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yulingxi
纪录片《空巢一生》和祖国不断变化的养老宣传,另人无奈啊。
8751
51
2014-02-09 18:58:53
最近看了下面的调查,想起我几年前在某鼎尖企业过劳死的学长,感慨生命脆弱。
家人说国内看病都要几百起了,就给这些老人100 元的生活补助,真是打发叫花子。这些人里面先是孩子死了,再是丈夫不能承受精神压力也走了,剩下的妈妈们好可怜。
视频不会贴,图片也有点小,大家将就下吧。
http://news.qq.com/a/20120509/000144.htm
http://news.qq.com/zt2012/living/only_child.htm
http://news.qq.com/a/20120509/000144.htm
中国失独老人调查
[p=30, 2, left]当年,数以亿计的中国父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诞下唯一的孩子,将所有希望寄予其身上。然而,有超过1000万独生子女家庭遭遇丧子,造成2000万失独父母。[p=30, 2, left]有失独者说,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没有孩子,就什么都没有了。当他们年老体衰,需要孩子照顾时,不仅孤立无援,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他们的后半生,将于何处安放?
一次上访
[p=30, 2, left]2012年6月5日下午,80多位失独者(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聚集在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民来访办公室的小院内。他们想和计生委的领导见个面,谈一下自己的未来。但领导迟迟不肯露面,计生委的工作人员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在得知上访者所在的省市后打电话给各地计生办,让他们来“接人”。[p=30, 2, left]当天晚上,拥挤的小院内外一片喧嚣,各地计生办工作人员的劝说声和失独者们对峙的声音此起彼伏,路边停着3、4辆警车;最终,双方谁也没有说服谁,这80多位失独者在办公室一直坐到第二天下午4点,直到领导同意见面。一个小时后,失独父母中的5个代表和国家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等工作人员在计生委的8楼会议室里开了一个座谈会。[p=30, 2, left]会上,失独者们表述了自己的诉求:他们希望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由政府给失独者提供集中的廉租社区;而最主要的,是希望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明确管理失独群体的机构,让失独者知道出了问题该去找谁。[p=30, 2, left]计生委承诺会在3~4个月内研究出台一个制度框架报国务院,并且答应建立沟通机制。随后双方互留了电话。[p=30, 2, left]在得到答复后,失独者们离开来访办,回到宾馆,第二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带着希望各自坐上了回家的火车。
埋葬了孩子,也埋葬了自己
[p=30, 2, left]笛妈是6月2号早上到的北京。[p=30, 2, left]在亲戚家休整一天后,次日一早,外甥女陪着她去八达岭陵园看了女儿。作为那5名和计生委领导座谈的代表之一,这已是她第四次来京上访,两年前,她就给计生委递交过诉求,但每次询问得到的答复都是已经递上去了,然后就不再有下文。[p=30, 2, left]笛妈的女儿1983年出生,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保研,之后又公派美国读博,2008年5月底,女儿在美国遭遇车祸不幸去世。笛妈说,女儿去世前最常跟她说的话就是:“妈妈,你不要怕,以后家里有我呢……”那年春节,女儿还打来越洋电话给全家人拜年,几个月后,她赶到美国面对的就是冰冷的尸体,捧回来的是一盒骨灰。[p=30, 2, left]女儿去世一年半以后,笛妈和老公搬离了原来居住的城市,几乎断绝了和从前生活圈子之间的所有来往,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笛妈说,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共同的话题也是孩子,没有孩子,什么都没有了。[p=30, 2, left]像笛妈这样的家庭,在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中,中国每年新增有7.6万个,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全国失去独生子女家庭已经超百万个。[p=30, 2, left]有关专家推算,1975~2010年出生的2.18亿独生子女中,有超过1000万会在25岁之前死亡。这意味着有2000万名父亲和母亲,在中老年时期失去唯一的子嗣,成为孤立无助的失独老人。[p=30, 2, left]笛妈是这些失独家庭的命运缩影。[p=30, 2, left]笛妈女儿的墓地在八达岭陵园一片幽静的山坡上,墓碑上刻着一家三口的名字,墓碑的右上角还有“永远在一起”五个小字。笛妈说,再过些年,她不知道自己还爬不爬得动这段山路,她今年57岁。
没有孩子,养老院都不收我们
[p=30, 2, left]潘教授今年75岁了,他是这些失独者中年纪最大的几个人之一。他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3年。如今,他仍然没有完全退休,每天弓着问号一样的后背往返于职工家属楼和办公室之间。[p=30, 2, left]当年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潘教授和爱人34岁结婚,35岁才有孩子;而当他到了70岁高龄,需要孩子照顾的时候,孩子却因为心脏病离开了人世。[p=30, 2, left]潘教授的手机并不经常开机,儿子小宏和家里联系总是打妈妈的电话。但儿子病发的前一晚,潘教授却鬼使神差的把老伴的手机也关机了。2007年2月13日,在准备结婚的新房吃完早饭后不久,小宏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说自己心脏不舒服。但等潘教授的老伴晨练回来,打开手机看到这条短信时,已经是早晨9点多钟,他们急忙赶往孩子的住所,救护车来的时候,孩子已经不行了。[p=30, 2, left]潘教授把儿子发给老伴的那条短信转发到了自己的手机里,一直带在身边。现如今,他的手机总是开着,却再也接不到儿子的电话了。[p=30, 2, left]潘教授的家陈设很简单,客厅里放着一张老两口用来吃饭的餐桌,餐桌正上方的墙壁上,悬挂着儿子的遗像。儿子过世后,老两口卖掉了那套用来给他结婚的房子,把所有儿子的物品搬回了家,放在他从前的卧室里。[p=30, 2, left]潘教授至今还保留着儿子去世那天早上吃剩下的馒头,他把那块馒头放在盘子里,用保鲜膜封装着,在保鲜膜的上面贴着一张黄色的正方形即时贴,上面写着:这是小宏2007年2月13日早晨吃剩下的最后一块馒头。[p=30, 2, left]孩子去世之后,潘教授曾经跑过好几家养老院,想给自己和老伴的晚年找个安置,但所有的养老院都将他拒之门外。按照规定,养老院接收老年人需要子女签字,但现在已经没有人可以给他们负这个责任了。[p=30, 2, left]中国网一篇评论文章指出,“独自凄凉无人问”是很适合失独者现状的一个简单描述。 计划生育政策是国策,是法律,在孤独的时候,失独者不能开口要求国家给予补助。名人、富人、官员等群体超生所上交的罚款属于“社会抚养费”,与失独者毫无关系。失独者能做的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地渡过漫长岁月。[p=30, 2, left]2012年5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发布的《中国年200亿超生罚款去向成谜 截留挪用时有发生》中披露:每年全国有将近200亿超生罚款。以前,它属于国家秘密;现在,它还是敏感信息。这些钱需要一个合理的去处,而不是整体打包上缴国库后不知所终。如此,才能体现《计划生育法》中所规定的“社会抚养费”的真正价值,也能让失独者们老有所依。[p=30, 2, left]但显然,潘教授享受不到对等的国家补偿。[p=30, 2, left]在跟计生委领导座谈时,潘教授说:“我71岁时就来找你们谈过这个问题,你们没有解决;现在我又来谈,我不想三年后这个事情还是没解决,到那时候我可能就是一张相片了……”
