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just
在美国的疏离感和在国内的亲切感
15131
89
2024-11-13 19:28:36
我的感受恰恰相反,在这边很容易很自然可以讨论difficult的深层话题,但在国内,除了吃的用的房子车子工资学历,再想聊点别的,不容易。
举个例子,今早的瑜伽课,一开始几分钟是呼吸练习,老师突然哽咽了(呼吸li练习很容易会让深层感受浮现出来)。她解释说下周三要出庭,离婚官司,在过去的两年半,她受到跟踪恐吓,社交媒体霸凌,因为她是移民她丈夫还想方设法驱除她出境。现在她终于走到这一步,非常感激瑜伽团体对她的支持和鼓励,虽然谁也不知道她在经历什么,但每个笑脸每个问候每个善意就给了她勇气。
上课结束后每个学生都抱抱她,希望她下周顺利。
我们都是陌生人,但是短短的几个瞬间会让我们感觉到是一个整体,感受都是相通的。
要是在中国,老人们肯定聚在一起,打牌,下象棋,聊天,锻炼。———我能说这个是你想多了吗?完全不是想象的这种。我爸家的楼,基本都是离退休老头老太,基本谁都不跟谁来往,都是关起门来个过个的。我都不解,大家都没事互相做个伴打发时间不好吗。不过我发现知识分子聚堆的地方大都这样,互相客气,个子冷清。
lhg 发表于 2024-11-14 08:27
这边的老人也是啊,我妈每周上两次senior community center的课,老师同学都可以讲中文。
她不会开车,等着我送,所以才去两次,很多其他华人老人(50+)可以自己开车的,几乎天天去,乒乓球🏓️,麻将🀄️,短期旅游,各种活动,不要太开心。
我在那里等我妈的时候,感觉菜市场也不过如此了,比孩子的学校都闹。
家附近有个教会办的二手店,六十几年了,一直靠着义工来维持经营,都是女性老人家,85岁的我见过很多个,有时还牵着她们的老伴一起来。
这个其实就是美国生活的问题之一。非常不accessible 。你得开车去特定地点,特定场合社交。
所以你得先开车去,然后和那里的人(不管合得来合不来)一起,参加一个特定的活动。遇到非常合的来的人是幸运,遇不到就悄默声的自己活动。
国内首先到处都是社交场合没有特定要求,走出家门就可以遇到人聊天。随时随地,不需要开车去哪里。
如果是活动的,大多数情况,是先有了非常合得来的人,然后再一起活动。
而且好多老年人的活动都在小区里,非常方便。到点了下楼,活动完了回家,活动时间长中午休息都可以回家吃午饭再去,完全没有commute的cost.
差别还是很大的。
mylittle9 发表于 2024-11-14 12:50
现在大部分的人都能开车了,我妈的课上只有一两个学生是需要接送的,很多国内来的老人六十岁左右也自己考驾照开local。
其实说到底是思维方式的区别,独处不是坏事,甚至是好事,心理成熟的人是会享受和珍惜孤独的时光。如果需要处在人群中,也不会不自在。
国内的闲聊打牌逛街,其实是在被动地kill time,而不是在主动地选择和创造,这是两种社交最大的区别。
上周在senior center等我妈,听到一个五十多一个快七十的两陌生老外在讨论心理学上的热门话题: fixed mindset和growth mindset,这些mindset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和影响。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果没有足够的独处,就不能深入到思维和情感的深处,那再多的交流都是浮于表面。希望我到七老八十还能像他们一样瑜伽冥想,和陌生人讨论热门的心理学/量子物理/诺贝尔奖等话题。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