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Z
谈华人在美国的抑郁症如何针对自身治疗
19454
51
2009-05-23 21:14:00
互相交流。。记得MM以前发过儿童心理的文章。有印象,MM可以一起分享儿童方面的心得
I remember you too.
I think I sent you a journal article before upon your request.
这个帖子非常有技术,ceceMM 写的很不错.
我也上来问问题。melatonin对于失眠帮助大么?医生鼓励用么?
melatonin对于入睡有所帮助,但是对于多梦,易醒,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这个不算是真正的药物,算是supplement。 相对于真正的 anxiolytics, benzodiazepine, 或者其他的sedatives, 算是没有什么副作用的,我有时会建议老年病人吃。
至于效果,report上来的大概一半一半吧。有人说吃了很管用,有人说根本没用。市面上卖的通常是3mg的,如果是小孩或者老人,我通常让他们start from half dose (1.5mg), 如果管用的话,1.5mg已经可以见效了。
说眠
[此贴子已经被dudu于2009-5-26 14:13:39编辑过]
有没有人自己就渐渐习惯了这种郁郁寡欢的精神状态,根本就不想努力走出来呢?能主动找医生的还好,会不会有人就真的自己放弃了呢?
所以普及有关抑郁症的常识是非常重要的。即使病人本身没有insight和judgment, 周围的家人,朋友,同事如果能够及时意识到病人的症状,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帮助 ---- refer the patient to mental health specialist for psychiatric evalu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ece MM给大家讲了很多普及抑郁症的常识,我就不赘述了。这里我想从临床角度跟大家谈谈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
以下所有叙述都是我个人观点,有不同意见咱们可以探讨。精神医学虽然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但又不同于其他的医学学科,因为很大程度上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跟provider自身的经历,对诊断标准的认知,以及对病人的症状的理解都有关系。另外,不同的provider对药物的偏好(以及偏见)也有不同。
记得以前学基础课的时候,讲到糖尿病,或COPD, 老师"唰"地把treatment guideline亮出来,跟大家逐条解释什么情况下先进行first line treatment, 病情发展到什么程度就要开始initiate second line treatment,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讲到diagnostic lab的时候,什么样的out of range value indicates 什么样的treatment, 都清清楚楚。
到后来开始读精神科的时候,就完全不同了。先说诊断吧:我看到cece MM应该是把DSM-IV对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诊断标准列出来了,但与DSM-IV还是有少许出入(也许是国内的诊断标准?我不太清楚):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行动、反应变慢,不可控制地发脾气)。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甚至可以达妄想程度(这种情况是跟过去相比较,以前承受能力很强,什么事都能应对,但是现在总是反省自己,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对不起家里人以及单位领导)。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体重增加,或食欲大增也是一个症状。DSM-IV的标准是一个月内产生5%的体重变化(增加或减少)
9.性欲明显减退。性功能跟情绪是直接相关的,现在发现性功能障碍的人70%是由于有心理因素导致的,其中包括抑郁症。In DSM-IV, 这一条没有出现在诊断标准中,虽然在实际诊断中,这条大概可以归为标准1 (loss of interest in pleasurable activities)的一个症状.
另外,最为重要而上面没有出现的一条是:病人几乎每天,并且一天中的大多数时候都感觉抑郁。这一点既可以是病人自述的,也可以是身旁人观察到的。
这上面很多条都是模棱两可,不是那么确切地划分的。比如说:Loss of interest, 相信大家都有过对原本很感兴趣的事情突然不那么感兴趣的经历,比如说我对上网灌水的兴趣也是时起时落的,在我无原因而不愿意上网的时候,我qualify这条loss of interest的诊断标准吗?
又比如,精力减退,疲累感增加,这条也是很模糊的标准。精力减退怎样量化这个概念?疲累感增加到什么范围就是正常的?而一旦逾越什么范围就是不正常的?
那么DSM-IV在诊断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刚刚开始做临床的时候,遇到一个病人,伊拉克veteran, 排雷兵,目睹一场爆炸,战友当场被炸死,情绪开始不稳定。后来他就被照顾到后勤部门,分配的任务是清理尸体 (所谓照顾,就是他不需要再前线打仗了)可是每次他看到尸体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就想起战友被炸死的那一幕。
返回美国后,他开始害怕出现在人群中,总是担心有人迫害他,和妻子的关系也一落千丈,还有一些更加私人的症状我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PTSD案例,但是我做case synthesis的时候,试图把他的症状往PTSD的diagnostic criteria里面套,发现其中的一个symptom cluster的要求他没有满足。
于是,我去请教一个有经验的医师,这个诊断我应该怎么下。他看着我笑了,告诉我:"上帝在create people with mental health disorder的时候,并没有在手头上放一本DSM-IV, 对照上面的诊断标准来制造病人"
说白了,DSM-IV就是一群人(当然是有背景,有经验,德高望重的一群人)坐在一个屋子里讨论出来的,它可以用来作为一个guideline, 但是能不能用来做绝对的诊断标准呢?赫赫,答案不言自明了。
再说provider自身的经历是怎样影响诊断的吧。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study, 如果需要出处的话我应该还可以找得到,但是现在太晚了,懒得去翻,凭记忆说一下吧。
在这个实验中,Providers包括Asian & Caucasian, Patient也包括Asian & Caucasian, 然后所有的provider都问诊所有的病人,最后的结果是:
对同样的Asian病人, 白人医师比亚洲医师更容易给下depressive, withdrawn, anhedonia的诊断。
而对同样的Caucasian病人,亚洲医师要比白人医师更容易给下manic, agitation, irritable的诊断。
这就说明了,每个医师在诊断病人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个人的认知因素。对于亚洲医师,他们更能够接受亚洲病人的少言,沉静等特质,把这种表现归为cultural norm, 所以比较不会认为这是不正常的。而对于西方医师,同样的表现在他们心目中就是抑郁的症状了。
对于西方病人的行为分析,这个现象也是同样存在的,就是亚洲医师对于病人的热情,大声说话,健谈也会culturally label it as manic or hypomanic.
我好像跑题了,本来要说抑郁症的,结果说了一大篇不知所云的东西。
先去睡了,以后有时间再回来填坑。
cece MM对不起,歪了你的楼了
到底了
Hot Deals
All Deals