同命人抱团取暖
[p=30, 2, left]大圣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夏南路,京杭大运河西岸。叶儿黄和丈夫老庞就住在寺里。[p=30, 2, left]叶儿黄比老庞小5岁,文革时老庞被打成反革命,叶儿黄也被下放劳动十年,回城后她四处找人给他平反,到女儿出生时,老庞已经39岁。[p=30, 2, left]那是计划生育管控最严格的年代,所以尽管老庞攒够了交罚款的钱,打算再生个儿子,但这事被单位知道后,孩子还是被打掉了。[p=30, 2, left]女儿从学校毕业后,夫妻俩托人给她找了一份厦门航空公司的工作,因为离家远,女儿并不愿意去,但老两口觉得就业形势不好,还是说服女儿去了厦门。[p=30, 2, left]2007年6月底,女儿突发病毒性脑膜炎,在医院抢救45天后离开了人世。[p=30, 2, left]老庞是中医,擅长针灸,在镇江一带小有名气。因为给方丈治病的缘故,他说起自己丧女的遭遇。在方丈的劝导之下,他皈依佛门做了居士,方丈在寺内腾出一间房给他当诊室,从此,老庞几乎没有回过家。[p=30, 2, left]老庞住进寺里不久之后,叶儿黄也在方丈的劝说之下,一起搬了过来。尽管她至今仍然不信佛,但寺院里的环境可以让她的内心得到暂时的平复。[p=30, 2, left]叶儿黄说,女儿的事是她和老庞之间的禁忌,不能提。但她知道,如果老庞开始不停地抽烟,那就是他想孩子了。[p=30, 2, left]如今,他们已经在寺里住了4年多,这期间,叶儿黄得了乳腺癌,开了刀,妈妈和妹妹先后去世,她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p=30, 2, left]寺里没有电视、网络,吃的也不合她胃口,她更喜欢每天和失独者QQ群里的同命人们聊聊天。目前像这样的QQ群在全国已经有很多个,失独者们每天在群里相互慰藉、抱团取暖,也会时不时地相约一起去旅游。也许只有这种相聚能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安慰。[p=30, 2, left]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消息,目前,我国的生育水平远低于1.8的官方公布水平,更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老龄化加速以及未来可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成为新的重大挑战。鉴于这种现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建议,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考虑全面放开二胎。否则,越晚越被动。[p=30, 2, left]显然,叶儿黄这代老龄失独者已经无法享受到二胎生育政策,她只能寄希望于政府给她一点经济上的补助,例如,跟计生委申请一间廉租房,那样她既不用回到从前的家中触景伤情,也可以比在寺里生活得更舒服,她说只要能把剩下的几年好好活过去就行了。[p=30, 2, left]老庞今年70岁,有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他沉默寡言,很少露出笑容,早晨,他在诊室里给慕名而来的人们针灸,空闲时就坐下来抽烟,表情总是很凝重。他说:“你问我还有什么要求,我什么要求也没有,我只想死的时候能痛快一点。”
家人说国内看病都要几百起了,就给这些老人100 元的生活补助,真是打发叫花子。这些人里面先是孩子死了,再是丈夫不能承受精神压力也走了,剩下的妈妈们好可怜。
视频不会贴,图片也有点小,大家将就下吧。
http://news.qq.com/a/20120509/000144.htm
http://news.qq.com/zt2012/living/only_child.htm
http://news.qq.com/a/20120509/000144.htm
中国失独老人调查
【媒体转载须经腾讯网及作者授权】
[url=http://t.qq.com/malachefusiji]作者:吴家翔[/url] [url=http://t.qq.com/huahuahua]于维华[/url]
[p=30, 2, left]当年,数以亿计的中国父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诞下唯一的孩子,将所有希望寄予其身上。然而,有超过1000万独生子女家庭遭遇丧子,造成2000万失独父母。[p=30, 2, left]有失独者说,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没有孩子,就什么都没有了。当他们年老体衰,需要孩子照顾时,不仅孤立无援,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他们的后半生,将于何处安放?
一次上访
[p=30, 2, left]2012年6月5日下午,80多位失独者(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聚集在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民来访办公室的小院内。他们想和计生委的领导见个面,谈一下自己的未来。但领导迟迟不肯露面,计生委的工作人员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在得知上访者所在的省市后打电话给各地计生办,让他们来“接人”。[p=30, 2, left]当天晚上,拥挤的小院内外一片喧嚣,各地计生办工作人员的劝说声和失独者们对峙的声音此起彼伏,路边停着3、4辆警车;最终,双方谁也没有说服谁,这80多位失独者在办公室一直坐到第二天下午4点,直到领导同意见面。一个小时后,失独父母中的5个代表和国家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等工作人员在计生委的8楼会议室里开了一个座谈会。[p=30, 2, left]会上,失独者们表述了自己的诉求:他们希望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由政府给失独者提供集中的廉租社区;而最主要的,是希望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明确管理失独群体的机构,让失独者知道出了问题该去找谁。[p=30, 2, left]计生委承诺会在3~4个月内研究出台一个制度框架报国务院,并且答应建立沟通机制。随后双方互留了电话。[p=30, 2, left]在得到答复后,失独者们离开来访办,回到宾馆,第二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带着希望各自坐上了回家的火车。
埋葬了孩子,也埋葬了自己
[p=30, 2, left]笛妈是6月2号早上到的北京。[p=30, 2, left]在亲戚家休整一天后,次日一早,外甥女陪着她去八达岭陵园看了女儿。作为那5名和计生委领导座谈的代表之一,这已是她第四次来京上访,两年前,她就给计生委递交过诉求,但每次询问得到的答复都是已经递上去了,然后就不再有下文。[p=30, 2, left]笛妈的女儿1983年出生,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保研,之后又公派美国读博,2008年5月底,女儿在美国遭遇车祸不幸去世。笛妈说,女儿去世前最常跟她说的话就是:“妈妈,你不要怕,以后家里有我呢……”那年春节,女儿还打来越洋电话给全家人拜年,几个月后,她赶到美国面对的就是冰冷的尸体,捧回来的是一盒骨灰。[p=30, 2, left]女儿去世一年半以后,笛妈和老公搬离了原来居住的城市,几乎断绝了和从前生活圈子之间的所有来往,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笛妈说,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共同的话题也是孩子,没有孩子,什么都没有了。[p=30, 2, left]像笛妈这样的家庭,在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中,中国每年新增有7.6万个,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全国失去独生子女家庭已经超百万个。[p=30, 2, left]有关专家推算,1975~2010年出生的2.18亿独生子女中,有超过1000万会在25岁之前死亡。这意味着有2000万名父亲和母亲,在中老年时期失去唯一的子嗣,成为孤立无助的失独老人。[p=30, 2, left]笛妈是这些失独家庭的命运缩影。[p=30, 2, left]笛妈女儿的墓地在八达岭陵园一片幽静的山坡上,墓碑上刻着一家三口的名字,墓碑的右上角还有“永远在一起”五个小字。笛妈说,再过些年,她不知道自己还爬不爬得动这段山路,她今年57岁。
