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一身秋
读过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同学,请进楼聊聊。
4103
60
2024-08-03 08:52:22
这次回国,搬回来5本书,两本梵高的画稿和书信集,一本莫奈的画册,一本数学与艺术( 极精美),还有一本薄薄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候机的时候我有充足的时间把这本并不十分长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反复阅读:)
中国作家都有致敬/模仿经典的传统: 阿来的尘埃落定 模仿 福克纳的 喧哗与骚动; 莫言,陈忠实以及迟子建对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高仿。
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过程和体验,与以往任何一次阅读都很不相同:
第一部分清晨,让我感觉好惊艳,好文笔!驯鹿逐苔藓而栖,萨满在月光下起舞,携爱人之手,站于山巅看遍山红叶,将心事说给山峰,将痛苦说给流水,人们在自然中分离,也在自然中相遇,人们在大山中获得,也在大山中逝去...好美啊!
我起初认为这是一部杰作,凭着直觉,认为《额尔古纳河右岸》绝对是迟子建最好的作品。( 以前读过她的几个短篇)。
然后,随着阅读的不断进行,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过程,是刚开始燃起的激情被不断熄灭的过程,是最初产生的好感被逐渐抵消的过程:越往后读,越想放弃;越往后读,越发模糊。读到最后,我都有些“愤怒”了。作者本想表达的是自然的平衡运行法则,却用一命换一命这样的表达方式,这实在太过简单粗暴且牵强,让妮浩这个本来具有神性的角色大打折扣。萨满妮浩用自己无辜孩子的生命去换取她要治愈的人们的生命。她有什么权利决定自己的孩子们的生存的权利,为什么要牺牲他们的性命,甚至还有一个还未出生的孩子的生命!
小说刚开始提供的陌生化,疏离感,变得逐渐熟悉起来,熟悉到你熟视无睹,熟悉到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比如作者描写男女欢爱,一直就是单调的呼啸的风声和制造风声...
我有一个固执的观点,我们可以根据一部作品如何描写女性,底层人物( 所谓的下等人,穷人等),来判断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不是伟大的作家。 换句话说,在我眼中,一位伟大的作家,必然对女性怀有敬意,对底层的弱势群体和不幸者,怀有同情心和怜悯心。显然,这部作品的作者对待女性的态度,让我很不舒适。
如何对待死亡,如何写死亡,是我判断一部作品是否伟大的另一个角度。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写了20多个人物的死,让我们简单回忆一下:
1,列娜死了。“列娜离开我们的那一年,正是打灰鼠的季节。”列娜是被那只死了鹿崽的灰驯鹿抖落悬崖的,而那只灰驯鹿的崽正是为了高烧的列娜而死去的,“一只灰色的驯鹿崽代替列娜去了一个黑暗的世界了”,后来,列娜又把生命还了回去,但是灰色的驯鹿崽却没有复生。
2,老达西死了。“达西就是在这年最严寒的时令,带着他心爱的奥木列永别了我们。”老达西带着猎鹰奥木列去找狼报仇了,结果当年的逃走的狼崽长大了,他(它)们同归于尽了。达西只剩了一堆骨头,奥木列只剩下了一只翅膀。
3,林克死了。“父亲是在经过一片茂密的松林时被雷电击中的。”
4,达玛拉死了。“另一种是人的,母亲仰面倒在地上,虽然睁着眼睛,但那眼睛已经凝固了。”达玛拉是在鲁尼和妮浩的婚礼上,一直跳舞,“高兴的时候是可以放纵情怀的。”跳啊,跳啊,一直在跳,“陪伴着母亲的,只有昏睡的伊兰、惨淡的篝火和天边的残月。”
5,尼都萨满死了。“当他的身体上已经没有一件法器时和神衣的时候,他倒在了地上。”尼都萨满是给日本人吉田跳神治愈好伤口,却让吉田的马死去后死掉的。吉田说他是神人,要让他为日本人效力,尼都萨满奔向森林,只留下一个背影,然后倒地。
6,7,拉吉达死了。“第二天傍晚,拉吉达回来了。不过他再也不能跟我打招呼了,他趴在马上,一动不动了。”拉吉达是去寻找驯鹿时,太疲劳了,在马上睡着了,被活活冻死的。同时死去的,还有“我”腹中的女婴。“那个冬天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漫无边际的长夜。”
