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zhidao2000
[原创]《色·戒》观后感-- 我也来说下不同的感受
51858
908
2007-10-01 15:02:00
"后来在刑场,其实佳芝的眼神其实是比较轻松的:1。她终于得偿所愿从这件事情里面彻底解脱了;2。她救了易先生,觉得也值了。"
^^^^^^^^^^^^^^^^^^^^^^^^^^^^^^^^^^^^^^^^^^^^
你确定这个表情不是你自己自作多情的解读,或是李安错误的安排?
一个女人,不管她多么不专业多么渴望爱,一旦到了生死关头还能如此心情轻松的愿意死在自己“情人”的手下, 只有两个可能。
1情人和她感情深厚,上可比天,下可比地,天地绝,乃敢与君绝。
2。情人是个让她佩服仰望的人,死在这样人手里,也值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里连这两个可能的边都沾不上。女人,醒醒吧,对国家大义糊涂,对同伴的生命轻视,这都无所谓。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还要觉得死得其所,情人处死自己也心甘情愿,这不是病态是什么?
说我harsh的人,自己先看看原文对一个乱世糊涂恋的赞赏之情。说色戒是张胡恋的自描,我说这叫一个妄自揣测。张爱玲一时糊涂,也不过只是傻到愿意给钱,但可不见得愿意给命。
女人再复杂也还是个人,面对被强迫性的处死,能够超越的,除非这个人觉得自己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否则恐怕还是恨和惧占得多。
王佳芝放老易也不过就是一念之仁,结果却换回中山狼不念旧情不顾新恩的凶狠反扑,她还能死得欣慰,真是莫名其妙。
人性是什么?谁违背了基本的人性?导演莫名其妙也就罢了,观众还要跟着脑子进水。
说实话,李安这次的改编另我失望。《断背山》电影和原作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李安以一个男导演的视角去拍女作家的东西,非但没有能够去扩充深化原作本来缺乏的时事政治背景,还把张爱玲原作的阴冷干净,改成了柔化黏化的女刺客和男汉奸的乱世之恋,何其庸俗。
说原作《色戒》,我真的不觉得这是张对自己和胡兰成恋歌的哀挽或自伤。张太聪明,三十年前的往事,张胡恋之不堪,都变得越来越清楚。所以文字中你可以读出淡淡的嘲讽意味,特别是在提到王佳芝的那些小心理的地方,那是张爱玲在提醒各位看官,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个爱情小说,这根本不是。
只不过张不肯直面的是,一个人,如果可以怀柔绥靖,可以对自己的民族不坚持原则,这个人,在男女之情上也往往是一样没有坚贞的血性和骨气的。这在不关心政治的张来说,是不愿意去深想,抑或不愿意承认的。
李安把电影定位成两个绝望人的恋爱,在我看来,他应该去拍《倾城之恋》,而不是来瞎改这个短篇。
这次西方几大主流影评都给出了负面的评价,替李安圆场的说是老外不懂中国文化之美。我看未必,老外不懂中国文化,在有的电影上确实如此,但在这部并不是。
《黄金甲》刚上映后,中国的影评人对里面花花绿绿的宫廷布景不说一个坏字,倒是美国综艺的影评人嘲笑电影里把公元928年的中国宫廷搞得好象拉斯维加斯的赌城一样。
《色戒》的影评中,我赞成这一句:
“have puffed up and sexed up Eileen Chang’s original story without adding any psychological depth or sociopolitical hef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 11:49:14编辑过]
hehe, 恐怕当冰冷的手枪顶着脑壳的时候,最美妙的男女肉体欢愉也不过化作冷汗顺背而流吧。在凡人心中,男女之欢比起朝生夕死的生命实在太渺小了
"如果生命可能就是朝生夕死,肉体的欢愉当然就是压倒一切的需要,不管是汉奸还是义士,都不过是这样软弱的凡人吧。"
从色戒讨论到ZZY和TW之争,这叫一个无趣。
有一句成语叫做“举贤不避亲,荐人不避仇”,只要是人才,管他三七二十一?
电影欣赏也一样,只要电影精彩,何必去管演员的是非?
所以那些用粉丝枪手去作标签来判断或攻击别人的观点的人,真是无聊。这是《色戒》电影讨论,而不是什么女演员8G大讨论,大家还是就事论事,就影论影,就小说论小说,就人性论人性,正反方各举论据若干,才是正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3 23:22:44编辑过]
hehe,你无趣,我等讨论者自有我等的乐趣。不解的是无趣之事,为何卷入呢?
我爱八卦,爱枝枝蔓蔓,所以我不觉无聊,不明白为何觉得无趣的人,也自陷泥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3 23:33:52编辑过]
不会再对上述论点作任何评价。请参考:
有趣的话题再恶毒,我也愿意一块讨论。
无聊的话题再风雅,我也懒得去看。
让8G的人爽8G的,热爱电影的人爽电影吧。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对李安的期望太高,之前网上传他要拍《东晋七贤》,当然是谣传了,但可见中国观众们对他的认可和期望。2007年中国大导演们纷纷倒下后,只剩这么一个外来的和尚看似纯正的儒家做派,难怪大家把华语电影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色戒》好不好?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还可以,惊喜并不多,但都是硬通货,没有什么欺瞒拐骗的行当。演员也都敬业,虽然,对我个人而言,惊喜也还是不多。
但电影讲的这个故事很操蛋,原谅我用了个脏词。故事本身倒不见得怎样,问题出在情节细节上,就象前面的筒子说的,一个灰和黑的故事,为了烘托灰和黑,把白也搞得脏兮兮的。这样拍,真的太小家子气了,让人觉得不应该是出自一个儒雅大家的男导演之手。
电影人物的层面塑造不够丰富,本来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个非常动荡的历史变更民族存亡时刻,是人性展现的最好舞台。但李安明显力不从心,或是故意为之,除了两个主角照顾到外 (其实女主角也还是有很多跳跃不合情理的地方),剩下的人是扁平的,是丑角或是笑角。
不要怪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丰满的配角,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导演是李安,二是在经历了样板戏的虚假表现和当代惟利是图的浮躁虚无后,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的有血有肉能让我们共鸣的爱国青年荧幕形象。
正话正说,真的就这么难吗?
可惜李安没有做到,他根本就没想做到。所以最后一幕,年轻人们临刑,带给普通大多数观众的感动不过就是怜香惜玉女主角为爱而亡,而不会被那些理想主义者的殒命而震撼。
反映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对生命的残酷,《辛德勒名单》,《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钢琴师》,太多太多。作为有切肤之痛的民族,中国电影里却还是看不到。
李安选了这样一个除奸抗日的题材,把视角局限在所谓的男女乱世情和非常牵强的个人命运无法掌控的历史虚无感 (这一点,电影表现的非常肤浅,因为王佳芝两次行动都是主动选择,而且不是非选不可的选择)。
这样的视角既不新鲜也不开阔,但为了去圆这样一个狭隘的主题,李安把配角们塑造成无能弱智粗暴的单一形象,把本来就有硬伤的原著搞得更加伤痕累累。
李安,他浪费了一个好的素材,浪费了一个有意义的历史背景。张爱玲说仿佛那场战争倾城只不过是为了成全一段爱情,那是张师太自嘲式的自做多情。可是李安也跟着发昏,实在是要不得。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