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垂钓
怎么看待死亡?死了以后会去哪?讨论帖
22308
162
2024-10-21 10:39:51
既然想知道,那就去寻找答案啊。
这么重大的话题,自己花些时间和精力去寻求线索,不过分吧?
下面是我看过的书:
《西藏生死书》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
《你可以不怕死》No death, No fear
《人间生死书》Life lessonss
《相约星期二》 Tuesdays with Morrie
《最终和最初的自由》The fist and the last freedom
人的死亡观影响着每天的生活,未知死,焉知生,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tomjust 发表于 2024-10-20 18:35
赞勇敢面对。好奇一下,MM你探索以后的感想是什么呢?可以分享一下吗?
看到了,果然活在当下是很有力量的办法。
搬运一下自己隔壁楼的回帖:我以前也很害怕,现在发现每一天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过好,晚上写感恩日记,记录今天值得感恩的事和讨论第二天可以调整的事,我觉得有了不少幸福感和掌控感,另外我还喜欢冥想和专注呼吸或者专心看树看云专心撸狗锻炼觉知,感受当下的喜悦的瞬间,这些感觉让我觉得比较充实,也没那么怕死了。
每一天都少留遗憾的话,死就没那么可怕了。
杨绛一百多岁时引用英国诗人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司汤达的墓志铭也很从容: 活过,爱过,写过。
也许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尽力了,就可以这么从容吧。
去看看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的相关研究。我自己经历了NDE,开始阅读和了解NDE、死亡、灵魂。
从科学史上来看,科学发现都是先发现自然现象,可重复的自然现象,再寻找解释,进而用数学、物理的范式描述,再抽象为理论、公式、定理。NDE是很多人重复过的现象,只是还无法纳入现有科学理论的范畴。然而宇宙的奥秘无穷无尽,我相信现有的科学理论只是冰山一角。有无数扇未知世界的大门尚未开启。
人类对可见的“物”的世界已经研究颇多,而对于不可见的“灵”的世界却尚未系统性地探索,没有很好的方法论(现有的还原论方法不适用),也没用很好的实验工具、观测手段,无从下手去研究。很多科学家否定它,排斥它,认为这些都是pseudo-science。我相信未来人类文明的大突破在于对“灵”的认识和理解。可参见前台大校长李嗣涔所著《灵界的科学》,也可参见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Francis Crick万年所著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很多大科学家到了晚年开始对“灵”的思考和研究,或许是因为他们站在人类科技树的顶端,看到了整片黑暗森林,在咱们人类所栖居的科技树之外,还有更多未探索的文明和科技。在思想上跨越了这一步人类便前进了一大步。
好奇,尹湛解释说濒死时人体分泌大量多巴胺,会感觉很舒服。楼主研究以后觉得这个说法贴切吗?
我妈妈三年前严重中风。以后我是一天天看着她衰退,辛苦了两年,去年走的。我认为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过程。我宁愿走得快。
每想到我妈受的苦,我就忍不住流泪。
至于走后去那,我希望真有天堂之类的地方,可是大概只会像我们出生之前。
辛苦了。MM很爱妈妈,你妈妈肯定感受到了。不过MM也许可以研究一下间歇性冷漠,适当屏蔽一下无能为力的痛苦?
以我陪伴亲人过世的经历来看,至少他不难过,不害怕。
他的意识会短暂去到另一边(短暂昏迷),然后回来(短暂清新)。他清醒之后我问他什么感受,会害怕吗?他说不害怕,没什么好怕的,很光明很温暖。
后来他清醒的时候越来越短,昏迷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就是彻底不醒了。
谢谢MM的回复。很抚慰人心的回复。你的亲人应该也是一位很有爱且淡定的人。
我爸爸过世前夕我赶回去看护他。他走前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微笑着对我说,爸爸等你。他当时做了化疗,非常虚弱,却每天看到我都微笑。我当时正要出发去给他取当天的报纸和鱼片粥。我现在回忆起来,爸爸的意志力很坚强,很有爱,但是也许他那时有一些多巴胺的作用让他没那么疼痛。这样想一想,我感觉很安慰。
对,就是活在当下,也是老子《道德经》说的“死而不亡”,不生念头。
人所有的恐惧都来源于死亡恐惧,无论是怕没钱,怕没儿子,怕离婚,怕孤独,怕亲人离世,最终都是来源于“怕死”。
所以,正确的死亡观可以回答所有的问题,可以彻底解决焦虑和恐惧,这也是“未知死,焉知生”的意义。
如果现在的死亡观解决不了所有问题,那就会有焦虑和恐惧,比如该不该生老三?孩子在我前面走了怎么办?孩子不认同我的价值观怎么办?那我死了后还剩下什么?
现在科学界的共识是dark matter和dark energy 组成宇宙的至少80%,而可以visible or sensible 的东西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未知远远大于已知。
死亡焦虑确实可以解答很大部分恐惧问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问题需要课题分离和学习活在当下接受不确定性才有解。比如AI时代我关于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心。孩子有孩子的人生,不在我的掌控之内,课题分离,做好当下,让自己珍惜当下的幸福,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感受那个快乐和喜欢的力量,,适当未雨绸缪,然后见招拆招,让孩子看到一个比较乐观淡定有活力的自己,是我目前的解法。
我现在练习瑜伽举铁开心的样子都会有意让孩子看到😂
我家长辈在最后那一个月里,其实笑得很多,就是很单纯很天真的笑容,让我想起儿子出生第一天睡着时的笑容,跟任何念头没有关系,就是一种对生命自然的反应。
其实他是重度抑郁症患者将近十年,尝试过自杀数次,最后是癌症转移治疗无效后走的。所以,真实的世界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生活不是头脑分析或逻辑推理来实现的,而是在每个当下充分体验,专注当下,让一切可能发生。
真是出乎预料,但是非常抚慰人心的答案。谢谢分享。
@tomgjust 谢谢MM的讨论。我仔细探索了一下自己关于孩子的焦虑,发现和有没有生命的延续关系不大。我反而觉得不靠别人来延续自己的基因,而是在自己的有限的生命长度内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努力实现它,是非常有力量的表现,很有幸福感。对我来说,成长,小小的进步就是很大的意义。我每天研究点心理学,每天举铁瑜伽,都让我觉得自己成熟一点点,强壮一点点,或者适当战胜延缓了衰老的过程,有成就感。
至于孩子,可能跟我孩子小时候受过伤有关系。他需要长期吃药。有时候我会担心他忘了吃药。内疚感被激发了。不过机器人的问世让我没有那么担心。
活在当下,练习觉知,尽可能地感受此时此刻的状态,投入进去,忘却时间的流逝,过去和未来都淡化了,唯有现在,生生不息的感觉充盈自己。
另外我感觉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尽可能地多做,让这个当下更有趣,更值得,更有满足感,也非常管用。
59 彭凯平发布了一篇小红书笔记,快来看吧! 😆 4EflLBagwynwCjz 😆 http://xhslink.com/a/ZIjJZU1UY0VY,复制本条信息,打开【小红书】App查看精彩内容!
关于对抗死亡焦虑的三种办法:
1 逃避
2 转移注意力
3 用爱, 情绪调节还有价值观来创造意义感
另一个说法:最大限度地活出自己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