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返回
  • 浏览过的版块

12345678
ADVERTISEMENT
Huaren
等级贵宾大校
威望61
贴子15936
魅力23782
注册时间2005-03-22

lilyppbb

查看全部

〖Lilyppbb的电影日记〗(侯孝贤《红气球》)

18793

146

2006-11-12 05:20:00

最近办了张公共图书馆的借书卡,借了很多DVD看,所以兴起,学spaday mm,开一个观后感的帖子,对现在好莱坞烂片充斥的电影市场,失望太多,所以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比较旧的、但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此贴子已经被oyzz于2008-3-20 11:22:03编辑过]

Huaren
等级贵宾大校
威望61
贴子15936
魅力23782
注册时间2005-03-22

lilyppbb

查看全部

2006-11-12 05:22:00

1978年,导演:Ermanno Olmi

三个小时的电影,被深深地打动。

影片再现了十九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农村农民生活的贫困和艰辛。主故事讲述一对夫妻放弃让六岁的长子在田里帮忙的打算,而把小孩送到六公里外的地方去上学。每日长途的山路行走,有一日小孩的木拖鞋鞋底裂了。为了给儿子做双新鞋,父亲趁夜偷偷进入到地主的小树林,砍了一截树干回家。不久后,地主发现了偷砍树这件事,无情的将这家人驱赶出了农场。

在这条主线故事以外,穿插了多条复线,描述与这家人同住在一个大院子、同为地主干活的其他几户农家的艰难生活。

影片拍摄的非常深沉安稳,又不乏浓浓的生活气息。缓慢的节奏,很好的表现了农民肩头背负的沉重的生存压力,冬日干枯的树枝、荒芜的田地,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生活的重压,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却也使他们心中对天主教的信仰更为坚定。他们经常、反复的祈祷,无论是每天的例行,还是面对突来的不测,影片具有很强烈的宗教气质,而多处管风琴的配乐,更进一步渲染了天主教的氛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3 18:08:05编辑过]

Huaren
等级贵宾大校
威望61
贴子15936
魅力23782
注册时间2005-03-22

lilyppbb

查看全部

2006-11-12 05:23:00

从网上下载了王小帅的《二弟》,本来只是出于对偷渡题材的好奇,今日与朋友聊天偶然提起,朋友大力推荐,认为是王小帅迄今最好的作品,胜于《十七岁的单车》和《青红》,虽然在知名度上不如后两部。这一番推荐,更加重了我的好奇,趁热打铁,赶紧回来一睹为快。

影片的主人公二弟生活在中国某南方小镇,曾偷渡到美国,在那里与一个同乡女子生了一个儿子,后被女方告上法庭,不仅因为非法打工被遣送回国,还失去了见儿子的权利。

回到老家的二弟,受镇里的邀请,去给当地沉迷于出国梦的青年讲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打破这些人的迷思,可是从头至尾,面对课堂上那些青年好奇而向往的神情目光,二弟除了抽烟,没说过一句话。

二弟的大哥与大嫂,结婚多年无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将二弟的孩子视为家中香火沿继的希望。可是女方的外公打着美国法律的牌子,坚持不让二弟接触小孩,结果闹出了一场绑架的纠纷。事后虽然达成和解,可是二弟心中对儿子那份挥不去的牵挂,使他又一次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偷渡之程。

影片的氛围平稳中略带压抑,画面的色彩简单朴质,有一点纪录片的味道。演员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特别富有地方气息。二弟与小孩的父子之情,刻画得深挚感人,而小孩外公口口声声“美国”的媚外心态,让人看后,除了气愤,更有一种说不出的可怜与悲凉,几处与小孩阿姨发生口角的片断,小市民、小人物的情态,也是演绎的相当生动和真切。

虽然王小帅坦言,对《二弟》中演员的要求并不高,但是二弟的扮演者、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目前是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的段龙,在片中的表现还是非常出色的。二弟的台词并不多,经常是沉默、发呆、或者一脸的茫然,段龙内敛含蓄的表演,使这个人物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福建是中国偷渡最严重的省份,常常会迷惑,为什么,这些人愿意为了一个假象中的“淘金梦”,背负高额的偷渡费,和拿生命去赌注?在惨痛的教训前,为什么,这个虚假的“出国梦”仍然如此坚固,而无法破灭?