8,金得死了。“达西的泪水让玛利亚一惊,她以为马出事了,刚要问他,只见妮浩从火堆旁站了起来,她打了一个激灵,对达西说:是金得吧?达西点点头。”金得将自己吊死在一棵风干的树上,他是善良的,他不愿意去伤害一棵活着的树。金得喜欢妮浩,但妮浩嫁给了鲁尼。他的妈妈伊芙琳让他娶歪嘴姑娘杰芙琳娜,他不愿意。妮浩为他们主持的婚礼,“金得看妮浩的眼神是那么的柔情和凄凉”,随后,他骑马进入深林,选择了一棵风干的树,将自己也风干了。
9,果格力死了。“他看上去就像被箭射中的一只大鸟,从上面张着臂膀呼喊着掉了下去。”他是代替何宝林十岁的儿子去死的。只因为他的妈妈妮浩是萨满,救了别人的孩子,就得牺牲自己的孩子。
10,交库托坎死了。“鲁尼把她抱到怀中的时候,交库托坎对他微微笑了笑,轻轻叫了声‘阿玛!’就闭上了眼睛。”她是替马粪包去死的。马粪包吃熊肉,熊骨卡在喉咙里。妮浩为他跳神,救火了马粪包,却献上了自己的女儿交库托坎。
11,耶尔尼斯涅死了。“耶尔尼斯涅一路呼喊着,奔跑着,追到金河里。”他是替妈妈妮浩去死的。“要是我的额尼遇见危险了,我也愿意像那只丑陋的小天鹅一样,替她去死。”
12,玛利亚死了。“她死的时候,久久地拉着杰芙琳娜的手,直到吐出最后一口长气,这才慢慢地撒开她的手。”她还是接纳了杰芙琳娜。对于她,漫长的人生之路,何其煎熬。
13,安道尔死了。“枪声过后,只听对面传来‘天啊!——天啊!——’的呼喊,那是拉吉米的声音,维克特叫了一声‘不好!’他第一个跑过去,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打中了竟然是自己的弟弟——安道尔!”安道尔是被哥哥维克特用枪射中而死的,当然是误会了。两队人马去寻找野鹿,都用“叫鹿筒”引诱野鹿,结果双方以为对方是野鹿,“悲剧在那个瞬间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14,哈谢死了。“哈谢折腾了三天三夜后,终于合上了眼睛。”哈谢已经七十岁了,他踩在一只蘑菇上,滑倒了,然后就死了。而害怕妮浩跳神的贝尔娜逃跑了,也是因为哈谢的缘故。
15,伊万死了。“伊万回到激流乡后,吐了两天的血,去了。”伊万的妻子娜杰什卡在日本人来后,带着儿子吉兰特和娜拉去了额尔古纳河左岸,去了苏联,只剩下伊万一人,伊万是立过功的,却死在了和平年代。
16,齐格达死了。“那年冬天,齐格达死了。”他是误入捕兽的陷阱而摔死的。他因为替伊万说话,被革了乡长的职,也算是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17,坤德死了。“黑蜘蛛的身子被捆了,可它那众多的触须却仍在自由地舞动,坤德叫了一声‘我的天啊!——’说着倒吸一口气,脖子一歪,就死了。”坤德终于去见她的蒙古姑娘了,不用再受依芙琳的气了。
18,依芙琳死了。“火光一抖一抖的,映照着她的脸,好像她还想张口说话似的。”没有了玛利亚,她也活的很孤独,虽然是对头,却也是伙伴。
19,20 ,达西和杰芙琳娜死了。“达西用猎枪使自己成为自己最后的猎物。他真是个出色的猎手,一枪毙命。”“杰芙琳娜溜到林中,采了毒蘑吃下,为达西殉情了。”这一对的苦命的人啊,经历了人生的艰辛,最后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解脱。
21,瓦罗加死了。“他们在路上遭遇到了熊,瓦罗加为了保护放映员和马粪包,这世界的山河流,永别了这世界的山峦河流,永别了我。”熊袭击了他,作为最后一位酋长,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世界。
22,维克特死了。“一九七六年,维克特死了,他是因酗酒过度而死的。”这个亲手打死弟弟安道尔的哥哥,可想他后半生的痛苦是多么的熬煎,借酒浇愁,酗酒过度,终结人生。
23,优莲死了。“她在转年生下一对双胞胎后,因大出血死了。”这个人物一出场离死亡如此之近。她在人间就是走了个过场。虽然短暂,却开出了自己的生命之花。
24,马伊堪死了。“马伊堪给他断了奶,跳崖自杀了。” 这个可怜的被遗弃的姑娘,受到了养父的宠爱,却也被拘囿在人间炼狱,最后以耻辱的方式留了孩子西班陪伴养父,随后离开人间。
25,马粪包死了。“这一拳把马粪包打得晕头转向的,他凄凉地重复了一句“‘野——人——’晃了几晃,手中的猎枪先掉到了地上,跟着,他也倒在了地上。”这个让交库托坎为他去死的男人,自宫了自己,取得了原谅,在去看外孙九月和重外孙六月时,死在了路途中。
26,妮浩死了。“山火熄灭了,妮浩走了。她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礼,但她却不能为自己送别了。”这个萨满,为了别人的孩子,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只留下了贝尔娜和玛克辛姆。神秘而又传奇的人生,给世界留下了密而无法宣的神奇事迹。
27,依莲娜死了。“第二天正午,我们在贝尔茨河的下游找到了依莲娜的尸体。”依莲娜是投河自尽的。“我憎恨那几棵多事的柳树,因为依莲娜就是一条鱼,她应该沿着贝尔茨河一直飘向我们看不见的远方的。”
......
