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oe
[原创]《色·戒》观后感-- 我也来说下不同的感受
52026
908
2007-10-01 15:40:00
点开了,庸俗了,其实也有电影语言的局限,影像与文字毕竟是两种表达方式,就像李安说的,最后珠宝店一幕,张爱玲描写易先生,“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这个要用电影来表现,只好允许lcw放一下电。王与邝的感情,显然李安也做了很多展开。
扯开说个我个人武断的看法,任何改编的电影,总是比原著稍逊一筹的,但是这不影响我们欣赏电影本身。
Actually, that is not always the case. Ang Lee's "Sense and sensibitliy" (1995) is better than the orignial novel, and God Father is also better than the original novel.
I have to note that neither of the two novels is distinguished. We should say, if the original novel is a real masterpiece, no adaption could be superior to it.
说实话,李安这次的改编另我失望。《断背山》电影和原作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李安以一个男导演的视角去拍女作家的东西,非但没有能够去扩充深化原作本来缺乏的时事政治背景,还把张爱玲原作的阴冷干净,改成了柔化黏化的女刺客和男汉奸的乱世之恋,何其庸俗。
说原作《色戒》,我真的不觉得这是张对自己和胡兰成恋歌的哀挽或自伤。张太聪明,三十年前的往事,张胡恋之不堪,都变得越来越清楚。所以文字中你可以读出淡淡的嘲讽意味,特别是在提到王佳芝的那些小心理的地方,那是张爱玲在提醒各位看官,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个爱情小说,这根本不是。
只不过张不肯直面的是,一个人,如果可以怀柔绥靖,可以对自己的民族不坚持原则,这个人,在男女之情上也往往是一样没有坚贞的血性和骨气的。这在不关心政治的张来说,是不愿意去深想,抑或不愿意承认的。
李安把电影定位成两个绝望人的恋爱,在我看来,他应该去拍《倾城之恋》,而不是来瞎改这个短篇。
这次西方几大主流影评都给出了负面的评价,替李安圆场的说是老外不懂中国文化之美。我看未必,老外不懂中国文化,在有的电影上确实如此,但在这部并不是。
《黄金甲》刚上映后,中国的影评人对里面花花绿绿的宫廷布景不说一个坏字,倒是美国综艺的影评人嘲笑电影里把公元928年的中国宫廷搞得好象拉斯维加斯的赌城一样。
《色戒》的影评中,我赞成这一句:
“have puffed up and sexed up Eileen Chang’s original story without adding any psychological depth or sociopolitical heft.”
“只不过张不肯直面的是,一个人,如果可以怀柔绥靖,可以对自己的民族不坚持原则,这个人,在男女之情上也往往是一样没有坚贞的血性和骨气的。这在不关心政治的张来说,是不愿意去深想,抑或不愿意承认的。”
我倒觉得不关心政治的张爱玲对政治和人性看得都是很透的。在政治上坚持原则的男人,好像也不一定在男女上坚贞有血性吧。这是男人的劣根性,和政治没什么关系。张爱玲就算看透了胡兰成,也不一定后悔爱过一个汉奸,在她看来,胡不过是个不堪的男人,汉奸那个身份,只是增加了他们感情的“不伦色彩”,和这感情的纯度和结果没有必然联系。色戒嘲讽的,也不是哪一对男女,不过是个人在大环境下的软弱和自私,以及这自私后面的疯狂欲望。易先生和佳芝都是虚弱恐惧的,他们都以为对方是爱自己的。在那样的环境里,人只要有一点点爱的证据,就不能放手。如果生命可能就是朝生夕死,肉体的欢愉当然就是压倒一切的需要,不管是汉奸还是义士,都不过是这样软弱的凡人吧。
