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概括一下魏若来在上海时所处的生存环境👇
(虽然是简单概括,字也挺多[允悲])
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也就是魏若来后来供职的银行
始建于1928年,当时由宋子文任行长
而当时位于北平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也于1928年南迁至上海
之后1928年到1935年期间,无数银行从北方迁至上海
就是因为当时的共识是上海是最大商埠,是南北的金融中心
各地银行的总行南迁至上海,置身十里洋场之中
商业竞争就日渐激烈起来
在这样的氛围下,以前在北边围绕的官场排场就行不通了
兴起了更为明快的商务环境
银行老师傅们开始适应不了、应付不来了
所以各大银行开始在新式大学中吸收经济科、法科、外文专业的人才
充作银行新行员,建立起气象一新的专业体系
魏若来大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入中央银行的
而那时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乃至远东金融中心的辉煌
也就差不多延续了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
七七事变之后,上海这座金融高地,彻底沦陷……
长风破浪这部剧,大概会囊括这十年的时代变迁和金融动荡
在这个时期的早前,上海的证券交易并不像后世那样
那时大部分时候都是以实物性质的期货交易
其次才是买卖铁路债券、公司股票的现货交易
而到了1928年,中央银行成立,大型银行南迁后
国民政府、银行和证券公司就都走上买卖公债库券的证券交易道路
用当时的银行家的话说:“银行买卖承押政府公债,利息既高,折扣又大,所占利益,实较任何放款为优…”
可见,当时的银行家们对证券市场的开拓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
作为国民政府,公债也是他们弥补财政亏空的主要手段
他们通过利用这一经济杠杆,聚集了巨额资金,
1927至1936年间发行公债共达26亿元之巨
它主要对证券市场从法律上进行管理,又让金融业有利可图,
乐于为公债的发行和流通投入资金和进行推销
通过公债,建立和加强了政府与金融业之间的联系
政府获得了财源,银行得到了利益,这是它们相互合作的基础
一时间,上海的证券公司都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甚至,在上海本土证券公司日渐兴盛的同时
日本在华的取引所(日本证券所)反而发展不景气关门倒闭了
可见当时的华商证券交易有多火热
然而,表面繁荣的背景下
其实并不那么简单
很快
上海金融业就遭遇几大风险
首先,国民政府内部并不统一,
南京国民政府和广州国民政府一直处于宁粤对峙的状态,
双方拉锯中,凯申也迫于外患与财政问题下野,政坛风起云涌;
其次,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积聚,在上海证券市场发展的关键时刻,
爆发了“公债停付风潮”,
国民政府军费糜费,入不敷出,用公债弥补赤字,
军费内债两座大山压下来,国民政府的公债政策危机随时有爆发的可能
凯申下野,广州国民政府也没捞着好
公债风潮中广州方面失去上海金融界信任,举步维艰
之后,凯申又再度回归,宋子文也在财政部长的位置上上上下下
这其中,还爆发了淞沪会战…
这些动荡,肯定会波及到当时身处中央银行内部的魏若来
夹在宁粤两派政客之间,夹在国民政府与银行、证券所的矛盾之间
魏若来的日子也肯定不好过,
且还能洞悉国民政府那些官员、银行上层们、证券所内部…等等等等的勾心斗角、腐败谋私
再然后,等着整个上海金融业和魏若来的,
估计还会有大名鼎鼎的“白银风潮”
白银风潮,也算是中美第一次汇率战争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迎来了大萧条时期
但那时的中国反而就还好,因为国际大部分实行金本位制
而中国当时却是银本位制,以白银为交易货币
大萧条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就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
白银的国际市场价格也跟着狂跌
国际银价暴跌,可是中国还是银本位,
中国国内的银价还处在相对高位,这就出现了巨幅套利的空间
然而,之后美国通过了《白银法案》,把白银也作为了美元发行的准备金
这一举措造成国际市场白银价格暴涨,国际银价涨的比国内高
中国国内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
白银大量外流直接造成民国金融市场的银根紧缩。
由此,大萧条综合症正式爆发,
通货紧缩、企业破产、银行、钱庄倒闭、百姓大量失业。
面对这个危局,国民政府开始谋求货币改革
货币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货币发行跟白银脱钩,央行直接印钞发纸币
呐呐呐,魏若来他们银行有了货币发行权
可以直接印钞票了
但这其中延伸出来的事儿可就多了
比如白银大量外流时, 银行上层和国民政府内部的敛财贪污
货币改革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演化
甚至,不乏借货币改革暗中制造假币的勾当
假如魏若来这样正直热血的银行新秀、金融天才遇到这些龌龊事会怎样?
