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不是没政治倾向, 只是这个故事是个"小故事",时间跨度短,场景和人物关系很简单,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表达他的政治倾向,除了显示男女主角的渺小和可怜可鄙之外,想要拔到更高的立意,比较难以服众(就比如说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可在相当一部分观众看来,就属于"自己软弱糊涂还要赖社会为什么不成全我这样的糊涂蛋",想表达战争扭曲人性显然有很多更好更深刻的题材可以拍),所以难免产生这些个争论. 这几天看了这么多评论,大家都在挖挖挖,可是只是文学笔触上五花八门地创新,和对那几个主要场景的翻来覆去地解释,乍一看都是才气横溢的,可是围绕的仍然不过是男女主人公那点点人性罢了,也没说出什么新东西.
电影也是有题材表现手法局限性的啊,都挖了三层到很模糊的政治层面了,你又觉得没谱;那总不能说个完全没边的到什么科幻层次来解说吧,呵呵。如果真能有啥完全新的理念,我倒很感兴趣呀!
哦,要是再have a wilder guess,再扯远点,还可以说,李安表现了潜意识的反战与台海统一理念。
我之所以一开始说"影片没有刻意表达的东西也都被挖掘出来",是因为我认为"迷离幻像故事背后最最真切的一句",绝对不是这句"中国不能亡". 影片前边强调话剧现场群情激昂的这一幕,只是为女主角后面的一系列心理挣扎做个铺垫.没有最初的抱负,当然不会有后来的挣扎. 最终这句令人曾经热血沸腾但毕竟留于空洞的信仰,没有能够抵制住性爱和钻石的真实感 -- 这里我指的是性爱和钻石给王家之带来的"被关怀感"和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 这是王最终抛弃一切信念所珍视的感觉,也是导演在影片高潮所想要强调的感觉.在那一瞬间,她脑子里还有中国不能亡么? 所以有人觉得这是一部小女人心思的电影, 也有他的道理,因为这么细微的虚幻的情感,男人很难为它沦陷,很难真正为它抛弃同志,信仰和生命.
易先生对王的感情,恐怕更虚幻更不确定. 他要寻找存在感,知己感,被关怀感,有一个现成的人物,无论他是鲜花还是狗粪,一个永远支持他对他不离不弃的女人,就是他的太太.他从王身上想要追求什么,LUST而已.他杀王家之,需要挣扎么? 从这一点上,缺乏温情的原著反而更合情合理.这也是为什么结尾在情节上算个败笔,严重削弱了女主人公的悲剧性.
在翻过头来看"战争扭曲人性","国家被占领被奴役的深切伤痛,家山北望山河破碎的刻骨铭心",这跟老易都没关系,对小王来说,顶多算是影片设定的大背景,如果没有这个大背景,未必就没有一个因一时情感摇摆而变节失败的女间谍的故事.山河破碎国家兴亡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放在王家之的心上,所以观众硬要在这上面深挖他的深刻意义,完全没有必要. 而马英九所发的什么国家兴亡,民族存亡的感慨,更象是无稽之谈.
李安不是没政治倾向, 只是这个故事是个"小故事",时间跨度短,场景和人物关系很简单,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表达他的政治倾向,除了显示男女主角的渺小和可怜可鄙之外,想要拔到更高的立意,比较难以服众(就比如说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可在相当一部分观众看来,就属于"自己软弱糊涂还要赖社会为什么不成全我这样的糊涂蛋",想表达战争扭曲人性显然有很多更好更深刻的题材可以拍),所以难免产生这些个争论. 这几天看了这么多评论,大家都在挖挖挖,可是只是文学笔触上五花八门地创新,和对那几个主要场景的翻来覆去地解释,乍一看都是才气横溢的,可是围绕的仍然不过是男女主人公那点点人性罢了,也没说出什么新东西.
《色|戒》我只看了一遍,很多细节可能记不清了,很多道具的安排,是导演别有用心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条狼狗,开头第一个镜头,一张狼狗脸的大特写,中间从易王做爱的床转到屋外的狼狗,这些都是有用意的,且用意绝不是在易王感情的故事上。
我这个观点可能有点偏见,好莱坞把人们的观影口味训练成看电影首先认同男女主角的故事,其实不然,电影有很多种叙事的方式,人物一样可以成为戏里的道具,套用张爱玲的话,李安把易王当作“舞台上的道具”,安插在日据时代这么一个landscape下面。
我之所以一开始说"影片没有刻意表达的东西也都被挖掘出来",是因为我认为"迷离幻像故事背后最最真切的一句",绝对不是这句"中国不能亡". 影片前边强调话剧现场群情激昂的这一幕,只是为女主角后面的一系列心理挣扎做个铺垫.没有最初的抱负,当然不会有后来的挣扎. 最终这句令人曾经热血沸腾但毕竟留于空洞的信仰,没有能够抵制住性爱和钻石的真实感 -- 这里我指的是性爱和钻石给王家之带来的"被关怀感"和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 这是王最终抛弃一切信念所珍视的感觉,也是导演在影片高潮所想要强调的感觉.在那一瞬间,她脑子里还有中国不能亡么? 所以有人觉得这是一部小女人心思的电影, 也有他的道理,因为这么细微的虚幻的情感,男人很难为它沦陷,很难真正为它抛弃同志,信仰和生命.
易先生对王的感情,恐怕更虚幻更不确定. 他要寻找存在感,知己感,被关怀感,有一个现成的人物,无论他是鲜花还是狗粪,一个永远支持他对他不离不弃的女人,就是他的太太.他从王身上想要追求什么,LUST而已.他杀王家之,需要挣扎么? 从这一点上,缺乏温情的原著反而更合情合理.这也是为什么结尾在情节上算个败笔,严重削弱了女主人公的悲剧性.
