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技家
个人理解的中华文明里的精华与糟粕,供大家取舍和扬弃,欢迎切磋
12474
100
2024-09-15 02:11:01
基于文化的都是糟粕,
两汉的经纬,
魏晋的玄学,
宋明的理学,
期间的佛学,
哪个不糟粕?
1.经络,分经脉、络脉
黄帝内经 -> 灵枢经 -> 脉度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黄帝内经 -> 灵枢经 -> 经脉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写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写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2.阴阳,血气,清浊,营卫。
这个在内经里本身就有矛盾。
黄帝内经 -> 灵枢经 -> 营卫生会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黄帝内经 -> 灵枢经 -> 五乱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
黄帝内经 -> 灵枢经 -> 阴阳清浊
受谷者浊,受气者清。
3.脉不止有血,还有气。
内经的核心也是气,气字也是内经出现最多的一个字。
黄帝内经 -> 素问 -> 血气形志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黄帝内经 -> 灵枢经 -> 五音五味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黄帝内经 -> 灵枢经 -> 九针论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
这三篇讲的一个东西,讲得都不一样。
4.至于中药的部分,还有上吊绳呢,有意思吗?
药这部分在内经里,很少出现,十三个方子,还不涉及理论,涉及理论的还是错的。
真的会的话,卫健委公布的药食同源的食药物质就能治病了。
还有,药物不是什么药有什么功能,那是胡说八道,换句话说,不同的人吃同样的食物,反应一样吗?
5.不要再双盲实验了。单个个体不能做对照试验吗?
ni发烧,让ni烧得再厉害些,再让ni不烧。
ni牙疼,让ni疼得再厉害些,再让ni不疼。
这不是对照吗?纵向时间轴的对照,干嘛非横向啊。违背医学、伦理学吗?
6.至于,中医里的废物,两千年前就有了。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死为生。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7.但有一点,两千年前,这可是隐学,数术反而是无人不会。如今倒反了。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味,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道之乱也,患出于小人而强欲知天道者,坏大以为小,削远以为近,是以道术破碎而难知也。
而小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浸以相乱。
及至衰世,解于齐戒,而娄烦卜筮,神明不应。故筮渎不告,易以为忌;龟厌不告,诗以为刺。
8.来点实际的理论。
砭针调虚实,表里经虚实相反,
灸药调寒热,表里经寒热相同。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