没有孩子,养老院都不收我们
[p=30, 2, left]潘教授今年75岁了,他是这些失独者中年纪最大的几个人之一。他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3年。如今,他仍然没有完全退休,每天弓着问号一样的后背往返于职工家属楼和办公室之间。[p=30, 2, left]当年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潘教授和爱人34岁结婚,35岁才有孩子;而当他到了70岁高龄,需要孩子照顾的时候,孩子却因为心脏病离开了人世。[p=30, 2, left]潘教授的手机并不经常开机,儿子小宏和家里联系总是打妈妈的电话。但儿子病发的前一晚,潘教授却鬼使神差的把老伴的手机也关机了。2007年2月13日,在准备结婚的新房吃完早饭后不久,小宏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说自己心脏不舒服。但等潘教授的老伴晨练回来,打开手机看到这条短信时,已经是早晨9点多钟,他们急忙赶往孩子的住所,救护车来的时候,孩子已经不行了。[p=30, 2, left]潘教授把儿子发给老伴的那条短信转发到了自己的手机里,一直带在身边。现如今,他的手机总是开着,却再也接不到儿子的电话了。[p=30, 2, left]潘教授的家陈设很简单,客厅里放着一张老两口用来吃饭的餐桌,餐桌正上方的墙壁上,悬挂着儿子的遗像。儿子过世后,老两口卖掉了那套用来给他结婚的房子,把所有儿子的物品搬回了家,放在他从前的卧室里。[p=30, 2, left]潘教授至今还保留着儿子去世那天早上吃剩下的馒头,他把那块馒头放在盘子里,用保鲜膜封装着,在保鲜膜的上面贴着一张黄色的正方形即时贴,上面写着:这是小宏2007年2月13日早晨吃剩下的最后一块馒头。[p=30, 2, left]孩子去世之后,潘教授曾经跑过好几家养老院,想给自己和老伴的晚年找个安置,但所有的养老院都将他拒之门外。按照规定,养老院接收老年人需要子女签字,但现在已经没有人可以给他们负这个责任了。[p=30, 2, left]中国网一篇评论文章指出,“独自凄凉无人问”是很适合失独者现状的一个简单描述。 计划生育政策是国策,是法律,在孤独的时候,失独者不能开口要求国家给予补助。名人、富人、官员等群体超生所上交的罚款属于“社会抚养费”,与失独者毫无关系。失独者能做的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地渡过漫长岁月。[p=30, 2, left]2012年5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发布的《中国年200亿超生罚款去向成谜 截留挪用时有发生》中披露:每年全国有将近200亿超生罚款。以前,它属于国家秘密;现在,它还是敏感信息。这些钱需要一个合理的去处,而不是整体打包上缴国库后不知所终。如此,才能体现《计划生育法》中所规定的“社会抚养费”的真正价值,也能让失独者们老有所依。[p=30, 2, left]但显然,潘教授享受不到对等的国家补偿。[p=30, 2, left]在跟计生委领导座谈时,潘教授说:“我71岁时就来找你们谈过这个问题,你们没有解决;现在我又来谈,我不想三年后这个事情还是没解决,到那时候我可能就是一张相片了……”
同命人抱团取暖
[p=30, 2, left]大圣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夏南路,京杭大运河西岸。叶儿黄和丈夫老庞就住在寺里。[p=30, 2, left]叶儿黄比老庞小5岁,文革时老庞被打成反革命,叶儿黄也被下放劳动十年,回城后她四处找人给他平反,到女儿出生时,老庞已经39岁。[p=30, 2, left]那是计划生育管控最严格的年代,所以尽管老庞攒够了交罚款的钱,打算再生个儿子,但这事被单位知道后,孩子还是被打掉了。[p=30, 2, left]女儿从学校毕业后,夫妻俩托人给她找了一份厦门航空公司的工作,因为离家远,女儿并不愿意去,但老两口觉得就业形势不好,还是说服女儿去了厦门。[p=30, 2, left]2007年6月底,女儿突发病毒性脑膜炎,在医院抢救45天后离开了人世。[p=30, 2, left]老庞是中医,擅长针灸,在镇江一带小有名气。因为给方丈治病的缘故,他说起自己丧女的遭遇。在方丈的劝导之下,他皈依佛门做了居士,方丈在寺内腾出一间房给他当诊室,从此,老庞几乎没有回过家。[p=30, 2, left]老庞住进寺里不久之后,叶儿黄也在方丈的劝说之下,一起搬了过来。尽管她至今仍然不信佛,但寺院里的环境可以让她的内心得到暂时的平复。[p=30, 2, left]叶儿黄说,女儿的事是她和老庞之间的禁忌,不能提。但她知道,如果老庞开始不停地抽烟,那就是他想孩子了。[p=30, 2, left]如今,他们已经在寺里住了4年多,这期间,叶儿黄得了乳腺癌,开了刀,妈妈和妹妹先后去世,她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p=30, 2, left]寺里没有电视、网络,吃的也不合她胃口,她更喜欢每天和失独者QQ群里的同命人们聊聊天。目前像这样的QQ群在全国已经有很多个,失独者们每天在群里相互慰藉、抱团取暖,也会时不时地相约一起去旅游。也许只有这种相聚能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安慰。[p=30, 2, left]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消息,目前,我国的生育水平远低于1.8的官方公布水平,更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老龄化加速以及未来可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成为新的重大挑战。鉴于这种现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建议,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考虑全面放开二胎。否则,越晚越被动。[p=30, 2, left]显然,叶儿黄这代老龄失独者已经无法享受到二胎生育政策,她只能寄希望于政府给她一点经济上的补助,例如,跟计生委申请一间廉租房,那样她既不用回到从前的家中触景伤情,也可以比在寺里生活得更舒服,她说只要能把剩下的几年好好活过去就行了。[p=30, 2, left]老庞今年70岁,有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他沉默寡言,很少露出笑容,早晨,他在诊室里给慕名而来的人们针灸,空闲时就坐下来抽烟,表情总是很凝重。他说:“你问我还有什么要求,我什么要求也没有,我只想死的时候能痛快一点。”
[url]http://news.qq.com/a/20120509/000144.htm[/url]
父母再也不能和女儿杨菲相见。
杨菲父母。
一年前儿子去世,这位来自德阳的母亲泪已哭干。
[p=25, 2, left]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者家庭 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p=25, 2, left]“与死亡俱来的一切,往往比死亡更骇人:呻吟与痉挛,变色的面目,亲友的哭泣,丧服与葬仪……”(弗兰西斯·培根《论死亡》)[p=25, 2, left]世上有一群父母,或许比谁都明白英国哲人培根的话。他们的年龄大都五十开外,20多年来,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正当他们幸福地为孩子购置新房、准备嫁妆的时候,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他们由此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当中:年龄太大,他们再次生育几无可能,每到合家团圆的节日,为免触景生情,他们只好躲亲避友;但儿女的音容几乎每时每刻都历历在目,这让他们总是眼含泪珠。他们自称为“失独者”,垂暮之年的他们,余生该如何度过?他们对记者说:他们想要在一起抱团取暖,建立一个只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养老院。 文/图 本报特派记者武威[p=25, 2, left]2012年1月22日,除夕。北风正劲。