这么多的死亡,但只有其中几位人物让读者有印象,如果不是盘点,我也记不住,因为这些死亡有的是作者为写死亡而让人物死亡,轻飘,随意,无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比如“我”的孙女 依莲娜,她为什么要死呢? 我猜作者想写出现代文明对古老传统的冲击和矛盾,然而铺垫完全不够,无法让读者理解和同情她的死。
总体来说,我不是很喜欢作者把苦难不幸和痛苦以健忘宽容去消解...
第二本不错,谢谢推荐
英文新书才三十刀
很多年前就读过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特别赞! 情节流畅,文字优美,细节丰富,写尽了一个寒带原始民族的生活与生命、传承与信仰,对自然(森林和动物)的敬畏和依赖,对命运(生老病死、爱与欲)的顺其自然和不强求。读来让人身临其境,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部分清晨还值得一读; 到第三部黄昏,就读不下去了:)因为后面部分只是对第一部的重复,新的情节并未提供新的经历。
其实,说到底《额尔古纳河右岸》仍然属于家族小说,这类型小说都有一个基本模式:往往都会以陌生化、理想化、近似乌托邦的方式开场,然后以某种外在冲击(比如时代的巨变、文明的进步、战争的袭击)与之产生冲突,形成一股强大的张力,将故事的发展推向一个特别紧张的高度,进而戛然而止,这也叫作蓄势。戏剧要有冲突,小说也是如此。比如阿来《尘埃落定》,比如陈忠实《白鹿原》,比如《额尔古纳河右岸》,都一致地选择伴随时代变化而产生的新的文明作为外在冲击,以打破小说世界原有的平衡并且建立新的平衡而结局。本来这一部份应该是写作重点,但是很可惜,无论抗日,土改,反右,文革,都被作者迟子建作为背景一代而过...
我一直不太能理解魔幻现实主义: 尤其是中国作家模仿的魔幻现实主义。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超现实的描写,伪民俗,都是我阅读中的障碍:)
嘿嘿,我来答一个:考虑到叙事者是行将就木的老奶奶,见过太多死亡了回顾起来已经不会有太多震撼了吧,死就是生的另一面,所以我倒觉得她对死描写得比较淡漠符合叙事者的年龄和境界。
也许写法有些单调,但是描写的一个古老民族的史诗和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还是很有深度的,我会给它一个好评:)
回复 6楼 的帖子
作者的雄心很大,她是想写成 一个民族的史诗的,然而,她只是 “连续两天来到山上的猎民点,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 两天? 这种态度是不能把握这么宏大的主题的:)这部作品是没有什么深度的。
回复 6楼 franktru 的帖子
作者的雄心很大,她是想写成 一个民族的史诗的,然而,她只是 “连续两天来到山上的猎民点,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 两天? 这种态度是不能把握这么宏大的主题的:)
因为现实中的鄂温克猎民其实也没啥史诗可以写的。七八十年代以后环境恶化他们没什么猎物可以打,就是一群天天喝的酩酊大醉,不识几个字的酒蒙子
回复 8楼 的帖子
就如我前面提到的,这个民族在面对时代的巨变、文明的进步、战争的袭击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冲突,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张力,能将故事的发展推向一个特别紧张的高度; 然而作者轻描淡写地把那些当作背景了。依莲娜的死其实是有现实的原型的,只是作者没有深入挖掘那位原型叫做柳芭的女画家的内心世界的冲突与矛盾以及她为什么义无反顾地赴死...
迟子建是黑龙江漠河人,没少听说过这个民族的故事和林区的变迁,我的看法是她应该早就起过意,两天功夫可以打听到很多细节了。当然,那个民族也许后来的转变就像另一层主说的成了酒蒙子,不能说是光明的,但是作为一个长期生存过的渔猎民族,落日余晖之际能有这么一个同情他们的人把历史按照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那也很欣慰了。默默无闻的生,默默无闻的死,那会更可悲,把他们按照作者的意象拔高一点儿,也算是给他们一个安慰吧。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