影视和文学是不同的载体,有不同的特性,故事讲得不清楚,观众不理解,讲得太清楚,又失去了原作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一般都是两者之间的平衡。这个故事本身也是暧昧不明的,谁也不知道张爱玲的本意,李安有李安的阐释,这是基于他本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经历的,用“庸俗化”来论断有武断之嫌。这样的标准也非常不“张爱玲”。
李安从来没说过“色戒”是个爱情故事,以他电影一贯的主题来看,两性关系不是他的主要兴趣。他喜欢探讨个人和群体,情欲和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关系。我猜这也是色戒的切入点,至于表现的成不成功,我现在还没有发言权。不过直觉上觉得应该比他以往的作品有进一步的深化,但应该没有做到极致,因为他太中庸,太人道,这种畸恋故事,其实可以做得更狠一点,因为人性坏起来,本就是没有底的。
原来张爱玲写了三十年的呕心之作,在正义人士的眼里,也不过就是"珍惜生命,远离汉奸"八个字,又或是"不爱国的男人爱不得"?反正也不能把作者拉出来追问动机原由,"正义的解释"总不会是"歪曲"的,就是张还在世,也是不敢否认的,本来和胡的一段短暂姻缘,已经被人诟病了一辈子,要不是审时度势跑得快,早已被作为"汉奸婆"镇压了。
龙应台不知趣,居然还去考据历史,证明色戒原型丁默村原是双面间谍,本以获得南京政府不杀承诺,后又因为无意触怒高层而被杀。想为汉奸翻案,居心何在?
她会觉得这样的争论很无趣,当然她也未必欣赏李安,李太有妇人之仁了。胡虽然人品不堪,艺术上是个知己,和正义人士相比,她恐怕还是宁可选择胡。
李安这么闷骚的人怎么会动不动要"讴歌"啥,"鞭笞"啥的,人没经历过党的教育,应该不会这么立场鲜明,喻教于乐的。
话说胡,这个人文学艺术上确实有品,但也实在有点为煞风景的政客气所糟蹋,许是宣传部的工作做多了吧
中国传统文人里面这样的人很多呀?传统的价值观讲究功名,文章写的好只是雕虫小技,男人还是要做官才能光宗耀祖呀,纯粹卖文为生的人社会地位不高的呢。至于政客气,混官场的人都一样,管你国民党共产党日伪政权,玩政治的就得皮厚心黑,谁也不比谁高尚多少。
现在这类人都不少呢,不过艺术功底还远不如他就是了。
其实关于ZZY和TW的争论也是事出有因,还要回到大导演李安身上。一个知名导演,公开拿前后不同电影的女主角做比较,并透露约饭争戏等细节,是不常见的。。“色戒”从一露面就和床上戏及ZZY的名字紧密相连,影帝除了身体部位的相关内容,演技等都快被世人忽略不计,所以位置总显得有些尴尬。
如果一个故事在你心头萦回多年,又终于有机会写成书或拍成电影,你想表述给世人的,首先是什么呢?反正于我,绝不希望首先是关于“蛋蛋”“RT颜色深浅”的讨论,或者是“要得到女人的心,要经过她的阴道”的论述。(这理论一点也不新鲜,小日本,欧洲已经围绕这个拍过很多了,有的还更高明。)其实我很爱看情欲戏啊,好多情色片都拍得唯美又好看。但是我要说,色戒里情欲戏的设置是绝对有问题的,已经完全影响了大家去理解去感受这部电影。大师在这里,存了投机取巧的心,从而破坏了整部电影的诚恳。
李安要是存了投机取巧的心,就不应该拍色戒,多不讨好的题材啊。阴道论,情欲戏中心观都是媒体自炒,并非他本意所在。艺术的标准很奇怪,有时候未必是怕得唯美又好看就是艺术,拍得恶心就是色情。《九周半》怕得好看,也不过是部软性色情片,《巴黎最后的探戈》拍得offensive,仍然有艺术的美誉(也许有人不同意)。性活动本质上是体验性的,当事人觉得欲仙欲死,旁人看了可能觉得恶心。情色镜头如果按照艺术需要真实的原则,恐怕不应该拍得唯美好看。