南昌当地的天空灰蒙蒙的,一场飞雪就在眼前。这时,在南昌市郊的莲塘公墓里,传来了一对夫妇的哭声。[p=25, 2, left]除夕风雪夜[p=25, 2, left]别样的团圆[p=25, 2, left]在墓园哭泣的,是杨维国、蔡丽夫妇,当时,风雪无情地拍打着他俩,但他们似乎忘了严寒,蔡丽抱着女儿的坟头,哭泣地对着地下的孩子说:“今天过年了,我们吃年夜饭你吃一点啊。”去年3月5日,一场发生在校园外的车祸,让夫妇俩永远失去了当时正在江西财经大学读研的23岁女儿杨菲。回家后,蔡丽写了下面的一篇日志《别样的团圆》。[p=25, 2, left]晚上6时多,菲菲的妈妈爸爸却来到莲塘公墓,爸妈孩子是要团圆的,对不?是老天都不能阻挡的,对不?过年了,来吧,孩子让妈妈抱起你,孩子你也吃点吧。今天过年了,我们一家团圆,妈再也忍不住……在这里,一家人就这样吃上了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在这里,白雪做伴,让我们实现了儿女情长。[p=25, 2, left]团圆桌上的圆满,变成了永远的缺席。爸妈站在雪地里,看着你,爸妈在看着你呀![p=25, 2, left]“天空飘着雪花,温度冰点……”[p=25, 2, left]白发爬满了这对夫妻的双鬓。丈夫曾两次试图自杀,都被妻子拦了下来,“他每天都喊着女儿的名字,有时激动地敞开衣领大叫,一次想从楼上跳下去,一次又把菜刀架在了脖子上,我撕心裂肺地劝他,‘你死了,我可怎么活’?”[p=25, 2, left]生活也变了。原本三口之家一起逛的商场,夫妇俩再未踏足;原本合家团圆的节日,夫妻俩却逃避亲友,“一见到别人家的孩子和父母快快乐乐地在一起,情绪就控制不住了。什么饺子、汤圆,原来都是我们喜欢吃的,但现在从来不吃了”;妻子有时穿起杨菲生前的衣服,也惹来一场无明的口角,“为什么不让我穿,我穿上衣服后,就感觉女儿在我身边一样!”[p=25, 2, left]老年丧子,人生之大不幸。这样的大不幸总是无情地在人世传递。江西九江的廖先生也有一位漂亮聪明的独生女儿“小丫”。小丫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在福建一家外企工作,只一年就晋升为公司的中层。过年的时候,廖先生和妻子为女儿购置了一套新房,为的是等着以后女儿带男朋友回来时住。[p=25, 2, left]可造化弄人,廖先生和妻子等来的却是噩耗。那一年清明放假,小丫早上还打电话和母亲问好,但晚上却传来单位的电话,女儿出车祸了,生命垂危。[p=25, 2, left]死神最终不期而至,随后是妻子的寻死觅活,两个月的粒米不进,只靠在医院输液维持生命,丈夫将一家三口住的房屋出售,精神极度痛苦,却依然要在妻子面前假装坚强,有时候控制不住,就跑到屋外去流泪、狂吼……[p=25, 2, left]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一对对年逾半百的夫妇们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和自己一样的同命人,以求心灵的慰藉。他们在网上的昵称带着失子的悲伤,同样的命运也让他们愿意尽情地袒露心扉。趁着刚刚过去的五一节,网名为“倩影”、“往事回忆”、“小丫留住”、“坎坷”等的40多位暮年丧独子的父母通过网络联系,相聚在了湖北。“在别人面前,我们是两面人,总会显得坚强,但回到家后,深夜合上眼后,却默默哭泣。但面对这群兄弟姐妹,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倾吐。”[p=25, 2, left]孩子的孝服[p=25, 2, left]心底永恒的痛[p=25, 2, left]这绝对是一场不同寻常的“网友见面”。记者在现场记录了他们的话,或许这世上,再没有比这几位母亲的对话,更让人感到万箭穿心的了。[p=25, 2, left]“小丫留住”抽泣地告诉身旁同伴那一段令人悲伤的时刻:“你知道吗?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不孝啊,按照我们那里的老人说,孩子火葬前,身上是一定要披麻戴孝的;孩子没有给父母送终就过世,本来就是一种罪过。”[p=25, 2, left]活像一场梦魇,话到伤心处,引来了蔡丽和其他几位在场妇女的抱头痛哭。[p=25, 2, left]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来自太仓的“老怪”,是失独群体网络中的活跃分子,他常常言辞幽默,但谈到自己的儿子时,有时也会激动:“儿子生病的时候,我答应过我儿子的,一辈子就只有他一个儿子。儿子去世后,民政局的人拿来几张孩子的照片,说是孤儿,让我挑选领养,我一口回绝了,我年龄大了,孩子还这么小,他稍大一点的时候,我已经七老八十了,还怎么有能力去抚养他?”[p=25, 2, left]“倩影”是这次网友聚会的组织者,这些年来,她在武汉接触到很多失独者,其中有一个是湖北的高官,令她印象深刻:“白天的时候,他总是西装革履,体面地工作;可是晚上回到家里,他又成了另外一个人,整夜抱着孩子的骨灰盒哭泣入睡,口中呢喃着‘孩子,让爸爸抱抱你’,他就这样睡在地板上将近8年。”[p=25, 2, left]精神折磨[p=25, 2, left]压抑、自闭和尊严[p=25, 2, left]事实上,除了失子之痛,其他精神上的折磨也让失独者痛苦不堪,普通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许立刻引来这些父母的怒目相视或者失声痛哭,他们的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睹物思人,极力躲避世俗人伦。[p=25, 2, left]来自珠海的“金蛇狂舞”和“万里马”夫妇,是这个群体中比较年长的,“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事情,我每天都会跑去社区的老年人活动室,唱歌、跳舞、扭秧歌……日子过得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儿子时,我却不得不撒谎了。人家问‘我怎么从来都没见过你儿子’?我就说‘他在部队,工作忙,不能常回来’,人家又问‘那怎么没见到你的孙子呢’?我就回答说‘他们丁克,没有孩子’。”[p=25, 2, left]失独者在节日里恐惧一切聚会,每年到了春节,这些父母都如临大敌,他们或躲到人迹罕至的清冷山庄度过漫漫假期,或在洗浴中心一待七八天,无论亲朋好友如何请他们,他们都不愿意出来。碰到亲友结婚、做寿、给小孩摆满月酒时更是如此,他们往往会将礼金奉上,但从来都不会去参加婚礼。睹物思人、触景伤情。他们自称是精神残疾者,今生不可治愈。[p=25, 2, left]孤苦伶仃[p=25, 2, left]丈夫离他们而去[p=25, 2, left]他们也曾想过用人工的手段再次进行辅助生育,但这样的方式却常常被他们自我否定,“有这么多钱去生小孩吗?即使能生下来,我们还有精力去抚养他吗?他的身体发育可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吗?”他们时常这样扪心自问。而前不久发生在广州的一出悲剧再次让有这样想法的失独父母踟蹰不已在失去长子后,50岁的文姨与刘叔耗费12万元通过试管技术再次当上爸妈,在生下一对龙凤胎、含辛茹苦地抚养了10载后,夫妇俩却因长期精神压抑选择了轻生。[p=25, 2, left]精神的痛苦往往带来生理的疾病。在这次有40多人参加的失独者父母聚会中,只有1/4是男性,“老怪”说:“这年头,丈夫能带着妻子一起出来聚会,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回家还能和老婆倾诉,但她们回家,就真正是孤苦伶仃一个人啊!”[p=25, 2, left]在经历了失子之痛之后,很多妇女都失去了丈夫。她们的丈夫或承受不了巨大的痛苦,不久就身患重病,离妻子而去;或者是离家出走,自此杳无音讯。一位来自湖北的女士哭泣着说:“我的儿子毕业于武汉大学,来到深圳工作,2006年,他在自己创业时因劳累过度去世;2009年,老伴又查出身患癌症,我在家独自照顾了他两年后,他还是离我而去。现在连亲戚也不愿照顾我,我的精神是绝望的,身体是衰弱的,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p=25, 2, left]来自甘肃天水的女士“坎坷”说:“我的网名叫坎坷,我的一生也是如此坎坷,我今年48岁,我的儿子在21岁的时候,在大学宿舍里突然晕倒,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当时还可以生育,但我的爱人却得了尿毒症,我爱人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够看到儿子大学毕业,但他的心愿却没能完成,如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不要在医院做手术时,没有人来给我签字……”[p=25, 2, left]失独者[p=25, 2, left]的心语[p=25, 2, left]“梦在天堂”:我来自福建三明,2002年,我的丈夫因为重症肝炎去世,当时儿子才11岁,没想到当我把儿子养到21岁时,我的儿子遇到车祸。