影片结尾,当二弟和他现在的女友,拜完神,无言坐在隆隆出海的船上,还有背后那张熟悉、天真、殷切的笑脸,忽然间,恍悟:偷渡,已经成为了这些人无可逃脱的宿命,仿佛一种疾病,传染到每个人的身体里、灵魂里,这般唯一,这般绝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5 19:34:14编辑过]

Huaren
等级贵宾大校
威望61
贴子15936
魅力23782
注册时间2005-03-22

lilyppbb

查看全部

2006-11-12 05:27:00

从图书馆借到了贾樟柯2004年的作品《世界》,时隔已久,不太记得当时国内影评的声音,自己看完,还是蛮喜欢这部电影的。

《世界》是一部关于外来人在北京谋生的影片。在这个外来人的群体中,不仅有男女主角、在世界公园表演歌舞的小桃、和公园的保安队长成太生,也包括了他们周遭各类不同职业、不同背景、却为着同一目标来到北京的外地人,比如在工地打工的太生的山西老乡“二姑娘”、经营仿冒名牌服装小作坊的温州女人廖,甚或和小桃同属五洲表演团的几个白俄罗斯女人,他们从别的地方来到北京谋生,同时又有一些人从北京去到外国,也为谋生。影片将这些人都集中到一个时空里,讲述他们的过去和现在,甚至未来,反映出现代工业社会里一种新兴的现象——频繁的人口流动,造成的是一种新的割裂的生活方式,割裂了人和土地、和家庭、和血缘的种种联系,越来越成为一个个单细胞元素,游离在这个社会中。

对我来说,《世界》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导演选择一个非常新颖的切入点——世界公园,一个复制了世界各地名胜景观的游乐场所。放在城市旅游的范畴里,它是一个游客如织的热门景点,可是当电影将它抽离出来之后,忽然发现,这是一个多么荒诞不经的地方。进来的人,告诉他,这里将给你整个世界,里面的人,整日从印度演到日本、从日本演到埃及的小桃,闷得向太生提出带她出去散散心。什么是世界?人生活在世界的什么地方?电影提出了这两个富有丰富哲学涵义的问题。

《世界》是一部浓缩度极高的正剧,但是在表现上从容不迫,显示出导演对一切了然于胸的成熟把握,该深厚的地方、该浓重的地方,都刻画得非常到位。如果说有遗憾的话,一个是在某些意象的选择上,其目的性过于明显,缺少了几分感性的魅力,另一个,电脑动画片断的加入,有些不明所以,也许太subtle,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意象性。


Huaren
等级贵宾大校
威望61
贴子15936
魅力23782
注册时间2005-03-22

lilyppbb

查看全部

2006-11-12 05:34:00

这是前些时候在台湾电影节上看的一个1997年的老电影。影片通过喜剧的形式,将都市人心灵的寂寞、和他们在艰难的独行中不放弃前行的勇气,刻画得细腻生动,用捧腹的欢笑声,融化了每个人心底处那份很深的孤独,温暖了每一颗寂寥而渴望爱的心。

故事从一家小小的面包店出发,讲述了面包师阿盛、胖妹lily和推销员阿松,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各自寻找自己的soulmate的三个小故事:阿盛重遇到小学时暗恋的女生丽华,终于鼓足勇气给她写了情书,胖妹lily无意中拾到一个传呼机,认识了电话那头的厌世青年男子桥书培;阿松在生日那天,在丽华的理发店,遇到丽华的情敌上来攻击,他挺身保护并安慰了这个被爱伤到的女子。

这种通过某种或主题、或人物,或空间、或时间(并行或连续)的联系,将三个或几个小故事连成一整体的手法,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中都很常见,其优劣的关键很大程度取决于连贯的手法,而对时空上基本并行的故事群来说,结尾的处理尤为重要,从一点发散出去的几条线,各自延伸发展后,如何再交汇到同一点,从而将分散的力量集聚而引起观者的共鸣,影片《爱情来了》的Ending令人感动,又感慨万分。

在影片的三个组成片断中,一和二的故事性最强,有着完整的情节,而三,在人物的联系上稍有点牵强,故事性也完全被弱化,起初我觉得有一点点乏味,心里在怀疑,是不是拍到第三个故事,就出现了一种强弩之末的力不从心,可是当镜头一转,回到片断一和二中的主人公——参加歌唱比赛的阿盛,和见面失败失落而回、在快餐店大块朵颐的胖妹时,我想,第三个蜻蜓点水的故事,也许只是为最后高潮的一个准备吧。影片的结尾,既给前面悬而未决的情节做了完美的句点,又留下讽刺的余音,同时,一个酸酸甜甜的柠檬派,和电视机前又哭又笑的丽华,也许正是影片主题——爱情来了——的最真写照。

