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ppbb
三看《色|戒》
11487
106
2007-10-29 21:21:00
你们对"深度","立意"的定义都不同,当然价值判断会不一样。
要说cynical,谁也比不上张爱玲cynical,要把"国家""大义"这些事情全不当回事,才算真正的cynical。其实单就文艺来说,我还真喜欢cynical到底的作品。
另一方面,也有基于电影与小说两种媒介不同的考虑,电影属于mass media and mass entertainment,如李安说的,改编《色,戒》,不仅要还原那个年代的面貌,还要找到一个与现在观众可以接受的连接点,关于战争的残忍扭曲《色|戒》拍的如此清晰,却依旧不断的被质问立意模糊,如果照着张爱玲的路子来,估计李安已经被口水淹死了。
RECEIVER的差异肯定是有的.
我是觉得, 抛开政治谈艺术这个没什么问题. 艺术上有一些可取的地方. 这个片子比较薄弱的地方恰恰是"对主题的深挖". 这片子,基本上,就没什么深度, 主题立意就模糊.
想要表现的那点东西, 比如王为什么最终一念之差放掉了易(TW那一瞬间的表情做的很好,足够了), 三场性爱表现出的意义(看看俩人表演出来的高潮一刹那的传神逼真的眼神就知道了), 易因为那首歌对王产生的心理上的知己的依赖感, 还有为什么花那么长时间很写实地表现学生们怎么群殴和杀那个姓曹的(这段几个学生演的都不错, 想表达的都表达了,我也不同意说王立宏演的幼稚), 都也太浅显了, 观众一看就明白. 硬要挖掘出很多东西来, 感觉是为了挖掘而挖掘. 我看大家影评写的都很精彩, 比影片还要精彩的多. 细节上最叫绝的场景是易先生在麻将桌上打的两张七筒(还是五筒来着,记不太清了). 有些台词比较幼稚,比如俩人第一场SM之后,互相那几轮"你恨我么?" "我恨你"之类的, 穷摇小说都有这个水平的台词. 另有些台词, 可能编剧觉得很得意,比如"再不杀就该开学了",SORRY我当时真是听的太刺耳了.
从艺术角度讲,我个人最欣赏的反而是汤唯的表演,作为一个新人, OUT OF MY EXPECTATION. 李安的导演和LCW的表演,都只能说SO SO. 不差但是没什么值得深度挖掘和赞美的了. 李安设计的这个结尾镜头,真是比较令人失望.
“另有些台词, 可能编剧觉得很得意,比如"再不杀就该开学了",”──那场戏,和里面的对话,把张爱玲小说里学生“羊毛玩票”的意思诠释得很到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9 21:34:46编辑过]
李安向来是以“平衡”见长的。这一次他还是比较平衡,有些地方过火了一点点,但是这个题材太敏感,不管他怎么做,还是会有人觉得“offensive”, 这是可以预见的。可能他还是有投资压力,当然也有他本人个性的原因。相似的题材,姜文的“鬼子来了”比他走的更远(当然赔得比较惨)。
关键是subtle的东西很多人比较难接受的,尤其触及大是大非问题,不立正喊出明确无误的口号都会被执意是否在替汉奸说话。空白的艺术啦,点到为止啦等等是很tricky的东西,这些不“深挖”还真就体会不到的。但大家又都很cynical的不愿不屑于深挖。
而且,如果全按照张爱玲的路子来,貌似也没什么好拍的,太明了了。
观赏电影,很多时候,通过导演、演员、幕后工作人员的访谈,能更好帮助接受者对作品的认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9 23:30:38编辑过]
还有,我记忆里,李安这个电影,镜头完全是以王嘉之眼光看到来拍的,除了老吴烧她的信,和易扶床悲思这两个细节以外。所以说他是个小女人的电影我觉得很贴切啊,我不觉得李安在电影里试图探讨“为什么有战争,中国为什么败“的问题。当然看完任何那个时代的电影,观众都可以讨论这个话题,不管导演怎么想。 如果电影花了半个小时来不厌其烦地拍各种的姿势,而那几个革命青年的寥寥几个镜头却最后成了电影最大的意义点的话,未免太弱了,不能要求每个人都看第三遍
“李安分明是以第三者的全知视角来拍《色|戒》,当然里面逐个镜头的内容,有的是透过王佳芝看到的,有的不是,anyway,李安压根没有从王佳芝的视点来叙述这个故事“