与别人一起摔落到了河里,我的儿子救了两个人,就再也没有从河里上来。每年春晚,节目都很关心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我们这些没有儿女的空巢老人,谁来关心啊?(泪如雨下)[p=25, 2, left]“荆棘鸟”:我来自四川德阳,儿子刚走了1年,真实的心情其实很不好。但是在外人看来,我似乎什么都不缺,是那样成功,那样风光。我前年被评为四川省的三八红旗手,去年又被评为“巾帼英雄”,我又是高级工程师,但是,孩子没了,什么都没有了。(痛哭不已)我想着,根本没有谁来为我们送终啊,我们希望晚年应该有一个保障。[p=25, 2, left]“杨菲的父母”:我感叹我们都已不再年轻,感叹我们都没有小孩了,每当我们强作笑颜,其实内心都在滴血。我们现在或许还年轻,还能动,但是一二十年以后,我们都不能动的时候,该怎么办?我想要有尊严地活下去。涉及杨菲的案件,一审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但二审却至今没有开庭,我希望法律早点给出公正的答复。[p=25, 2, left]“历历在目”:我儿子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并且找了一个空姐做女朋友,他才25岁,离开我时,也是因为车祸。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哽咽失语)……我还要补充一句,我以后尽量不哭了,以后和儿子团聚时,要让儿子看到漂亮的妈妈,让儿子说妈妈变漂亮了,变好看了,再也没有眼袋了。[p=25, 2, left]全国失去独生子女家庭超百万个[p=25, 2, left]在这40多名“失独者”的聚会中,有丧子七八年甚至十年之久的“倩影”夫妇、“金蛇狂舞”夫妇,也有独子去世才1年左右的来自四川的“荆棘鸟”和杨维国夫妇。他们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远在甘肃、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武汉。但他们却并不在乎这些,毅然决定相聚在一起。他们说,在这里,不用像在外面那样假装坚强,他们可以“抱团取暖”、纵情哭笑。[p=25, 2, left]不少人告诉记者,在失去独子之后,对于世俗的名利和金钱,他们早已置之度外,但他们却总是无比担心,他们无法想象,在他们临终之时,陪在他们身边的会是谁?能有谁?就像“坎坷”说得那样:“我们要有尊严地死去。”[p=25, 2, left]“倩影”三年前就开始建立全国失独群体的QQ群,三年下来,QQ群由一个变成了三个,群员的规模也超过1000人,“倩影”说,现在群员的共同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属于失独群体自己的养老院,因为只有这些失独父母待在一起,他们的心理才没有芥蒂,并且能够互相帮助,“其他养老院的老人都有儿女,入院时,儿女要签字成为老人的监护人,儿女们也会时常来看望老人。我们一方面进养老院时,手续上会遇到问题;另一方面,看到别人的儿女来看望自己的父母,我们情绪上受不了。”[p=25, 2, left]唯一愿望:建独立养老院[p=25, 2, left]“老怪”说,他希望建立这个养老院,就是希望这个养老院成为他们这些暮年丧子者养老送终的所在,“我们不可能同时生病,总能够有健康的人来照顾那些生病的人,我们这群人,所有人都是病人,所有人也都是医生,我们痛苦时,只有跟我们一样的同命人,才能劝住我们,我希望政府能够考虑到我们群体的特殊性,我们自己也愿意出一部分钱,来建这个养老院。”[p=25, 2, left]但是,全国暮年失独的家庭到底有多少?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过详细的数据统计,记者只能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此前发布的一系列统计数据进行推算。[p=25, 2, left]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34735万人,此前抽样调查则显示,2009年我国15~19岁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7.17%,20~24岁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7.52%,25岁~29岁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6.48%,此前,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曾估计,目前军队中独生子女率已经不低于70%,作战部队则超过80%。如果按照军队的样本来估计,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至少也有1.9亿人。另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显示的该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约7.6万个家庭的分崩离析,难以补救。[p=25, 2, left]“老怪”所在的太仓县总人口71.72万,经过“老怪”了解,他们县共有115家和他境况相同的家庭,如果以太仓县作为全国的样本,那么,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肯定超过百万个。[p=25, 2, left](大洋网-广州日报)[url=http://news.sohu.com/20120510/n342840020.shtml]http://news.sohu.com/20120510/n342840020.shtml[/url]
失独夫妇,光荣一阵子痛苦一辈子
失独夫妇,光荣一阵子痛苦一辈子
——国家应该为他们负责,别让他们"躲"在被遗忘的角落
编者按:他们结婚生子的那个时代,有一个叫"计划生育"的大政策,于是"一对夫妻一个娃","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似乎让他们精神上很安慰,那时他们很乐观的相信:今天响应了国家号召(为国分忧嘛),将来国家也不会忘记我们。谁也想不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一切都满不是那么回事了,别说是"政府来养老",就连后来的"政府帮养老"也是聊胜于无——更让我们困惑的是"失独"后的孤苦无依,没任何相关部门出面抚慰、帮助料理一切事宜,更不要说将来要面对的生活不能自理、疾病、死亡等一系列实际难题……
一个沉重的现实:曾经的他们响应了大政策,而今失去唯一的孩子的痛苦无人诉
——"失独者"常会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当中,光荣一阵子痛苦一辈子
编前:他们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赶上了80年代第一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到了中年却痛苦地遭受了独子夭折的厄运。失独者,这个伴随着计划生育负面效果而生的词,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隐忧。失独家庭,就是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行尸走肉般活在这个世上,是一个被社会忽略的群体。
1 曾经年轻的他们做了"独生子女"家庭 光荣过牺牲过
一位一位网友在自己的博客里面说:尽管那时我们为"只生一个孩儿"做出了很多牺牲,比如福利分房会少了很多积分(那时单位福利分房都要依据夫妻双方工龄、家庭人口等各项累积分多少排队确定分房次序),工作上会因为我们是"一个孩儿"相对困难少而被安排多出差、多加班,因为我们是"一个孩儿"相对经济条件好而不曾享受国家任何福利照顾(除了独生子女18岁前的津贴)——诸如那个年代每年各单位、学校发放的生活困难补助、后来的大学生学习贷款等等。谁会想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一切都满不是那么回事了, "失独"后每月100元生活补贴在物价频涨的今天只能是杯水车薪,流于形式,谁能指望那一点补贴养老?