他要当了别人的敛财之路
又会被怎样陷害…
故事发生在这样波澜壮阔的背景下很带感啊
那时候金融市场刚刚起步,还没有金融监管,乱象丛生,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黑暗时期
这回再聊聊同时期我D的金融事业的发展
我上回说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是上海金融业的辉煌时期
巧了不?这十年,也是我D红色金融蓬勃发展的时代
与国民政府不同的是
我D 金融事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没有准备金。我D在江西建立根据地后
一直处在被国民党围剿和经济封锁双重压制下
打仗,也是需要钱来支撑的。人民军队大量的物资装备需要补充
根据地的百姓需要生产和生存
哪一样都需要钱。
成立属于自己的金融机构,更是需要准备金作为保障
其次,缺少金融人才
没有相关的人才、技术和金融知识储备
甚至连发行货币的油墨,纸张,机器设备都没有
一穷二白,急需吸纳金融方面的人才和技术
或许,魏若来就是这样,被在上海的我D地下组织发掘
引导他走向革命的
当时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经常让前线收集与金融、银行相关的信息
吸纳人才应该也是其中之一
然后,还要抵抗经济封锁
如果说几次围剿给根据地带来的是炮火连天的战乱
那经济封锁就是直接扼住了根据地的命脉
根据地和外界贸易完全断绝,货物不能流通,
导致根据地内银元现金日益减少,
食盐、布匹、药材等物资缺乏,物价昂贵,群众生活困难…
不仅如此
在苏维埃银行想尽一切办法冲破经济封锁时
国统区、敌占区还对根据地进行各种伪bi、假bi的围剿
各种杂票不断侵害苏区的经济环境
而我D这边不要说造bi设备了,连防伪设置和侦破技术都没有
真的是内忧外患
顶着这样那样的压力
我D 领导下的第一个国家性质的银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仍旧于1932月2月1日成立了
并且,成立了第一家造币厂,由专业的美工人员绘制钱币,
并从上海采购专业的机器和油墨纸张进行印刷
后来因为经济封锁,也因为上海采购油墨纸张太贵
改成了在根据地用土法自制
土八路土八路,当时真的是被逼无奈用各种土办法一点一点摸索着做了很多大事
甚至一开始都不知道银行的四联单怎么弄
还是偶然间从外面收到银元的包装纸是上海某银行的四联单中的一页
根据这一页,慢慢琢磨着制出了属于自己银行的五联单
但就算如此,国家银行首次创造性地发展出以物资为准备金的银行体系
不是没有准备金吗?
在缺少资本、黄金、白银的根据地来说,物资显然更加稳固,
这也是红色金融在发展壮大的大部分时间里,
货币币值都比较稳定的原因之一
苏区根据地面临着几次大围剿
就算成立了国家银行,一时也很难解决军费开支问题
但是,巧了不?国民政府解决军费问题是发行公债,
我D当时恰恰也是用了发行公债这一举措解决了很多现金回笼等问题
我不由联想,电视剧中,
说不定是魏若来给根据地带来这样新式的银行干预市场货币流通的绝妙法门
还有,看预告片里
总有个感觉,就是魏若来会卷入伪bi假bi制造案中
说起来,国统区、敌占区的伪bi假bi对苏区造成的伤害是十分严重的
刚刚在苏维埃国家银行努力下经济复苏的苏区
被伪bi假bi干扰,发生过几次大的挤兑风波
我总觉得在剧中,是魏若来破了伪bi假bi案
预告中,魏若来几次听银元的声音辨别真jia
还有那个他举着煤油灯深夜探究的画面(图8、图9)
图9墙上报纸写着“沈图南赴任”和“暴跌、开会”字样
还有图7那面照片墙,被绑的人确定就是图6那个人
而且照片墙的其他照片也确实都是造bi机器和厂房
而图6可见,跟造假bi有关的林樵松
就是拷打魏若来的人(来宝就在他面前血呼啦的吊着呢)
苏区根据地在五次反围剿和经济封锁下
仍把银行有声有色的搞起来了
但最终仍走上了长征之路
当时苏维埃国家银行有14人参与长征
最终到达延安的只有六个人
剩下的全部牺牲在长征路上…
但苏维埃国家银行得以幸存
并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长风烈烈,破浪前行……
金融谍战题材很喜欢。看预告谍战的成分更多些,可能金融相关不太容易在短短的预告片里表现出来吧。期待播出。
03-12 长风破浪痘印 魏若来玩枪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