也许我记错了,还有一些其他的,比如易的秘书和易之间的几个镜头,也不是王的视线。但这些镜头在我印象里极少。尤其是在王第二次参加特务组织之后,他的那些同学们在干什么的确就没有再提了,甚至连邝和吴也都是只有王出场才在,没有一个王不在的镜头,整个电影除了和王有联系的人以外,没有一个闲人,怎么能说是第三者全知的视角呢?很多可以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吴是怎样的一个人, 易在没有和王在一起时,干得什么事,他和日本人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等等,所有这些都没有交代,或是通过王的认知交待了一点点。对我来说,如果是一个第三者全知的镜头,这些事,远比那些床戏有意思的多。
当然,我不是说像这样拍就完全没有意义,我只是觉得如果真想表现那些意义的话,可以用另外的拍法,可能会更好。
你说的这些没有交代,或者交代得不够具体的内容,属于故事情节范畴,属于导演在材料上的取舍,而非叙事视点。王在不在场,有多少个镜头在场,并不决定
一部电影的叙事观点。举个例子,伯格曼的《野草莓》,通过男主角老人的现在、梦境、幻觉、回忆,呈现他的一生、反映他老来冷漠孤独的心境,可以说是从这位老人的视点来叙事,与全知观点不同。
“你说的这些没有交代,或者交代得不够具体的内容,属于故事情节范畴,属于导演在材料上的取舍,而非叙事视点。王在不在场,有多少个镜头在场,并不决定一部电影的叙事观点。举个例子,伯格曼的《野草莓》,通过男主角老人的现在、梦境、幻觉、回忆,呈现他的一生、反映他老来冷漠孤独的心境,可以说是从这位老人的视点来叙事,与全知观点不同。 “
那这个电影里,那些事不是以王视点在叙事呢?如果用专业的术语来说可能不是,但是用我一个外行观众的本能观感来看,我觉得叙事者几乎就是王, 起码导演的镜头几乎就是王的眼睛啊
e.g.《色|戒》大的叙事结构顺叙中间插入一个倒叙,如果叙事者是王,那转接倒叙的部分,可以是王陷入回忆、后从回忆回到现实,但实际电影里没有这个暗示,画面直接切换到逃难途中,以字幕三年前,交代进入倒叙部分,重复电话的内容,但从邝裕民的一面,表示倒叙结束,回到顺叙,很分明有一个置身事外的叙事者/视点,在讲述故事。
(btw,即使一个从女主角视点来展开的电影,也不一定非是小女人的电影,也可能是非常导演男性立场的电影,好比李宗盛虽然写了那么多讲女人心绪的歌,但他的歌词很多还是从男性立场出发的,视点与它传达出的内容的涵义,没有必然关系)。
当然很多时候,一部电影的叙事视点并一定从头到尾都是统一的,中间可能有置换对调,比如费里尼《八又二分之一》里,男主角是个导演,影片在他的现在时和童年回忆之间切换,回忆里又加入幻想、梦幻等虚实交错的内容,具体段落需要具体分析,但对《色|戒》、包括李安其他大部分的电影,不存在如此复杂的视点变换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30 3:25:27编辑过]
男人不象女人在高潮的时候闭眼
举这个细节只是想说明,如果把几场性爱只当作说明易王生情的表现,和从《色|戒》只看到男女主角的故事里一样,是观众接受的问题,而不是导演的问题。
李安不是没政治倾向, 只是这个故事是个"小故事",时间跨度短,场景和人物关系很简单,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表达他的政治倾向,除了显示男女主角的渺小和可怜可鄙之外,想要拔到更高的立意,比较难以服众(就比如说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可在相当一部分观众看来,就属于"自己软弱糊涂还要赖社会为什么不成全我这样的糊涂蛋",想表达战争扭曲人性显然有很多更好更深刻的题材可以拍),所以难免产生这些个争论. 这几天看了这么多评论,大家都在挖挖挖,可是只是文学笔触上五花八门地创新,和对那几个主要场景的翻来覆去地解释,乍一看都是才气横溢的,可是围绕的仍然不过是男女主人公那点点人性罢了,也没说出什么新东西.
《色|戒》我只看了一遍,很多细节可能记不清了,很多道具的安排,是导演别有用心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条狼狗,开头第一个镜头,一张狼狗脸的大特写,中间从易王做爱的床转到屋外的狼狗,这些都是有用意的,且用意绝不是在易王感情的故事上。
我这个观点可能有点偏见,好莱坞把人们的观影口味训练成看电影首先认同男女主角的故事,其实不然,电影有很多种叙事的方式,人物一样可以成为戏里的道具,套用张爱玲的话,李安把易王当作“舞台上的道具”,安插在日据时代这么一个landscape下面。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