2一旦孩子出事,家庭就瞬间转化为"残缺家庭"和"悲苦家庭"
在解读"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这一命题时,我们需要有全生命历程的视野,在母亲过了35岁临界适龄生育年龄、逐渐丧失再生育能力之后,独生子女家庭就变成了一个"高风险家庭"。一旦孩子出事,这个家庭就瞬间转化为"残缺家庭"和"悲苦家庭"。早在20世纪90年代,独生子女生存风险开始陆续爆发。2001年6月,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秀银等率先在计划生育先进地区——山东荣成开展了大龄独生子女夭折的调查。我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是在2002年,当年我有幸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合作深入甘肃、宁夏、湖南、四川等省区调研,访谈了几十个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其中有些是农村的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后来出事的"计划生育残缺家庭"。
3 【精神层面的痛苦】失独者:精神备受折磨压抑自闭成常态不敢面对现实
精神脆弱 常失声痛哭:事实上,除了失子之痛,其他精神上的折磨也让失独者痛苦不堪,普通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许立刻引来这些父母的怒目相视或者失声痛哭,他们的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睹物思人,极力躲避世俗人伦。
不愿意接受现实:来自珠海的"金蛇狂舞"和"万里马"夫妇,是这个群体中比较年长的,"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事情,我每天都会跑去社区的老年人活动室,唱歌、跳舞、扭秧歌……日子过得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儿子时,我却不得不撒谎了。人家问‘我怎么从来都没见过你儿子’?我就说‘他在部队,工作忙,不能常回来’,人家又问‘那怎么没见到你的孙子呢’?我就回答说‘他们丁克,没有孩子’。"
惧怕过节:失独者在节日里恐惧一切聚会,每年到了春节,这些父母都如临大敌,他们或躲到人迹罕至的清冷山庄度过漫漫假期,或在洗浴中心一待七八天,无论亲朋好友如何请他们,他们都不愿意出来。碰到亲友结婚、做寿、给小孩摆满月酒时更是如此,他们往往会将礼金奉上,但从来都不会去参加婚礼。睹物思人、触景伤情。他们自称是精神残疾者,今生不可治愈。
4【肉体痛苦】失独家庭的老人患病机率高于普通家庭 有人因此而轻生
【轻生】前不久发生在广州的一出悲剧再次让有这样想法的失独父母踟蹰不已在失去长子后,50岁的文姨与刘叔耗费12万元通过试管技术再次当上爸妈,在生下一对龙凤胎、含辛茹苦地抚养了10载后,夫妇俩却因长期精神压抑选择了轻生。
【患病】精神的痛苦往往带来生理的疾病。经历了失子之痛之后,很多妇女都失去了丈夫。她们的丈夫或承受不了巨大的痛苦,不久就身患重病,离妻子而去;或者是离家出走,自此杳无音讯。一位来自湖北的女士哭泣着说:"我的儿子毕业于武汉大学,来到深圳工作,2006年,他在自己创业时因劳累过度去世;2009年,老伴又查出身患癌症,我在家独自照顾了他两年后,他还是离我而去。现在连亲戚也不愿照顾我,我的精神是绝望的,身体是衰弱的,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4 养老问题:进养老院都没人能来签个字 独居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道多有发生
如今各地的养老院大多不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因为目前我国福利性质的养老院极少,根本无法满足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社会需求,多数养老院都是盈利性质的,一切都是向钱看,不以人性关怀为主旨。而且入住养老院都要有子女签署委托手续,目的也是为了规避风险,无疑"失独"老人自然将被所有这一切苛刻的条件规则拒之门外,无依无靠,衰老失能,其命运之凄凉可想而知。正如有的"失独"父母所忧虑的,我们这群人最后甚至可能面临的就是没有人为我们签字而无法火化的惨状——这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老病孤独死在家中无人知道的事件多有发生已不再是新闻。
计划生育30年,一代人的沉重晚年降临
——当初一纸计生政策,是否想到了失独问题?失独不是第一天,这么多年,国家有关部门有没有关注
1 当年,计划生育政策如何成了国策?只为解决"人口多底子薄"
我们查找当年指定计划生育的政策,不难发现指定的理由是:抑制人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60年代鉴于这种情况,中国政府曾号召计划生育,提倡使用避孕药具。从七十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决定在全国城乡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并将人口发展计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政府开始了人口"控制论"的研究,这种人口控制论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中国人口不能再增加了,否则无法养活我们,也会累及子孙后代,"人口是国家发展的负担"就在那个时候在中国官员和普通百姓开始流行起来。
2 如果说当时是为了解决国情问题 那么这么多年失独问题日益严重 有相关部门意识到吗——这么多年甚是没有人做过系统的统计,每年约7.6万个家庭因失独分崩离析,难以补救
【失独者数字日益增长】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过详细的数据统计,记者只能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此前发布的一系列统计数据进行推算。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34735万人,此前抽样调查则显示,2009年我国15~19岁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7.17%,20~24岁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7.52%,25岁~29岁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6.48%,此前,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曾估计,目前军队中独生子女率已经不低于70%,作战部队则超过80%。如果按照军队的样本来估计,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至少也有1.9亿人。另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显示的该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约7.6万个家庭的分崩离析,难以补救。
给白发苍苍的中国未来留一线青丝,留一双搀扶老人的手臂
——当年积极拥护国家政策的人们遭受人生的不幸,国家应该为他们负责抚平他们的伤痛
编前:关于失独,在2012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赵超认为:"失独"夫妇年老以后,养老和医疗无法解决,应由政府出资,将其送到敬老院、养老院,免费安度晚年……
(1) 应该用高额的超生费,社会抚养费来安置这些失独家庭晚年的生活
学者杨支柱因生二胎被取消公职,并罚款24万余元。他称,计生罚款以前直接叫超生罚款,入世后改成"社会抚养费"。根据9省市超生罚款的平均数,全国31个省市每年征收的超生罚款可高达279亿元。其中大城市将该收入上缴财政,而地方则分配混乱,部分罚款去向成谜。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和每个月100元的失独家庭补贴,不禁让人哑然,当下,无论是哪一级政府,都应该对公民提出的关于"社会抚养费"的质疑有所回应,公众也当看到,政府收取的"社会抚养费",最终要还之于社会。权力需要在阳光下公开运行,这正是法治社会的要义。今年两会上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赵超提出:独生子女伤亡家庭承受精神打击的同时遭遇经济困难,他们的养老也是难题,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大多数属私营收费昂贵。赵超认为,"失独"夫妇年老以后,养老和医疗无法解决,应由政府出资,将其送到敬老院、养老院,免费安度晚年。本来咱们这个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就越来越明显,独生子女再出点什么意外,老人们的晚年还真让人担心。赵代表的这个建议一提出来,马上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赞同,有人觉得这是政府理所应当的责任……
(2) NGO这样的团体出面协调 给失独家庭一些心灵上的安慰(我个人觉得宗教也行 比如天主教 基督教什么的)
失独人群心中有着很深的痛苦、孤单和怯懦,精神上有很多的压抑、自闭与折磨,他们所希望的是,能够建立一个只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养老院。然而,这样也许会给他们带来很多保护,但是,却不能释放他们内心之痛,不能给他们受伤的心灵带来真实的慰藉,不能给他们深深的伤口涂上抚慰的药膏。对于这类失独人群,仍余力的一些社会组织是否可以考虑花上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帮助他们。"失独"之痛理应得到人性的关怀——比如,出台"失独"家庭的国家补偿政策,建立"失独"家庭专项扶助基金。可以从国家财政、慈善组织等筹措相关资金,政府为"失独"家庭专门建立"新希望家园"之类的精神家园活动场所,为这些特殊家庭办实事,解决他们老年后在经济、精神层面的实际困难。
(3) 收养孩子,让他们释放父爱母爱
有人曾建议将独苗夭折无法再生育后收养子女家庭纳入计划生育政策扶助范围,因为他们是因思念独子的极度痛苦才无奈中老年收养,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财力不支,拼命倾注他们无处释放的父母之爱——如此悲壮的生存状态,应该得到制度化的人性关怀,这不仅仅是一种补偿,更是一种道义和责任。
(4) 多兴建福利性养老院专门失独养老院让他们"老有所依"
目前我国福利性质的养老院极少,多数养老院都是盈利性质的,有时候即使政府出钱养老,但是他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来看老人心里也会不舒服,现在群员的共同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属于失独群体自己的养老院,因为只有这些失独父母待在一起,他们的心理才没有芥蒂,并且能够互相帮助,"其他养老院的老人都有儿女,入院时,儿女要签字成为老人的监护人,儿女们也会时常来看望老人。我们一方面进养老院时,手续上会遇到问题;另一方面,看到别人的儿女来看望自己的父母,我们情绪上受不了。"
编后:那些中年"失独"的父母,永远失去了享受子女照顾和赡养的可能,他们"望着天上的明月星星寻找孩子身影"的后半生,谁能给予他们温暖的照顾和坚实的呵护?当然,是国家!对于那些当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拥护国家政策的人们,当他们遭受了人生的不幸,国家人性关怀的光辉,理应照耀到他们身上!