很喜欢影片的配乐和画面,特别是现实和幻想之间的切换,写实和写意的交错。另外,在不少细节的处理上,极富心思,令人回味无穷。比如,在舞台上深情歌唱的阿盛,一身华丽而隆重的燕尾服,蹭亮的黑皮鞋头上,却落着几点白色的面粉;当一场浪漫的见面,变成冷冰冰的归还传呼机的例行公事时,胖妹止不住的眼泪,顺着墨镜背后的脸颊留下来,透明的泪珠里,掺着些许深色的眼影粉;结尾阿盛制作隐形人蛋糕时,浇在上面的浓厚粘稠的巧克力酱,涂满了整个屏幕,通过视觉的效果,仿佛让人闻到了那股微苦而香甜的味道,而这,不仅仅是巧克力的味道。

生活在车水马龙、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我们的神经也许正在变得越来越粗线条。《爱情来了》这部喜剧片,帮我们拾回了生命中一些珍贵却可能遗落的情感点滴,让我们在尽情开怀的大笑之后,心里留着暖暖的余温,去静静咀嚼、细细品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2 5:35:27编辑过]

Huaren
等级贵宾大校
威望61
贴子15936
魅力23782
注册时间2005-03-22

lilyppbb

查看全部

2006-11-13 02:38:00

以下是引用spaday在2006-11-13 1:52:00的发言:
赞啊!公共图书馆有很多好东西的。譬如一些很好的documentary。mm继续写啊,给你加精。

嘻嘻,才发现spaday mm上任了,支持~

说起纪录片,11月底我们这有个Carma Hinton的screening,她本人也会来,很期待中,到时来汇报

Huaren
等级贵宾大校
威望61
贴子15936
魅力23782
注册时间2005-03-22

lilyppbb

查看全部

2006-11-13 18:07:00

以下是引用spaday在2006-11-13 17:43:00的发言:

谢谢。

wow,她不就是拍天安门的那个嘛。我好像看过她那个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对,就是她,可惜这次两天的screening不放天安门,放她2003年拍的一个morning sun,讲文革的,和另外三个记录短片,还有一些和她的panel discussion。

Huaren
等级贵宾大校
威望61
贴子15936
魅力23782
注册时间2005-03-22

lilyppbb

查看全部

2006-11-14 15:35:00

有人说,看完这部电影,把桌子都拍破了,哈哈,真是性情中人。从阿城的《威尼斯日记》里认识了这位意大利导演,Ermanno Olmi,国内似乎介绍的不多,但看了他的三部片子,赞的不得了,安稳沉厚的镜头语言,是可以当作教课书的经典。


Posto, Il是意大利导演Ermanno Olmi的第二部剧情片,记述了郊区一个小村子里的青年Domenico到大城市米兰求职的故事。

Domenico生活在一个经济拮据的工人家庭,有一个弟弟,为了使弟弟能够继续上学,Domenico中学毕业后,到米兰一家大公司里应征办事员的工作。父母一直对Domenico强调这份工作的重要性,虽然薪水微薄,但有终身的保障。

在面试的过程中,Domenico结识了一同来应征的女孩Antonietta,两人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情愫。影片将少男少女从青春期迈向成熟过程中,面对感情时的踌躇、不安、腼腆、羞涩、敏感、笨拙,处理的浪漫而节制,细腻而含蓄。

影片通过对Domenico求职、面试到上班的经历的叙述,反映了当时大企业里官僚体制的庞大繁冗,多处细节的刻画,对虚伪傲慢的官腔,办公室里冷漠、势利的人际关系,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虽然导演的意图非常明显,但却表现得流畅自如,没有一点造作的刻意。

空洞枯燥、抹杀个性的案头工作,使人成为了一架架麻木的机器。影片更以一位退休老人,每日回到公司,干坐在角落打盹,等着下班的铃声,揭露了朝九晚五、固定不变的上班制度,吞噬了人的灵魂的冷酷本质。

在接近结尾的地方,影片描写了一场公司组织的员工新年联欢会,将这种犀利的批判推向了高潮,也体现了导演对工业社会里人无时无刻的孤独的敏锐洞察。从联欢会开始时稀稀落落的人头,到随着音乐的煽情和主持人的不断鼓励,慢慢越来越多人走入舞池,直至最后大家一起游戏接龙,每个人欢笑陶醉的表情中,带着一丝迷茫的忘我,与其说是融入集体的联欢,更确切的,是每个人都沉迷在自我的狂欢中。这种沉醉,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人内心深处实际的孤单与寂寞。

Ermanno Olmi的电影,画面的行进都显得较为缓慢,即使这部只有一个半小时的Posto, Il,也是一样。但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每个画面都包含丰富的内容,使得整个影片具有多层次的内涵和解读,绝对是一部不可错过、值得怀念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2 18:24:06编辑过]

Huaren
等级贵宾大校
威望61
贴子15936
魅力23782
注册时间2005-03-22

lilyppbb

查看全部

2006-11-15 19:18:00

以下是引用rabbitfl在2006-11-15 9:43:00的发言:
不错不错,请继续。
另外你是怎么找到这些片子的?节之前会先看见届马?

