发现,这定义真不是那么好下的。最后的关键根本不是什么是黑什么是白,而是你选择要问几个问题。FACT就是FACT,它从来不变,选择how deep u wanna dig,这才是关键所在。
三场性爱里,易先生即使在高潮的时候,都没有闭眼,这只是为了说明两个人因性生爱么?
“另有些台词, 可能编剧觉得很得意,比如"再不杀就该开学了",”──那场戏,和里面的对话,把张爱玲小说里学生“羊毛玩票”的意思诠释得很到位。
男人不象女人在高潮的时候闭眼
我同意你们说的这个电影不是以王的第一人称叙述,而且第三人称叙述。但是我不同意说它是全知的叙事者。我不觉得只要是第三人人称叙事就一定是“全知“的,导演的选择可以是客观的,冷静的,或者是主观的,煽情的。这个电影虽然是第三人称叙事,但是王是太绝对的主女角了,导演的选材太有选择性了,视角就比较窄(起码我个人的观感如此),所以还是让我觉得它很小女人。这样说,文学正确一点了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30 11:05:30编辑过]
“前提假设:两军对垒,A跟B。结局是B破A城,杀进去屠城。
A军有两个将领,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主战的那个是民族英雄,奋死抵抗,军民死伤惨重,主和的那个被当作奸细,砍头。最后城破,A亡国。
另一种可能,主和的势力胜出,A军屈辱投降,保存人口,n年后卷土重来,胜B军,即使最后不胜,但避免了被屠城的命运。
这个主战的跟主和的,哪个人品更高?你说这黑白,怎么分?“
这么说吧,李安的电影没有在讨论这个问题,也许他有隐讳地这样想(但从你的影评也看出,没几个人看出是这个意思,仔细想想,发现李安又是黑白分明的),或者像spaday说得那样,他没有胆子真的用他的电影来问这个问题。如果真地问了,不管我同不同意他的观点,我都会觉得这个电影不一般了。
这个电影里,所讲的就是一个在政治上没什么人品的人(易在电影里我可没看出他忧国忧民啥的哈,他忧的是日本人败了以后他自己个的前途,,en, nothing wrong with it, 是人就有人性 ),生活上爱上了一个女人,但为了仕途杀了那个女人(为此,我们应该更恨日本人,因为没有日本人的话,他就不会杀她了亚),然后,大家就开始感叹政治多么的没有黑白,社会多么的压抑
还是那句话,如果李安想要表达楼主上面说的那样的严肃话题,他应该更多的写写易在女人以外的事。这是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电影视角很窄,而鬼子来了,远胜于这个电影的原因。
李安这个电影基本是个商业电影,没什么政治倾向,也不是什么错啊,干吗非要给他安上那么多的“大意义“?像我这样的cynical的人喜不喜欢他不重要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30 11:47:11编辑过]
“前提假设:两军对垒,A跟B。结局是B破A城,杀进去屠城。
A军有两个将领,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主战的那个是民族英雄,奋死抵抗,军民死伤惨重,主和的那个被当作奸细,砍头。最后城破,A亡国。
另一种可能,主和的势力胜出,A军屈辱投降,保存人口,n年后卷土重来,胜B军,即使最后不胜,但避免了被屠城的命运。
这个主战的跟主和的,哪个人品更高?你说这黑白,怎么分?“
这么说吧,李安的电影没有在讨论这个问题,也许他有隐讳地这样想(但从你的影评也看出,没几个人看出是这个意思,仔细想想,发现李安又是黑白分明的),或者像spaday说得那样,他没有胆子真的用他的电影来问这个问题。如果真地问了,不管我同不同意他的观点,我都会觉得这个电影不一般了。
这个电影里,所讲的就是一个在政治上没什么人品的人(易在电影里我可没看出他忧国忧民啥的哈,他忧的是日本人败了以后他自己个的前途,,en, nothing wrong with it, 是人就有人性 ),生活上爱上了一个女人,但为了仕途杀了那个女人(为此,我们应该更恨日本人,因为没有日本人的话,他就不会杀她了亚),然后,大家就开始感叹政治多么的没有黑白,社会多么的压抑
还是那句话,如果李安想要表达楼主上面说的那样的严肃话题,他应该更多的写写易在女人以外的事。这是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电影视角很窄,而鬼子来了,远胜于这个电影的原因。
李安这个电影基本是个商业电影,没什么政治倾向,也不是什么错啊,干吗非要给他安上那么多的“大意义“?像我这样的cynical的人喜不喜欢他不重要啦
这不是为了和张的小说对比才层层分析么。那些政治上的东西作为时代背景,李安是“藏”的,自然不是故事的第一主题,情节人物线索当然也不会按照“中国不能亡”去安排。我说的是这电影可以这样一层层分析,可以想到很深;而张的书,再怎样分析,把“藏”的东西挖出来,我个人认为还是张爱玲小女人的那点JJYY,所以比电影少了很多层次。
《鬼子》一片所要表现的东西与视角都是截然不同的,更直白而彪悍;李安一贯的风格是细腻,就是需要仔细琢磨的那种电影。好比苏东坡vs.柳永,都很精彩,但精彩在不同的地方。
男人不象女人在高潮的时候闭眼
举这个细节只是想说明,如果把几场性爱只当作说明易王生情的表现,和从《色|戒》只看到男女主角的故事里一样,是观众接受的问题,而不是导演的问题。
这个我没研究,不过有本收集男性orgasm面部表情的图片书里,我看到的都是双眼闭眼的神态。
举这个细节只是想说明,如果把几场性爱只当作说明易王生情的表现,和从《色|戒》只看到男女主角的故事里一样,是观众接受的问题,而不是导演的问题。
这个我没研究,不过有本收集男性orgasm面部表情的图片书里,我看到的都是双眼闭眼的神态。
举这个细节只是想说明,如果把几场性爱只当作说明易王生情的表现,和从《色|戒》只看到男女主角的故事里一样,是观众接受的问题,而不是导演的问题。
我觉得,是李安用自己的诠释,填补了张爱玲小说里不明了的空白。李安的电影风格一直属于经典叙事一类,《色|戒》也没有跳出这个框架,注重对人物行为动机、情节发展前后因果关系的铺垫交代,相比下,我更喜欢张爱玲小说里那种不确定性、不可解释性,更加迷人。
我就是觉得,张的小说要看表面,因为越想越没劲;李的电影要品回味,越品越有味。
但李这次单纯在导演上说,可真是不如BBM,人物线索一复杂,就不能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了,有些地方粗糙了。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