失独夫妇,光荣一阵子痛苦一辈子
失独夫妇,光荣一阵子痛苦一辈子
——国家应该为他们负责,别让他们"躲"在被遗忘的角落
编者按:他们结婚生子的那个时代,有一个叫"计划生育"的大政策,于是"一对夫妻一个娃","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似乎让他们精神上很安慰,那时他们很乐观的相信:今天响应了国家号召(为国分忧嘛),将来国家也不会忘记我们。谁也想不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一切都满不是那么回事了,别说是"政府来养老",就连后来的"政府帮养老"也是聊胜于无——更让我们困惑的是"失独"后的孤苦无依,没任何相关部门出面抚慰、帮助料理一切事宜,更不要说将来要面对的生活不能自理、疾病、死亡等一系列实际难题……
一个沉重的现实:曾经的他们响应了大政策,而今失去唯一的孩子的痛苦无人诉
——"失独者"常会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当中,光荣一阵子痛苦一辈子
编前:他们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赶上了80年代第一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到了中年却痛苦地遭受了独子夭折的厄运。失独者,这个伴随着计划生育负面效果而生的词,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隐忧。失独家庭,就是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行尸走肉般活在这个世上,是一个被社会忽略的群体。
1 曾经年轻的他们做了"独生子女"家庭 光荣过牺牲过
一位一位网友在自己的博客里面说:尽管那时我们为"只生一个孩儿"做出了很多牺牲,比如福利分房会少了很多积分(那时单位福利分房都要依据夫妻双方工龄、家庭人口等各项累积分多少排队确定分房次序),工作上会因为我们是"一个孩儿"相对困难少而被安排多出差、多加班,因为我们是"一个孩儿"相对经济条件好而不曾享受国家任何福利照顾(除了独生子女18岁前的津贴)——诸如那个年代每年各单位、学校发放的生活困难补助、后来的大学生学习贷款等等。谁会想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一切都满不是那么回事了, "失独"后每月100元生活补贴在物价频涨的今天只能是杯水车薪,流于形式,谁能指望那一点补贴养老?
2一旦孩子出事,家庭就瞬间转化为"残缺家庭"和"悲苦家庭"
在解读"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这一命题时,我们需要有全生命历程的视野,在母亲过了35岁临界适龄生育年龄、逐渐丧失再生育能力之后,独生子女家庭就变成了一个"高风险家庭"。一旦孩子出事,这个家庭就瞬间转化为"残缺家庭"和"悲苦家庭"。早在20世纪90年代,独生子女生存风险开始陆续爆发。2001年6月,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秀银等率先在计划生育先进地区——山东荣成开展了大龄独生子女夭折的调查。我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是在2002年,当年我有幸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合作深入甘肃、宁夏、湖南、四川等省区调研,访谈了几十个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其中有些是农村的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后来出事的"计划生育残缺家庭"。
3 【精神层面的痛苦】失独者:精神备受折磨压抑自闭成常态不敢面对现实
精神脆弱 常失声痛哭:事实上,除了失子之痛,其他精神上的折磨也让失独者痛苦不堪,普通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许立刻引来这些父母的怒目相视或者失声痛哭,他们的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睹物思人,极力躲避世俗人伦。
不愿意接受现实:来自珠海的"金蛇狂舞"和"万里马"夫妇,是这个群体中比较年长的,"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事情,我每天都会跑去社区的老年人活动室,唱歌、跳舞、扭秧歌……日子过得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儿子时,我却不得不撒谎了。人家问‘我怎么从来都没见过你儿子’?我就说‘他在部队,工作忙,不能常回来’,人家又问‘那怎么没见到你的孙子呢’?我就回答说‘他们丁克,没有孩子’。"
惧怕过节:失独者在节日里恐惧一切聚会,每年到了春节,这些父母都如临大敌,他们或躲到人迹罕至的清冷山庄度过漫漫假期,或在洗浴中心一待七八天,无论亲朋好友如何请他们,他们都不愿意出来。碰到亲友结婚、做寿、给小孩摆满月酒时更是如此,他们往往会将礼金奉上,但从来都不会去参加婚礼。睹物思人、触景伤情。他们自称是精神残疾者,今生不可治愈。
4【肉体痛苦】失独家庭的老人患病机率高于普通家庭 有人因此而轻生
【轻生】前不久发生在广州的一出悲剧再次让有这样想法的失独父母踟蹰不已在失去长子后,50岁的文姨与刘叔耗费12万元通过试管技术再次当上爸妈,在生下一对龙凤胎、含辛茹苦地抚养了10载后,夫妇俩却因长期精神压抑选择了轻生。
【患病】精神的痛苦往往带来生理的疾病。经历了失子之痛之后,很多妇女都失去了丈夫。她们的丈夫或承受不了巨大的痛苦,不久就身患重病,离妻子而去;或者是离家出走,自此杳无音讯。一位来自湖北的女士哭泣着说:"我的儿子毕业于武汉大学,来到深圳工作,2006年,他在自己创业时因劳累过度去世;2009年,老伴又查出身患癌症,我在家独自照顾了他两年后,他还是离我而去。现在连亲戚也不愿照顾我,我的精神是绝望的,身体是衰弱的,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4 养老问题:进养老院都没人能来签个字 独居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道多有发生
如今各地的养老院大多不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因为目前我国福利性质的养老院极少,根本无法满足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社会需求,多数养老院都是盈利性质的,一切都是向钱看,不以人性关怀为主旨。而且入住养老院都要有子女签署委托手续,目的也是为了规避风险,无疑"失独"老人自然将被所有这一切苛刻的条件规则拒之门外,无依无靠,衰老失能,其命运之凄凉可想而知。正如有的"失独"父母所忧虑的,我们这群人最后甚至可能面临的就是没有人为我们签字而无法火化的惨状——这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老病孤独死在家中无人知道的事件多有发生已不再是新闻。
计划生育30年,一代人的沉重晚年降临
——当初一纸计生政策,是否想到了失独问题?失独不是第一天,这么多年,国家有关部门有没有关注
1 当年,计划生育政策如何成了国策?只为解决"人口多底子薄"
我们查找当年指定计划生育的政策,不难发现指定的理由是:抑制人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60年代鉴于这种情况,中国政府曾号召计划生育,提倡使用避孕药具。从七十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决定在全国城乡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并将人口发展计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政府开始了人口"控制论"的研究,这种人口控制论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中国人口不能再增加了,否则无法养活我们,也会累及子孙后代,"人口是国家发展的负担"就在那个时候在中国官员和普通百姓开始流行起来。