有些是朋友推荐的,或者在别的媒体上看到介绍

有些像王小帅、贾樟柯国内这些年轻导演,对他们的作品比较关注,所以他们的片子都会去借来看

ADVERTISEMENT
Huaren
等级贵宾大校
威望61
贴子15936
魅力23782
注册时间2005-03-22

lilyppbb

查看全部

2006-11-15 22:18:00

二战、纳粹、犹太人、盖世太保……,这段历史,被很多很多电影呈现、诠释,也就容易走入一种陈词滥调的平庸,而路易·马勒的《再见,孩子们》(1987年)在这点上,倒是给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在具有强烈自传性的内容里,既反映了严肃的历史现实,又富含对人性subtle的思考。

这是一部导演根据自己12岁时在维希Vichy傀儡政府下的一所耶稣会寄宿学校里的亲身经历而拍摄的电影。

1944年初的冬天,被纳粹占领的法国,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12岁男孩Julien放完假回到寄宿的天主教学校。新学期,Julien的班上来了一个叫Bonnet的新男孩,被安排睡在Julien旁边的空铺位。

内向寡言的Bonnet似乎并不受到同学的欢迎,显得格格不入。Julien对这个新成员某些神秘的行为充满了好奇,另外,Bonnet在班上出色的成绩,也成为Julien最强的竞争对手。在相互较劲和打闹之间,Julien和Bonnet渐渐发展出亲密的友谊,同时,Julien也发现了 Bonnet是犹太人的秘密。

1944年一月的一天,以前厨房的帮工、因被发现小偷小摸而开除的青年Joseph,带着一群盖世太保来到学校,指控这里窝藏了犹太人,要求学生们坦白。当一个盖世太保喊到Bonnet的真名Kippelstein时,Julien无意的回头一瞥,却暴露了Bonnet的身份。一番搜查之后,神父和三个藏身在学校的犹太男孩被盖世太保带走。影片最后交待,这三个被带走的犹太男孩后被害于奥斯威辛集中营。

影片从一个12岁法国男孩的角度,再现了Holocaust中的一个点。Julien无意中对Bonnet的出卖,是一个很难从道德上来解读的行为。12岁的Julien,对纳粹、对Anti-Semitism几乎一无所知。他偷翻Bonnet的储藏柜,在一本书里面找到Bonnet的真名,不过是满足小孩子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探求。而当他知道Bonnet是犹太人时,还特意跑去问他哥哥,犹太人是什么人?是怎么样的人?

学校的家庭日,他让他妈妈邀请Bonnet和他们一起到外面吃饭,当盖世太保到饭店里驱赶犹太人、遭到就餐的法国人的反对时,Julien除了不时紧张的偷瞄Bonnet以外,盖世太保的霸道、和法国人对抗议生效的欢呼,似乎都和他无关。

因此,当一脸凶狠的盖世太保走到讲台上,严厉的说出Kippelstein的名字时,Julien回头看Bonnet的动作,可以认为是小孩受到惊吓时的一种下意识反应。但是,随着搜索的展开,即时宣布学校关闭,从周围人慌乱的表情,和Bonnet被带走时凝重的气氛里,天真无知的Julien也预感到了不祥,惊愕、茫然的眼神中,渐蒙上一层负疚的阴影,也许,将伴之一生。

虽然故事的结尾沉重阴暗,但是在一个小时四十分的影片里,导演对寄宿学校里这些男孩们的生活、学习的刻画,却充满鲜活生动的印象:早晨在水房洗漱,时不时有口角拌嘴,课间大家踩着高跷,相互打来斗去,在树林里玩寻宝游戏,夜晚熄灯后打着手电看书,暗恋年轻美貌的钢琴老师等等,这些片断,既传神的表现出他们身上童稚未脱的孩子气,又反映了青春期男孩微妙独特的心理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5 23:15:40编辑过]

初始化编辑器...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