在翻过头来看"战争扭曲人性","国家被占领被奴役的深切伤痛,家山北望山河破碎的刻骨铭心",这跟老易都没关系,对小王来说,顶多算是影片设定的大背景,如果没有这个大背景,未必就没有一个因一时情感摇摆而变节失败的女间谍的故事.山河破碎国家兴亡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放在王家之的心上,所以观众硬要在这上面深挖他的深刻意义,完全没有必要. 而马英九所发的什么国家兴亡,民族存亡的感慨,更象是无稽之谈.
你前面说王佳芝的这些我完全同意。后面老易的部分有不同意见。电影里的老易与书里是很不一样的。如果从创作的角度出发考虑,为了表现王一个小女人的挣扎,那最好的方法必定是按照张爱玲书中的安排,老易就是一冷血,nothing else,王的悲剧只有在这样的老易身上才能最大程度强化。那么电影为什么要改老易,为什么要让他有这么多层次?为什么要设置一个张秘书?尤其片中有一个细节,老吴跟邝裕民交代任务时说,老易破获了他们的军火,但日本人也在找这批军火。按照王佳芝的个人悲剧来说,安排这些subtle而不容易被注意到的细节完全是浪费笔墨啊,还把老易搞得那么人性化,说“我比你懂怎么当妓女”的话,那就完全是多余的败笔了。既然这样安排了,背后就一定有它的意义。从易、邝、王的各自不得已三相对照上来看,这些安排就变得完全有意义。当然,也许还有其他的解释,强烈欢迎讨论。
从王这一条线考虑,她自然是没能把“中国不能亡”时刻放在身上,因为她自己的个人挣扎太过剧烈,刺杀汉奸更是青春的激情,不是理性的成熟思考;但如果把电影中这许多层次线索综合起来,看是什么共同的东西把他们全串联在一起,我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是家山北望河山破碎。由此我个人得出的最强烈感想就是“中国不能亡”。这与电影的多层次完全不矛盾。
不一定是《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大手笔,才是深刻表现战争(此处无意否定老斯,只是为说明手法不同),一场侵略战争,有轰轰烈烈上前线的勇士,但不是每个人都抗起枪的士兵,更有很多在侵略者占领区惶惶度日的平民,苟且偷生、纸醉金迷的红男绿女,特别是在上海这么一个四年处于孤岛状态的城市里。题材本身,很难说有哪个更深哪个不够深,在乎的是导演的拍摄手法。
《色|戒》我只看了一遍,很多细节可能记不清了,很多道具的安排,是导演别有用心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条狼狗,开头第一个镜头,一张狼狗脸的大特写,中间从易王做爱的床转到屋外的狼狗,这些都是有用意的,且用意绝不是在易王感情的故事上。
我这个观点可能有点偏见,好莱坞把人们的观影口味训练成看电影首先认同男女主角的故事,其实不然,电影有很多种叙事的方式,人物一样可以成为戏里的道具,套用张爱玲的话,李安把易王当作“舞台上的道具”,安插在日据时代这么一个landscape下面。
狼狗这点你不说我都忘了,那真是一个让我有想站起来鼓掌叫好的细节。
咱俩太有共鸣了!我以前看电影也是从故事出发,后来经高人指点,尤其在看了《醉画仙》之后,得到了质的飞跃。
lily同学的阅读兴趣真广泛啊。
李安一直就是拍小故事小人物和细致情感而见长的导演,这点他已经做的很好了.. 大题材大背景大政治大理想本来就不是他的特长, 我也不认为这是他想在这个电影里所表现的主题.
我这个观点可能有点偏见,好莱坞把人们的观影口味训练成看电影首先认同男女主角的故事,其实不然,电影有很多种叙事的方式,人物一样可以成为戏里的道具,套用张爱玲的话,李安把易王当作“舞台上的道具”,安插在日据时代这么一个landscape下面。
这起不是在说, 电影仅仅是一种文艺表现形式,而他表现的是什么, 反而是次要的了. 我觉得无论哪种文艺表现形式, 都只是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是导演想方设法让观众对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产生心理共鸣的工具. 我想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我这样没研究过电影文艺评论理论所重视的,和研究过这些理论的人所重视的,就不一样吧.
至于狼狗, 印象里只要电影的镜头挪向日军,伪军,国民党"反动派", 要表现个肃杀气氛, 80%要出现黑夜, 黑色轿车, 白光刺眼的车灯, 然后几只大狼狗. "反动派"在末日来临之际,惶惶地躲在屋中烧文件. 果然在这片子里也看到了. 还有结尾的拷贝断臂山. 这也是我觉得仅从艺术角度, 这个作品也没什么新意思, 只能SO SO吧. 要说新意思, 我虽然很不爱看刺杀老曹那一段, 但是那一段拍的很好,值得说一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30 14:25:49编辑过]
这起不是在说, 电影仅仅是一种文艺表现形式,而他表现的是什么, 反而是次要的了. 我觉得无论哪种文艺表现形式, 都只是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是导演想方设法让观众对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产生心理共鸣的工具. 我想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我这样没研究过电影文艺评论理论所重视的,和研究过这些理论的人所重视的,就不一样吧.
至于狼狗, 印象里只要电影的镜头挪向日军,伪军,国民党"反动派", 要表现个肃杀气氛, 80%要出现黑夜, 黑色轿车, 白光刺眼的车灯, 然后几只大狼狗. 我在这片子里也看到了.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