2 如果说当时是为了解决国情问题 那么这么多年失独问题日益严重 有相关部门意识到吗——这么多年甚是没有人做过系统的统计,每年约7.6万个家庭因失独分崩离析,难以补救
【失独者数字日益增长】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过详细的数据统计,记者只能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此前发布的一系列统计数据进行推算。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34735万人,此前抽样调查则显示,2009年我国15~19岁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7.17%,20~24岁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7.52%,25岁~29岁的年轻人约占总人口的6.48%,此前,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曾估计,目前军队中独生子女率已经不低于70%,作战部队则超过80%。如果按照军队的样本来估计,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至少也有1.9亿人。另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显示的该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约7.6万个家庭的分崩离析,难以补救。
给白发苍苍的中国未来留一线青丝,留一双搀扶老人的手臂
——当年积极拥护国家政策的人们遭受人生的不幸,国家应该为他们负责抚平他们的伤痛
编前:关于失独,在2012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赵超认为:"失独"夫妇年老以后,养老和医疗无法解决,应由政府出资,将其送到敬老院、养老院,免费安度晚年……
(1) 应该用高额的超生费,社会抚养费来安置这些失独家庭晚年的生活
学者杨支柱因生二胎被取消公职,并罚款24万余元。他称,计生罚款以前直接叫超生罚款,入世后改成"社会抚养费"。根据9省市超生罚款的平均数,全国31个省市每年征收的超生罚款可高达279亿元。其中大城市将该收入上缴财政,而地方则分配混乱,部分罚款去向成谜。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和每个月100元的失独家庭补贴,不禁让人哑然,当下,无论是哪一级政府,都应该对公民提出的关于"社会抚养费"的质疑有所回应,公众也当看到,政府收取的"社会抚养费",最终要还之于社会。权力需要在阳光下公开运行,这正是法治社会的要义。今年两会上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赵超提出:独生子女伤亡家庭承受精神打击的同时遭遇经济困难,他们的养老也是难题,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大多数属私营收费昂贵。赵超认为,"失独"夫妇年老以后,养老和医疗无法解决,应由政府出资,将其送到敬老院、养老院,免费安度晚年。本来咱们这个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就越来越明显,独生子女再出点什么意外,老人们的晚年还真让人担心。赵代表的这个建议一提出来,马上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赞同,有人觉得这是政府理所应当的责任……
(2) NGO这样的团体出面协调 给失独家庭一些心灵上的安慰(我个人觉得宗教也行 比如天主教 基督教什么的)
失独人群心中有着很深的痛苦、孤单和怯懦,精神上有很多的压抑、自闭与折磨,他们所希望的是,能够建立一个只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养老院。然而,这样也许会给他们带来很多保护,但是,却不能释放他们内心之痛,不能给他们受伤的心灵带来真实的慰藉,不能给他们深深的伤口涂上抚慰的药膏。对于这类失独人群,仍余力的一些社会组织是否可以考虑花上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帮助他们。"失独"之痛理应得到人性的关怀——比如,出台"失独"家庭的国家补偿政策,建立"失独"家庭专项扶助基金。可以从国家财政、慈善组织等筹措相关资金,政府为"失独"家庭专门建立"新希望家园"之类的精神家园活动场所,为这些特殊家庭办实事,解决他们老年后在经济、精神层面的实际困难。
(3) 收养孩子,让他们释放父爱母爱
有人曾建议将独苗夭折无法再生育后收养子女家庭纳入计划生育政策扶助范围,因为他们是因思念独子的极度痛苦才无奈中老年收养,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财力不支,拼命倾注他们无处释放的父母之爱——如此悲壮的生存状态,应该得到制度化的人性关怀,这不仅仅是一种补偿,更是一种道义和责任。
(4) 多兴建福利性养老院专门失独养老院让他们"老有所依"
目前我国福利性质的养老院极少,多数养老院都是盈利性质的,有时候即使政府出钱养老,但是他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来看老人心里也会不舒服,现在群员的共同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属于失独群体自己的养老院,因为只有这些失独父母待在一起,他们的心理才没有芥蒂,并且能够互相帮助,"其他养老院的老人都有儿女,入院时,儿女要签字成为老人的监护人,儿女们也会时常来看望老人。我们一方面进养老院时,手续上会遇到问题;另一方面,看到别人的儿女来看望自己的父母,我们情绪上受不了。"
编后:那些中年"失独"的父母,永远失去了享受子女照顾和赡养的可能,他们"望着天上的明月星星寻找孩子身影"的后半生,谁能给予他们温暖的照顾和坚实的呵护?当然,是国家!对于那些当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拥护国家政策的人们,当他们遭受了人生的不幸,国家人性关怀的光辉,理应照耀到他们身上!
看到有人judge失独老人,顶顶旧帖子吧。
谢谢mm,我不是说失独老人生孩子给自己养老,再生孩子很多是精神支柱,不仅仅是给自己养老。
但是这个纪录片也反应了,社会养老政策的不足,且不要说精神支持,就算物质都不够。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
ADVERTISEMENT
Hot Deals
All DealsNelko 蓝牙热敏打印机,现价仅需 $86.99,原价 $135.99,助力高效标签打印
节省30%!时尚耐用的Waterdrop滤水壶,带来纯净水体验
Calvin Klein 網購星期一大促:特賣品最高6折+額外75折
adidas 優惠:最多可享 70% 折扣+額外 40% 折扣
THE OUTNET 清仓大促:低至15折
Carter's 假日精选:低至60-70%折扣
THE OUTNET派对礼服促销 额外优惠高达40%
kate spade Cyber Monday大促:额外立减40%
Gap Factory 儿童网购星期一:全场六折,再享额外85折,免运费,清仓低至65折
Tommy Hilfiger 网络星期一促销:全场五折优惠
Banana Republic Factory 網店特賣:低至4折再享額外6折
adidas网络星期一促销:额外7折优惠
FSyueyun 双层浴室台面置物架,仅售 $12.72!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