如果我们自己以一颗寻常心来看这部电影,情色不情色,都不是那么重要了。李安到底是中国人,拍几个床戏,也要感到压力,这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外界,也来自于他自身。说到底,还是东方的“耻感”文化和人欲之间的冲突,他以前一直在和稀泥,这次好不容易直面一会,就以来非议不少。这要换个欧洲导演,算个啥呀。做好男人难,最一辈子好男人难上难。男人将老未老的时节,最是难熬,以艺术作为这欲望的出口,算是很高尚的行为了,大家就不要为个床戏挑剔了。
刚好发现一个影评,和我的意思相似,话比我说得艺术,和大家分享一下:
看色戒只能看见汉奸和爱国,就象看茶花女只看到妓女和嫖客,没人敢说您不对,但是实在无趣之极。
不管是张爱玲还是李安,都没把色戒当爱情故事来讲,更不敢为汉奸翻案。那些义愤填膺的武断阐述,也是"庸俗化"的一种。
英雄为什么不能有弱点,汉奸为什么不能有闪光点?世上的事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这不是什么时髦观点,只是客观的现实而已。人们喜欢简单的道德判断是出于思维惰性的本能,但是这个复杂的世界,并不会因为高尚的道德观而简化。
不能让道德观阻止艺术家们创作真诚的作品。
姜文的<鬼子来了>,和<色戒>对照来看,会很有意思。
原来以为姜文是个愤中,看了那片子以后,觉得小看他了。
看电影都是图个乐子,俗人也好雅人也好,你懂得他了,就有了乐趣,不懂,忘掉就是了,这么长篇累椟的讨伐,难免无趣。
我也在想那个电影呢。
那部电影(《鬼子来了》)里面的“英雄”形象还要“猥琐”呢,难怪触怒了某高层(这位可不像BBS上的诸位),被禁止上映。如果上映了,骂的人估计比骂李安的人多。可人姜文多根正苗红啊,可见有见地的艺术家是不受道德观的限制的,或者说他的道德观和历史观更开阔。
什么美化人性化,绕来绕去的,大家搞清楚了易先生和王佳芝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就行。主角当然戏多,描写更多面,这个电影已经是两个半小时了,要再加上几条副线描写爱国人士的革命情谊,人性光辉,这个片子干脆改成主旋律电视剧好了。这类戏其实台湾早期电影里挺多的(李安小时候肯定看了不少),老实说,和咱大陆的主旋律调调差不多,就是军服军旗换了一下而已。可见主旋律这个东东,真是四海皆同,都是一样的义正严词,催人入睡啊。
俺觉得这片子对爱国学生的“脸谱化”还不够呐。邝喻名对王佳芝表白献吻那段,纯属多余,那句“我不会再让你受伤害”,直让我起鸡皮疙瘩。李安在这部片子里面很多地方都做得过了,可能就是他骨子里还是太“政治正确”,不像张爱玲,真正是灭绝师太一个。不得不说,在艺术上,还是灭绝师太离真相更近一些。
这片子里面的爱国学生,除了邝喻名,我都还喜欢,没觉得“丑化”了,因为觉得他们有“人味”,他们的幼稚盲目,和年龄阅历很相符,倒是邝喻名,有点古怪,原著里他和王佳芝只是好感而已,算不上初恋情人。
我终于看了《色,戒》,张爱玲是幻灭,李安是悲痛,但一切 都和爱情无关。
我也刚看。改编成功程度不如《理智与情感》,李安讲故事的包袱太重,加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对王佳芝的动机诠释得有点过了。其实这个故事,理解的自然会理解,不理解的,你解释也没用。这个故事和爱情无关,但是看懂这个故事,还真得有点“chemistry”才行。
色戒不是typical的李安电影,看得出来他的努力和突破,但,尚未完全成功,他还需要再狠一些才行。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